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族群是农业族群而非游牧民族

黄帝族群是农业族群而非游牧民族

文|黄饮冰

在《红山文化考古负责人雷广臻:“黄帝并非中国人的祖先”》(2018年2月20日满族文化网,作者慕容北瑶)一文中,作者说:“《史记》中很多地方都清楚地记载黄帝部族是入侵中原的游牧民族,如《史记·五帝本纪》:“(黄帝)邑于涿鹿之阿,迁徙往来无常处,以师兵为营韂。”这是游牧民族居无常处,迁徙为生的真实写照。游牧民族首领轩辕黄帝是戎狄(现在蒙古人、满洲人、突厥人的前身)南下的一个分支,黄帝率兵由北方南下,逐鹿中原,黄帝部族与炎帝部族打败蚩尤,是典型的游牧民族对南方的征服战。黄帝部族南下入主中原,但他们对于当地土著来说毕竟是少数,黄帝是阿尔泰民族,汉族并不是黄帝的后裔。”

首先要说的是,黄帝时代是没有“民族”概念的。中国文化很早就对人民进行划分,但不是民族划分,而是“群分”,就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就是“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实际就是“族群”的概念。注重的是血统和文化。与现代意义的“民族”是不同的概念。

黄帝是不是游牧民族呢?评价这个东西,要有共同点。黄帝黄帝是一个人吗?不是。据《春秋命历序》说一共传10世,1520年(《易纬稽览图》年数同)。黄帝的发源地在哪里呢?《史记.周本纪》说周武王时封黄帝后代于祝。《吕氏春秋·慎大览》:“武王胜殷,入殷,未下舆,命封黄帝之后于铸。”,又说黄帝的后代被封在“铸”,可能“祝”就是“铸”。“祝”与“铸”指向的是山东。关于黄帝的出生地一直存在争议,《史记·五帝本记》记载:“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轩辕,黄帝居于轩辕之丘”。至于具体出生地点,史学界并没有统一的观点。一般认为有河南新郑、陕西姬水、甘肃天水、山东寿丘四种争议。所以没有共同点无法讨论。

我是主张红山文化是黄帝族群的祖文化的。也就是说,我认为黄帝的祖族——黄人发源于红山文化。而黄帝本人或黄帝系在中原,第一代黄帝崛起于鲁西南豫东。在《红山文化考古负责人雷广臻:“黄帝并非中国人的祖先”》(2018年2月20日满族文化网,作者慕容北瑶)一文中,作者有这样的论述:“蒙古红山文化与黄帝部族的文化元素是相对应的,只是我们大部分国人在感情上还是不太愿意去承认。”。这个观点与我有很大的不同,但还是有共同点,认为红山文化与黄帝文化元素是对应的。有了这一点共同点,我也就好继续评论了。

既然作者认为黄帝文化是红山文化,那么我们就看看红山文化。

在本人所著的《华夏创世人物——黄帝轩辕氏》(2009年9月3日)一文中,对于红山文化和黄帝族群的关系,我是这样论述的:

公元前4000~前3000年的红山文化以辽河流域中辽河支流西拉木棱河(黄水流域)、老哈河、大凌河为中心,分布面积达20万平方公里,延续时间达两千年之久。

红山文化的社会形态初期处于母系姓族社会的全盛时期,主要社会结构是以女性血缘群体为纽带的姓族集团,晚期逐渐向父系氏族过渡。

红山文化的居民主要从事农业,还饲养猪、牛、羊等家畜,兼事渔猎。细石器工具发达;还有磨制和打制的双孔石刀、石耜、有肩石锄、石磨盘、石磨棒和石镞等。陶器以压印和篦点的之字形纹和彩陶为特色,种类有罐、盆、瓮、无底筒形器等。彩陶多饰涡纹、三角纹、鳞形纹和平行线纹。已出现结构进步的双火膛连室陶窑。玉雕工艺水平较高,玉器有猪龙形缶、玉龟、玉鸟、兽形玉、勾云形玉佩、箍形器、棒形玉等。还发现相当多的冶铜用坩埚残片,说明冶铜业已经产生。房址为方形半地穴式,分为大型与小型。

红山文化显著特征是玉器,已出土近百件之多,其中出土自内蒙古赤峰红山的大型碧玉C型龙,周身卷曲,吻部高昂,毛发飘举,极富动感。还拥有一大批造型生动别致的玉器,多是蛇形与猪、龟、鸟、蝉、鱼等动物形象。猫头鹰是红山文化主要的崇拜物之一。

红山文化的龙,其本质是蛇,而黄帝族群,直到尧时期,所信仰的龙实际还是蛇的造型,而红山文化的衰落及黄帝族群之中原地区兴起,都是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2600年之间的事情,所以黄帝族群与红山文化有紧密地联系,红山文化是黄帝文化的源头,是黄帝族群的先祖创造的文化。黄帝文化,是南迁后的红山文化、东移的仰韶文化、西进的大汶口文化在河南中部融会后形成的新文化。

最引人注目的是,“红山文化的居民主要从事农业,还饲养猪、牛、羊等家畜,兼事渔猎。”。有这一句话就够了。因为这句话,说明了黄帝族群的生产生活方式,与“游牧民族”没有半毛钱的关系。

这里就又扯到了“游牧文化”了。中国早期的居民,从取食经济转换为产食经济后,他们的生活生产方式就是“主要从事农业,还饲养猪、牛、羊等家畜,兼事渔猎。”,没有“游牧”。在取食经济时代,他们就是“渔猎和采集”了。在什么时候才分化出“游牧”呢?在“主要从事农业,还饲养猪、牛、羊等家畜,兼事渔猎”不能进行的时候。一类人是原本生活在非农耕去,适应生活地域的环境而去游牧。二是因为中国这一块的农耕文明太发达了,把一些原本农耕的族群排挤到了非农业区,也就是农牧区,他们才去进行游牧,才在中国的草原区出现了游牧族群。游牧要出现,要在家养的情况下把能够放牧的野生草食动物驯养成家畜才行。所以游牧出现在家养之后。所以把“游牧”安装在黄帝的身上,很不地道。把蒙古族的历史提高到农耕民族(华夏族——汉族)之前,也很不地道。

作者认为黄帝族群是游牧民族的理由是什么呢?作者认为:【《史记》中很多地方都清楚地记载黄帝部族是入侵中原的游牧民族,如《史记·五帝本纪》:“(黄帝)邑于涿鹿之阿,迁徙往来无常处,以师兵为营韂。”这是游牧民族居无常处,迁徙为生的真实写照。】

我明确告诉作者,《史记》没有一处记载黄帝部族是入侵中原的游牧民族。《五帝本纪》记载的“欲”入侵者是“炎帝”(炎帝欲侵陵诸侯),史记炎帝还没有入侵,就被轩辕列入了打击的对象。蚩尤是神农集团内部的叛逆者,也不是入侵者(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

对于黄帝【邑于涿鹿之阿,迁徙往来无常处,以师兵为营韂】,《五帝本纪》也给出了原因,这个原因不是黄帝要去游牧,而是【天下有不顺者,黄帝从而征之,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尝宁居。】,黄帝成为天下共主,但是天下并不太平,不服的氏国很多,黄帝不得不四处征战以确保天下安宁。一句【邑于涿鹿之阿】,就说明黄帝并没有游牧习惯,不然在涿鹿之阿建立城池干什么?

但是“游”也并不是游牧民族的专利。农耕族群也会“游耕”。殷商在成汤之前,就有7迁。农耕族群在一个地方生活久了,生态环境会恶化,就会搬迁去新的地方。还有洪水等自然灾害频发,也导致农耕民族频繁搬迁。

黄饮冰2018年3月12日星期一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