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淑云教授脾胃病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研究

目的:脾胃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之一,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和社会发展的提高,其发病率有明显增高的趋势。中医脾胃病学源远流长,临床疗效显著,有其独特的优势。导师郭淑云教授,第五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医学硕士,国家二级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河南省首届名中医,河南省优秀专家,师承国医大师、原河南中医学院院长李振华教授,尽得其真传,且有所发挥。行医从教近四十年,勤求古训,博采众长,致力于脾胃病的研究,形成了较为系统和完善的脾胃病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尤其在从瘀论治胃痛方面有其独特的见解和经验。为传承和发扬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提高中医药辨治脾胃病的临床疗效,本课题对郭淑云教授脾胃病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进行系统深入的分析、总结、整理和研究。

方法:一、本研究系统回顾郭淑云老师学术传承的历史及理论渊源,通过临床传承研究,包括传统的临床侍诊、收集分析医案病例、阅读整理反映其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的论文、著作及自身临床实践等方式和方法,对其脾胃病学术思想、临床诊治特色及遣方用药规律进行整理、总结。

二、采用现代数据挖掘技术,运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平台对郭淑云教授从瘀论治胃痛的281例病案的处方进行药物频次分析、关联规则分析,并应用改进的互信息法、复杂系统熵聚类及无监督的熵层次聚类等数据挖掘方法,分析郭淑云教授从瘀论治胃痛的用药规律及经验。

成果:该研究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综述。系统梳理郭淑云教授学术脉络,理清其学术渊源,结合其成长经历,总结郭淑云教授脾胃病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形成过程。阐述中医各家流派关于脾胃学说的观点。第二部分,郭淑云教授深脾胃病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整理与研究。

郭淑云教授深研经典,严谨治学,勇于实践,衷中参西,不断创新,经多年反复的实践与验证,形成如下脾胃病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一、郭淑云教授脾胃病学术思想(一)斡旋升降,分清主次(二)补中寓行,运补为宜(三)病久入络,从瘀论治(四)病发于肝,治重在脾(五)治疗它病,勿伤脾胃(六)危证重证,尤重脾胃二、郭淑云教授脾胃病临床经验(一)诊治特色:郭淑云教授学识渊博,临证诊治独具匠心,提出诊治疾病要注意四个结合,即: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辨证论治与辨病治疗相结合;辨证论治与专方专药相结合;整体用药与局部用药相结合。

(二)善抓主症:郭淑云教授临证善抓主症,擅于在纷繁的症状中找出几个主要症状,进行辨证施治,执简驭繁,每获桴鼓之效。临床抓主症时,主张但见一症便是,诸症不必悉具。

(三)喜用药对:郭淑云教授临证组方,非常注重平衡,在用药上推崇古方、小方,喜用药对,尤善联用药对,在辨证的基础上,组成复法方药,随证化裁施治,方简而效宏。其常用

药对有:

百合、乌药;木香、黄连;黄连、吴茱萸;山楂、木香;紫花地丁、野菊花、蒲公英;高良姜、香附;麻黄根、霜桑叶、浮小麦;金钱草、鸡骨草;金钱草、黄芩;菟丝子、灵芝等。

第三部分,基于数据挖掘的郭淑云教授从瘀论治胃痛用药规律及经验研究。本研究收集的郭淑云教授从瘀论治胃痛的281例病案,辨证分型以气滞血瘀证最常见,占32.38%。胃痛伴随症状从高到低的顺序排序依次为嗳气(占32.03%)、反酸(占30.96%)、胃脘胀满(占30.60%)、纳差(占24.55%)、便溏(占20.28%),恶心呕吐(占17.08%),乏力(占11.39%)。

经药物频次统计分析,提炼出郭淑云教授

从瘀论治胃痛常用的药物为延胡索、川楝子、茯苓、白术、砂仁、丹参、枳实、三棱、莪术、山药等,这些药物多具有理气、活血、健脾、和中等功效。同时进一步分别提炼出气滞血瘀证、气虚血瘀证、阳虚血瘀证、痰浊血瘀证、阴(血)虚血瘀证及热盛血瘀证六种证型的常用药物。

经关联规则分析得到的药物组合有:延胡索、川楝子;白术,枳实;丹参,砂仁;白术,茯苓;山药,茯苓;莪术,三棱;五灵脂,蒲黄;牵牛子,炒麦芽,鸡内金,神曲;瓦楞子,炙甘草,海螵蛸;山药,茯苓,川楝子,延胡索;炒白芍,炙甘草等。

基于改进的互信息法的关于药物间关联度分析,得到的

药对有:

莪术、太子参;刀豆、柿蒂;砂仁、姜半夏;莪术、黄芪;郁金、太子参;郁金、香附等。经复杂系统熵聚类分析得到20个核心药物组合,并在此基础上应用无监督的熵层次聚类算法,得出新处方组合10个,其中5个新处方可用于指导胃痛的辨证施治。结论:本研究所得成果总体上反映出了郭淑云教授脾胃病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结合数据挖掘技术,提炼分析、深入系统总结出郭淑云教授从瘀论治胃痛的用药规律及经验,认为形成胃痛的“瘀”可分为有形之瘀和无形之瘀,并总结出“胃痛瘀血证的六条指征”,完善了胃痛“瘀”的理论体系。郭淑云教授严谨的治学精神及其脾胃病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值得我们学习、继承和发扬。...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