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研究:热爱是教育的灵魂
热爱是教育的灵魂
张克运
古希腊的哲学就是“爱智慧”,多数人理解为热爱智慧。在古希腊有一批研究数学的人,哲学史上通称为“毕达哥拉斯学派”,其代表人物毕达哥拉斯首先使用“爱智慧”这个词。他是在和一个智者谈话时说出来的,按当时的语境,大致意思应该是“爱的追求和智慧的思考(生活)”。其本意似乎跟教育没有多大关系。
但是,我们仔细研究,会发现古希腊那些有吃有喝有穿的人甚至闲得无聊的人,总是聚集在一起,谈天说地,不着边际地谈论“世界是由什么组成的?”“我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等等之类的问题。直到今天,很多人认为哲学这玩意儿就是扯蛋,无用的东西。但大家可能不知道,只要你有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一定有哲学。
没有人可以拒绝哲学,一个有爱、有智慧的人,多么令人羡慕!如果教育以此为目的,未必不是一种美好?
在古希腊,一般会聊的那个人就被称为“先生”,慢慢大家称之为“先生”,聚集多了,一群人就听这个人谈天论地,于是学校产生了。事实上,学校一词发源于古代希腊。意思就是闲暇。在古希腊人看来,学生必须有充裕的时间体验和沉思,才能自由地发展其心智能力。这才是学校的本意。
那爱智慧怎么跟教育灵魂扯上关系呢?
教育是人类社会的产物,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范畴。柏拉图有个结论:“教育非他,乃心灵的转向”。估计很少有人去思考往哪儿转呢?我的理解,教育就是引导人转向爱、转向智慧。所以,教育跟哲学好像具有同一个祖先一样。
或许,大多数时候我们都知道什么是教育,但是要具体描述出来就很不容易了(说明其专业性很强)。为什么呢?因为角度不同、经历不同、理解不同,所以,结论就不同。多数人认为教育就是分数,一些人认为教育就是好好读书,教育就是学会本领,还有很多的答案。站在各自的立场,没有什么不对。但教育涉及人的灵魂,估计赞同的人不多。
直到今天,做没做教育、懂不懂教育的人都可以对教育指手画脚。一群从来不下厨房的人就在那里指挥厨师怎么放盐、如何炒菜?你烦不烦呢?不挥舞锅铲摔过去就是很有涵养的了。事实是,我们今天的教师比这个境况还惨。
又为什么呢?
关键原因是我们对教育的认识和理解不够专业,还没有涉及到人的灵魂层面。由于不专业,所以那些不专业的人才可以来指手画脚。不管你的学科教得如何好,你的课效果有多好,你的教育价值观才是教师的尊严所在。价值观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怎么令人相信呢?
什么是教育价值观?就是你对你从事的教育工作中的认识、看法、以及形成的观念。比如,你认为教育工作就是教好书、上好课或者教育就是饭碗而已。每个人的价值观虽然不一样,但是有一样都有,那就是在价值观的外面都穿了一件“衣服”,这件衣服的名字叫做“态度”。你对教育有什么态度,就有什么样的的行为。行为是可见的。所以,你是热爱的,你就是倾心的、认真的;你不喜欢教育,尽管你的能力强,但你会马虎了事甚至得过且过。
作家路遥说得好:“只有初恋般的热情和宗教般的意志,人才有可能成就某种事业”。原来,做好教育,除了一些基本的专业技能、基础知识、教学技巧之外,更重要的就是我们对教育的态度,保持经久不衰的热爱和坚持下去的意志才是做好教育的灵魂。
热爱学生
学生是教育存在的前提,更是教师存在的价值所在。热爱学生,理应成为教育的灵魂。
苏赫姆林斯基说“教育的全部在于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意大利教育家亚米契斯写了一本书,书名就叫《爱的教育》,我国知名学者夏丏尊在翻译这本书的前言有一句非常贴切的比喻“教育没有爱,就如池塘没有水一般,不成为其池塘”。泰戈尔说得更有诗意“要让我们的爱像阳光一样包围着他们,并给予他们光辉灿烂的自由”。
古往今来,无数教育大家,不管他们是教什么学科的?教得怎么样?有多少名人出自他的班级或者学校?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热爱”,热爱学生成为他们终身的信仰。大爱无疆的陶行知、平民教育家晏阳初、职业教育家黄炎培、人民教育家于漪,新时代教育模范张桂梅等等。他们无条件地爱着每一个学生、呵护每一个家庭的希望。
热爱学生,已经成为教育的普世价值观。但是,究竟怎么做才算热爱呢?热爱,仅仅是我们的一种情感,真正把它变成师者的行动,是需要证据的。
热爱学生,证据在我们的表情上。面带微笑本身就是一种很美的教育,每天微笑着来到学校,给学生一个甜甜的微笑,便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般浸润学生心田。
热爱学生,证据在我们的每个眼神里。师者的智慧不仅仅在言语上,你的眼神要像一阵细雨,洒落学生心底,那才叫好教育。厌恶和呆滞的眼光,会让学生陷入不适的境地,任何时候,眼光柔和、充满灵动,你的学生就会有灵性。
热爱学生,证据在我们的言谈举止和穿着打扮上。不要小看教师的言谈举止尤其是穿着打扮,真正的教育随时随地就会发生。我们优雅的举止、得体的穿着,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和默化着学生。这种大爱的浸润,比课堂上那点知识有价值得多。
热爱学生,证据在我们的一切教育细节上。
热爱教育
教育是因为学生而发生的,所以,热爱学生的必然结果就是热爱教育。
教育工作跟其他所有工作既是一样、又不是一样的。如果我们总是有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态度,那是谈不上热爱的。
热爱教育有很多理由。比如有两个假期还比较长;和一群天真活泼的人在一起不容易老;成就学生的同时还可以成就自己;和性格各异的学生打交道让人充满想象;教师离书香和圣贤最近而有尊严的机会更多。更容易成为自己的国王,因为我们有一定的自由度、有追随者、有成就感。
热爱教育,我们工作就会兢兢业业,就会倾心尽力。
热爱生活
热爱生活,是热爱教育的必然归宿。教育虽然不是我们生活的全部,但是它却是我们幸福生活的不竭源泉。
哲学家德谟赫利特说“生活最令人向往的目标是快乐,我们最好是通过在一切事务上的节制有度和文化的教养来获得它”。很显然,努力工作的目的是更好的生活,生活才是人生的全部,怎么生活呢?快乐地生活。如何获得快乐的生活?节制有度和文化的教养。所以,对人处事要讲究方圆有度,工作讲究为而不争就是节制有度和教养。这样获得快乐的机会就很多了。
热爱生活,就是要对生活充满激情,充满希望,生活当中有一点理想就可以让人仰望星空,会仰望星空的人,生活就会云淡风轻,云淡风轻的人就不会斤斤计较,更不会自寻烦恼。生活愉悦了,工作就顺利,工作顺利了对待学生就看得惯、处得来,装得下。反过来,与学生亲如家人,对工作尽心尽责,那生活的灿烂阳光就会播撒在我们的每一个角落。
热爱生活,是人生的一大美事!这都是因为教育的灵魂——“热爱”永在那里,悄无声息但却弥足珍贵。
热爱是教育的灵魂
张克运
古希腊的哲学就是“爱智慧”,多数人理解为热爱智慧。在古希腊有一批研究数学的人,哲学史上通称为“毕达哥拉斯学派”,其代表人物毕达哥拉斯首先使用“爱智慧”这个词。他是在和一个智者谈话时说出来的,按当时的语境,大致意思应该是“爱的追求和智慧的思考(生活)”。其本意似乎跟教育没有多大关系。
但是,我们仔细研究,会发现古希腊那些有吃有喝有穿的人甚至闲得无聊的人,总是聚集在一起,谈天说地,不着边际地谈论“世界是由什么组成的?”“我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等等之类的问题。直到今天,很多人认为哲学这玩意儿就是扯蛋,无用的东西。但大家可能不知道,只要你有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一定有哲学。
没有人可以拒绝哲学,一个有爱、有智慧的人,多么令人羡慕!如果教育以此为目的,未必不是一种美好?
在古希腊,一般会聊的那个人就被称为“先生”,慢慢大家称之为“先生”,聚集多了,一群人就听这个人谈天论地,于是学校产生了。事实上,学校一词发源于古代希腊。意思就是闲暇。在古希腊人看来,学生必须有充裕的时间体验和沉思,才能自由地发展其心智能力。这才是学校的本意。
那爱智慧怎么跟教育灵魂扯上关系呢?
教育是人类社会的产物,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范畴。柏拉图有个结论:“教育非他,乃心灵的转向”。估计很少有人去思考往哪儿转呢?我的理解,教育就是引导人转向爱、转向智慧。所以,教育跟哲学好像具有同一个祖先一样。
或许,大多数时候我们都知道什么是教育,但是要具体描述出来就很不容易了(说明其专业性很强)。为什么呢?因为角度不同、经历不同、理解不同,所以,结论就不同。多数人认为教育就是分数,一些人认为教育就是好好读书,教育就是学会本领,还有很多的答案。站在各自的立场,没有什么不对。但教育涉及人的灵魂,估计赞同的人不多。
直到今天,做没做教育、懂不懂教育的人都可以对教育指手画脚。一群从来不下厨房的人就在那里指挥厨师怎么放盐、如何炒菜?你烦不烦呢?不挥舞锅铲摔过去就是很有涵养的了。事实是,我们今天的教师比这个境况还惨。
又为什么呢?
关键原因是我们对教育的认识和理解不够专业,还没有涉及到人的灵魂层面。由于不专业,所以那些不专业的人才可以来指手画脚。不管你的学科教得如何好,你的课效果有多好,你的教育价值观才是教师的尊严所在。价值观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怎么令人相信呢?
什么是教育价值观?就是你对你从事的教育工作中的认识、看法、以及形成的观念。比如,你认为教育工作就是教好书、上好课或者教育就是饭碗而已。每个人的价值观虽然不一样,但是有一样都有,那就是在价值观的外面都穿了一件“衣服”,这件衣服的名字叫做“态度”。你对教育有什么态度,就有什么样的的行为。行为是可见的。所以,你是热爱的,你就是倾心的、认真的;你不喜欢教育,尽管你的能力强,但你会马虎了事甚至得过且过。
作家路遥说得好:“只有初恋般的热情和宗教般的意志,人才有可能成就某种事业”。原来,做好教育,除了一些基本的专业技能、基础知识、教学技巧之外,更重要的就是我们对教育的态度,保持经久不衰的热爱和坚持下去的意志才是做好教育的灵魂。
热爱学生
学生是教育存在的前提,更是教师存在的价值所在。热爱学生,理应成为教育的灵魂。
苏赫姆林斯基说“教育的全部在于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意大利教育家亚米契斯写了一本书,书名就叫《爱的教育》,我国知名学者夏丏尊在翻译这本书的前言有一句非常贴切的比喻“教育没有爱,就如池塘没有水一般,不成为其池塘”。泰戈尔说得更有诗意“要让我们的爱像阳光一样包围着他们,并给予他们光辉灿烂的自由”。
古往今来,无数教育大家,不管他们是教什么学科的?教得怎么样?有多少名人出自他的班级或者学校?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热爱”,热爱学生成为他们终身的信仰。大爱无疆的陶行知、平民教育家晏阳初、职业教育家黄炎培、人民教育家于漪,新时代教育模范张桂梅等等。他们无条件地爱着每一个学生、呵护每一个家庭的希望。
热爱学生,已经成为教育的普世价值观。但是,究竟怎么做才算热爱呢?热爱,仅仅是我们的一种情感,真正把它变成师者的行动,是需要证据的。
热爱学生,证据在我们的表情上。面带微笑本身就是一种很美的教育,每天微笑着来到学校,给学生一个甜甜的微笑,便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般浸润学生心田。
热爱学生,证据在我们的每个眼神里。师者的智慧不仅仅在言语上,你的眼神要像一阵细雨,洒落学生心底,那才叫好教育。厌恶和呆滞的眼光,会让学生陷入不适的境地,任何时候,眼光柔和、充满灵动,你的学生就会有灵性。
热爱学生,证据在我们的言谈举止和穿着打扮上。不要小看教师的言谈举止尤其是穿着打扮,真正的教育随时随地就会发生。我们优雅的举止、得体的穿着,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和默化着学生。这种大爱的浸润,比课堂上那点知识有价值得多。
热爱学生,证据在我们的一切教育细节上。
热爱教育
教育是因为学生而发生的,所以,热爱学生的必然结果就是热爱教育。
教育工作跟其他所有工作既是一样、又不是一样的。如果我们总是有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态度,那是谈不上热爱的。
热爱教育有很多理由。比如有两个假期还比较长;和一群天真活泼的人在一起不容易老;成就学生的同时还可以成就自己;和性格各异的学生打交道让人充满想象;教师离书香和圣贤最近而有尊严的机会更多。更容易成为自己的国王,因为我们有一定的自由度、有追随者、有成就感。
热爱教育,我们工作就会兢兢业业,就会倾心尽力。
热爱生活
热爱生活,是热爱教育的必然归宿。教育虽然不是我们生活的全部,但是它却是我们幸福生活的不竭源泉。
哲学家德谟赫利特说“生活最令人向往的目标是快乐,我们最好是通过在一切事务上的节制有度和文化的教养来获得它”。很显然,努力工作的目的是更好的生活,生活才是人生的全部,怎么生活呢?快乐地生活。如何获得快乐的生活?节制有度和文化的教养。所以,对人处事要讲究方圆有度,工作讲究为而不争就是节制有度和教养。这样获得快乐的机会就很多了。
热爱生活,就是要对生活充满激情,充满希望,生活当中有一点理想就可以让人仰望星空,会仰望星空的人,生活就会云淡风轻,云淡风轻的人就不会斤斤计较,更不会自寻烦恼。生活愉悦了,工作就顺利,工作顺利了对待学生就看得惯、处得来,装得下。反过来,与学生亲如家人,对工作尽心尽责,那生活的灿烂阳光就会播撒在我们的每一个角落。
热爱生活,是人生的一大美事!这都是因为教育的灵魂——“热爱”永在那里,悄无声息但却弥足珍贵。
【作者:张克运(教育部国培专家,具有18年中学校长经历)】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