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道”说“教”——浅析《中庸》开篇语
俗话说:“凡事开头难。”大多经典论著也是如此。《大学》开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道德经》开篇:“道可道,非常道。”《中庸》开篇:“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开头寥寥数语,却颇令人费解。
《中庸》是儒家学说经典论著,相传为孔子的嫡孙子思所著,与《大学》、《论语》和《孟子》并称“四书”。《中庸》开篇语,“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是什么意思呢?子思是如何论“道”说“教”的呢?
天命之谓性:上天所赋予的东西就叫性(天性),天性也叫自然规律、自然法则。“之谓”,是“谓之”的倒装,意为“称呼它”。
率性之谓道:遵循天性就是道,道法自然,符合自然的规律,遵守自然的法则就叫道,否则就不是道。
修道之谓教:遵循道来修养自身,影响别人就叫教。用佛家的话说,“自觉”和“觉他”,就是教。《大学》开篇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明明德”就是”自觉“,“亲民”就是“觉他”。世间万物,符合自然规律就是道,所以我们时时处处遵循自然规律、自然法则,修养自己,帮助别人,这就是“教”。
老子说:“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踮起脚尖不能久立,迈开大步不能远行。因为“企者”“跨者”都不是常态,违反了自然规律,所以不是道。我们可以偶尔“企”一下,欣赏一下前方美景;“跨”一下,加快一下前进的速度。但我们更应该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走,才能最终到达目的地。拔苗助长,就是“跨者不行”的例子。
老子在《道德经》第二十二章说:“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这“四不”符合自然法则,即是“道”。他在《道德经》第二十四章又说:“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这“四自”违反了自然的法则,即是“不道”。我们既要经常提醒自己做“四不”之人,不做“四自”之人,又要指导帮助别人做“四不”者,不做“四自”者。“自觉”与“觉他”,就是“修道之谓教”。
纵观历史,“四不”者,暢行天下;“四自”者,后患无穷。“投鞭断流”,前车之鉴,历历在目,自作诗《前车之鉴》 :
自是藏灾还自矜,
前车辘辘俱悲音。
投鞭怎把洪流断,
淝水滔滔反断秦。
借前车之鉴,引后车之行,难道不是“修道之谓教”吗?
《中庸》开篇语,寥寥无几,论“道”说“教”,顺道而行,循道而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