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岸村(吴氏宗祠与北岸廊桥)
北岸村,国家级传统村落,位于歙县县城以东约十公里的北岸镇中心。村子尚存有建于明清、民国时期的古民居百余幢,粉墙青瓦、门罩门坊、砖木石雕等精工细作,充分反映了古徽州特有的人文思想和审美情趣,堪称徽派建筑的典范。此次前来,主要是奔着村里的两个全国重点保护文物单位。
北岸村自然环境优越,依水而建。穿过村子的棉溪,是从胡适先生的老家绩溪县流出,最终汇入新安江。
早上还有点雾气,村口的村民休闲广场。
太阳出来,雾气尽散,凉亭露出俊美的真容。旁边的石头上书有“北岸”二字。
这就是北岸村第一个国家重点保护文物--北岸吴氏宗祠。
原来,北岸村是歙县一个吴姓聚居的徽商大村镇。近代北岸吴姓徽商以上海为经营根据地,财力雄厚。徽商亦儒亦贾,自然也出了不少当官的。北岸吴氏宗祠始建于明初,清道光六年(1862年),由吴氏族人、 “景隆号”茶庄的长子吴应晟出资二十二万两,另集资两万两,共记二十四万两白银重新扩建,占地约十亩之巨,据说是全国现存最大的吴氏宗祠了。吴氏宗祠是仿品官三进两明堂五开间的建筑规制而建造的,按照古建专家的观点就是,其规模和精美程度与绩溪的胡氏宗祠有得一比。
宗祠给人第一眼就留下深刻的印象,在于其徽式五凤楼的独特外观。十个顶端为鳌鱼的翼角犹如五对凤凰展开的翅膀,使祠堂外观气势巍峨,庄严中又透出一些灵秀。五凤楼门厅充分显示了吴氏家族的地位,也寄托着对后人继续保持家族兴旺的深切希望。
宗祠门前是一个休闲广场。
从侧面感受其飞檐
两侧的房子应该是翻新的,徽派建筑非常典型的“笑脸”。
门庭两侧采用八字墙,按理是要有一定官位才行。
依我之见,宗祠大门有四大看点:木雕、砖雕、石雕与脊兽。下面就逐个来欣赏。
八字墙顶端有精美砖雕装饰,上端做成券门状;博风板上有大幅山水人物雕刻,上面有砖雕制的雨埂墙。
拉近点,可见雨埂墙雕刻的竹子与花边,前端有一寿字,檐角上是一个骑着狮子的人。这个组合在标准脊兽系列里可是没有的...
木雕坨墩
小雀替雕有戏曲人物。
这雕工,纤毫毕现啊...
中部博风板前端是骑鹤仙人,这个就是标准系列的了。相传此人是姜子牙的小舅子,因贪得无厌要求封官,被姜子牙罚坐在此以警惕世人。意思是再往前一步就落得个粉身碎骨,劝诫世人莫贪心,贪心必自毁。
双狮戏绣球
这幅是夔龙灵芝。
最后,把眼光投向屋脊,屋脊两端是鳌鱼形象。
屋脊上的镂空砖中间是万字纹
之前介绍过的骑鹤仙人
骑狮的小人
还有若干不知道名字的小兽,感觉像龙生九子之三的嘲风多些。
你是谁?...
以上的这些图片其实是三年前去北岸拍的,吴氏宗祠虽贵为国保,但是并没对外开放。但如我所说,我是有强迫症的,而且是不撞南墙心不死的那种,所以去年,当我又一次踏入徽州,我忍不住又去了北岸村,无论如何碰碰运气也好...
有时候,人真是有第六感的。这次,吴氏宗祠真的开着门...原来是当地政府接待外地贵宾,我马上跟了进去,相机响个不停,但其实仅仅只是呆了十分钟...十分钟,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已经很够了。至少,重写北岸吴氏宗祠,终于感觉是完整的了。
仪门门额高悬“吴氏宗祠”额匾,门楣有五个圆木户对,大门两侧是两个硕大石鼓。五个户对,证明吴氏家族在当时的地位非常显赫。
两个黟县青抱鼓石,磨得光光滑滑的,简单得有点意外。
两侧清水砖墙上刻有美丽的暗纹。
高高的门槛,估计在八十公分左右,再次验证吴氏家族地位之尊贵。
“吴氏宗祠”木匾和五个圆木户对。据称原来大门上的匾额是瓷的,吴家专门去景德镇找人烧制而成,而且每个笔画中都画有人物,现存于歙县博物馆。
认真点看,每个户对上还雕有一个字,后面四个是“让、文、传、宗”,最前面那个?不认识...
大门后也有拱形轩廊
天井,全部为石条铺就,周围一圈都是黟县青石柱。
两边有廊庑,二进享堂地面有所抬高。
下面才是真正的戏肉了。为什么我对北岸吴氏宗祠念念不忘?原来,北岸吴氏宗祠有“四绝”。一绝就是刚才介绍过的木雕了。
二绝是栏杆石雕。栏杆石雕还要分三个部分的内容,首先就是享堂前栏杆所雕的“西湖十景”了。西湖十景为苏堤春晓、断桥残雪、曲院风荷、花港观鱼、柳浪闻莺、雷峰夕照、三潭印月、平湖秋月、双峰插云、南屏晚钟,举世闻名。徽州石雕以山水为雕刻题材的很少,吴氏宗祠这组以杭州的山水“西湖十景”为题材,工匠采用平面雕与浮雕相结合,刀法细腻、雕工精湛,景物层次分明、古朴大气。此组黟县青石雕刻一共有栏板六块,望柱八根。据说当年因为想要得到更加逼真的效果,吴氏巨商特别花重金聘请黟县石匠余尚相,让其长住杭州,经过对西湖十景前后长达半年的观察临摹,再回到徽州精雕而成,实属难得。
天井中间有五级石台阶,两侧各有三块石栏板与四根望柱组成的栏杆,中间望柱有倚柱石爬狮一对。每根望柱顶端有石雕狮子一只,可惜只剩享堂右侧三只。
望柱顶端的石狮,造型生动有趣
先上两张带有望柱的栏板全图。可见主图外围饰以拐子纹,上面有镂空雕荷叶,下面是卷云纹,中间呈壶形。
忍不住再上一张惠山古镇李公祠的木雕爬狮进行比对。这工艺,不服不行。
二进享堂,名“至德堂”。
黟县青石柱与柱础,严丝合缝,浑然一体。
现在就是吴氏宗祠的第三绝,享堂的月梁、金柱,粗硕宏大,为古徽州之最。
大不大,自己看。堂上挂“至德堂”巨幅牌匾,中堂挂有吴氏始祖泰伯、仲雍,以及北岸吴氏先祖吴季礼、吴少徽画像。
雕花门扇
高山流水,意境高古
“亚魁”匾,属于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进士吴宗尧。
宋高宗于绍兴八年(公元1138年)御制赞美唐左台监察御史吴少徽像的匾。吴少徽乃北岸吴氏始迁祖。
“文元”匾,字迹模糊,主人无从得知。
同样只顾着拍拍拍,没细算过,但是东西可是一点都不含糊的。
接下来就是第四绝了--寝堂前廊西面墙壁上有一个砖雕的神龛,虽不足见方,雕工却华丽而细腻,堪称古徽州砖雕中的一件经典作品。原来这是专供吴家贞节女子拜佛所用。在妇女地位低下、很难进入祠堂的古徽州,可谓非常罕见,也更显得难能可贵。
砖雕神龛上的这些梁柱门扇,无一不深深打上了古徽州建筑的烙印,小而全、细而精。
寝室部分。
离开祠堂,沿棉溪边走,一眼就可以看到北岸村的第二处全国重点保护文物--北岸廊桥。
北岸廊桥,始建于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是歙县最大的一座廊桥,堪称徽州廊桥的代表作品。桥为三孔石拱廊桥,上部为砖木结构。桥长33米,宽4.7米,高5米,远看正如长虹卧波,气度不凡
正面桥廊设八个矩形窗。八窗大小一致,窗框皆以青砖砌就。中间书写着“西流毓秀”四个遒劲大字。
又见晒菜干。
高低错落的徽式民居,在雾中如梦似幻
翠竹拥簇,小河淌水,扁舟自横...很有点江南水乡的感觉。而棉溪据说确实是水美鱼肥。
长虹横亘,倒影如画。
雾气缭绕,亦梦亦幻、似假还真。
桥拱下有起保护作用的钢桁架。
准备上桥。靠近桥头的房子还是古韵很浓。
廊桥两端各有拱形圆门相对,桥面以青石铺成,乃是当年徽商走出大山的古道的一部分。
北端门额曰“谦庵旧址”,说的是明万历年间北岸人监察御史吴宗尧,号谦庵,意即北岸村是吴宗尧的故居地。
石板路。廊内以柱相隔,共形成十一个开间,两边设有供行人休息用的长条木凳。
桥中部设有佛龛,供奉的是观音菩萨。
这廊桥还有一个十分特别的设计--在桥廊背面第二间廊墙上单开了一敞窗,外装有“美人靠”。人坐其上,山光水色、绿树白墙一网打尽,十分惬意,是一个赏景怡情的好去处。
水边人家
廊桥背面有八个漏窗,造型各异。
葫芦形。
桂叶形
花瓶形
满月形
桂叶形
葫芦形
旗帜形
廊桥正面的矩形窗窗花也造型不同。
过桥
南边门额书“乡贤里”,意指北岸村是风水宝地,居住的都是乡贤名流。
从背面看廊桥,八个漏窗和美人靠清晰可见。
小桥,流水,人家...中国人心中亘古不变的情怀,依依难舍、念念不忘的乡愁...
别了,北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