对秦国的崛起最重要的两个人
一 这两个人是谁
秦最早建立于公元前897年,起初只是周王朝的一个边陲小国,为周王室饲养马匹;
至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了六国,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王朝;
在秦国崛起的过程中,涌现出了很多杰出的人才;因秦本土人才很少,其实很多人才都是大力从外引进的,如商鞅、吕不韦、公孙衍、张仪、范雎、李斯......
这些人才或多或少,都为秦国的崛起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这些人才又可以分为两类:
1、“改进”者
这类人对秦的崛起虽有很大贡献,但其主张通常脱离不了当时封建社会的框架,如吕不韦、公孙衍、李斯等人;
2、“改革”者
这类人通常从根本上发起变革,其主张通常会脱离当时的封建框架,秦仅有的两位改革者:商鞅,范雎。
改进者和改革者最大的区别在于,前者在现有制度框架上叱咤风云,后者则跳出现有框架,从更高维度上向对手发起攻击;
前者通常成就霸主,后者通常成就帝王,所以说,商鞅和范雎是对秦国的崛起最重要的两个人。
二、商鞅变法带来了什么
小学课本上应该就学过商鞅变法了,之前本人也写过几篇关于商鞅的文章,在此不做赘述了,有兴趣的可以看看:
1、商鞅变法使扩大军队规模成为可能
公元前7世纪,一支普通的军队通常不超过1万人;到公元前6世纪晚期,一支扩充的军队也不过5万人;但到了战国时期,没有一支10万人的军队都不要意思叫国家了;
为什么会这样?中国早期的战争以车战为主,有战车的一般都是贵族;也就是说这个时候的战争其实是贵族战争,和农民没几毛钱关系;
商鞅变法承认了个体农民对土地的私有权,作为获得土地的代价,农民必须向国家服兵役;
于是,兵役制就向下扩大到更下层的民众和更广泛的乡村地区,军队的规模随之扩大。
2、城邦的变化
城邦是战国之前具有统治地位的政治机构:战败的城邦被征服者纳入版图,然后把土地重新分配给自己的人民,以此换取兵役和赋税;
N个城邦可能连成一片,形成一个“松散”的国家;
商鞅变法后,以前只能通过征战来获取的土地,现在通过“开阡陌”和兴修水利的方式,也可以获取到;
这样,“城邦”就慢慢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唯一的专制统治者;
3、商鞅的政策为国民建立了一套以兵役为基础的统一的管理制度
简单讲,就是奖励军功;
商鞅五人为一伍的做法,确保了法律能在他们自己的组织范围内得以实施,也保证了他们在战场上的良好表现;
任何能够在战场上杀死敌人或者因指挥有方而取得胜利、获得军功的人,都能拜官授爵,在20个等级中获得相应的爵位;
依靠所获得的爵位,人们可以获得一定数量的土地、宅院、奴隶作为奖励;如果以后违反了法律,还可以用爵位来赎罪(是不是很熟悉?)
所有的社会等级都直接反应了他们在战场上的表现:即便是宗室贵族,也需凭借军功来保有其社会精英的地位;
由于到春秋末期,“县”成了农民中征募士兵的重要来源,而秦国最终被分成“县”和“郡”(最初郡隶属于县),由此,普遍兵役制就成了国家整个管理机制的根本。
三、范雎做了什么
范雎,之前我们说的比较少,但翻翻老本,还是有一篇文章提及范雎的:战国:跳槽后变的很牛的人(真相)
不过看看范雎做了哪些事儿,你也就知道他有多牛了:
1、提出了远交近攻的策略;
范雎实际上摒弃了秦国之前的旧传统,比如为了适应暂时的需要与人结盟、毁约,或夺取边缘的土地。
对范雎来说,使秦国从诸侯国扩张成一个大一统国家的唯一途径就是远交近攻;
这件事的重大意义在于:范雎是第一位提倡秦国进行扩张的政治家。
2、得寸则王之寸,得尺则王之尺
范雎坚决反对分封,他认为这些受封者把持内阁,搜刮大量财富,私自招募军队,从而严重威胁到统治者的权威;
范雎禁止了这些做法,把权力收归统治者个人之手;公元前266年,秦昭王夺去了太后的权力,并把魏冉和他的同伙驱逐出了朝廷。
3、消灭敌军的有生力量
范雎追求的不只是掠夺敌国的土地,而且要消灭敌国的人民。他的目标不仅是国土扩张,而且要彻底摧毁敌军,确保敌国再无恢复和反击的能力;
长平之战,坑杀赵卒40万,就是出自范雎的策略;使赵国启用无实战能力的赵括代廉颇为将,使得白起大破赵军的反间计也出自范雎的手笔。
四、简言之
简言之,秦国的崛起依靠的是两个方面的发展:
1、在商鞅领导下的具有系统性的改革,使整个秦国的国家管理在各个方面都致力于发动和支持国家的武力征服;
2、通过范雎的改革,确定了扩张的政治目标,并把国家权力集中到了统治者手里。当其他各国的分封官员和皇室宗族忙于分裂政府权威时,秦国却把权力集中于统治者一人之手!
下期聊点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