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璧记忆】想起那些年在灵璧教夜校的日子

 想起教夜校的日子

文/王潘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我刚调到我们村任教的时候,白天在学校教学,晚上在大队部扫盲班上课。

那时候,每个大队都有扫盲班,我们大队的扫盲班设在殷庄大队部。我清楚地记得大队部的大门是朝南的,大门两侧的前方有一对石狮,在石狮的后方有两扇很大很大的木门,穿过大门是一间带有屋顶的走廊,走廊的两边各有三间土墙的屋子,左边的屋子是榨油坊,门朝北,右边的屋子改门朝南,也就是我们带的扫盲班的教室,在土墙的南墙上开了两扇很小的窗户,渗透一点气体和阳光。那时候,条件十分艰苦。每个人上学都是自己从家里带去的桌凳,大部分都是前辈陪嫁的家具,其中以面积约为0.25平方米的方桌为最多。

因为农民白天下地干活,所以,扫盲班都是晚上上课,没有电灯,我们上课使用的是汽油灯,说起汽油灯,年龄大的人才知道,汽油灯在外形上和马灯有些相似,上面有一个像草帽檐一样的遮光的顶盖,下面有灯座,内装煤油,中间是石棉网纱罩,灯座上有个打气的管子,汽灯在装上煤油以后,再向底座的油壶里打气,产生一定的压力,使煤油能从油壶上方的灯嘴处喷出,形成雾状小滴,化成蒸汽与空气均匀混合燃烧,让纱罩发出炽热的光和热,照射出白晃晃的灯光,汽油灯的亮度也非常高,一盏汽油灯可以把周围十几米的范围都照得通明。不过,有时汽灯点的时间太长了,还需要再打点气。当汽油灯烧好了,我就把它挂在屋的梁头上,开始上课了。

开始上课很单一,就是教学员识字写字。我是一个比较认真和执着的人,为了教好字,让学员学得有兴趣,我认真备课使用了许多的识字方法。如:教学“人”字,我先出示人的图片和人字从甲骨文到金文、小篆、楷书、行书演变过程,让学员们好奇地发问,我像讲故事似的讲字的变化,学员们学得很容易。又如在教会意字“休”时,我先出示图片,图片上画一个人靠在大树旁休息的样子,图片的旁边有一道加法算式:人+木=休,让学员们想象悟出字的形状,学员们不仅认识这个字,而且知道这个字的意思。我在教学中,还编了不少识字儿歌:小土尘,小大尖,女子好,田力男,门市闹,门人闪,人木休,舌甘甜,爪木采,丰色艳等等。因此,学员学得很开心,也很喜欢听我的课。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有时我还正吃着饭,她们(女学员们占十分之八,其原因是那个年代之前,家里重男轻女,一般男孩上学,女孩不让上学)就搬着板凳,跨着自己缝制的书包,早早地来到我家门口等待,我一边吃饭,一边和他们聊天,相处得十分融洽,他们学得也十分认真。

记得有一天晚上,高楼区公所区员王宗娄等人,晚上抽查到我们这个扫盲班,走到班里,听了一会儿的课,给予我很高的评价,让我名声大噪。当年县下派人员到各公社、大队进行社会主义路线教育,蹲点我们大队的是高个子李学文先生。在一次社会主义路线教育大会上,我激昂的斗志,抑扬顿挫的演讲,赢得了大家的称赞。第二天,大队开展“学理论,见行动”活动,大队部利用广播呼吁为村民王耕正家捐款,治疗重病在身的儿子,村民纷纷响应。于是,我抓住时机撰写了“一家有难,八方支援”的新闻稿,在驻村的李学文局长推荐下,被大庙公社和高楼区广播站采用,进行社会主义路线大教育。我还清楚的记得,广播里播放过:“社会主义好!”这首歌后,就播放了我的这篇稿件。后来,我利用业余时间,撰写了不少稿件,送给广播站,但是,这和教扫盲班一样,都是无报酬的,是自愿的,也可以说是一种兴趣爱好吧。

其实,在教夜校的过程中,虽然锻炼了我,让我慢慢地成长起来,但是也常常遇到闹心的事情。夜校里的学生年龄不一,小的十几岁,大的几十岁,大年龄的妇女喜欢接话茬,在课上,往往会引起哄堂大笑,带来一次次尴尬的局面,需要我急中生智地处理好。这还不算个事,最棘手的是那二十来岁的未婚女子,让我为难,有好几个女子都是扫盲的对象,来上几天课后就不来了,我们只好利用休息的时间去她们家请“客”。但是,无论我们怎么苦口婆心地劝说,这些妙龄少女的父母像铁了心似的,不同意她们上夜校,原因很简单,有的父母害怕已经订好婚事的子女,怀疑或担心在夜校里会被那些大妇女煽动下改变主意;还有的认为上什么夜校,认识什么字,找个好人家嫁出去就行了,怎么办呢?上级领导命令:“一定要排除万难,争取胜利!”这样,可辛苦了我们,我们向这些学员家里的人,只好担保,承诺,才请来这些学员,每天上完课,再给她们安全送回家,这样夜校的事才安全着陆。

一天天披星戴月地往返,一次次与学员父母耐心地交谈,一节节绞尽脑汁地备课,一堂堂识字写字的指导,展示了那个年代,那代人淳朴,积极,乐于奉献的品行,在那个特定的年代,我们不辱使命完成了扫盲任务。与此同时,夜校生活也让我们走向成熟,找到人生的价值,找到生活的乐趣,让我们在这一方红色的土壤上,播下了美好的种子,发芽,开花,结果。在扫盲验收过关与学员合影的照片背面,我写下这首打油诗:夜校扫盲真不易,绞尽脑汁想主意,教会识字教技艺,服务群众终身忆。

王潘,宿州市散文协会会员,一名农村教育工作者,宿州市优秀教师,灵璧县先进教育者,在《小学语文教师》《教育文汇》《拂晓报》《农村孩子报》上发表过文章。灵璧家园网新晋写手。

(0)

相关推荐

  • 《理想照耀中国》终于不哭了,李乃文、井柏然演翻版李云龙、赵刚

    看<理想照耀中国>简直就是看一集哭一集,看到先辈的英雄事迹忍不住泪流满面,加上演员们精湛的演技,将角色演绎得惟妙惟肖,入木三分,那种真实感跃然于荧幕之上,就更让人感动了. 原以为所有的故事 ...

  • 翠琴(四)

    这是舒林的第97篇原创文章 唯美朗读:二月紫晶 本文纯属虚构, 人物故事请勿对号入座 四 "翠琴,翠琴--"大伙一阵子手忙脚乱,不住呼喊. 五分钟,六分钟,恍恍惚惚的翠琴终于睁开了 ...

  • 徐德培 | 扫盲运动

    童年记忆中的扫盲运动 江都  徐德培 作者徐德培先生:1947年生,中共党员.中学高级教师.1966年高中毕业于江都县中学,1972年参加教育工作,1980年毕业于扬州教育学院,2008年退休.原江都 ...

  • 五十年代初我当扫盲“小先生”

    3-31 08:34 新中国成立初,党和政府为穷苦大众做了许多深得人心的大好事,期间有一件好事就是"扫盲",那些本来不识字的文盲和半文盲(识字很少的)成年人深受其益.在扫盲日子里, ...

  • 【望安山文学】钱兆成||我的第一个教师节(散文)

     我的第一个教师节 作者:钱兆成     主编:非   鱼 1985年9月10日,我荣幸地赶上了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个教师节.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因为我无论是上学期间,还是这参加工作的三年,都没过过教师节, ...

  • 《人文武汉》试刊号连载(4)扫盲与上幼儿园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在群众性的扫盲运动中,人民政府高度重视,通过广泛充分的宣传动员,良好协调的组织管理,规范适用的教学工作,灵活多样的扫盲形式,解决了群众文化水平低的问题.为社会主义建设经济发展的高潮 ...

  • 小姑

             小姑去世已经三周年了!         觉得才没有几天,小姑还躺在中医院的病房里,给我唠着话.竟然已经去世三周年,时光真的太快.         在她那张年轻时的相片上,圆圆的脸庞, ...

  • 【灵璧记忆】那些年灵璧一些老锅屋藏着的故事

    老锅屋里藏着的故事 文 ∕王潘 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我们农村在堂屋前面的一侧,家家户户都盖着一间"厨房",大家都叫锅屋,面积只有十来平方的大小,最早的锅屋建构是在堂屋的墙体上按照一 ...

  • 【灵璧情感】那些年在灵璧一起读书的同学,你还好吗?

    同学,你还好吗? 文/金陵 这次聚会是大杨发起的. 大杨建了个初中同学群,群里的人数不多,二十来个.当初班级里四五十人,分散各地,大都失去了联络.隔着三十年,进了群的同学各经风雨世故,仿佛茫茫然从时间 ...

  • 【灵璧记忆】这位灵璧帅哥童年的那些记忆,您经历过吗?

    童年的记忆 文/乡村农夫 童年似一杯浓香的鸡蛋茶,喝到嘴里,暖到心窝:童年似暴风雨后的彩虹,五彩缤纷,绚丽无比; 童年又似那晚霞过后的余光,那么让人怀念--每当回忆起儿时,甜蜜而快乐的感觉,不由自主的 ...

  • 【灵璧记忆】回忆那些年在灵璧老家烧锅的日子……

    烧锅 文/云中漫步 童年的记忆里,农村烧饭用的是那种大土灶.通常烧的是干草,枯叶之类的东西,非常难烧.所以在当时的农户家里,大部分的土灶边上都装一个风箱.一推一送之间,源源不断的风就吹到柴草上,火苗越 ...

  • 【灵璧记忆】想起午收那些事

    想起午收那些事 文/春江暮雪      午收大忙时,到大姐家过了两天,不敢说是帮忙,其实真的帮不上忙.现在收麦子,全部是大型联合收割机,哪里还用得上我帮忙.整个村子,不到两三天,小麦已经基本收割完毕, ...

  • 浅谈“灵璧记忆”

     农村人说农村事  文/叶紫 浅谈[灵璧记忆] "记忆",顾名思义是过去式,那么"灵璧记忆"肯定要受到区域空间的限制,重点要体现灵璧的历史. 据悉,县政协下发一 ...

  • 灵璧记忆中美食:炒花子

    炒花子 文/姜德臣 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自制食品中,最能追思往事的一项是炒花子.炒花子也叫炒苞米花.玉米花或者炒玉蜀黍花.所谓炒玉米花就是将晒干精选后的饱满玉米颗粒与草木灰或细沙土混合放到开口的普 ...

  • 灵璧记忆:大脚新娘之死

    邵明宣作品 大脚新娘洞房失踪 文/抱璞斋主 妇女缠足裹小脚的历史,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可那历史的沉渣还不时地在一些老人的记忆中泛起.那些耄耋之年的老妪中,偶尔还有走路扭扭捏捏的小脚者,人们把她当作村子里 ...

  • 灵璧记忆:俺奶

    奶  奶 文/王新 奶奶姓吴,没有名字,因为身体稍胖庄里上人背地里都叫她"老胖".小时候但凡遇到不认识我的人就会问"这是谁家的孩子?"旁边人会是说"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