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路过吴江路,路的一侧在改造中,新一轮的店铺升级进行中。今天我们来追溯下吴江路的历史。
吴江路旧称斜桥弄,是位于南京西路南侧的一条小路,东起南京西路青海路口,西迄茂名北路,全长约560米。本来,吴江路并不出名,21世纪初,为了解决南京西路沿线的商店、大楼里员工中午就餐困难,改善南京西路商业环境,把吴江路打造成商业休闲街,无心插柳柳成荫,这里的小吃店经营得有声有色,成为上海市民和观光游客休闲觅食的好去处。今天就一起了解一下TA的过去吧~
2012年鸟瞰蜿蜒的吴江路(录自《静安地名寻踪》)
要探寻吴江路的过去,那要从曾经的静安寺路说起。
历史上的上海是江南水乡,河流纵横、水渠密布。近代以后,随着上海城市人口的增长、城市面积不断扩大,许多河流被填浜筑路,城市面貌发生了桑田沧海的变化,我们只能在历史文献和地图上找到它们的踪影。
沪西的静安寺是千年古刹、旅游胜地。在静安寺的大门外有一口古井。传说,古井与江海相通,井水昼夜不停冒泡,犹如一锅沸汤,遂被叫做沸井、涌泉等名。
近代以后,进入上海的外国人把这口井叫做“Bubbling Well”,意思是“会吹气泡的井”,也就是“沸井”“涌泉”,于是静安寺被外国人叫做“Bubbling Well Temple”。古井旁边有一条东西向的河浜,就被叫做“沸井浜”“涌泉浜”等名称。
据记载,早在1860年,沿着涌泉浜开始筑马路,是跑马使用的马道,英文名Bubbling Well Road,也可以译为“沸井路”“涌泉路”。由于这条路直通静安寺,它的正式中文名称就被叫做“静安寺路”。
20世纪后,继续“填浜筑路”,部分残余的涌泉浜填平后并入了静安寺路,其中残余的一段筑成Love Lane,不知道外国人为什么把它叫做“Love Lane”,不过,它的中文名字叫做“斜桥弄”。这个“斜桥”是什么意思,又是怎么来的呢?《同治上海县志·卷三·水道上》记载:“涌泉浜。以静安寺前沸井得名。有东、西涌泉,通东、西芦浦。”
历史上的石门路是一条叫做东芦浦的河流,在斜桥弄有跨东芦浦桥,桥与东芦浦不是垂直的,是斜的,于是这座桥被叫做“斜桥”。
东芦浦在20世纪初填浜筑路,大致上相当于现在的石门路和瑞金路。在早期的地图上还能看到,在今瑞金一路的西侧,还有一段“东芦浦”的残段。西芦浦也是苏州河的支流,在曹家渡引苏州河水向南流,部分河流就是现在的延平路,再往下的河段就难以找到它的踪影了。
涌泉浜以静安寺为界,东面的是东涌泉浜,向东流过现在的石门路;西面的是西涌泉浜,后来被叫做“永源浜”,现在的“永源路”就是填永源浜修筑的马路。
现在的上海电视台位置,旧时是英国人的乡下总会,被叫做斜桥总会。
1947年地图,英国人的乡下总会变成了美国人的产业,仍然叫做斜桥总会以前在东芦浦的东面是斜桥总会,西面则是上海著名的“张园”。
于是,沿这段东芦浦筑了一条小路,连接斜桥总会和张园,在东芦浦上建桥,由于道路与东芦浦并不是垂直的,使得这座桥看上去就是歪的、笡的(笡,吴方言音qia,就是歪的意思)。“笡”是一个生僻字,往往被写作“斜”,于是这座桥就叫做“斜桥”;同样,静安寺路在青海路处也有跨涌泉浜的桥,这座桥也是“斜”的,因此这条小路也就被叫做“斜桥弄”,一直到1943年,才被改为吴江路。
1947年地图上的斜桥弄,斜桥弄与石门一路不是“十”字交叉,是斜交叉“斜桥”在以后的填浜筑路过程中消失了,不过“斜桥”作为区片地名一直使用了很长的时间,它泛指斜桥弄附近一带。盛宣怀的住宅在现在的南京西路成都北路口,他的通讯地址就是“斜桥盛公馆”。
红十字给盛宣怀的贺年片,通讯地址就是“本埠斜桥盛公馆”,明信片上有邮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