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經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白話譯文

「道」是可以說的但說出來了就不是那恆常的「道」。

「名」是可以表白的但表白出來了就不是那恆常的「名」。

在還沒有表白前那個無分別的狀態是天地的本源

既有了表白這個分別了的狀態是萬物生長的母親。

回到恆常而無分別的狀態便可以觀看到道體的奧妙。

經由恆常而現出分別的跡向便可以觀看到道體的表現。

無分別的狀態、有分別的跡向兩者都出於恆常的道體

但在表白上名稱卻是不同的。

就這樣的不同而又同我們說它叫做「玄同」。

「玄同」是說在生命的玄遠之源是相通的這便是「道」

「道」是萬有一切所依歸及開啟的奧秘之門啊

藥方

遇到了事情要有沉默而冷靜的思考不必急於表白。

只要問心無愧也就可以了。

人間事物原只是自自然然的生長不必在乎但也不是不在乎要懂得

自在、自然。

「道」的門是為沉默而生長的喧嘩的人們就讓他們喧譁吧

不是不去管他而是要沉靜的去管他管他就要先自在。

老子道德經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

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

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白話譯文

天下人都執著什麼是「美」這樣就不美了。

天下人都執著什麼是「善」這樣就不善了。

「有」和「無」兩者相伴而生

「難」和「易」兩者相伴構成

「長」和「短」兩者相待而現

「高」和「下」兩者相待依倚

「音」和「聲」兩者互為和合

「前」和「後」兩者互為隨從

貫通天、地、人的聖人了然於心

能用「無為」來處事

用「無言」來行教

萬物就這樣不離開生命之源的道而生長著。

「道」生育了它但不佔有它

「道」長養了它但不依恃它

成了功卻不居功就因不居功所以永遠不離。

藥方

執著是一切弊病之源不要執著要放下。放下才能自在。

成功是成就它那個功不是去占有那個功要有「功在天下」的心情不

要老以為「功在自己」。

「無為」不是不去做而是做了能「放下」

不是不去說而是說了就說了不用擔心只要心靈明白就可以了。

老子道德經第三章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

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

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白話譯文

不崇尚賢德的名號使人民不鬥爭

不尊貴難得的東西使人民不偷盜

不現出貪欲使人民的心不紛亂。

聖人治國放空了心靈

填飽了肚子柔弱了意志強韌了筋骨

守著恆常之道使人民不執著、不貪欲

使自作聰明的人不敢有所作為

回到不為什麼目的的作為

自自然然就能達到無不治的目的。

藥方

不要被表象的名號所迷惑心要寧靜不要紛亂。

心情空空、肚子吃飽不要老說理想要踏實尤其要注意身體。

不要自作聰明不要老為了利害、目的才動作。

不要老想去對治自自然然才是真正的藥方。

老子道德經第四章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

其塵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白話譯文

道是生命之源啊

空無地去用它或且永遠填不滿它。

淵深地像是萬物所匯歸的地方。

挫掉了銳利

解開了紛雜

柔和了亮光

和同了塵世

它深湛難知卻像是存在你的左右

我們不要老問「它是誰生的兒子啊」

原來在萬象出生之前它就存在了。

藥方

不要填滿所有的空間才有生長的可能。

言詞不要銳利頭腦不要紛雜。

不要老求光鮮亮麗要懂得和著塵世生長。

愛護您的左右要關心他們大道原在有形的萬象之先

老子道德經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

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白話譯文

天地不偏私他的仁心

把萬物視為草編的狗任其自然

聖人不偏私他的仁心

把百姓視作草編的狗任其自然

天地之間它就好像個大風箱一般

虛空而沒有盡頭

鼓動它就愈來愈有勁

話多了祇會招來困窘

倒不如默默守著中道而行。

藥方

要學習天地般的無私對事情不要看得太重要輕鬆些

事情要有次序、做了一件就會帶出一件引不完的

要放鬆、再用力愈用會愈有勁

話多了祇會招來困窘默默地做出成績來最重要

老子道德經第六章

「谷神不死是謂玄牝

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

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白話譯文

那川谷之神啊永生而不死

這就叫根源的生育之門啊

那根源的生育之門啊

這就就做「天地之根」

它綿綿密密的好似存在你左右

用著用著永不停歇

藥方

要虛懷若谷這樣才能起死回生謙虛是最好的藥方

世間事總有個根源根源就在天地要注意生活世界的安排

事情要綿綿密密的隨時都在思考自會有答案

永不停歇但不用急種一棵大樹不是那麼快的

老子道德經第七章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長且久者

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

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無私耶

故能成其私。」

白話譯文

天地是長久的

天地何以能既長且久呢

祇因為祂不偏私地生長著因此能長久地生長

聖人了然於心因此把自己放到後面去這樣好讓人民能擺在前面來

把自己放在外頭好讓人民能在裡頭生存

正因為祂能沒有私心所以能夠讓每一個人都成就它自己。

藥方

要有天地般的心量不用忍耐也能長久

「讓開」是最重要的藥方別人生長了你也生長了

成就別人也就是成就你自己

私心不一定那麼不好但要提得起也要放得下

老子道德經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夫唯不爭故無尤」

白話譯文

最上等的善就像水一樣看似柔弱卻是包容

水的善利益了萬物而不與他們爭鬥

處在眾人所不喜歡的地方卻因而接近於「道」。

處世要好好學習大地的渾厚

用心要好好學習深水潭子般的包容

交往要好好學習人際的真實感通

說話要好好學習信用的確定

為政要好好學習治事的穩健

行事要好好學習才能的運用

變動要好好學習時機的抉擇

正因為不去爭鬥因此不會招來怨尤

藥方

別人以為你是柔弱其實這是包容包容可以免除鬥爭

事情總有個定準要抓準它不要放過也不用擔心

治事要穩健注意時機的抉擇當斷則斷不要猶豫

該做的好好做做你喜歡的喜歡你所做的無怨無悔

老子道德經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

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

功成身退天之道」

白話譯文

老想維持著滿盈倒不如罷了

老想錘煉使銳利那便不可長保

金玉滿堂卻不能自守

富貴驕慢將自取其咎

功成了、名就了正該是把身退下來的時候

這是大自然之道啊

藥方

張揚就要付出代價不想付出代價那且先別張揚。

功成了、名就了要懂得回來看看自己不要被拉著在外闖蕩

金玉多了不只累贅而且是敗亂的起點。

大自然之道啊不是用名號堆疊成的只是如實而已

老子道德經第十章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

專氣致柔能嬰兒乎

滌除玄覽能無疵乎

愛國治民能無為乎

天門開闔能為雌乎

明白四達能無知乎

生之蓄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

是謂玄德。

白話譯文

魂魄環抱和合為一能夠不離開道嗎

任使真氣回到柔和能夠像嬰兒一般嗎

滌除污垢玄妙照見能夠沒什麼弊病嗎

愛護人民治理國事能夠無為而為嗎

任由自性動靜自如能不柔弱自守嗎

明亮坦白四通八達能夠無執無著嗎

生生不息涵和蘊蓄

使其生長卻不占有任其作為卻不依恃由其生長卻不宰制

這就叫做玄妙之德啊

藥方

和諧的意思不是等同為一而是讓不同的有一超越克服的可能。

任由自性玄妙自照沒有什麼執著就能把握到你想把握的。

生長比競爭重要用涵和蘊藉的心情去接受自然能夠生長。

不要想占有不要想依靠不要想控制玄玄中自有妙處

老子道德經第十一章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

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

鑿互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白話譯文

三十支車輻拱著一支車轂正因中間是虛空的所以車子才能運轉使用。

摶揉黏土做成器皿正因中間是虛空的所以器皿才得盛物使用。

開鑿門窗起造房舍正因中間是虛空的所以房舍才得居住使用。

因此有形有象利益萬物虛空無物妙用無窮。

藥方

心靈放空才能容物記住沒有士兵的大將軍只能當階下囚。

生命不能空度但卻要有留白留白才能有想像的空間才能有發展的可

能。

捨棄只是捨棄根本不用問是否還有可能因為真正的可能性就是

回到空無的境地。

執著必帶來痛苦放下是良方虛空妙用才得無窮

老子道德經地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

五音令人耳聾

五味令人口爽

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

難得之貨令人行妨

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

故去彼取此。」

白話譯文

紅黃藍白黑五色紛雜眼花撩亂令人目盲

宮商角徵羽五音雜沓令人耳聾

酸甜苦辣鹹五味蒸騰令人口爽

跑馬田獵心意紛馳迷失本性令人心神發狂

珍貴寶物難得財貨引發殺機令人行動受到傷害。

就是這緣故聖人為了肚子祇管填飽自得不為眼睛向外追逐不停。

因此去掉了外在的追逐所得的是恬然自適。

藥方

眼睛可是靈魂之窗若一意追逐靈魂卻可能從這窗口跑走。

過頭的事不要做過度的努力也不要做過人的才華更要愛惜須

知過了頭想回頭都困難。

可以多些糞土因為糞土可以肥沃田地要少些財貨因為財貨會引來殺機。

停止追逐你須要的是安靜、自得。

老子道德經第十三章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

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上、辱為下

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

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

及吾無身吾有何患

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

愛以身為天下若可託天下。」

白話譯文

是寵是辱都令人驚駭最大的禍患卻是自己啊

怎麼說「是寵是辱都令人驚駭」寵是得了上頭的寵愛辱是受了下面的

侮辱

得了它讓你驚駭失了它也讓你驚駭所以說「是寵是辱都令人驚駭」。

為何說「最大的禍患卻是自己呢」

我為何有這最大的禍患呢正因為我老執著占有自己啊

要是我能不執著自己我又有何禍患呢

能重視到拿自己的身子去為天下服務這樣才能寄望以天下

能喜歡拿自己的身子去為天下服務這樣才能交託以天下。

藥方

管它是寵是辱依然故我只是個平常心便是了

最大的禍患就是自己自己太大了天地就變得小了知道嗎

無我才是真我無我才得自在「自在」是克服一切「他在」的良方。

忘掉自己的利害忘掉自己的面子忘掉己的身段才能找回自己。

老子道德經第十四章

「視之不見名曰夷

聽之不聞名曰希

搏之不得名曰微

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

繩繩不可名復歸於無物。

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

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

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白話譯文

看它不見它是無相的就叫它「夷」

聽它不到它是無聲的就叫它「希」

摸它不著它是無形的就叫它「微」

它是無相、無聲、無形的不可以用言語來形容。

它混沌不分合而為一。

這整體不分的「一」它表現出來的並不亮麗

含藏在裡的卻也不昏暗

它綿綿不絕地難以名狀最後回復到空無一物這就叫做

「不可名狀的狀態不可表象的真象」

這就叫做不可捉摸的「恍惚」。

想迎接於前卻見不著它的頭

想追隨於後卻見不著它的身影。

操持古之大道治理現前萬有一切

能知原始古道這叫做「道之統紀」。

藥方

不要求亮麗只要不昏暗就有可能。生命要的不是必然而是可能。

無相、無聲、無形的時候就是充滿著可能性的時候。甚至你要懂得去

相、去聲、去形回到真切的可能點上來。

處在環中才能因應無窮不必在前在後、在左在右徬徨猶豫浪費心

神

不必擔心目前的勢態如何要用理念去化解要以理導勢

老子道德經第十五章

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

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

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

儼兮其若客渙兮若冰之將釋

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渾兮其若濁。

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動之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白話譯文

古時候那善於修道的人精微、奧妙、玄遠、通達

深涵於道難以了知。

正因為他深涵於道難以了知因此我勉強地為他做一番描述形容。

他遲疑審慎像是冬天涉過河川上的薄冰一般

他猶疑拘謹好像是畏懼四鄰的窺伺一般。

他莊敬恭謹好像是賓客一般

他除去執著好像冰雪銷融一般。

他敦厚樸實好像未經刨開的原木一般

他胸懷寬廣好像幽深的山谷一般

他渾淪不分看起來像是混濁的水一般。

誰能讓那混濁動盪的水逐漸歸於寧靜慢慢變得清澈

誰能讓它安歸於靜再慢慢啟動、徐徐生長。

保愛此道的人懂得不自滿正因為他能夠不自滿因此他能夠去舊更新。

藥方

天道難以了知不必老是想去窺伺須知有幾分敬畏就有幾分福氣。

生命不是用分別心去認識而是用無分別心去感通真切的感通起於敬畏 。

寧靜之後再啟動這樣的啟動才是強勁而有力的。

不避混濁能讓混濁澄清這才是真功夫。朋友息心止慮吧

《老子道德經》第十六章

致虛極守靜篤。

萬物並作吾以觀復。

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

歸根曰靜是謂復命。

復命曰常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

公乃全全乃天

天乃道道乃久

沒身不殆。

白話譯文

要極力的回到虛靈的本心要篤實的守著寧靜的元神。

讓萬物如其萬物各自生長我只靜靜的體會著生命的回歸。

一切存在如此錯雜紛紜的生長著它們總是個自回復到自家的生命本源。

能夠回復到自家生命本源這真叫做生命的回歸啊

回歸生命本身就叫常道沒體會得常道胡作非為那就會產生了禍害。

體會得常道就會生出包容體會得包容就會變得廓然大公

廓然大公才得周遍完全周遍完全才能自然天成。

自然天成就能符合於道符合於道也就能悠久無疆

終其一身也就不會有什麼危險了

藥方

要相信生命自己有一回歸與生長的可能不必造作不必擔心。

虛心吧由他去吧他會自己好好生長的只要關懷他不要控制他。

真正的包容是不必忍受、不必包容讓他來去自如如如生長。

「道」是你的道、我的道、他的道大家的道它靜靜地等著你。

《老子道德經》第十七章

「太上不知有之

其次親而譽之

其次畏之

其次侮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悠兮其貴言。

功成、事遂

百姓皆謂我自然。」

白話譯文

最上乘的國君治理天下使得人們不覺得有他的存在

其次者使得人們來親近他、贊譽他。

再其次者使得人們畏懼他

又其次者使得人們回過頭來侮辱他

統治者的誠信不足老百姓們也就無法相信你。

悠悠然地行事吧不要輕易的發號施令。

成功了完事了老百姓們說我們原來就自自然然的這樣了

藥方

重點是怎樣把事情做好不是誰得了權位、誰去完成誰享了大名。

你給出的是天地、是心情、是可能不是指導、不是控制、不是督促。

控制森嚴這是最不好的管理方式能物各付物自然而然才好。

不要讓學生老覺得是你教給他的不要讓兒子老覺得是你傳給他的自然才好。

《老子道德經》第十八章

「大道廢有仁義

智慧出有大偽

六親不和有孝慈

國家昏亂有忠臣。」

白話譯文

廢棄了自然大道就得強調人間的真情實感、義理規範

出離了智慧明照人間的造作詐偽也就群起而生了。

父子、兄弟、夫婦這六親無法和諧共處這時就得強調孝道與慈愛的重要。

國家昏亂不堪這時候才有所謂的「忠臣」。

藥方

強調什麼其實就是失去什麼要懂得安享幸福不要老追索幸福。

大道自然無情有情沒有強迫卻有道理不用擔心。

與其立志成為忠臣孝子無寧盼望六親和順、天下太平。

與其一直提醒自己要怎麼樣不如讓自己就這樣、就這樣如如自然。

《老子道德經》第十九章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

絕仁棄義民復孝慈

絕巧棄利盜賊無有。

此三者以為文不足

故令有所屬。

見素抱樸

少私寡欲。」

白話譯文

絕棄了聖智的美名不會為此美名來迫壓人民人民自然可以得利百倍。

絕棄了仁義的聲名不會為此聲名來奴役人民人民自然可以歸返孝慈。

絕棄了巧利不再生起貪取之心那盜賊也就不會存在了。

這三者是說人間的禮文制度不足以治理這個世界

因而得讓它有所歸屬於自然。

讓你的天真朗現吧永遠懷抱著真樸的本心吧

自然而然你的私心就減少了你的欲望也就降低了。

藥方

不要貪取美名要懂得務實真正的務實就是不強求、就是自然

用再多的語言文字去教導都不如自自然然的生長。

讓你的天真朗現吧永遠懷抱著真樸的本心吧這樣自然快活

自我降到最低才能升起真正的我欲望減到最少才能升起生命的真實動力。

《老子道德經》第二十章

「絕學無憂

唯之與阿相去幾何

善之與惡相去若何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荒兮其未央哉

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臺。

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

儡儡兮若無所歸

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

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

俗人昭昭我獨昏昏。

俗人察察我獨悶悶。

澹兮其若海飂兮若無止。

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且鄙。

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白話譯文

棄絕後天擾攘的學習免除憂愁煩惱吧

人家唯唯諾諾說你好或者人家拿言語呵斥你那相去有多遠啊

人家評價是善或者人家評價是惡兩者距離可有多遠啊

人家所畏懼的我們也就不可以不畏懼這是世事之然啊

不過大道廣闊無涯無際永不停歇

世俗大眾熙熙嚷嚷好像享用了豐富的宴席一般好似春日裡登臺遠眺

一般總湊個熱鬧

唯獨我澹泊的、寧靜的起不了什麼兆頭就好像那還沒長大的嬰兒一般。

閒散悠遊沒有什麼特定的目的好像無家可歸似的。

世俗大眾總要為自己打算留個有餘而我獨獨像是有所缺憾一般

我守著愚人之心啊渾渾沌沌的啊

世俗人求的是烜赫顯耀我獨獨喜歡默默無名。

世俗人總好精明能幹我獨獨喜歡渾渾無心。

心地恬澹好像大海一般飂闊無涯永無邊際。

世俗大眾總要個目的、有個憑藉而我獨獨固守自然寧願鄙陋。

我獨獨不同於一般世俗大眾我所尊貴的是回到母親的懷抱渴飲母愛甘泉

藥方

不要擔心學不好放下吧沒有了憂愁沒有了煩惱一切會好

人家所畏懼的我們也就不可以不畏懼這是世事之然就這樣

不必老為自己打算倒是寧可守著自然虛靜之道。

烜赫顯耀、精明能幹不如渾渾無心、默默無名自在的好。

當爸爸就要給人當兒子卻永遠有媽媽的支持又當個兒子吧

《老子道德經》第廿一章

「孔德之容唯道是從。

道之為物唯恍唯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

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

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自古及今其名不去

以閱眾甫。

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

白話譯文

最大的德行願景就是順從著自然大道。

自然大道究是何物呢有無虛實恍惚難辨

恍恍惚惚中自然大道顯現了意象

恍恍惚惚中那意象逐漸轉為具體的形物了

自然大道是何等深遠而幽冥卻隱含著精誠的動力

自然大道的精誠是真切的這裡有其確信不移的地方。

從古到今人們用了許多名言概念去建構這世界它總離不開「自然大道」。

就是經由「自然大道」才能審閱人間大眾各種事物。

我何以能夠知道人間大眾各種事物的情狀呢就憑這「自然大道」。

藥方

具體的形物要分辨清楚但要超越它真實的圖象要明白但要空卻它。

自然大道是無名、無形、無情、無象的只是個自然而已

順從著自然大道就不必強調自覺的德行精誠自可以不移真正的精誠

不是勉強而是自然。

回得「自然大道」一切清楚明白人間事物整整齊齊一個走不了

《老子道德經》第廿二章

「曲則全枉則直

窪則盈敝則新

少則得多則惑。

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

不自見故明

不自是故彰

不自伐故有功

不自矜故長。

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

誠全而歸之。」

白話譯文

彎曲正所以能伸直

低窪正所以能滿盈

破舊正所以換新

少了正所以能得到

多了正所以造成迷惑。

因此聖人懷抱著整體的道來做為天下人所學習的範式。

不自我表現因此反而明白

不自以為是因此反而彰顯

不自我誇耀因此反而功勞長存

不自驕自滿因此反而得以生長。

古來所說「曲折才得周全」這樣的話那裡是虛飾的話而已呢

實在說來是應該像這樣的周全才能歸返於道啊

藥方

理直不一定要氣壯做起來儘管有些曲折但卻可能是較為周全的。

要能「藏」但不是遮掩而只是讓自己在安靜的情境下默運造化好好生長。

不必擔心走錯路走錯路就多認得一條路好好記得這條路以後可能也有用。

法律對了道理不一定對道理對了人情不一定對人情對了還是要

求道理對求法律對。真人情不是世俗而是人的真情實感。

《老子道德經》第廿三章

「希言自然

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

孰為此者天地。

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

故從事於道者同於道

德者同於德

失者同於失。

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

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

同於失者失亦樂得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白話譯文

默然無語自然天成

暴風颳不了一整個早上急雨下不了一整天。

是誰使得它們這樣子的呢是「天地」

天地尚且不能讓暴風急雨持續長久更何況人呢人怎可能讓苛政暴刑長久呢

因此之故順從於自然大道的它就和同於自然大道

依循著天真本性的它就和同於天真本性

一旦失去了自然大道、天真本性它也就這樣失去了自己。

生命和同於自然大道的人自然大道也樂與相伴

生命和同於天真本性的人天真本性也樂與相伴

生命失去其自己的人那自然大道、天真本性也就不願與它相伴。

自己守的信諾不足自然大道、天真本性也就不信任它

藥方

與其相信話語的確認不足相信一切會默運造化、自然天成

暴風急雨就讓它過去吧過去了天地澄明平坦太平

即使是錯的包容它就可能長出對的即使是對的強調它卻可能變成錯的。

內在的確認相信自然天成也就會自然天成大自然有一獨特的偉力在焉

《老子道德經》第廿四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

自伐者無功自誇者不長。

其於道也曰餘食贅行。

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白話譯文

墊著腳跟會站不穩

張大布伐反而難行

自我表現反而沒得明白

自以為是反而沒得彰顯

自我誇耀反而沒有功勞

自驕自滿反而沒得生長。

像這樣子對於道可以說是「吃過頭剩下的飯做過頭累贅的行止」

就事來說會令人心生厭惡因此有道之士不願意這樣做。

藥方

腳踏實地一步步的往前走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只是個閑逸可也。

忘記自己的功業忘記自己的欲求這樣才是個真幸福的人上蒼才得幫助你

生長只是個生長不必老安在「自己」自然可也。

不要勉強勉強會造成傷害寧可順成天地

《老子道德經》第廿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白話譯文

有個東西混然而成在天地之前即已存在。

無聲無息的、無邊無際的敻然獨立永不遷動

周而復始運行不已它可以做為一切天地萬物的母親。

我們不知何以名狀它約定叫它做「道」勉強地形容它說它是廣大無邊

廣大無邊而運行不盡運行不盡而玄遠無際玄遠無際而又返迴本源。

這麼說來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這麼說來總體之本源的「道」是創生不已的、普遍而高明的「天」是

寬廣無涯的具體而厚實的「地」是涵藏無盡的虛靈明覺的「人」也一

樣具有自強不息的創生可能。

整個大宇長宙中有這四大而人居其中之一

人學習「地」的厚實涵藏進而學習「天」的高明寬廣進而學習「道」

的本源創生最後則是效法學習「自然」生成。

藥方

留意發展的向度用「圓環式的思考」去替代「單線式的思考」想想恆久的可能。

人之為人是因為天地萬有一切都可以在一剎那間被納到心中除非你自己看小了

自己。

具體的生長普遍的發展脈絡的安排自自然然地如如無礙

《老子道德經》第廿六章

「重為輕根靜為躁君

是以聖人終日行不離輜重

雖有榮觀燕處超然。

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

輕則失根躁則失君。」

白話譯文

穩重是輕易的根本寧靜是躁動的主宰

因此治國的聖人終日離不開承載衣物糧食的車子

即使是華美豐盛蔚為大觀但平居之時仍要超然物外

怎麼可以讓那萬乘之君輕率地治理國家呢

輕率就會失去了根本躁動則會失去了主宰。

藥方

穩重才能生長不要陷溺在浮動的情緒中要握住方向。

不要以為那是沉重的負擔而要愛惜你已有那麼樣的負重能力。

很難下決定這叫謹慎能謹慎表示自己有敬畏的精神。

不要輕率行動否則失去根本一切危矣寧靜、深思

《老子道德經》第廿七章

「善行無轍跡

善言無瑕謫

善數不用籌策

善閉無關鍵而不可開

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

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

常善救物故無棄物。 是謂襲明。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

不善人者善人之資。

不貴其師不愛其資

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白話譯文

善於行事的人無為自然不留痕跡。

善於言說的人沉默寡言言語無過。

善於謀畫的人無心為機不用計算。

善於閉合的人不用關鍵也打不開。

善於結納的人不用繩索也解不開。

如此說來聖人用常道的善來救人因此從沒有棄絕人

用常道的善來救物因此從來沒有棄絕物這就叫做「承襲常道之明」。

這樣子看來善人是不善之人的老師

而不善之人則是善人所引以為借鑑的。

人們要是不懂得去尊貴他的老師不去愛惜他所該因以為借鑒的

這樣的人即使有再大的才智其實卻是大大的迷惑這道理可真精微玄妙得很啊

藥方

平常地好像日月運行一樣沒有偏私卻長久不息

不要嫌那些向你頂禮的人說他們低下沒有他們的低下那有你的尊貴呢

真正的智慧是不為外物所迷總在自己的腔子裡做主進一步做主是無主之主只是自然。

《老子道德經》第廿八章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谿

為天下谿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

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

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

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

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樸。

樸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制不割。」

白話譯文

要司理那向外的雄心就得固守那內在的母性像是天下的谿谷一般

像是天下的谿谷真常本性永不分離回復歸返於嬰兒的自然狀態。

要司理那彰顯於外的光明就得持守那涵藏於內的晦黯做為天下人所學習的範式。

做為天下人所學習的範式真常本性也就不會有什麼偏差回復歸反於沒

有終極的真實之境。

要司理人間的榮華富貴就得記守受辱時的情境謙卑地像是天下的山谷一般。

能謙卑的像是天下山谷一般這樣子真常本性才得充足才能回復歸返真樸本源。

真樸本源發散為天下萬物聖人體會運用這個道理如此才能成為百官之長

如此說來最完善的制度就是不要陷入支離割裂之中。

藥方

得意時須有失意時之意態失意時卻不必落寞而要平常心。

大豪傑之為大豪傑就在於能放得下能回到最原初的柔軟狀態。

放開了「權、利、名、位」才能有「經、義、實、地」才能生長。

操作最好的制度要有跨出制度的器量跨出制度不是不守制度而是

一心向著真樸本源。

《老子道德經》第廿九章

「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

天下神器不可為也不可執也。

為者敗之執者失之。

故物或行或隨或歔或吹

或強或羸或載或隳。

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

白話譯文

想要去握取天下大有為地來治理它依我看來那是辦不到的事

天下就像是一神聖而奧妙的器物一般不可以「大有為」不可以「緊抓不放」。

「大有為」就敗亂了天下「緊抓不放」卻往往失去了治國先機。

如此說來就像是人一樣有時走在前有時跟在後

有時歔氣為暖有時吹氣為涼

有時體健剛強有時身骨羸弱

有時厚實堪載有時挫折頹廢。

因此之故聖人做事不過分生活不奢華態度不傲慢

藥方

做事要認真但不要執著要用心但不要擔心一方面說好在有我

一方說可以沒有我。

緊抓不放的人只能做小事做大事的人要能放但放而不放不放而

放要有清明的智慧觀法。

做事不過分生活不奢華態度不傲慢人能如此不成功也成功

一時之間的成敗利害不要去管他老管著他他就糾纏著你能忘才

是大英雄、大豪傑

《老子道德經》第三十章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還。

師之所處荊棘生焉

大軍之後必有凶年。

善者果而已不敢以取強。

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驕。

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強。

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

白話譯文

用自然大道來輔佐人主的人就不會以兵力強取天下

以兵力強取天下很快就會引發報復

戰爭所在之處遍地荊棘

大戰之後凶悍連年。

善於用兵的速求結束不敢逞強豪取

速求結束不敢自負

速求結束不敢誇耀

速求結束不敢驕慢

速求結束用兵乃不得已

速求結束用兵切勿逞強。

任何事物一旦逞強勢必衰頹老死這就不合自然大道。

不合自然大道必然就會很快消逝滅亡

藥方

暴力必然引來暴力只有柔性才能化解暴力。

不得已要用到戰爭但要速求結束不要逞強成功了要哀矜而勿喜

過頭的就會老逝等待吧可以不要用霹靂手段就不要用

殘忍的戰爭要有一分慈忍的精神怒目金剛手段要是低眉菩薩心腸

《老子道德經》第三十一章

「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

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

勝而不美而美之者是樂殺人。

夫樂殺人者不可得志於天下。

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

言以喪禮處之殺人眾多以悲哀泣之。戰勝以喪禮處之。」

白話譯文

再好的兵器還是不吉祥的東西。人們多半不喜歡它因此有道之士不願用兵。

有道君子平常以「左」為貴而用兵則以「右」為貴。

兵是不吉祥的東西不屬有道君子的東西。

不得已要用兵當以恬淡為上。

用兵得勝也不須贊美若是喜歡贊美用兵我們說這是以殺人為樂。

那以殺人為樂的人是不可能得到天下人認同的。

自古以來吉祥之事以左為尚凶危之事則以右為尚。同這道理偏將軍

危害少些因此居於左上將軍危害大些故居於右。

顯然的是說以喪禮來處理這樣的事戰爭殺人眾多當以悲哀之心悌

泣之。因此打了勝仗當以喪禮來處理。

藥方

涉及於勝敗的事要用恬淡的心情去處理涉及於生長的事情要用心去

沾溉它

「自然大道」是生命的源動力心靈則是土地要去耕耘它、種植它在

這裡你會發現自然大道。

哀兵必勝勝兵當哀勝的不是讓對方敗了哀的反倒是這樣的勝拜這

是要讓自己「死去活來」好自生長。

打敗對方你贏了可能這樣你就輸了輸在哪裡輸在你贏

《老子道德經》第三十二章

「道常無名樸雖小天下莫能臣也。

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譬道之在天下猶川谷之與江海。」

白話譯文

大道恆常變通是不可名言表述的像是未雕琢的原木一般

它精微幽深天下間沒有誰能支配它的

在上位的侯王們要是能守此自然大道萬物將會如其萬物自然生長

就如同天地乾坤、陰陽之氣和合相感自然降下了甘露不必去命令人

民而它已自然均平

人們經由名言去建制這個世界名言既已構成那重要的是要能夠知其所

止能夠知其所止這樣才能免除危險

大道之流布於天下就好像山川深谷的水必然流歸大海一般

藥方

心靈的治療不能老在端倪上用工夫要回到本源回歸之法便得剝落語言的執著

不要強求溝通要體會靜默靜默中有真樸的愛大道之愛

知其所止不是在現象上去止住而是用理想去轉移猛然煞車是會翻車

的要懂得轉個彎才能活下去

放下它放不下那就放著放著用遺忘的方式放著讓它回到記憶的海洋中

《老子道德經》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白話譯文

能識別清楚他人算是「聰智」能回到自身好自了解算是「明白」。

勝過別人叫做「有力」勝過自己才是真正強者。

知足的人算是富有奮力實踐必然已確立了志向。

不離大道之所才能長久身雖死精神長存這叫長壽。

藥方

真正的智慧是自照照人明白了自己因而清楚了別人是以自身為起點展開的。

強者是不隨自家的軀殼起念的強者是咬著牙和血吞更重要的是放下

知足者富、自尊者貴能知此就能立得了志立得了志就能奮力向前

情境具有生長的力量也可能會成為毀損的力量要好好經營它有了好

情境心靈主體又順適可成。

《老子道德經》第三十四章

「大道氾兮其可左右。

萬物恃之而生而不辭

功成不名有衣養萬物而不為主。

常無欲可名於小

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

以其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

白話譯文

大道如水源泉滾滾盈滿而溢或左或右無所不在

天地萬物依恃大道而生長永不分離。

功業既成卻不佔為己有覆育長養萬物而不去宰控它。

大道常理無所貪求可說是精微奧秘

萬有事物歸於其中卻不去控制它可說是包容廣大。

正因為它不認為自己如何的包容廣大因而才真成了包容廣大。」

藥方

能放下就能不執著能不執著就可以無邊際就可以包容廣大

不要在末節上競爭要在本源上生長這叫參贊天地之道。

具體的生長一點點比起在理念上說的天花亂墜要好得多

面對渺小才能識得其重大能識得重大就不為所謂的「偉大」所迷惑

《老子道德經》第三十五章

「執大象下下往

往而不害安平泰。

樂與餌過客止。

道之出言淡兮其無味。

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足既。」

白話譯文

執守大道天下都來歸附

往歸於道無所傷害便能安順、平坦、通泰

悅耳的音聲與可口的食物過客之人暫止於此過了也又過了

大道顯發為言語往往平淡無味。

看也看不見聽也聽不清用卻怎麼用也用不完

藥方

要選擇的是自然、平坦而不是勝利要選擇的就是通達而不是熱烈

過客所要的往往和住戶不同想想你是歸人還是過客還是…………

大道理一定平凡無奇但平凡無奇可不一定是大道理

不必多所揣度要如理實在是怎樣就怎樣還它個明白

《老子道德經》第三十六章

「將欲歙之必固張之

將欲弱之必固強之

將欲廢之必固舉之

將欲奪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

柔勝剛弱勝強。

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白話譯文

將要收縮歙合的勢必先申展擴張

將要刪削減弱的勢必先加意增強

將要丟擲廢棄的勢必先支持薦舉

將要劫掠奪取的勢必先出讓給予這就叫做「隱微奧秘的真理」

陰柔勝過陽剛柔弱勝過剛強。

總要處在自然大道之中如同魚不能脫離淵深之水如同國家銳利的武器

不可以輕易示人以免為人所奪

藥方

大自然有一種「物極必反」的道理不必太用心、太刻意讓世事交給老天爺吧

對於隱微之明、奧秘之理默首體會自有一番心地

柔性的顛覆比起剛性的鬥爭有趣多了因為這樣的顛覆是一種生長。

武備武備做為一種裝備一種準備有備無患不可以輕易示人

《老子道德經》第三十七章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

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

夫亦將無欲無欲以靜天下將自定。」

白話譯文

自然大道原本平常不為什麼目的而自如其如的生長著。

當政的侯王若能執守這自然大道天下萬物將回到自身自然化成。

自然化成生出了貪欲渴求我將憑依不可名狀的本源之道去鎮伏它。

如此一來便可以無貪無求無貪無求而回到寧靜天下將因之自然安定

藥方

不要老算計功利、不要老想著目的無目的、當下自然便是灑落這就

成個自然豪傑

不須去管理讓他們自己想出一套自己管理自己的方式你只須看看就可以了

一切計議便會生出貪欲渴求這時須要的不是去壓抑它而是讓大道顯現

這樣的鎮伏是自然鎮伏這才有效

無貪無求就是至福真正的德從此處立起這是通於自然大道的這叫

道德道生之、德蓄之

《老子道德經》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上德無為而無以為

下德為之而有以為

上仁為之而無以為。

上義為之而有以為。

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

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

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

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

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白話譯文

至上之德不執著此德正因如此擁有這德性。

俗下之德執持不失此德正因如此丟失了這德性。

至上之德自然無為而且也不為什目的而為

俗下之德勉力有為而且是為了目的而為

至上之仁純只感通之為不為什目的而為

至上之義勉力為之這是為了目的而為。

至上之禮勉力為之卻沒得恰當回應就拉著臂膀而勉強將就他。

如此看來失去了大道之源而後只好強調內在德性失去了內在德性

而後只好強調感通之仁

失去了感通之仁而後只好強調正義法則失去了正義法則而後只好強

調禮儀規範。

那強調禮儀規範的正可見忠誠、信實已然澆薄禍亂災害已然開始

預先測度未來只見得大道的表象這是人們愚昧之始啊

因此大丈夫寧可居處忠信之厚不願居處禮文之薄

寧可居處純樸之實不願居處浮泛之華因此寧可去華薄而取厚實

藥方

「道」是有人起個頭帶著你走這人是誰是你胸中的主。

「德」是依正直的心來做直入本源不必罣礙

「仁」是彼此真誠相感、相應融合為一體。

「義」是自我要求完善做成規則戮力為之。

回得本源一切自在、自然純樸的力量最大

《老子道德經》第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

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

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

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

其致之也謂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廢

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

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貴高將恐蹶。

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

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穀此非以賤為本邪非乎

故致數譽無譽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白話譯文

溯其源頭古早以前能得大道整體之全的

「天」得此整體之道因之而清明

「地」得此整體之道因之而寧靜

「神」得此整體之道因之而靈感

「谷」得此整體之道因之而盈滿

「萬物」得此整體之道因之而生長

「侯王」得此整體之道因而能以正道治國。

就此往前推論來說天若不清明將恐分裂

地若不寧靜將恐崩廢

神若不靈通將恐消歇

谷若不盈滿將恐枯竭

萬物不得生長將恐絕滅

侯王不得高貴正位將恐頹蹶。

如此說來「貴以賤為根本」、「高以下為基礎」

因而侯王自稱為「孤」、「寡」、「不穀」這豈不是以賤為本嗎不是嗎

由此看來最高的榮譽那是無譽之譽修道之人不願別人稱譽它琭琭

如玉而寧可無譽的珞珞如石一般

藥方

「一」是一切的本源也是當下的起點想著「一」一件一件的去做完

它不必掛心

你高貴嗎正因為有所謂的「低賤」襯托出來的想到這裡你怎能不對

所謂的「低賤」默首道謝呢

最高的榮譽不必須索、貪求寧可無什榮譽因為自然大道本來是平平常

常那有什麼榮譽

你不夠好人家說你好這要慚愧你很好人家說你不好卻要坦然

《老子道德經》第四○章

「反者道之動

弱者道之用

天下萬物生於有

有生於無。」

白話譯文

正反往復自然大道行動不息

柔弱溫順自然大道運用無窮

天下有千萬個分別的事物它生起於人們有形有象的執著分別

這有形有象的執著分別則又生起於無形無象的渾淪為一。

藥方

管人家說你、笑你脆弱你明白自己是在生長就好了須知此時生長最

安全最有空間

沒有經驗正充滿了可能性誰說一定要是老經驗的好

「無」可以是「沒有」可以是「可能」更可以是「無窮無盡」有個「無」真好

《老子道德經》第四十一章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

中士聞道若存若亡

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

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

夷道若纇上德若谷

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

建德若偷質真若窬

大方無隅大器晚免成

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道隱無名夫唯道善貸且成。」

白話譯文

上士之人聽聞大道勤勉而行、戮力不懈

中士之人聽聞大道將信相疑、時存時亡

下士之人聽聞大道訕然大笑要是不笑就不叫大道啊

因此古來成語說光明之道像是暗昧前進之道像是後退

平坦之道像是崎嶇高尚之德卑如山谷

大功彰著像是受辱廣博之德像是不足

剛健之德像是偷惰質樸真實像是空虛

方正廣大便無棱隅宏偉器識不必期成

大道之音無聲可聞大道之象無形可見

大道隱微無名可識就只此大道善於助長萬物、成就萬物

藥方

別人怎麼說是一回事我怎麼做更是一回事這回事不同於另一回事只

此一回事如其所如自自在在

世俗人看得很低而值得作的事往往具有強大的生長力量可以一試

自然大道是「自然」是「大道」自然就不在意他人而是自自然然

大道就不避崎嶇何路非大道也。

大道是看不見的、聽不著的但它就在生長中

《老子道德經》第四十二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人之所惡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為稱

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

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

白話譯文

大道之生渾淪為一、「不可言說」

「不可言說」分裂為二、轉為「可說」

既為「可說」參合天地、成就為「說」

「說」必有指指向對象構成「萬物」。

萬物存在載負陰柔而環抱陽剛養其虛靈之氣以為調和。

孤、寡、不德這些話頭是人所厭惡的而王公偏以此自稱為的是調和其氣。

如上所說存在事物雖或減損反而增益雖或增益反而減損

這道理是前人所留下的教示我也同樣的教示你

矜強自恃的人不得好死我將以此做為教示世人的綱領」。

藥方

人們用語言名號去對既有的存在定下標籤但可不要忘了未貼標籤前

正是存在事物生長的過程

任何存在事物總有陰陽剛柔兩個對立面用你的謙卑心靈去活轉它吧「

處環中以應無窮」

教是不言之教是柔弱之教這是生長的關鍵處即使要說話還是要

歸於不說。

損之可益益之可損自然有一種持平原則人間福分亦是如此且安心吧

《老子道德經》第四十三章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

無有入無間 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

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白話譯文

天下間最為柔弱的往往能夠馳騁在最為堅固的事物之間。

沒有形體的東西可以透入看似沒有間隙的地方

我因此明白到無所造作、自然而為是真切有益的

不經言辭的教導不執著造作、自然而為這樣的智慧普天之下很少

人能及得上啊

藥方

有形有象的東西必然會毀壞無形無象的東西卻可以長存

修行不是去追求「有」而是回返於生命的「無」「無」是本源

「說」了有作用但「不說」有時作用會更大、更大「說」與「不說」

之間要拿捏恰當

不是不作而是作了要放下放下才能自在才能開啟新局

《老子道德經》第四十四章

「名與身孰親

身與貨孰多

得與亡孰病

是故甚愛必大費

多藏必厚亡。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白話譯文

名譽與生命何者可愛

生命與財貨何者貴重

獲得與失去何者有害

因此過分的貪愛必造成更大的耗費

更多的積藏必造成更重的損失。

知其所足不受侮辱知其所止無所危險如此便能長久存在

藥方

釐清何者是「須要」何者是欲望、是貪求對生命會有基本的幫助

生命是無價的用生命去換取其他有價的東西這是人世間最大的倒反

有個小洞洞可能保住了整體封住了那小洞洞可能垮掉了全部留些

缺憾可能是保住美善最好的藥方

知足的人是富有的知止的人是有福的合乎大道就能長久

《老子道德經》第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大盈若沖其用不窮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 ;

躁勝寒靜勝熱

清靜為天下正。」

白話譯文

大道之成若有所缺它的作用永不衰敗

大道滿盈若有所虛它的作用永不窮歇

大道平直像是屈折大道巧妙像是愚拙

大道善辯像是口訥

行動可以克服寒冷安靜可以克服暑熱

心神清靜方可以君臨天下。

藥方

大道生於有餘留有餘可以補不足天地之大有餘可以容物可以延年

記得不要做盡了

真正會說話的人話說出口就要能回得來這叫「訥」。

清靜是讓渾濁的澄明了讓躁動的安住了你的心自在了事物也就找到

他們的家

留些愚拙給自己一方面讓自己有變得聰明的可能一方面讓別人有聰明

的喜悅

《老子道德經》第四十六章

「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

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

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白話譯文

天下有道國泰民安戰馬退回田野耕種農作

天下無道戰亂不息懷胎牝馬只得生於郊野

最大禍害莫過於不知足最大罪咎莫過於貪欲掠奪

由此看來能迴心向內體會原本富足這才是永遠的富足

藥方

自然大道原本富足尋於本源自在自得一心向外求不得苦奈何

檢察心念念頭念頭念要回頭才有了時念不回頭執之成迷迷

而成惑難解、難解

欲望會生出力量但這樣的力量往往會牽引出更大的毀滅性力量可不慎哉

知足常樂樂在知足這種滿盈的感覺極為自在而可貴

《老子道德經》第四十七章

「不出戶知天下

不窺牖見天道

其出彌遠其知彌少

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不為而成。」

白話譯文

不出門戶知得天下大道

不窺窗牖見得天理自然

那出離自身愈遠的對大道的體會也就愈少

因此通達自然大道的聖人不往外追求心中自有體會

不往外窺探言說自然明白不造作執著活動自然天成。

藥方

認知是指向對象但判斷總要回到自家心中這就是「道」。

事物清楚了還不夠更重要的是心理要明白明白就是踏實

緊抓著把事情做好了那可真很累放開它事情自然天成才是工夫

自然工夫

不要沒命的努力要安身立命讓開一切自然天成

《老子道德經》第四十八章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

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

無為而無不為。

取天下常以無事

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白話譯文

「為學」旨在日益增進知見「為道」重在日漸減損執著

減損再減損減損到無所造作無所執著的境地

無所造作、無所執著便能無入不自得自然而為。

順著自然常道安寧無事便能得到天下

若是生事擾民那便無法得到天下。

藥方

渾默之智無為天成放得下提得起這樣才能做大事

不要老往外去追逐要回頭觀照自己觀照自己才能歇心

做個管理者最重要的是不生事擾民但要無事而有事

不執著、不造作只是當下活著這就是生就是活活出意義活出個

自然天機

《老子道德經》第四十九章

「聖人常無心以百姓心為心。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聖人在天下歙歙為天下渾其心。

百姓皆注其耳目聖人皆孩之。」

白話譯文

聖人守著恆常大道不偏私其心以百姓之心為心。

良善之人我良善待之不良善之人我亦以良善待之我只直心行善罷了

信實之人我信實待之不信實之人我亦以信實待之我只直心信實罷了

聖人居於天下翕合他的意志天下渾合其心自然無為。

百姓都敬畏而專注地聽聞聖人當成孩兒般的呵怙著他們

藥方

直心行善入於造化之源不計較眼前的利害此是真積德

大道無私只要讓開天理自然彰顯灑落工夫就此做去

渾默之智翕合其心能止能觀萬物自在自得

放棄了權利的自我心中常有別人這樣才能有一超越的大我

《老子道德經》第五○章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

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死地亦十有三。

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

蓋聞善攝生者陸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

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

夫何故以其無死地」

白話譯文

出而為生入而為死生存之途徑十之有三

死亡之途徑亦十之有三人為了謀生行動而墮入死地的也十之有三。

這是何故呢因為他為了生命謀生太豐厚了

據聞善於攝養生命的人在陸地行走不會遇見兕牛老虎入軍作戰也不會

為甲兵所傷

兕牛用不上牠的角老虎用不上牠的爪士兵用不上他的刀刃

這是何故呢只因為這個人不露殺機沒有致死之地啊

藥方

生命的特質就是它自己有他的生、他的命因此不能太奢求也不能太用

心要渾默些、放得下往往好過活

「生命」、「生命」有「生」有「命」「生」是創造「命」是限

制正視「命」才有得「生」。

藏其殺機不如消化殺氣化得了殺氣就可以「無死地」就可以「保生」

「處所情境」就是「天地」有天有地便是道理便是生命之所寄

《老子道德經》第五十一章

「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遵道而貴德。

道之生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故道生之德蓄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

生而弗有為而弗恃長而弗宰是謂玄德。」

白話譯文

自然大道創生天地

內具本性蓄涵其中

存在事物形著其體

事物相接造成時勢。

如此說來存在萬物沒有不遵從自然大道而以內具德性為貴的。

自然大道的創生內具德性的蓄涵不經賦予與命令就只是自然無為而 已

正因自然大道創生天地

內具本性蓄涵其中

就如此生長、如此發育如此結籽如此成熟

就如此養育萬物懷養萬物。

自然大道生育萬物而不據為己有

自然大道助成萬物而不矜恃其功

自然大道成長萬物而不主宰控制

這就叫做玄遠幽妙之德啊

藥方

存在的事物必有其根源必有其本性根源叫「道」本性叫「德」如

其根源、本性就叫「道德」。

不要在末端的事勢用工夫而要在根源的本性上好好生長。

道理、道理因道成理事勢、事勢因事成勢道理優先事勢在後

用認知去定住用智慧去觀照用德性去成全用大道去銷融

《老子道德經》第五十二章

「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

既得其母以知其子

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

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

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

見小曰明守柔曰強

用其光復歸其明

無遺身殃是謂習常。」

白話譯文

天下有其本源並以此本源做為天下的母親。

既已體會得此天地的本源便可憑藉此來認知萬物。

既已認知萬物又回來守著那本源直到老逝都不會有什危險

阻塞那向外追逐的感官關閉向外執著的認知終其一身都不會困竭

打開了向外追逐的感官促就了外在紛擾的事物終其一身都難以救治

見得隱微之幾才叫智慧保守柔弱才是強者

用得外現的亮光當得歸復內在的靈明

才不會遺給自己禍殃這叫做習於常道因任自然

藥方

回到本源一切就好處理一切危險都可以度過

打開感官、開啟執著心向外奔馳這世界一時間美麗起來但很快就得衰頹

常道是有往有復、有來有去的一個存在事物能如此出入自得那也就合乎道了

亮光照人而慴人靈明照人而自照因為自照所以明白動人

《老子道德經》第五十三章

「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唯施是畏。

大道甚夷而民好徑。

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

服文采帶利劍厭飲食貨財有餘

是謂盜夸非道也哉」

白話譯文

要說我有清楚而明白的認知那是行走大道最所擔心的卻是歧出邪路。

大道何等平坦但人民總喜歡險僻的小徑。

朝廷宮宇何等華麗田園郊野何等荒蕪糧倉國庫何等空虛

身穿文綵華服手帶銳利寶劍饜足了山珍海味財貨蓄積有餘

像這樣叫做強盜頭子不合乎「大道」的啊

藥方

不要以為平坦無奇就沒什麼要知道「沒什麼」那才能入於大道之門

那些有權有力的人總在歷史的浪頭上浪生浪死沒幾個可以成為中流砥柱的

小草的哲學是小人物但生命卻是莊嚴的大人物可能恰好相反

大道在平正無奇不在華麗文綵

《老子道德經》第五十四章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以祭祀不輟。

修之於身其德乃真

修之於家其德乃餘

修之於鄉其德乃長

修之於邦其德乃豐

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

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國觀國以天下觀天下

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

白話譯文

善於建立功業的人必立下不拔之基

善於抱持理想的人必結成不解之緣子子孫孫的祭祀永不中輟。

自然大道用來治理自身內具德性日漸真實

自然大道用來治理家庭內具德性充實有餘

自然大道用來治理城鄉內具德性日漸長成

自然大道用來治理邦國內具德性日漸豐盛

自然大道用來治理天下內具德性日漸普遍

如此看來這叫「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國觀國以天下觀天下」

我何以知道天下是怎麼樣的呢就用以上所說的大道之觀啊

藥方

大道之治重在如其所如觀復其身讓他自己生長

「觀」是對比而視是清靜的觀賞是如其所如的讓它生長

能放得開他才能生長給他天地比給他什麼都重要

不必太關心他把「關心」轉成「開心」開開心心的自在的生長

《老子道德經》第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比於赤子

毒虫不螫猛獸不據攫鳥不搏

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晙作精之至也。

終日號而不嗄和之至也

知和曰常知常曰明

益生曰祥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

白話譯文

蓄涵內具德性的豐厚可好比嬰兒一般

毒蟲不來螫他猛獸不來害他鷙鳥不來傷他

他的筋骨柔弱但拳頭卻能握持的緊密他尚且不知道男女兩性交合之事

卻會天生自然的勃起這純然是乾元之氣啊

他終日號哭而不傷嗓子這是太和之氣所使然啊

體會得這個太和之氣就只是常道常理體會這常道常理就得智慧明白

貪求生活享受必遭禍殃力求事物壯大必然老逝

這叫做不合乎自然大道不合乎自然大道必會早逝

藥方

柔性的顛覆比起剛性的鬥爭有力量多了他的力量在於真實的生長

體會自然大道的和氣和氣是如其所如的喜怒哀樂並不是無喜怒哀樂

柔性的堅持「骨弱筋柔而握固」因為此中有一大道的生命力在裡面

和諧不破裂、不迫切讓他來、讓他去他來來去去就停在那裡了

這叫做「常」態

《老子道德經》第五十六章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塞其兌閉其門

挫其銳解其紛

和其光同其塵。

是謂玄同。

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

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

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

故為天下貴」

白話譯文

「智慧之人不夸夸而談

夸夸而談之人多無智慧。

阻塞了貪取關閉了執著

挫掉了銳利解開了紛雜

柔和了亮光和同了塵世

這就叫做玄妙之同啊

玄妙之同故不親亦不疏

不利亦不害不貴亦不賤

能夠因應兩端處其環中所以為天下所貴」

藥方

不要把自己放在一線之兩端來思考而要「得環中應無窮」

因「玄」故「妙」拉成一長遠的辯證歷程幽深而識其和同因為和同

故知其妙

打扮的光鮮亮麗一但習慣那你就得花許多時間去維護它回到樸素之

地它會自然生長

每天要插一盆漂亮的花不如長久種一株會生長的花不要只重生命的表

象要重視生命的本體

《老子道德經》第五十七章

「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

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

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

人多利器國家滋昏

人多伎巧奇物滋起

法令溢彰盜賊多有

故聖人云我無為而民自化

我好靜而民自正

我無事而民自富

我無欲而民自樸」

白話譯文

用正道來治國用奇巧來用兵用無為之事來治理天下

我何以知道該當如此呢正因為這樣

天下顧忌禁令多了人民也就跟著貧窮窘困

人民的戰爭利器多了國家也就跟著愈為昏亂

人民的技巧機心多了奇怪邪惡之事滋然而生

刑罰政令繁瑣複雜偷盜竊賊卻有增無已

基於以上的反省聖人說我自然無為而人民自得其化

我喜好寧靜而人民自得其正

我無事無擾而人民自其富

我無所貪求而人民自得渾樸

藥方

台灣俗彥說「嚴官府出厚多賊」人為的戮力控制不如自然無為的調劑

把理想的堅持掛搭在意識型態的執著上可能生出很大的力量但破壞性

的力量將極為可怕

自然無為吧不用擔心只要用心、關心寧靜、無擾、無貪一切會有進境的

用其機不如渾其機用其心不如渾其心渾樸自然任天無為就是藥方

《老子道德經》第五十八章

「其政悶悶其民淳淳

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孰知其極其無正。

正復為奇善復為妖。

人之迷其日固久

是以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白話譯文

當政的人看似悶昧不明其實自然無為因而大眾人民富足親睦民風淳樸。

當政的人看似精明能察其實苛刻剝削因而大眾人民疏隔匱乏民風澆薄。

災禍啊往往就伴隨在幸福邊幸福啊往往也就潛隱著災禍

這樣的相伴又何所止呢那恐怕沒有一所謂的「正道」。

「正道」往往轉成了「奇變」「良善」則又轉成了「妖異」

人們迷惑的時日已經很久了

正因如此聖人立了規矩不敢以之殺人

廉潔自持不敢以之傷人

正直自守不敢以之誇人

反躬自省不敢以之耀人。」

藥方

一種「看不出來」的生長力量那是最值得學習的這叫「默運造化」。

一直擔心禍福的問題不如真正的回到自身來體會體會凡是能回到自身

的就是有福之人

原則立了之後便要歇手歇手才能走出自己的新生命。

要照亮人但可不要讓別人眼睛都睜不開什麼都看不到只是一片漆黑

《老子道德經》第五十九章

「治人事天莫若嗇夫唯嗇是謂早服

早服謂之重積德重積德則無不克

無不克則莫知其極莫知其極可以有國

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

白話譯文

治理人民事奉上蒼莫過於儉嗇之道

唯有用儉嗇之道才能回到先天大道的本源。

回到先天大道的本源可以說深厚地累積其德

既已深厚累積其德那也就沒什麼事是不能克服的。

既沒什麼事是不能克服的那也就無法估計其力量。

既無法估計其力量那就可以擁有國家

若能擁有國家之本源這樣就能天長地久。

這就叫做深紮其根、固實其柢長遠其生永久存在的自然大道啊」

藥方

不要那麼慷慨寧可儉約一點地好儉約會使得人的生命儉肅而有力量

長在枝葉的不必太在乎你當在乎的是長在泥土裡看不見的部分

有個「道」在一切好辦「道」是要長養的不是把捉得到的

給出一片天地就能生長給別人天地就是給自己天地

《老子道德經》第六○章

「治大國若烹小鮮

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

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

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人

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

白話譯文

治理大國就好像烹煎小魚一樣不可輕易去攪動它

以自然大道蒞臨天下就連鬼怪的作祟都不靈驗了

非但鬼怪不靈驗而是它所顯現出來的神氣不傷人

非旦它所顯現出來的神氣不傷人就連統治者亦不會去逼害人

鬼怪以及統治者兩者都不來傷害人因此人內在的本性就得以陰陽和合歸為一體了

藥方

不要老考慮「勢」如何要考慮的是「道理」順道理就能生長

自然大道的恩慈是使得那會傷你的也不傷你了自然大道的狠戾是使

那原來不會傷你的竟然回過頭來傷你

有了泥土才能生長大道所強調的只是這麼一點點

不要用「掃黑」的方式會愈掃愈黑應當用「照亮」的方式

《老子道德經》第六十一章

「大國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

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

故大國以下小國則取小國。

小國以下大國則取大國。

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

大國不過欲兼畜人

小國不過欲入事人。

夫兩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為下。」

白話譯文

大國應居於眾流之下天下眾流才能匯集於此天下萬物才能安息於母懷

母親常安靜的關懷卻勝過了父親的躁動的責斥因為安靜才能謙下的去關

懷這個世界

正因如此大的國家應謙下的去關懷小的國家這樣就贏得了小國的信服

小國應謙下的去禮讓大國這樣就贏得了大國的信任

因此不論是謙下以取得信服還是謙下以取得信任。

大國不過想要領導諸小國而小國不過想要能恰當的入事大國而已

這兩者都能各得他們所要的就此而已大國更應該謙下的去體貼小國的心聲

藥方

站在上方的就要給人處在下方的才能得到別人的恩賜這是一個極為簡單的

道理

最好的領導者不是站在上方指揮而是處在下方觀看並且要懂得回到本源的看

不必打破身段因為根本就沒有身段有的只是讓自家生命恰當的、好好的活著

離去不必要的高傲正視真正的卑下卑下才有坤德載物

《老子道德經》第六十二章

「道者萬物之奧。

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保。

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

人之不善何棄之有。

故立天子置三公雖有拱璧以先駟馬不如坐進此道。

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也。

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耶故為天下貴。」

白話譯文

自然大道是萬物所歸趨的奧秘之所。

善人懂得去寶愛它而不善之人則因為有它所以方得和合保育。

合於至道的美言可以得到別人的尊崇合於至道的美行可以提高人的形象。

即使人會做出不善之事但自然大道企怎又忍心拋棄它呢

因此要是你立為天子並置設了三公即使是擁有了兩手相拱的璧玉並

且乘坐駟馬所駕的華車這都不如進入到這自然大道之中好得安歇

古先聖人之所以特別尊榮自然大道這又為什麼呢 

難道不是說只要真心探求必有所得即使獲了罪也可得大道之保育

而豁免正因如此自然大道是天下人所尊榮的。

藥方

自然大道是萬物所歸趨的奧秘之所它以包容為德

世間紅塵且讓它囂嚷一下也就沉寂了沉寂了就好。

靠著外在的華美、光鮮是不實際的要由內在樸實的生長起來

大道無形去掉了「形」進到了「無」這樣才能入乎「道」最後是

要無所不在的「大」這是一個不休止的歷程。

《老子道德經》第六十三章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

大小多少報怨以德。

圖難於其易圖大於其細。

天下難事必作於易。

天下大事必作於細。

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

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

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

白話譯文

無所造作自然無為而勇於有為不生事擾民自然無為而勇於任事

不嗜厚味自然無為而仔細品味

大事看小多事看少面對怨懟要有大道包容之德。

要去做難事就從易處做起要去做大事就從細處做起。

天下難事一定得從易處著手天下大事一定得從細處下手。

因此聖人始終不敢自稱為大正因如此所以才能成就其大。

輕易應諾的人一定少了些信用把事情看得太容易了一定會遭到更多的困難。

因此即使是聖人對任何輕易的事也謹慎而莊嚴的像是難事去面對它所

以到頭來天下事也就都不困難了

藥方

有一個做事原則要記得先其易者後其節目容易的通過了難的也變簡單了。

要鄭重其事但不要焦慮要放下但不要忘了要緩緩地處理

不要再計畫了開始吧有了第一步一切就好端端地來了

可以慢些但不能停歇要綿綿若存的努力

《老子道德經》第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

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

九層之臺起於累土。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為者敗之執者失之。

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

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

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是以聖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

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

白話譯文

安定才容易維持還沒有徵兆才容易謀策。

脆弱容易被分化微弱就容易消除。

在還沒發生前就要去做在還沒亂以前就要整治。

就像兩人合抱的大木是從毫末般萌芽長成的

九層樓的高臺是一畚箕一畚箕堆累起來的

千里的旅程是從足下一步一步走出來的。

太造作有為往往會失敗執著不放反而會失去了機會。

因此之故聖人自然無為因而不會失敗沒有執著不放因而不會失去先機。

一般人做什麼事常常是快要完成了反而失敗了

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

能夠好像原初的努力一樣謹慎的去完成一件事那就不會有什麼失敗的事了

因此聖人不貪求他所想要的不寶愛世俗人所以為的難得之貨

聖人之所學不是一般世俗百姓所追求學習的對於眾人過頭追求的有一深

刻的反省作用用這樣的方式來輔助天下萬物務使其自然所以他是不

敢執著造作

藥方

要懂得見微知著或者見縫插針不要讓它勢態擴大了

不是去弄心機而是回到「大道之源」你自會有一番機趣並因之而玩

味一下「道之幾」也進一步體會歷史之勢

天下不是打來的而是人們送給你的不送給你奈何要人家送給你

那就要懂的謙虛些

快成功了就是最危險的時候要懂得「保合太和」要懂得好自努力慎終如始

《老子道德經》第六十五章

「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

民之難治以其智多

故以智治國國之賊

不以智治國國之福。

知此兩者亦稽式

常知稽式是謂玄德。

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然後乃至大順。」

白話譯文

古來聖人善於依著自然大道來治理國家他並不喚醒人們的利害智巧而

是要人民守著純樸愚厚。

人民之所以難治正因為人們的利害巧智多了

因此用利害巧智來治國這便戕害了國家

不用利害巧智來治國這才是國家之福

知道以上這兩個道理那也就真切了解到治國的準則了

能夠恆久體會這準則這就叫玄遠幽深之德。

玄德是何等的幽深而深遠啊

它和一般世俗的事物是截然相反的如此才能自然無為大順而成。

藥方

天下國家不是用計較心去做成的而是用一番真心做成的

要守愚純樸自然看似笨笨其實才能生長

追求世俗太辛苦了何妨守著原先的純樸氣質雖然粗粗的卻有力量

最「玄」的事是好像沒有其實是有生命的奧秘就在這裡

《老子道德經》第六十六章

「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

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

是以聖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

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

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白話譯文

「汪洋江海之所以能成為百川眾谷之王因為它善處卑下故能成為百川

眾谷之王。

因此統治天下的聖人想要居於人民之上必得以謙卑的言語來取得人民的信賴

想要人民站出來那麼聖人必得把自己退到後面去

因此聖人處在上面而人民不覺得有沉重的壓力站在前頭領導而人民不

覺得有妨害

這樣一來天下人都樂意推戴他而不會厭棄他

這是因為聖人不與人相爭因而天下人沒有人能與他相爭」

藥方

如果你已經是一個領導者了那你就儘可能的謙卑吧如果你將要成為領

導者那你要學習謙卑

落入競爭的機制那有爭得過的道理只有不落入競爭的機制才能爭得過人

等在下頭別人會給你站到上頭那你就得給人好好選擇吧

卑下得別人都不覺得你是一號可競爭的人物但你卻是一最能競爭的人物

這局勢如何不問可知

《老子道德經》第六十七章

「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

夫唯大故不肖若肖久矣其細也夫。

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

今舍慈且勇舍儉且廣舍後且先死矣

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天將救之以慈衛之。」

白話譯文

天下人都告訴我「道」太大了什麼都不像

正因為道太大了所以什麼都不像要是它像什麼那早就銷損殆盡了

我有三條寶貴的原則一直持守而珍惜著它一是慈愛、二是儉樸、三是

不敢自傲居天下之先。

因為慈愛所以勇敢因為儉樸所以寬廣因為不敢自傲居天下之先所以

能成就大器。

要是你捨棄了慈愛卻好勇捨棄了儉樸卻只浪費捨棄了謙讓卻只爭先

這麼一來你就死定了。

要是能夠慈愛那一旦戰爭才能得勝守護起來也才堅固上蒼救人是用

祂的慈愛之心來衛護他的。

藥方

滿懷「愛」的人無所怖慄、無所憂懼因此是最為勇敢的

「儉嗇之道」可以令人回到自家生命之源來不外放、不衰歇

不用急在後頭只要有生長的力量後頭總會跑到前頭來的。

戰爭是不得以的只有「愛」才能化解戰爭

《老子道德經》第六十八章

「善為士者不武

善戰者不怒

善勝敵者不與

善用人者為之下

是謂不爭之德

是謂用人之力

是謂配天古之極也。」

白話譯文

善於做勇士的人不誇奢自己的武力

善於帶兵大仗的人不輕易被激怒

善於戰勝敵人的人不和敵人硬拼

善於用人的人能謙卑的聆聽屬下的心聲

這就是不與人爭的美德這就用了人的真切力量

這就配合了大自然是古來最高的原則。

藥方

「對治」很辛苦要懂得轉圜留了餘地才可能轉圜。

「生氣」是下下策要懂得不生氣才可能鼓足勇氣克服困境

什麼事都自己做那鐵定會累死做領導的人是去領導人做事不是讓

事把自己做死了

大自然的啟示是讓該活動的活動自己還給它個自己

《老子道德經》第六十九章

「用兵有言曰吾不敢為主而為客

吾不敢進寸而退尺

是謂行無行攘無臂執無兵扔無敵。

禍莫大於輕敵輕敵幾喪吾寶

故抗兵相加哀者勝矣」

白話譯文

古來用兵有個訓言說我不敢主動挑戰而只是被動應戰

我不敢逞強前進一寸我寧可後退一尺

這就是要行動而無行動相出手而又無出手相執握武器而無武器相往

前進攻而無敵人相。

戰爭禍害莫大於輕敵一旦輕敵將會喪失了我們最可貴的東西

因此兩軍對峙打仗哀憫天下蒼生者必能勝利

藥方

凡屬於「生」者就主動參與凡屬於「死」者就被動些吧

有了最深沉的悲憫與關懷一切著相的戰爭都會過去的而且一定會成功

老在意會贏與否那就很難說用了氣力、智謀一切由它去吧放開往

往是最大的力量

有餘地可退就退不用急地反擊長成力量時它就衰頹了悲憫些吧

《老子道德經》第七○章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

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言有宗事有君。

夫唯無知是以不我知。

知我者希則我者貴

是以聖人被褐懷玉」。

白話譯文

我的話很容易明白很容易實行

但天下人竟然沒人能明白沒人能實行。

說話有宗旨做事有主宰。

那些人對大道毫無體認因此無法明白我所說所做。

能明白我所說的那可真是難能能學習我所做的那可真是可貴

因此聖人外面雖披著樸素的布衣但內裡卻懷著珍貴的寶玉。

藥方

真人是被褐懷玉俗人卻是被玉而懷褐名牌是為俗人妝點的真人只是

個素樸而已

話不用多意思到了就要停事不用繁可以成了就罷手

有了共識好說話、好做事共識雖難但要用心培養

最可貴的東西通常是要珍藏起來的不必現

《老子道德經》第七十一章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

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聖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白話譯文

能體會得大道之難知這是上焉者

對大道無所體會而又強以為知這是病痛。

唯有對這樣之病痛有所對治這樣才能免於病痛。

聖人之所以不患此病痛就是因為他能對治這病痛因而能不患此病痛

藥方

對於自己所知的要知清楚對於所不知的則常存敬意

事物之總體本源是難以了知的但卻可以以生命相遇

去除心知執著讓自家生命回到本源好自生長

識得病痛當可免得病痛這是認不是的工夫

《老子道德經》第七十二章

「民不畏威則大威至。

無狹其所居無厭其所生。

夫唯不厭是以不厭

是以聖人自知不自見

自愛不自貴故去彼取此。」

白話譯文

人民不畏懼統治者的威勢那麼人民所發出的更大威力勢將來臨

不要狹迫人民的居處不要壓迫人民的生長

唯有居上位者不鎮壓因此居下位的人民才不會厭棄它。

正因這樣聖人反躬自省了解自己而不會限於己見誇耀自己

懂得寶愛內在真實的自己而不為外在的榮華富貴所迷惑

正因如此聖人捨棄了後者而寧取前者。

藥方

居下位的力量是微弱的但卻也是巨大的官逼民反天地覆滅可不慎哉

人民的力量要懂得去欣賞它、裁成它千萬不要壓制它

「統治者」是去「統」那些「治者」而不是統統你自己來治理

「自知」是一切認識的起點先明白自己吧

《老子道德經》第七十三章

「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

此兩者或利或害。

天之所惡孰知其故

是以聖人猶難之。

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

繟然而善謀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白話譯文

勇於表現兇狠果敢的人勢將帶來殺身之禍

勇於表現不兇狠不果敢的人才能存活起來。

這兩者有利有害。

自然大道就是厭惡勇於果敢的人這又有誰知道它的原因呢

因此即使是聖人還是很難了解這道理。

自然大道不競爭而善於取勝不說話而善於感應

不召喚而自動到來胸懷寬廣而善於謀畫

上天所布下的天網雖是寬廣的稀稀疏疏卻絲毫沒有漏失

藥方

有人激你說「你敢嗎」那就厚著臉皮告訴他「我真的不敢」

世間事有一自然的奧秘在真的是疏而不漏且寬寬心吧

用命令的不如用說的用說的不如用感應的

「奧秘」不是讓你去認知的而是讓你去體會的

《老子道德經》第七十四章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

若使民常畏死而為奇者。

吾得執而殺之孰敢

常有司殺者殺。

夫代司殺者殺是謂代大匠斲。

夫代大匠斲者希有不傷其手矣」

白話譯文

人民不畏懼死亡奈何以死亡來威脅人民呢

要是人民通常會畏懼死亡而那些胡作非為的

我就可以拘捕起來殺掉他們這樣又有誰敢為非作歹呢

自然的經常之道一直有專門管理殺人任務的人去殺人。

那代替這專門管理殺人任務的人去殺人這叫代替自然大匠去砍木頭。

那代替自然大匠去砍木頭的人很少有說不傷害到自己的手的啊

藥方

死亡的恐懼是一切恐懼根源人民連死亡都不恐懼了這世界就要變了

若要去撻伐一個人那就慢些吧因為有一大自然的奧秘會展開祂懲罰的

手段的

能不動手就不動手因為自然大道有其好生之德。

讓「畏懼」轉成「敬畏」再轉而成為「敬意」這豈不善哉

《老子道德經》第七十五章

「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飢。

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

民之輕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輕死。

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於貴生。」

白話譯文

人民之所以飢餓乃因為居上位的統治者縱欲玩樂收稅過多所致因此人

民受了飢餓之苦。

人民之所以難以治理乃因為居上位的統治者太過於有為造作因此人民

難以治理。

人民之所以不懼死亡輕忽死亡乃因為居上位的人縱欲玩樂逼得人

民梃而走險因此人民才會輕忽死亡。

那一些不把自己生命當生命來看待的人比起那些縱欲玩樂老以為自己

生命是最重要的人可要賢德的多

藥方

「強將手下無弱兵」這樣的「強」不是強力之強而是能自勝者強能

夠退到後頭去的「強」。

「有為造作」所可能的成績仍然是有限的「無為自然」才能好自生長

當屬下已不把他們的生命當生命來愛護時這團體早該散伙了

「尊重」是一切領導者所要學習的最重要良方

《老子道德經》第七十六章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

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是以兵強則不勝木強則兵強大處下柔弱處上。」

白話譯文

人活著時身體是柔軟的而死亡後身體反而是堅硬的。

草木萬物活著時也是柔軟的而死亡後卻是枯槁僵硬的。

由此看來堅持己見個性剛強的人往往屬於「死亡之徒」柔和溫潤的

人才是「生存之徒」。

因此依賴強大軍力逞強好戰這難以取勝

樹木高大強壯則必遭砍伐強大者反而居於下風劣勢柔弱者卻可以處在

上風優勢。

藥方

不要以為弱勢人家會瞧不起其實正因為人家看不在眼裡反而是生長

的好契機。

生命的原則是看內裡的不是看外表的是看生長的不是看既有的。

真正的強者是柔弱之人是「骨弱筋柔而握固」像嬰兒一般

死板板的有什麼好活生生的才好

《老子道德經》第七十七章

「天之道其猶張弓與

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

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

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

白話譯文

自然之道就好像人們張開弓弦對準目標一樣

目標居高弓弦下抑目標在下弓弦上舉弦拉過頭了就放鬆一點弦

拉得還不夠就再拉緊一點。

自然之道就是這樣減損有餘的來彌補不足的。

人世之道卻往往不是這樣它竟是減損不足的來奉獻給那有餘的。

誰能夠真讓那有餘的拿來奉獻給天下呢這只有那有道者才做得到。

正因如此聖人他能努力實踐而不恃恩求報成就了事功而不居執其功

他不願意誇耀自己的賢德。

藥方

自然有一調節性的原理因此「損有餘以補不足」但人間世往往「西瓜

偎大邊」損不足以奉有餘。

「依道不依勢依理不依力」這原則很簡易不要自己弄混淆了

放大空間心胸自然寬廣放長時間目光自然久遠大時間、大空間

自有大格局

跳脫開目前的限制超越出來你真會有意想不到的喜悅

《老子道德經》第七十八章

「天下莫柔弱於水

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其無以易之。

弱之勝強柔之勝剛

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是以聖人云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

受國不祥是為天下王。

正言若反。」

白話譯文

天下間的東西沒有比起水還來得柔弱的

但要攻擊堅硬的東西卻沒有比起水還能勝任的任何東西都無法取代水啊

軟弱能勝過強硬溫柔能勝過剛強

這道理天下人沒有不了解的卻沒有人能好好去實踐它。

正因如此古先聖人說能為國家大事而蒙受污垢的人這就叫國家社稷之主

能為國家大事而擔負禍患的人這才足以做為天下之王。

以上所說乃是雅正之言但看似相反爾

藥方

話怎麼說都不重要事怎麼開展的這才是重點請注重「坤」具體性原則。

語言的最大限制與弔詭就是它具有兩面性解開這兩面性直入本源你

才能真明白事理。

柔性的顛覆與瓦解勢將帶來真正的生長不必太強調剛性的建構

「正言若反」但不一定「反言若正」正正反反要息心止慮想一想

《老子道德經》第七十九章

「和大怨必有餘怨安可以為善

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

有德司契無德司徹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白話譯文

調解了大怨之後一定有餘怨這怎可以說是完善的結局呢

因此聖人執拿著債券卻不向人逼求。

有德的人手拿債券亦無所逼求無德的人手拿著租稅章例向人逼索稅租

自然大道是無所偏私的祂永遠幫助那有德的善人。

藥方

與其事後還要調節無寧就不要發生這要有一點歷史發展的智慧

還它個本來面目讓出一片天地這世界就會變得很美好不是嗎

站到裡面去會很擠站出去一切不就都好了嗎另立新的生長可能

什麼是「德」就是讓他覺得有「得」若老讓人覺得失去了什麼這德

就不叫德。

《老子道德經》第八○章

「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

使民重死而不遠徙

雖有舟輿無所乘之

雖有甲兵無所陳之

使人復結繩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

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白話譯文

小小的國度很少的人民讓那些超過十人、百人這樣的有才華的人物也用不著

讓人民愛惜生命而不願意遠徙外地

即使有舟船車轎也用不著乘坐

即使有盔甲兵器也用不著陳列

讓人民回復到遠古結繩紀事的時代

品嘗甘甜的食物穿著豐美的衣服居住安適的處所悅樂文雅的風俗

接鄰的國度彼此相望雞啼狗叫的聲音彼此相應感通人民直到老死

也不必急得往來。

藥方

有了真情相感相應那就不必用言語急得去溝通只是雞犬之聲相聞已

是悅樂一懷了

爾分我界的觀念是人類文明的象徵這是文明同時也是「文蔽」

生命的可生長性原則是優先於一切的不要在世俗的勢上打轉把自己都

轉糊塗了

雞犬之聲無意義而有意韻、有意味人們的語言看似有意義但可能既無

意韻也無意味

《老子道德經》第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不辯辯者不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

天之道利而不害

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白話譯文

真實的話不華美華美的話不真實

良善的人不巧辯巧辯的人不良善

真懂的人不炫博炫博的人不真懂

聖人不積蓄他深切體認盡力助人反而更富有盡力給予別人反而更充足。

上蒼的自然之道利益萬物而無害於萬物。

人間的聖人之道服務大眾而不與大眾相爭

藥方

話要聽真的不要聽漂亮的人要交善良的不要找會說話的懂了就懂

了不必找那麼多啦啦隊

利他就能利己這原則是一共利的生長性原則

退到後頭去讓該上場的上來舞一番新姿便會有新的氣象

說了就算了沒說也不必再說反正說了還是白說一切默然可也

《老子》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

《老子》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 随。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 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

唯弗居是以不去。



《老子》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 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

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 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

治。



《老子》第四章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 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

《老子》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

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

《老子》第六章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 不勤。



《老子》第七章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

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 其私。



《老子》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

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

《老子》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

《老子》第十章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涤除玄鉴能如疵乎 爱国治民能无

为乎 天门开阖能为雌乎 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

《老子》第十一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

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

《老子》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 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

妨。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

《老子》第十三章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何

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 何患 故贵以身为天下若

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

《老子》第十四章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 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其上不□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 复归于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

之不见其首随 之不见其后。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

《老子》第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  豫兮若冬涉川 犹兮若

畏四邻 俨兮其若客 涣兮其若凌释 敦兮其若朴 旷兮其若谷 混兮其若浊 澹兮

其若海 □兮若无止。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

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

《老子》第十六章

致虚极守静笃。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

复命曰常知常 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

乃久没身不殆 。



《老子》第十七章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悠

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

《老子》第十八章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 乱有忠臣。



《老子》第十九章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 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

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 无忧。



《老子》第二十章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 畏。 荒兮其未央哉 众

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 我独泊兮其未兆 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 累累兮若

无所归。 众人皆有馀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 俗人察察

我独闷闷。 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 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

《老子》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 物。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

甫之状哉以此。



《老子》第二十二章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 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

与之争。

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 哉诚全而归之。



《老子》第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 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

天地尚不能久 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 。

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 乐得之。 信不足焉有

不信焉。



《老子》第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 自矜者不长。

其在道也曰馀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

《老子》第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 以为天地母。

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 曰远远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

大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

《老子》第二十六章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 

而以身轻天下 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

《老子》第二十七章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 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是

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 。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

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 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

《老子》第二十八章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 知其白守其辱为天

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

复归于无极。 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智不割。



《老子》第二十九章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 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 夫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羸或载或隳。

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

《老子》第三十章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远。师之所处荆棘生焉 。大军之后必有凶年。 善

有果而已不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 不得已果而勿强。 物壮则

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

《老子》第三十一章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

非君子之器不得 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 

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 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 。

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

《老子》第三十二章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

之令而自均。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

之于江海。



《老子》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 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

死而不亡者寿。



《老子》第三十四章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 万物而不为主可名于小

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 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

《老子》第三十五章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 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

见听之不 足闻用之不足既。



《老子》第三十六章

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 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

是谓微明。 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

《老子》第三十七章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 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

无名之朴夫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 自正。



《老子》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 上

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

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前识者道之华

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 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

《老子》第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 生侯得一以为天下正。 其

致之也谓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 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

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正 将恐蹶。 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称

孤、寡、不谷。此非 以贱为本邪非乎故致誉无誉。是故不欲□□如玉珞珞如石。



《老子》第四十章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

《老子》第四十一章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 。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

有之 明道若昧 进道若退 夷道若□ 上德若谷 广德若不足 建德若偷 质真若

渝 大白若辱 大方无隅 大器晚成 大音希声 大象无形 道隐无名。 夫唯道善

贷且成。



《老子》第四十二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 为和。 人之所恶唯孤、

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 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

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

《老子》第四十三章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 益。 不言之教无为之益

天下希及之。



《老子》第四十四章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 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

殆可以长久。



《老子》第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静胜躁

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

《老子》第四十六章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

之足常足矣。 ?



《老子》第四十七章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

不为而成。 

《老子》第四十八章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

不足以取天下。 

《老子》第四十九章

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信者吾信之

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

孩之。 

《老子》第五十章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 死地亦十有三。 夫何故

以其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路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 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用其爪

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 无死地。 



《老子》第五十一章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

命而常自然。

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 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

谓玄德。



《老子》第五十二章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 不殆。 塞其兑闭其门

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 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

殃是为袭常 。 

《老子》第五十三章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 大道甚夷而人好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

文采带利 剑厌饮食财货有馀是为盗夸。非道也哉



《老子》第五十四章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馀

修之于乡其德乃 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 故以身观身以家

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 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

《老子》第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 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

合而□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 之至也。 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

心使气曰强。物壮则 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



《老子》第五十六章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 亲

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 贱。故为天下贵。



《老子》第五十七章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 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

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 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故圣人云「我无为而

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 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



《老子》第五十八章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是以圣人方而不割 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

而不耀。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 善复为妖。人

之迷其日固久。 

《老子》第五十九章

治人事天莫若啬。 夫为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 则莫

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 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

《老子》第六十章

治大国若烹小鲜。 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 人

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

《老子》第六十一章

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 。 故大邦以下小邦则取

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大邦。故或下 以取或下而取。大邦不过欲兼畜人小邦不过欲

入事人。夫两者各 得所欲大者宜为下。 



《老子》第六十二章

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 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

之有故立天子 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 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

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 。 



《老子》第六十三章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

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

故终无难矣。 

《老子》第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 之于未乱。 合抱之木生

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 下。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

如始则无败事。 

《老子》第六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

治国国之 福。 知此两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 矣与物反

矣然后乃至大顺。 

《老子》第六十六章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

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 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

争故 天下莫能与之争。 



《老子》第六十七章

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 也夫 我有三宝持而保

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

长。 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 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

慈卫之。



《老子》第六十八章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 为之下。

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

《老子》第六十九章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 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

无兵。 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 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



《老子》第七十章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 知

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



《老子》第七十一章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 是以不病。 



《老子》第七十二章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 是以圣人自知不

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



《老子》第七十三章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 知其故 天之道不争而

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然而善谋。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

《老子》第七十四章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 杀之孰敢 常有司杀者

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夫代大匠□者 希有不伤其手矣。



《老子》第七十五章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 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民之轻死以

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 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

《老子》第七十六章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 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

之徒。 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 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

《老子》第七十七章

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 者补之。 天之道损有馀

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 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是以圣人

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



《老子》第七十八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

莫能行。 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 。」正言若反。 



《老子》第七十九章

和大怨必有馀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 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

德司彻。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



《老子》第八十章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 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

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

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

《老子》第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

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0)

相关推荐

  • 《道德经》通读 第五十三章 原文

    <道德经>通读   第五十三章 原文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民好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谓盗夸,非道哉! 此章曰:施道可畏. ...

  • 《道德经》通读 第二十三章

    <道德经>通读   第二十三章 原文 希言自然.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 ...

  • 第二部分17-35

    ​ 第17章:正确认识外界事物 [正文]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标注]①太上:这里指最好的基础,最好的状态 ...

  • 标点《老子》第二十三章

    老子道德五千言,其中所述从来没有离开过自己对于自然道德的感悟,也从未离开过身边的不道之世.或许,当时的不道之世也正是老子著述道德五千言的真实背景,虽然老子之文直达道德本源,但他却极其清楚,天地之道却从 ...

  • 谢先铭 道德真经学(2) | 世界道学网

    ]智者在呼吁,圣者在行动,传播道德经,天下有和平,要偃武修文,人类才文明. 老子面对现实,顺其自然.身在战争之中,心存道德仁义.不得已佳兵利器,不得已惩恶扬善,不得已除暴安良,不得已误伤无辜.事已如此 ...

  • 《道德经》导读(七)——德经(38-43)

    道德经·下经 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 [原文]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 ...

  • 道家从根本上把握大道,故为道者能自身生生不息,新而又新

    当人亲近道德的时候,它也亲近人:当人远离道德的时候,它也远离人.但一个为道者将修德不仅实现于自身,而且扩大到他人乃至世界. 一个修道之人在完成了闻思修证行之后就成为了有道者.一个有道的人就是一个有德的 ...

  • 敦煌寫本0424老子道德經李榮注

    纸本大小:30×166厘米

  • 敦煌寫本0425老子道德經李榮注

    紙本大小:30×166厘米

  • 《老子道德經》

    <老子道德經>卷上 體道章 第一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養 ...

  • 老子道德經河上公章句 | 數位經典

    電子書名稱:<老子道德經河上公章句>(老子河上公注) 作者:老子著 / 河上公注 依據版本:世德堂刊本 電子書版本狀態:已校對 目錄 道德經序 上篇道經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 ...

  • 老子《道德經》之王羲之小楷书版本#經典誦讀体悟

    老子《道德經》之王羲之小楷书版本#經典誦讀体悟

  • 老子的道德經

    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①: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②?虚而不屈③,动而俞出④.多闻数穷⑤,不若守于中⑥360docimg_0_ [解释]天地无所谓仁慈,任凭万物自生自灭:圣人无所谓仁 ...

  • ​劉羅堤:老子《道德經》“絕學無憂”芻議

    劉羅堤:老子<道德經>"絕學無憂"芻議 <道德經>自問世以來,因為它的博大精深,得到歷史上各朝代的文人志士擁戴,也得到許多統治者的尊崇.老子如今已經成為世界 ...

  • 【帛書版】老子《道德經》

    [帛书版]老子<道德经>原文  道经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两者同出, ...

  • 赵孟頫小楷《老子道德经卷》

    赵孟頫小楷<老子道德经卷>(1316) 纸本 24.3×153.3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道人,又号水精宫道人.欧波等,世称"赵松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