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堂街两头洼,不带乖乖不说话

禅堂街两头洼,不带乖乖不说话

文/胡桃夹子

(网络配图,图文无关)

古老的禅堂湖曾经流传着很多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土话。终因时代变迁,人们的文化水平提高,逐渐文明用语,所以好多的土话,就渐渐的消失了。

禅堂街曾是禅堂湖唯一逢集的小镇,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当年禅堂湖的“文化、政治、经济中心”。因为是禅堂湖的“中心”,禅堂街上的人,相比周边的乡下人,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优越感。有了这“优越感”,禅堂街上的人,就自己“发明创造”了一些自大,自满性的“口头语”,以示与那些乡下人的不同。

比如针对下雨,禅堂人就“发明创造”了:四圈下雨当央晴,最后来禅堂扎老营。

每当天气干旱时节,禅堂周边下了雨,而禅堂街的天空虽然黑云涌动,可是雨就是落不下来。禅堂街人就半诅咒,半祈祷的造了这么一句话。到底后来这雨来没来禅堂街“扎老营”就不得而知了。

这句话虽然涉嫌自私自利,但不伤人,所以禅堂街外的人听了,也是一笑了之。

下面这一句话,就有讹人骂人之嫌了。多少年来不知因为这句话,禅堂街人和周边的乡下人干了多少架(或者叫:乡下人和禅堂街人不知干了多少架)。

这句话就是:禅堂街两头洼,不带乖乖不说话

本来“乖乖”一词,是只有长辈对晚辈才可以带的口头语(口头禅)。当然“表叔爷们”之间,说笑时,也是可以不分辈分的相互的“乖乖”。可是,生人之间,如果乱用了这“乖乖”,遇上暴脾气的,必会引起纠纷甚至打架。就是那老实巴交之人,听你出口“乖乖”,也会翻眼表示抗议。

很早以前,禅堂就是连接南北的一个水陆码头。外来之人想在这生地方站住脚,混饭吃,就自愿小一辈份。如此,被街上人骂几句“乖乖”也是自然了。仗着这,街上的人对外来客或赶集的乡下人,常会出言不恭,带上“乖乖”的口头语。如果你敢开口用“乖乖”回骂,别说你是一两个人,就是十个八个也只有挨揍的份。

街上人虽说居住着“六姓八家”的杂姓,但“抱团”是出了名的。和你吵架的人还没动手,那些“看二型”的街上人,已经对你动了手,这叫“打懵捶”。意思是,把你揍懵了,你还不知道是谁打的。当你责问:你凭什么说话带乖乖,这些人会傲然滴顺口来了一句:禅堂街两头洼,不带乖乖不说话。

如今,这句禅堂街上人曾经说话爱带的口头语,已经没人再说,只当作茶余饭后的谈资了。

本文作者系安徽省散文家协会会员,安徽省民俗学会会员,宿州市作家协会会员,宿州市散文家协会会员灵璧家园网优秀作家,灵璧禅堂湖人氏陈长柱先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