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论三十篇》之束气辨再注
《辩论三十篇》之束气辨再注
清·孟浩天
耕田的山里人 整理
【原文】
龙将到头,跌断束气,再起星体,落脉结穴,此正理也。然有一等疑龙,竟不过峡束气,反结大地者,如含出太湖吴进士祖地是也。
观其龙之形势,自离地出身以来,不跌断过峡,起伏转折,只一片蛮铺,径直奔来,至将入首处闪归一边,横开钳口,抽出一线微脉结穴。甚是隐藏,难以察识。
人因其无束气,多有疑之者。殊不知龙将到头,抽细过峡,起顶结穴,则谓之来龙束气。临穴化开钳口,抽脉结穴,则谓之穴上束气。
然穴上束气之理,先贤俱未发明,故特表之,以广学者之见耳。
【原注】
行龙到头时,跌断束气,再顿起星体,然后落脉结穴,这是龙脉结穴的普遍形式。但也有特殊形式,有的行龙到头结穴时竟然没有过峡束气,也结成大地。比如太湖的吴进士祖坟就是如此。看其来龙,自祖山发脉以来,不见有跌断过峡,也不见起伏转折,只见一片蛮铺,径直而来,到了将要入首处脉闪到一边,横开钳口,抽出一线微微脉迹然后结穴。这种束气十分隐微,很难察识。
一般的地师认为其没有跌断束气,怀疑其不是真龙真穴。殊不知行龙到头时,跌断束气,再起顶结穴,这叫做“来龙束气”。而龙到头时化开钳口,再抽细脉结穴,这叫做“穴上束气”。只是这“穴上束气”的道理,先贤未曾表明,所以我在此特意表露出来,以增加学者的见识。
【自解】
这里所言,实际上是表明了除“来龙束气”结穴星外,尚有“先结穴星再束气而结穴位”的存在。
一般地理人都认为,龙只有经过脱卸、剥换、束气、过峡,开帐方后方才可结穴星,似乎没有束气,就不结穴星。但,这里所表明的是“没有先束气而直接成穴星,而是在成穴星后再抽细脉结穴”,再一次表明了“承生气也”,有气即是龙,有气即成穴的道理,不在乎外在形象,只在乎“有气”就行。
结穴,指随龙脉所行的生旺之气在一定位置止蓄融聚成龙穴。
《葬经》:“气感而应,鬼福及人。”注云:“盏真龙发迹,迢迢百里,或数十里结为一穴。及至穴前,则峰峦矗拥,众水环绕,叠嶂重重,献奇于后,龙脉抱卫,砂水翕聚。形穴既就,则山川之灵秀,造化之精英,凝结聚会于其中矣。”此说明结穴之条件,须龙真势大,缠护重重,旌旗簇拥,来止之处山环水绕,罗城周密,垣局关锁重重,龙抱虎卫,朝案之山立于前,乐托之山拱于后,如此则藏风而聚气。而由于龙势逶迤,飘忽不定,剥换分枝,形势各异,龙脉落局,亦各各不同,因而结穴亦少常规而多变异。
黄妙应《博山篇.论穴》云:“有结水中的,有结石中的,有散平地的,有现山脊的,有藏田心的,有逆跳翻身的,有斩截堂气的,有凭高取势的……”结穴之情,各各有异,因而点穴考亦须详加审辨,方能寻得其龙觅得之穴。
龙本诡谲,可以先束气而后结穴星,也可以先结穴星而后束气结穴,即穴上束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