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淮海路路名沿革
淮海路的由来:路1900年1月30日,上海道余联沅与法租界公董局总董宝昌,达成解决四明公所事件协议,言明法租界可以按照原定线路修筑东段宁波路(即今淮海东路的前身)。其后,法租界顺宁波路西进,筑路至重庆路(现淮海中路)。
1901年宝昌路诞生(第一个):法租界顺宁波路西进,筑路至重庆路(现淮海中路)的这西段,是条最初由法国人筹划的大街,法租界有以人名为路名的习惯,这条路就以法租界公董局总董宝昌(PauiBrunat)之名,称为宝昌路(现淮海中路),又称勃吕纳路。
1906年10月10日,东、西两段统合,称为宝昌路。东、西两段分别是之前的东段名西江路(又名宁波路,即今淮海东路的前身),西段名宝昌路(现淮海中路)。
1915年更名为霞飞路(第二个)。1915年6月21日,由法公董局以欧战时屡建功劳,荣升法国东路军总司令的法国元帅霞飞(Joffke)之名更名为霞飞路。
1943年10月8日,霞飞路更名为泰山路(第三个);
1945年10月更名为林森路(第四个),为纪念原国民政府主席林森,更名林森路,并以西藏路为界,分别称林森东路、林森中路和林森西路。
1950年5月更名为淮海路(第五个):为纪念淮海战役胜利而改名。西藏路以东部分称淮海东路,以西至华山路部分称淮海中路,东起华山路、西迄凯旋路的林森西路则改称淮海西路,
附注:淮海西路由来:东起华山路、西迄凯旋路的林森西路,原为1925年法公董局越界所筑,当时以英国驻华公使乔敦命名为“乔敦路”,1933年曾改名庐山路, 之后还更名为林森西路、淮海西路,。
相关历史人物:
↑上海道 余联沅与法租界公董局总董宝昌达成协议,法租界可以按照原定线路筑路
余联沅(1844~1901年),晚清政治人物。字晋珊,湖北孝感县人。18岁中举,光绪三年(1877年)中榜眼,授翰林院编修、充国史馆协修,后由御史升巡城御史、四川监察御史、江西按察使,浙江巡抚,1899年任福建布政使,后调淞、沪、太兵备道。上海道任上,抗旨以中方首席代表与各国领事签订《东南互保条约》,是大清帝国处在风雨飘摇中的头号风云人物。
↑ 法国霞飞元帅1922年访华
约瑟夫·雅克·塞泽尔·霞飞(1852年一 1931年),法国元帅和军事家。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的法军总指挥。
林森(1868年3月16日-1943年8月1日),福建林森县(今闽侯县)人,近代著名政治家。1928年2月,林森被选为国民政府委员,10月当选为立法院副院长,接着又选为中国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1] 1931年12月23日,接替因九一八事变而下野的蒋介石任国民政府主席。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林森于11月20日宣布迁都重庆,并率员于11月底抵达重庆。1941年12月9日,林森代表国民政府对日宣战。1943年8月1日因车祸在重庆逝世,葬于重庆歌乐山林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