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侯珠:中国古代的无价艺术珍宝
直径5cm
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古代的劳动人民留下了无数的奇珍异宝。其中不乏传国重器和精美的艺术品。在这些奇珍异宝中,最有名的莫过于秦始皇御制的传国玉玺。相传,秦始皇的传国玉玺是由玉工孙寿用和氏璧雕刻而成。和氏璧就是卞和之壁,根据历史故事“完璧归赵”,我们知道,秦国为了得到卞和之壁不惜以15座城池来交换,就此可知它的珍贵!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秦始皇用卞和之壁御制了传国玉玺,这个传国玉玺成为皇权的象征。秦朝灭亡后,这个玉玺到了刘邦手里,后来又到了刘秀手里,再后来辗转于战乱之中,孙坚、袁术、曹氏家族、司马家族等等都有过这个玉玺的踪迹,不过后来历史变迁,这个传国玉玺在后唐之后踪迹不明。需要指出的是,传国玉玺没有丢失更没有被损毁,只是隐匿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
从卞和之壁(和璞)到秦始皇御制为传国玉玺,再到后来历代传延,可以说它见证了中国近3000年的历史变迁,因此被后世誉为无价之宝可谓名符其实!
实际上,春秋战国时期,还有一件珍宝可以与传国玉玺齐名并列,这就是随侯珠。历史上,随侯珠和和氏璧一起被认为是“春秋二宝”。只不过和氏璧的名声太大,掩盖了随侯珠的光芒,以至于随侯珠的记忆只是留在了史书之中!
关于随侯珠的来源,据说是随国的国君在路上看见一条受伤的大蛇,好心救好了它,大蛇为了报恩,说自己是龙子,把珠子送给了随侯,随后就消失了!
随侯珠是春秋战国时期随国的宝物。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林立,随国是汉水之东的一个诸侯国,当时诸侯争雄,许多小国被消灭或兼并,随国先是沦为楚国附属,后被楚国所灭,“隋侯之珠”最终落入楚国。史料记载,公元前350年,秦国派使者访楚,请求观看楚国的宝器,楚宣王问令尹子西曰:“秦欲观楚之宝器,吾和氏之璧、随侯之珠,可以示诸?”由此可知“随侯之珠”当时确实在楚国。后来秦国强盛,春秋两大奇宝“隋侯之珠”与“和氏之璧”悉归秦国囊中,成为秦国的国宝。对此,李斯的《谏逐客书》可以为证。
随侯之珠为秦之所有的记载见之于李斯的《谏逐客书》。李斯(?-公元前208年)是战国末楚国上蔡(今河南省上蔡县芦岗乡李斯楼村)人。 秦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李斯少为郡吏,曾从荀卿学。战国末年入秦国,初为秦相吕不韦舍人,被任命为郎。旋任长史,拜客卿。秦王政十年(前238),秦国下逐客令时,李斯上书力谏客不可逐,随为秦王嬴政采纳。
李斯在他的《谏逐客书》一文中有:“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可知公元前238年时“春秋二宝”已经到了秦国。对此,《韩非子》中关于春秋二宝亦有详尽的记载。
对于随侯之珠和卞和之玉,《淮南子》中言:“随侯之珠,卞和之璧,得之者富,失之者贫。”由此可知,随侯珠的贵重不亚于和氏璧。不过对于随侯珠这样珍贵的宝物,秦始皇之后再也没有了音讯和踪迹。那么,随侯珠这样一个重要的珍宝究竟去了哪里?
秦朝灭亡后,天下大乱,“传国玉玺”代代流传,而“隋侯之珠”却从此不知所终。“隋侯之珠”的去向有多种说法,其一,“焚毁”说,刘邦率先攻占咸阳,接受了秦王子婴的投降,将所有东西登记造册予以封存。而项羽则在焚烧阿房宫之际,“随侯之珠”被付之一炬。其二,“流落民间”说,此说也与楚霸王有关,项羽进驻咸阳掳掠了许多珍宝和美女,他认为,“随侯之珠”本就是楚国之宝,所以将之掠走,后来项羽兵败,“随侯之珠”随即流落民间。其三,“陪葬”说,因“随侯之珠”实则是夜明珠,秦始皇死后,“随侯之珠”作为陪葬品在始皇帝的墓室“以代膏烛”。
实际上,随侯珠如同传国玉玺一样,并没有丢失,而是隐匿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只不过传国玉玺是作为皇权象征被代代相传,而随侯之珠则是工艺品失传。
如今,在四合院艺术馆,有一颗红晶宝石。径盈寸,外有饰盒。显然这是一件极其精美的古代艺术品。经王光辉用“洛阳眼”检测,这件精美的古代艺术品年代约在公元前260-前221年期间,符合随侯珠的年代。关键是其包装饰盒为琉璃制品,周边有四象图案,其上有鎏金银饰极其精美。它是战汉时期鎏金银的最高水平。正所谓:好马配好鞍,宝珠配宝盒!
工艺水平极致的包装
随侯珠究竟是何物?长什麽样?后世有以下之说:
其一:珍珠说。《史记·龟策列传》有“月之珠,出于江海,藏于蚌中”的记载,认为此即随珠、珍珠。这种说法疑问有二,一是淡水珍珠,不可能如此巨大;二是珍珠的成份是碳酸钙,容易分解很难流传于百年以上。
其二:料珠说。随州的曾侯乙墓出土了百余颗料珠,最大者直径2.3厘米,有人认为是随珠。实际上它是天然产出的火山玻璃。
其三: 琉璃说。史书记载,战国时期已经烧制玻璃珠。近年在曾侯乙墓中出土了战国时代的玻璃珠实物,曾侯乙墓共出土173颗玻璃珠,在表面布满圆圈纹,一般称作“蜻蜓眼”式玻璃珠。有专家认为此为文献中所提到的“随侯珠”。
其四:萤石说。这是世人普遍接受的说法。首先,随州的北部有萤石产出。其次,萤石确为发光矿物。萤石说实际上说的应该是夜明珠之类的东西。但是,李斯的《谏逐客书》在讲到了有随和之宝之后又讲到了“垂明月之珠”(即夜明珠),显然隋和之宝指的并不是夜明珠之类的东西。
其五:金刚石说。认为随侯珠是金刚石。其主要依据是金刚石的晶体,多呈珠球状、无色透明、强烈的光泽等。至于径盈寸,一寸有余,金刚石则有那么大的!
湖北省地质矿产厅高级工程师郝用威认为:在大洪山北麓与桐柏山南麓之间,有宝石级金刚石存在,随侯珠系宝石级金刚石。1992年郝用威在全国宝石矿物学术大会上宣读了他的研究报告,得到地矿、宝石界一些专家的肯定。
晶莹透剔随侯宝珠
我们赞同随侯珠是宝石(金刚石)的说法,一是宝石可以“径盈寸”;二是既然是宝珠就不是一般的东西。关键是它的包装工艺极其精美。由此可知,随侯珠应该是古代工艺品,是当时精美绝伦的工艺品,它也许有一个发展的过程,一开始可能是琉璃珠、玻璃珠,但最终是宝石级的金刚石(红晶、蓝晶),最终它的制作技术随着国家的消亡而失传,或因缺乏实用性而失传!
综合各方面的发现和研究,有关专家认为四合院艺术馆的红晶极为可能就是消失已久的春秋二宝之“随侯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