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生命化的课堂教学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与学方式的改变呼唤着教师的角色转变。教师掌握的相关教育知识和技能不再是以知识形态,而是以行为方式来呈现。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叶澜提出:“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因此,教师要努力设计生命化的课堂教学。
一、 生命化的教学设计应考虑充分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高质量的教学依赖于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共同参与,而非智力因素是教学得以顺利进行的动力保障,罗杰斯认为,只有当学生以负责任的态度参与学习时,学习才能获得较大的成功。通过非智力因素的调动,教师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使学生大脑积极思考的气氛,激发学生动手探究的欲望,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自由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生命活力得以充分展现,智力因素才会得到较好的发展。如小学第五册《秋天的声音》一文,在钢琴曲《秋日的思语》的伴奏下,教师通过动情入境的多次诵读,引导学生不断体会诗文的意境,自由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在美的感悟中,学生当即创作出了一篇篇优秀的诗歌作品。
二、生命化的教学设计应选择利于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式
以往长期的灌输式学习使学生变得内向、被动、缺少自信,忽视了学生的生命体验,自然也就窒息了人的创造性。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倡导通过改变学习内容的显现方式,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在教学设计上,教师应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让学生选择接受、探索、模仿体验等不同的学习方式。如一位老师在讲授《长歌行》这首诗时,设计了分组学习、理解诗意、学生提问、说说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及理由等环节,在充分感悟诗歌意境的基础上,又让同学们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以“写”或“画”两种形式来表现诗的意境。完全打破了过去课堂上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明显的提高。
三、生命化的教学设计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多元智能
多元智能论向我们揭示了每个人都具有多种智能,现实生活也需要每个人都利用各自的多种智能来解决各种实际问题。所以,要求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的时候,要通过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调动不同学生的不同智能,去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使每位学生在课堂上都有所发现、收获并获得发展。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针对不同的学生因材施教,从不同的角度、通过不同的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同一概念或同一知识,充分调动学生的多方面潜能,不光使学生认识静态的规律,更要认识动态的规律。
四、生命化的教学设计应引导学生回归生活
知识来源于生活,必然又要回归生活。在新课程的课堂中,教师必须开放自己的课堂,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会上的教学资源,开展多渠道的学习,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和时间,增加学生在生活中学习的机会,将课堂融入真实的生活,这样的课堂才会充满活力。如在讲认识图形时,请学生回忆认识了哪些物体的形状,进而让学生说出生活中哪些物体是这样的形状,找一找教室中的图形。将教室及其环境作为一种教学资源加以运用,很好地解决了数学与生活的应用问题,达到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目的,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学生学到什么、得到什么是任何教学都必须要追问和考虑的”。因而,我们的教师在认真学习领会新课程标准时,更应把握其精髓,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充满生命的活力。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为你推送最实用的运营知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