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璧记忆】饲养员



饲养员

文/乡村农夫



是饲养员这个职位,是解放后,我国成立人民公社、大队、生产队后,专负责饲养生队牲畜(牛、马、驴等)的人。这个职业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随着土地承包到户,也就告以结束。

饲养员虽然不是太累,但也满辛苦,每天都要早起晚归,因为生产队社员,起早下地干活,要用牲口;牲畜吃草较慢,必须要早早喂它,下午收工晚,牲口要天黑才能回牛屋(俺当地把养牛牲口的屋子,叫牛屋)。

在正常情况下,一般都是在凌晨三点左右起床,然后去牛屋,担水把淘草缸(容器)加满水,好给牲口的主食,草清洗一下;在把牲口牵进牛槽,淘草入槽,拌料(麸皮等),淘草、入槽、拌料,要重复三到四次,牲口才能吃饱;这时天以大亮,社员们也开始牵牲口下田干活了。饲养员在把牛屋清扫干净后,就可以回家吃早饭了。稍稍休息一下,就得去牛屋,准备牲口的中餐,牲口的中餐简单(因为下午还要下田干活),饲养员还是够轻闲的,基本上是以好草(时令青草)多料为主,牲口吃的也快。下午司养员可就忙了,先打扫牛屋里外的卫生,再铡草(如麦杆、豆杆、玉米杆、青草等等)。

铡草是个技术活(一般不超过四指长,超短越好,越短牲口越爱吃),手不能超过铡路,则否会把手指头铡掉,不懂技术的人,你还真不敢续草(续草。铡草须要两人,一个蹲下续草,一个站着握铡把,随时准备用力下按铡草。一切准备好了,也就是天黑社员放工,性口回牛屋的时候了。牲口回来不能马上就喂,要先让它休息一下,倒倒草,不然牲口就会得病。等喂好牲口时,大约要到九、十点左右了。这时,我们的饲养员人能收工回家休息。

年复一年,月复一月,日复一日饲养员就是这样重复的工作着。

作者乡村农夫,本名刘亚,灵璧禅堂乡人氏,1982年高中毕业,现为灵璧政协十届二次社情民意代表,灵璧家园义工组成员

(0)

相关推荐

  • 【草庐书屋·周纪合散文】岁月深处的马铃声

    点击"草庐书屋"免费订阅 岁月深处的马铃声 原创/周纪合 纵观史诗,歌颂战马.名马的吟咏如银河繁星枚不胜举,然而我却对生产队的那匹枣红马久久不能忘怀------因为那匹马入社前是我 ...

  • 雷泰平:乡土记 —— 牛屋

    阅读本文前,点击标题下面蓝色字体"温馨微语""关注"我.我用心做,您免费看.倡导原创,感谢转发,欢迎赐稿.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 牛屋,最终在村子里彻底消失,已不 ...

  • 保定有一种回忆,叫牲口棚里的往事

    在机械耕作的今天,想起儿时的牲口棚就只是成了追忆. 我清楚地记得,自从合作社改建成生产队之后,每村每队都建起牲口棚养起驴马骡牛来,套上木车拉土送粪.犁地或收获庄稼,因此,牲口棚不但是这些畜力的生养栖息 ...

  • 七爷

    七爷在我幼小时候的记忆里,一直是队上的饲养员,侍弄着队上的十几头牛. 那时候我们山村地里的重体力农活,拉车犁地,全凭牲口.一个牛顶四五个男劳力,在某种意义上,牛比人值钱.所以,要由专人来喂养. 牛槽两 ...

  • 李凡烧纸【韩刚小说】

    上图来自网络,图文无关. 小说: 烧纸  作者〡韩刚   图片〡网络 太阳一杆子高的时候,李凡一跛一跛的向梁娟娟的坟地走来.他一只手提着塑料袋子,一只手柱着拐杖,袋里装着纸钱.香表.凉酱水罐.献品.今 ...

  • 童年农事

    老家农村有句俗话"小子不吃十年闲饭",意指男孩子十岁后就应出力干活,为大人分忧了.在我童年时的农村,十岁左右的男孩子们,放学后都会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农活--耠地.放牧.铡草.拾粪等等 ...

  • 京畿旧事:爷爷是个好社员

         "社员"一词,40岁以下的人是比较陌生的. "社"本是古词,"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尽清明".但此"社"是古代祭 ...

  • 赵小明 | 牛年忆耕牛

    人类对牛的敬重与生俱来,文人对牛的赞颂诗文多如牛毛,农人更是把牛视作宝贝,精心饲养,远胜于当下人对宠物的珍爱. 生产队集体化时期,每个小队最大的建筑物就是饲养室.饲养室里有足够的空间,摆放着整齐的牛槽 ...

  • 【中州作家】乐悠悠:消失的牛屋文化

      中州作家,从文学到美学[No.712] 消失的牛屋文化 河南南阳     乐悠悠 所谓"牛屋文化",是在特定时期农村这块群体出现的一种生活社会现象.它涵盖了政治.经济.生产.生 ...

  • 浅谈“灵璧记忆”

     农村人说农村事  文/叶紫 浅谈[灵璧记忆] "记忆",顾名思义是过去式,那么"灵璧记忆"肯定要受到区域空间的限制,重点要体现灵璧的历史. 据悉,县政协下发一 ...

  • 灵璧记忆中美食:炒花子

    炒花子 文/姜德臣 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自制食品中,最能追思往事的一项是炒花子.炒花子也叫炒苞米花.玉米花或者炒玉蜀黍花.所谓炒玉米花就是将晒干精选后的饱满玉米颗粒与草木灰或细沙土混合放到开口的普 ...

  • 灵璧记忆:大脚新娘之死

    邵明宣作品 大脚新娘洞房失踪 文/抱璞斋主 妇女缠足裹小脚的历史,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可那历史的沉渣还不时地在一些老人的记忆中泛起.那些耄耋之年的老妪中,偶尔还有走路扭扭捏捏的小脚者,人们把她当作村子里 ...

  • 灵璧记忆:俺奶

    奶  奶 文/王新 奶奶姓吴,没有名字,因为身体稍胖庄里上人背地里都叫她"老胖".小时候但凡遇到不认识我的人就会问"这是谁家的孩子?"旁边人会是说"老 ...

  • 灵璧记忆:听书

    听书 文/王新 "天也不早了,人也不少了","说书不说书,先作一首诗:作好了是诗,作不好是屎"."诗曰:天高云淡,望断南飞燕,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 ...

  • 灵璧记忆中的美食:掇子

    记忆中的灵璧美食 掇 (duō)子 (网络配图,图文无关) 那是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一天早上,母亲把案桌子放好,搬上了和面盆.只见盆里有拳头大的一块小麦面,和半盆大蜀黍(玉米)面.她把小麦面揪成两个面剂 ...

  • 灵璧记忆:那年县北谢孩子跟花学生结婚之后

     从老碰(儿),到谢孩子,到老花(儿) --灵璧女人名字三天的急遽变化 文/晏金福 (网络配图,图文无关)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末的一个秋天,灵璧县王集区,新婚三天的谢银铃由丈夫花为魁陪同回娘家(当地叫回 ...

  • 灵璧记忆:轧棉花

    轧  棉  花 文/同龄人  (网络配图,图文无关) 以前农村的轧棉花机子,既不用电动机也不用柴油机带动,完全是一种人力机械.轧棉花机子是生铁铸造的,大约有七十厘米高.五十厘米宽.上面是一个向机子里喂 ...

  • 灵璧记忆:小时候我们一起爱唱的童谣

    咱灵璧的方言 搜集整理/赵秀永 童谣篇 1:十年河东转河西,别笑穷人穿破衣. 十年河东去要饭,十年河西有马骑. 一辈钢强一代弱,粪堆总有发热时. 2:浑小子坐门墩,哭着喊着要媳妇.是问媳妇有何用?小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