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璧家园】灵璧这个村子不经意间改了名字,是因为这座庙吗?
水不在深话龙潭
——下楼镇火神庙的由来
文/金陵
中国人极为讲究风水,深信好的地理位置可以佑护后人,家运隆昌。其实,一支智勇双全灵气十足的家族更能改变命运,把贫瘠荒僻之地改写得地杰人灵、生机勃勃。火神庙村位于灵璧下楼东北十公里处,村民以谢姓为主。地理位置极为偏远,是我县黄泛区域受害最为严重的地方,多处洼地,土壤盐碱化,只长茅草不长庄稼,芦苇和水生植物丛生。这个村庄原来的名称并非火神庙,而是龙潭,龙与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可以想见当年的村庄处处积水深潭,环境是如何恶劣艰苦。
明朝元年(公元1368年),天下初定,人口凋敝,遍地疮痍。明太祖朱元璋面对连年战乱破碎不堪的山河,下令从山西各地向中原广大地区移民。移民是强制性的,逃逸者杀。明朝洪武三年(1370年),多地移民在山西洪洞县的大槐树处办理手续,领取“凭照川资。”
谢氏六兄弟原籍山西临汾县喜鹊窝,是这次移民队伍中的其中一支,他们被绑缚着手臂,徒步而行,在迁徙之中以徐州为中心分散各地,(因为官府不准同宗族家人迁于一地)。最后留居于这片不毛之地的是老三谢卜玉——也就是火神庙这个村庄谢姓家族的始祖。
别家千里,手足离散,谢卜玉充满背井离乡的悲愁别绪,但在兄弟分离之初,彼此约定:一定要好好生存下去,壮大家族,光耀门庭。因为谢姓自古为望族贵姓,不能为谢氏家族丢脸抹黑。
这里地处淮河以北,黄河之南,僻壤荒郊,天灾不断。既然要在这个地方生存,必须靠近水源,解决最基本的饮水问题。谢卜玉选择在汪塘附近,临水而居。修茅舍,开荒地,斩荆棘,除虫害。
身处困逆之境,谢卜玉以“陋室铭”自励:“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自古以来,龙是中国图腾文化的最高象征,能呼风唤雨,威力无边。蛟龙居住的水塘会带来福泽,让后人化厄逆之境为福瑞宝地,从此在这里安居乐业。
所以,谢卜玉将水潭取名为“龙潭”,意味深长,用心良苦。随着子孙繁衍,渐成村落,后人为了缅怀始祖谢卜玉,传承龙的精神,逐渐把汪塘“龙潭”变成了“龙潭村”的村名。希望这个充满灵气的名称会给整个家族带来好运——龙藏深潭,能够出人才俊杰。
龙潭村何时又改为火神庙了呢?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休养生息,谢氏家族在龙潭村开枝散叶,已经繁衍成像模像样的小村庄。明朝宣德年间(公元1426-1435),龙潭村在村西头建造火神庙祈求火神护佑,祷祝平安。到了清朝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火神庙迁建于村庄东部。
当时的火神庙修建得雄伟壮观,气象俨然。有前后大殿。前殿内塑造火神文天祥像,而不是传统意义中的火神塑像。文天祥保家卫国,舍身成仁。在精神层面上升华为具有民族气节凛然大义的众生之神。谢氏家族把文天祥的塑像供奉于火神庙的前殿之中,表达了对文天祥发自内心的敬仰和膜拜。在文天祥身后塑有十八罗汉;后殿有地藏王菩萨和十殿阎王塑像。后殿月台下,分别竖着面向南、向北、向西三块石碑。碑文内容记载着本族人士捐建庙款和名讳。
因为火神庙规模宏大,方圆百里之内的人都赶来烧香祭拜,清朝初年不久,人们便习惯以火神庙称呼龙潭,久而久之,火神庙的名称取而代之。
到了解放前期,几百年风霜雪雨,兵乱灾难,火神庙内的塑像残缺破败,香火不再,庙宇也残破不堪。
一九五零年九月,有着将近五百年历史的火神庙在新的历史时期迎来了新的转折——火庙初级小学在火神庙内建立。本村及周边村庄的幼童成为了这所学校最早入学的第一批学生。正是在这里,谢氏家族走出了许多位栋梁之才。一九六二年至一九六五年之间,这个村庄送出去六位大学生,分别考入南京大学,南京航空学院、安徽农学院、安徽皖南大学、西安师范学院等高校,在当地和周围村庄激起强烈的反响,在整个灵璧县也很鲜见。是整个村庄和谢姓家族崇尚文化热爱读书渴求上进的鲜明例证。
其实谢姓是我国最为古老尊贵的姓氏之一,苏轼为谢氏族谱作序时曾写下:“将相公侯,文人学士,奕世蝉联,难以卜数。”
历史上有十位谢氏担任过宰相,东晋时的谢安、南朝时的谢晦、齐梁时期的谢朏等等。谢姓人在文学、绘画和医学方面也享有盛誉,东晋时期的文学大家谢尚、谢安、谢道韫。南朝时期的著名诗人谢朓,唐朝舞蹈家谢阿蛮,明朝时期的画家谢时臣、谢廷循……
近代则有无产阶级革命家谢觉哉、地质学家谢家荣、女作家谢冰心、著名导演谢晋、著名电影演员谢芳……
火神庙村的谢姓家谱上堂号为“宝树堂”,这个堂号甚至成为谢姓的代名词,这与谢安的事迹密不可分。公元383年,前秦苻坚率兵南侵,东晋王朝岌岌可危,谢安指挥谢石、谢玄、谢琰以八万之军打败前秦号称的八十万大军。战后,为了表彰谢家的功臣,将谢安四人均封为四公,尊贵无比。孝武帝亲临谢家,见堂前瑞柏枝叶繁茂,赞叹说“宝树也”,并亲书“宝树堂”赐予谢安。从此,宝树堂成为谢姓子弟的荣耀。
曾经的一人之身已经扩散为上万人之身,很多谢姓子孙逐渐从火神庙村向周边的乡村扩展,渐渐形成更多的以谢姓家族为主的小村庄,比如谢新庄,中谢村,湖北孙村……
现在的火神庙北部104国道穿境而过,紧靠徐州观音机场。村内道路实现了村村通,村民出行更加快捷方便。地理位置已经由当初的荒僻闭塞发展成今天的顺畅优越。拥有土地面积六千七百多亩,人口六千多人,下辖十四个自然村。
随着生活水平和物质条件的提高,谢姓家族的不断壮大,外出务工者不断增多,计划生育下的独生子女逐渐攀升,很多人已经对宗族观念,家谱中的族训族规完全陌生,不辨班行,不知尊卑,甚至毁坏始祖谢卜玉的墓碑和墓地。
庙宇也只剩下了后殿,断壁残垣,满眼破败,让人感慨万千。它曾寄托着当地百姓们对生活美好的祈愿和向往,也曾改变着很多个谢家子弟的命运,现在的生活越来越富足,人们的心灵反而越发浮躁和迷茫。
作为谢氏家族的有识之士,谢氏二十世孙——自南开大学历史系毕业后一直从事党史工作的谢端尧在退休之后,号召火神庙的家族成员,启动了自清朝光绪年间以来的第四次修订族谱工作。耗费十余年心血,终于在二零一六年把家谱整理完成。
重修家谱不仅是对始祖开创家园的追缅怀念,对谢氏文化的有力传承,更是希望把家族中最优秀美好的内涵继往开来,启迪后代。
如今,谢家始祖的坟地处在一片凹陷的荒地中,临近的养殖场粪臭刺鼻,一九九五年全族筹集资金耗心竭力修建重立的石碑被一些不肖子孙推翻在地,曾经的火神庙旧址成为家具加工厂,为这个村庄培养出大量杰出人才的地方一片废墟。
谢金陵,经商,曾在《福建文学》《厦门文学》《辽河》《荷塘月》发表小说散文若干,灵璧家园网著名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