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之“力”,在“筋”不在“肉”(文字版)

传统武术里常说的: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炁。大家有没有发现,这里没有提到“肉”!

老祖宗用字精炼,但不会为了精炼而遗漏,所以传武是真的没有在练肌肉!前些年西方健身一直是唯肌肉论,但近几年他们也开始慢慢明白了,这和他们在筋膜理论上的研究不断深入有关,而我们的祖先早在古代通过练武就明白这点了,只是很可惜始终没能形成系统的理论科学,这次我就来讲讲这个现代的筋膜,古代的筋骨皮。

外练筋骨皮以前看着是筋、骨、皮三样,其实现在看它们所承载的内容都是通过同一类物质--“筋膜”来完成的,只是那时候老祖宗不是这样分类的。

那什么是筋膜呢,先来看一下它的定义:

筋膜是结缔组织,根据所在的位置分为深筋膜和浅筋膜,是纤维、胶质和水蛋白组成的完整的3D网络系统,充满油脂,具有一定的张力和弹性,像一件“弹性塑型衣”,将全身700亿繁杂无章的细胞关联成一个有序而和谐的自平衡体系,调节着人体生物力学的平衡,为各个脏器提供支持和营养,维持人体内环境的平衡起着非常重要的调节功能,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简而言之,筋膜连接四肢百骸,由内到外,包裹着内脏,骨骼,肌肉等所有器官。韧带、肌腱、骨膜、血管壁等等都属于筋膜。

如果你切过猪肉就会看到肉之间会有些白色的薄膜状结缔组织,这就是最常见的筋膜。它遍布全身形成一张庞大的网,中医上所讲的经络、穴位都在这张网里。我们最神秘最重要的“炁”就运行在这里,而不是运行于其他器官比如肌肉、内脏里。而“敛炁入骨”指的是让能量更多的进入骨筋膜中。

外练筋骨皮,我们一层一层地看。

首先练得是“筋”:

这个筋现在被定义为肌筋膜,有12条肌筋膜链,是力量的传输通道。抻筋拔骨是通过拉扯筋膜达到弓弦迸发的弹抖劲,而肌肉的收缩力通过筋膜传递到骨骼上,从而为四肢的活动输送力量。当你搞不清力为什么是,螺旋缠绕、左右对拉、上下相和的时候,都可以从肌筋膜链上找到答案。

接下来练的是“骨”:

骨骼除了提供支撑力和行动力外,在击打时最重要的是坚韧度。在老北京的撂跤界,流行一种用石头擀面杖擀小腿骨的练法,可以把小腿骨练得又尖又硬,追求的效果是,对方倒地时往他腿上一跪就能使对方腿骨断裂,这和泰拳的练腿方法类似,原理就是让腿骨的骨膜不停地微创出现龟裂纹,愈合再裂,层层叠加,最终使腿骨异常坚韧。而骨膜就是骨筋膜,是包裹骨骼的筋膜。受创后的不断地自我修复增厚,使更多的能量“炁”进入骨筋膜中,是“敛炁入骨”的外练方式。

最后一层练得是“皮”:

“抻筋拔骨”是基本功,“钢筋铁骨”是下苦功,为什么练“皮”会放在最后呢?大家可能以为练“皮”就是要练什么“金钟罩铁布衫”的高功了,因为皮好像代表防御能力,其实不然,这个“皮”应该练得是“听劲”,传武中的听劲就是身体的感知能力,是真正“唯快不破”的反应速度,“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的终极奥义。而皮肤的感知能力来自皮下的浅筋膜,这层筋膜直连神经中枢,是知觉的传输通道。

习武者对筋膜的认知也不需要到达医学的深度,讲这个也只是帮大家理清思路,避免坠入误区而不自知。比如器械训练做为身体能力开发的有益补充是非常可取的,但要把握好度,“力量主要来源于筋膜的弹性而不是肌肉的硬度。”对肌肉强度的盲目追求,不光会让过度发达的肌肉抢占筋膜组织的养分,还会挤压筋膜的生存空间,满身大肌肉的人失去的不只是柔韧性,还有筋膜组织的弹性。

而传武里的抻筋拔骨所要努力获得的正式这份弹性与韧劲。

无论是练筋骨皮还是炁,传武所追求的这些,都只是想让身体的原始能力得以觉醒,并没有要去超越身体本身。我们之所以失去了对原始能力的感知,除了直立行走对行动方式的改变,更多的是来自错误的意识控制,紧张的精神状态、复杂的感官刺激,使我们无法正确的察觉并接受身体的各种信号,只有先放松下来,才能开始真正的修炼。所以练拳的瓶颈需要用静功来寻找突破,在桩功无法都达到效果的情况下,我推荐先练“蹲墙功”和“靠山功”,这两个功法可以帮你找到站桩的窍门,另开文讲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