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探究性实验的有效教学策略
张玲玲
江苏沭阳县沭阳如东实验学校(223600)
[摘 要]理解与把握教材,灵活引导学生进行初次实验,可以促进学生在认识的基础上对探究性实验产生兴趣,为积极主动开展后续学习打下基础;针对严格的实验步骤,采用灵活的策略加强方法的指导,可以有效地突破教学设计这个关键;以完成教材中的实验内容及试题的形式进行探究性实验的训练,可分别从感性认知和理性认知的获得中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关键词]探究性实验;初中生物;教学策略
初中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演示、分组、探究等实验形式几乎成为初中生物学科的主线,其中演示实验注重教师的操作与学生的观看,分组实验强调问题的验证,只有探究性实验体现了实践操作和思维活动的统一,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作为一名初中生物教师,根据学生的发展特征和学习实际,寻求科学有效的探究性实验教学策略是一项现实的重要任务。
一、深刻理解与把握教材,有的放矢引导学生的初次探究性实验
初次探究性实验对于学生的认识、兴趣有很大的影响,所以教师一定要深刻理解与把握教材,根据初次探究性实验的内容进行有的放矢的指导,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生物教材七年级上册中牵涉探究性学习活动的内容达56处之多,其中能够体现完整的探究性实验活动的有6处,而且基本上每个探究性实验的活动步骤被确定为6个。因为每一个探究活动的内容和侧重点不一样,自然对学生的操作技能的训练和思想观念的引导也就要做到因地制宜,不可统一要求。如“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是生物教材七年级上册中安排的第一个探究活动课题,无论从探究活动所需要的实验器材,还是所体现的知识背景都不复杂,且学生的探究活动不会受到实验器材或装备的影响,也不需要严格按照严谨的科学探究要求去全部完成。让学生重点体验探究活动的过程以及理解初中阶段实验变量的确定与控制,特别是理解实验组与对照组中只允许一个变量是活动的重要任务。因此,无论学生选择哪一个非生物因素(如土壤、空气、气压、湿度、阳光、水分等)进行研究,只要他们设计的方案具有可操作性,都应鼓励学生去尝试。可能不同的探究小组选择的变量不同,但这恰恰可以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
当然,学生的设计方案和操作活动需要教师的合理引导才能完美,针对鼠妇的探究性实验,教师可以提出以下问题:(1)这个实验需要做对照实验吗?实验中需要几个变量?为了做好对照实验,把相关变量设计成多少组比较适合?还需要设计多少个实验装置?这些装置的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接着,教师重点讲解控制变量法是探究性实验的基本要求,特别提出每组对照实验中在其他条件均相同的情况下变量的唯一性。
这样,从基础的探究性实验着手,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而且让学生获得了一定的成功感,为后续学习打好基础。
二、注重方法的指导,突破探究性实验设计的难点
无论是何种教学,教会学生学习是最主要的,即要做到“授之以渔”,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也不例外。
明确实验变量是实验设计的关键,也是学生实验设计的难点,此时,在方法上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学习和总结实验变量确定的方法至关重要。我们知道,有的实验变量可直接根据实验目的而获取,如“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实验变量是什么?(光)”;而有的则需要通过实验目的、原理的分析得到,如“观察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对此,我们可以先通过演示萝卜条分别浸泡在清水中和浓糖水中呈现的不同现象,促发学生提出问题:“萝卜条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变化?”“把皱缩且非常软的萝卜条放在清水中其细胞会发生什么变化?”“糖水和清水的区别在哪?”“如何解释这些现象?”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明白细胞吸水和失水是这个实验的原理,并确定“细胞外溶液的浓度”这个关键的实验变量,从而在实验设计中理解“干扰因素及如何避免其对实验的影响”“对照及对照组的设置”等关于科学实验的思路和方法,把握了实验设计的关键,突破了设计的难点。
三、加强探究性实验的训练,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
探究活动是创新的基石,科学的训练则是形成能力的保证。因此,教师要加强探究性实验的训练,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
一方面,要指导学生完成教材中所安排的一些探究性实验,让学生从实验活动中获得感性认识,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根据实验的目的对实验材料进行改变,或者对实验设计进行重新调整。
另一方面,可通过设计一些试题对学生进行探究性思维的训练,从而使学生获得理性知识,并以此为基础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试题的设计最好与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相结合,也可以根据学生已有的生物学知识及生活现象进行试题编制。
总之,只要教师多注重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的开展,并注重方法指导,学生就会在探究性实验中不断获取新知识,在理解中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进而提升自身的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