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得莱根则百事可为(60-99)
转:金华的博客
咬得莱根则百事可为(60)
一百七十八、体任自然 不染世法
【原文】山肴不受世间灌溉,野禽不受世间豢养,其味皆香而且冽,吾人能不为世法所点染。其臭味不迥然别乎!
【译文】生长在山间的蔬菜根本不必人们去灌溉施肥,生长在野外的动物根本不必人们饲养照顾,可是这些野菜和野兽吃起来味道却特别其美可口。同理,假如我们人不受功名利禄所污染,品德心性自然显得分外纯真,跟那些充满铜锈味的人有明显区别。
【评语】野味在大自然中生长,一切顺乎自然无须人工,其味美而珍。此理来喻人,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对的,即一个不受世俗点染的人总得有不与世俗相处的条件才可能,不受世俗点染便少有世俗的许多欲念而纯朴真厚。但是,并不是因此说凡于野山林生长因其与世隔绝就好;也不能因为少有而肯定,不能因为要不受世俗感染便否认后天教育的职能。这里作者仅做个比喻,强调人贵自然,本性纯朴,心地纯真,和世俗人相比他们厚重可亲。
一百七十九、减繁增静 安乐之基
【原文】人生减省一分便超脱了一分。如交游减便免纷拢,言语减便寡愆尤,思虑减则精神不耗,聪明减则混沌可完,彼不求日减而求日增者,真桎梏此生哉!
【译文】人生在世能减少一些麻烦,就多一分超脱世俗的乐趣。交际交酬减少,就能免除很多不必要的纠纷困扰,闲言乱语减少,就能避免很多错误和懊悔,思考忧虑减少,就能避免精神的消耗,聪明睿智减少,就可保持纯真本性。假如不设法慢慢减少以上这些不必要的麻烦,反而千方百计去增加这方面的活动,就等于是用枷锁把自己的手脚锁住一生。
【评语】《庄子》一书有一则关于“混沛”的寓言故事,大意是说有一个名叫混沌的人,本来既无眼睛也无耳朵,后来神给他穿通了耳目,按道理说他应该喜欢这个五光十色的花花世界,谁知他有了耳目之后却很快就死了。当然人生在世不可能不思,但一定要减繁增静才对。为人处世固然需要小心谨慎,凡事三思,小心撑得万年船,不过切忌思之极点,便会杞人忧天。另一方面可以从修身来理解,即世人有耳目有见闻之后就会产生很多欲念,有了欲念之后就会丧失纯真的本性。聪明固然是造物者的一大恩赐,但是假如聪明过度,反而会危害到本身的生存,聪明反被聪明误。
一百八十、口耳嗜欲 但求真趣
【原文】茶不求精而壶亦不燥,酒不求冽而樽亦不空;素琴无弦而常调,短笛无腔而自适。纵难超越羲皇,亦可匹俦嵇阮。
【译文】喝茶不一定要喝名茶,必须维持壶底不干;喝酒不一定要喝名酒,但是必须维持酒壶不空。无弦之琴虽然弹不出旋律来,然而足可调剂我的身心;无孔的横笛虽然吹不出音调来,却可使人精神舒畅。一个人假如能达到这种境界,虽然还不能算超越伏羲氏,但是起码也可媲美嵇康阮籍。
【评语】古代有很多沉浸于山林田园的诗人,比如陶渊明经常靠北窗高卧,在和风吹拂之下抚无弦琴逍遣,自称“羲皇上人”,意思是说他生活在比伏羲还要古老的时代。嵇康和阮籍都晃竹林七贤中人,这些人处林泉之下,或自得敦乐,或漫议朝政,不与俗人往还,沈阳山林金樽。身处大自然的清静中,便可以体验大自然的真趣,故对茶琴酒等雅物,不管外形怎样,只求其中趣昧。
咬得莱根则百事可为(61)
一百八十一、良药苦口 忠言逆耳
【原文】耳中常闻逆耳之言,七中常有拂心之事,才是进德修行的砥石。若言言悦耳,事事快心,便把此生埋在鸩毒中矣。
【译文】耳中假如能经常听些不爱听的话,心里经常想些不如意的事,这些都像是敦品励德有益身心的磨刀石一样。反之假如每句话都很好听,每件事都很称心,那就等于把自己的一生葬送在毒药中了。
【评语】《孔子家语》中有“良药苦口而利于病,忠言逆耳而利于行”,这句话人们常说,道理也是显而易见的。忠言往往就是逆耳的语言,最有价值。假如一个人听忠实良言感到厌倦逆耳,不仅完全辜负了人家劝戒的美意,关键是难以反省自己言行的缺点,进而敦品励行改邪归正,就难以督促自己保持良好品德。听见逆耳的忠言绝对不可气恼,而人家一夸奖就得意洋洋,那你的生活就显得轻浮,在无形中会削弱自己发奋上进的精神,最容易沉湎在自 我陶醉的深渊中。如此就等于自浸于毒酒中而毁掉自己的前程,即使活着也等于丧失了生存的意义。人生不如意事常居八九,这就是说人生在世要经常接受各种横逆和痛苦的考验,必须经过几番艰苦的奋斗才能走上康庄大道。一生都想称心如意根本是不可能的事。可惜的是一些肤浅之辈,一听逆耳忠言就拂袖而去,一遇不顺利就怨天尤人。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必然会有各种困难来磨砺自己的品格。忠言逆耳良药苦口这么个道理说明,一个人要有所作为必须先要敢于磨练自己的品格,善于听取不同意见,勇于克服种种困难才行。
一百八十二、净从秽生 明从暗出
【原文】粪虫至秽,变为蝉而饮露于秋风;腐草无光,化为萤而耀彩于夏月。因知洁常自污出,明每从晦生也。
【译文】粪士里所生的虫是最脏的虫,可是一但蜕化成蝉,却只喝秋天洁净的露水;腐败的野草本来毫无光华,可是一但孕育成萤火虫,却能在夏天的夜空中闪闪发光。由此可知,洁净的东西常常是从污秽中得到,光明常常在黑暗中产生。
【评语】对一个有所作为的人来讲,应具备这样一种认识:出身微浅不是有作为的决定条件,不能因此自艾自怨而自卑,而要想方设法去改变命运的安排。生活在恶劣的环境里,如果是自然环境,需要自己能于克服困难,战胜环境的艰险;加果是生活环境,不能因此而同流合污而堕落。有的时候,先天的环境可能难以改变,但自我形象却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而变化。古语说,“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可见一个人不必为了环境不好而苦恼,关键是要自强、自尊、自爱、自律才有可能实现自我。不但如此,有时往往物极必反,生活环境越好越使人容易腐化堕落。人性也跟物性相同,越是温暖或暑热的地方,东西越容易腐臭,寒冷的地方却能使东西保持常久新鲜。人在清苦的环境中,最容易激发斗志,古今中外很多伟人,都是从他们青少年时代的艰苦环境中奋斗成功的。由此观之,环境的清洁与污秽是相对的,清洁中未必没有腐物,污秽中未必不出有益的东西。所处环境对人的成长的制约也是相对的。
一百八十三、事悟痴除 性定动端
【原文】饱后思味,则浓谈之境都消;色后思淫,则男女之见尽绝。故人常以事后之悔悟,破临事之痴迷,则性定而动无不正。
【译文】酒足饭饱之后再回想美酒佳肴,所有的甘美味道都已经全部消夫。房事满足之后再来回味性欲的情趣,鱼水之欢的念头已经全部消失。所以假如人们常用事后的悔悟,来作为另一件事情开端的判断参考,就可以消除一切错误而恢复聪明的本性,做事就算有了原则,一切行为自然都会合乎义理。
【评语】人们把事后才明白或后悔的现象称为事后诸葛,所以做事要事先慎重不盲动,但是对于没经过的事,对于可逞一时之欢的事。人们往往不去考虑后果,不去想不利的因素。只有经过了、实践了,才会思考、醒悟,有时难免会乐极而悲。故有“事悟痴除,性定而动”的经验之谈了。其实世间任何事都不可过贪,因为过分贪图享乐往往会得到反效果。但要达到遇事不慌,临风不动;行而不贪,做而不过的水平,不是一朝一夕可成的。需要经过一个 磨练过程,才会建立和掌握一套方法,这就有必要先正心去痴,先打破愚痴和迷妄的执着。唯有这样才能稳定住本性。性定先要心定,行正先要心正。这样,对事物就不会只看到好的一面而忽略坏的一面,使我们随时保持清醒的头脑,用正确的方法做事情。
咬得莱根则百事可为(62)
一百八十四、原其初心 观其末路
【原文】事穷势蹙之人,当原其初心;功成行满之士,要观其末路。
【译文】对于事业失败陷入困境而心灰意冷的人,要思索而不是责难,回想他当初奋发的精神:对于事业成功感到万事如意的人,要观察他是否能长期坚持下去,考虑结局如何。
【评语】人生在世谁也无法预料成功与失败,生活中成功的人固然有,失败的人也不少。可耀眼的花环总是戴在成功者头上,失败者面临穷途末路。不以成败论英雄,对失败者来说,最要紧的是要静下心来,对大众而言,应当客观看待失败者,想想他创业之初是否居心善良?俗语所谓“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意思就是强调只要出发点正确就有可能创一番事业。一时的得失,并不能决定一个人一生的成败,“盖棺始能论定”。只要善于总结,失败可能是成功的前奏。同时一个功成名就的人,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成就,却为贪小利而身败名裂,会让人觉得惋借,或者他自身的成功就是建立在一种自私自利的基础上,那么他的成功很可能就是失败的开始。
一百八十五、居安思危 处乱思治
【原文】居卑而后知登高之为危,处晦而后知向明之态霭;守静而后知好动之过劳,养默而后知多言之为躁。
【译文】站在低处然后才知道攀登高处的危险,在暗处然后才知道置身光亮的地方会刺眼睛;保持宁静心情然后才知道喜欢活动的人太辛苦,保持沉默心性然后才知道话说多了很烦躁。
【评语】这是卑尊、晦明、静动、默躁的对比,强调的是人有所作为时应学会多向思维,也就是善于站在其相反一面来观察人生,对人生的体验应是多层次多角度的。身居高位的人往往得意忘形,被物欲权欲迷惑而不自觉。一旦从高处跌下之后,才明白身居富位的危险。人的体验往往是在对比之中才更加深刻。因此人们立身社会,在得意之时往往把一切都忘得一干二净,可是一旦走出社会归隐家园之后,才思考奔波劳碌一生所得的究竟是什么呢?良多事是不能造作和强求的,因为体验太少,思路不清。这也就是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可见只有站在不同角度才能看清庐山真面目。所以思考时要作面面观,要想做一番事业,必须有一个健全的思维,有丰富的体验,思考问题能够由此及彼,由近思远。而从做人来看,不可因一时的荣辱明暗而自我封闭,过分地自卑或自傲。
一百八十六、放得心下 入圣超凡
【原文】放得功名富贵之心下,便可脱凡;放得道德仁义之心下,才可入圣。
【译文】能丢开追逐功名富贵的思想包袱,就可以超越庸俗的尘世,不受仁义道德等教条的束缚,才能进入圣贤超凡绝俗的境界。
【评语】任何事都不应走极端。寻求致富要在合法的范畴;有了钱财,可以为自己的作为打基础,为社会的公益做贡献,这是好事。希冀得到权力应通过业绩来升迁,有了权力,能够为国为民也是好事。如果为求取功名利禄不择手段,以种种不道德的行为去钻营,于是在无形中就发生了质变。所以一个人要在平凡中奋斗,不可太热衷于功名富贵。同理,仁义道德也非常重要,假如有人置仁义道德于不顾,那就跟一个不通人性的禽兽相同。但是假如太热衷于仁义道德,急着想做一个人人赞美的道德家,可事实上却没有敦品励行的毅力,于是就成了伪君子。或者把道德当教条,成了教条的奴隶同样是不可取的。只有胸怀开阔者才能冲破教条牢筏创造大事业。做人要有原则、要有灵活性,不能极端化。
咬得莱根则百事可为(63)
一百八十七、超越天地 不求名利
【原文】彼富我仁,彼爵我义,君子固不为君相所牢笼。人定胜天,志一动气,君子亦不受造化之陶铸。
【译文】别人有财富我坚守仁德,别人有爵禄我坚守正义,所以君于绝对不会被君相的高官厚禄所束缚或收买。人的智慧一定能战胜大自然,思想意志可以转变自己的感情气质,所以君子绝对不受命运摆布。
【评语】一个活得洒脱的人,不应为身外物所累,诗曰:我行我素。孟子说:“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不得志独善其身;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不受富贵名利的诱惑,具有高风亮节的君子,胜过争名夺利的小人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于君子保持自我的人格和远大的理想,超然物外,不为任何权势所左右,甚至连造物主也无法约束他。所以佛家才有“一切唯心造,自力创造非他力”一语。遵从大义,相信自我,一个有为的人理应锻炼自己的意志,开阔自己的心胸,铸造自己的人格,不为眼前的名利所累,把眼光放得长远。具有了人定胜天的气概,广阔天地任我驰骋。
一百八十八、有木石心 具云水趣
【原文】进德修道,要个木石的念头,若一有欣羡,便趋欲境;济世经邦,要段云水的趣味,若一有贪著,便附危机。
【译文】磨炼心性提高道德修养,必须有木石一样坚定的意志,假如一羡慕外界的荣华富贵,那就会被物欲包围困惑。治理国家服务社会,必须有一种宛如行云流水一样的淡泊胸怀,假如一有贪恋名利的念头,就会陷入危机四伏的险地。
【评语】古人修身养性讲究心定,不为外物所扰,排除一切杂念。这种寻求内心悟性的方式用之于经邦济世,从政当权,是有积极意义的。一个当权者可能权倾朝野,一个有钱人或许富可敌国,一个人仕者可能雄心万丈,但决难具备隐世者的淡泊趣味,及行脚僧人手待三室云游天下,那种无忧无虑飘然出世的风貌,其恬淡超逸的清高志趣,绝对不是一个奔波于名利中的凡人所能望其项背的。但一个经邦济世的人也应具有这种胸襟,这样就可能看淡名利而保持清廉。如果一味贪恋荣华富贵功名利禄,就等于一个一心向上的人没有基础而终有一日会跌落无底深渊,不仅不能为国为民服务。恐怕连身家性命也难保全。权力能使人腐化,不断修省,时时保持一种高雅脱俗的心性而在名利声中保持清醒,才可能不去随波逐流,自觉抵制贪污腐化。
一百八十九、吉人安详 恶人杀气
【原文】吉人无论作用安祥,即梦寐神魂无非和气;凶人无论行事狠戻,即声音笑语浑是杀机。
【译文】一个心地善良的人,言行举止总是镇定安祥,即使在睡梦中的神情也都洋溢着一团祥和之气;一个性情凶暴的人,不论做什么事都手段残忍,甚至在谈笑之间也充满了让人恐怖的杀气。
【评语】俗话说,江山易改,秉性难移,一个人的个性可以表现在他生活的各个方面,想伪装是很难的,是不会长久的。大凡一个遵守礼法的人,由于他的内心毫无邪念,所以言行显得善良,每个人都觉得他和蔼可亲。由于心地善良,不论处在任何时候,都能散发出一种安祥之气;反之一个生性残暴的人,不论处于何时,总会令人感到一种恐怖之气。因为这种人时时想着算计别人,占有其它。可见一个人是善是恶,能从他的言谈举止中察觉,即使在梦中也显出各自的心性。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我们在为人处世中,在工作中必须善于识人才对。
咬得莱根则百事可为(64)
一百九十、多心招祸 少事为福
【原文】福莫福于少事,祸莫祸于多心。唯苦事者,方知少事之为福;唯平心者,始知多心之为祸。
【译文】一个人最大的幸福莫过于无扰心的琐事可牵挂,一个人的灾祸没有比疑神疑鬼更可怕的了。只有那些整天奔波劳碌琐事缠身的人,才知道无事一身轻是最大的幸福;只有那些经常心如止水宁静安祥的人,才知道猜疑是最大的灾祸。
【评语】一个有为的人应当具备“大智若愚、大巧似拙”的境界,这样就不会被琐事缠身,不会为闲言困扰。而一个平常人的生活,也应该是以一生平安无事没有任何祸端为幸福的。所有祸端多是由多事而招来,多事又源于多心,多心是招致灾祸的最大根源。所谓“疑心生暗鬼”,很多人由于疑心而把事情弄坏,其道理就在于此。所谓“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一个心地光明的人自然俯仰无愧,根本不用怀疑别人对我有过什么不利的言行。只有庸人、小人、闲人才整天为闲事、琐事忙碌,为依附权势争夺名利奔波,为人言碎语费尽心神地猜疑,可见他们的恩想境界很低,难以意识到自己的可笑、可悲。
一百九十一、崇俭养德 守拙全真
【原文】奢者富而不足,何如俭者贫而有余;能者劳而府怨,何如拙者逸而全真。
【译文】奢侈无度的人财富再多也感到不够用,这怎么比得上虽然贫穷却生活节俭而感到满足的人呢;有才干的人假如由于心力交瘁而招致大众怨恨,哪里比得上笨拙的人由于安闲无事而就能保全纯真本性。
【评语】任何事都是相对的,不以相对的观点看待事物往往会走向绝对,而把事物固定化,一成不变。像钱财于现代生活,不可或缺但以之为生活的全部就走向了极端。生活奢侈的人,无论有多少财产,到头来也都挥霍精光,表面看来他好像很快乐,其实他内心常感不满足,因为他的财产越多欲望越强,可见人的欲望有如永远填不满的沟壑。反之一个生活节俭的人,他们平日能量入为出,虽然并非富有,但是在金钱上从来没有感到不足,因此在欲望上也就没有非分之想,平平安安过个极快乐的日子。生活上要有知足感,工作中要讲究方法。不能因为自己有多方面的才能便事必躬亲,处处亲劳,结果可能会招致怨恨还办不好事情。对于一般人而言,能而劳,可能就压抑了别人的才能,使别人无从表现:如果是当权者,其能不应表现在自己如何亲为上,而在于怎样组织、管理,使每个人都可显其所能。而且,任何矛盾的出现是因为事做了,局面活了,矛盾便开始出现了;一潭死水时人们心意相对稳定。那么谁做谁就成了矛盾中心,不集怨而何?闲者置身局外当然会有时间去评头论足了。所以能应是相对的,个人的能不可能包容大家的能。做事前理应先看看想想。
一百九十二、苦中有乐 乐中有苦
【原文】苦心中,常得悦心之趣;得意时,便生失意之悲。
【译文】在困苦的逆境中能把握方向不屈奋斗,常常可以感受得到内心奋斗的喜悦,这种喜悦才是人生的真正乐趣;反之如果在得意时骄纵狂妄,往往会种下日后祸患的根苗,导致痛苦的悲剧。
【评语】任何事情都是在发展变化着的,苦悲可以转化,得失不是永恒。在这样的情况下,要看主观上用什么态度对待人生。人间悲苦是无情的,用这种心境来看待人生,那耳目所触尽是悲苦,结果就使人容易产生悲观思想,甚至造成厌世自杀的悲剧。人生本来是多灾多难的,但是我们必须征服这种苦难,绝对不可以抱着失败主义思想。另一方成“乐极生悲”,“盛极则衰”,“苦是乐的种子,乐是苦的根苗”。因此一个人如果不及时彻底铲除苦恼的根苗,那得意过后失意的悲哀就会接踵而来。人不能因为一时的得失决定自己的一生,不能因一时的苦乐而放弃人生的奋斗。
咬得莱根则百事可为(65)
一百九十三、人死留名 豹死留皮
【原文】春至时和,花尚铺一段好色,鸟且啭几句好音。士君子幸列头角,复遇温饱,不思立好言,行好事,虽是在世百年恰似未生一日。
【译文】当春天到来时阳光和暖,就连花草树木也争奇斗艳,在大地铺上一层美景,甚至连飞鸟也懂得在这春光明媚的大自然里宛转动听地鸣叫。士君子假如能侥幸出人头地列入杰出人物行列,同时每天又能酒足饭饱过上好生活,却不想为后世写下几部有益的书,做一些有益于世人的事,那他即使活到一百岁的高寿也如同一天都没活过。
【评语】从古到今,身前重名,身后重誉是一个传统。尤其是对当权者,他的声誉取决于他的政绩如何,所谓“得时当为天下语”,一定要为天下苍生和后世子孙多做一些好事,假如不能这样,也应退而求其次完成几部不朽名著。 因此宋儒张载才发出“为天下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呼声。既“幸列头角”,就应当有所作为,能为平民百姓请命是为清官,能为国家兴利除弊是为贤达,能为后人著书立说是为贤哲。人生在世如果有了作为的条件,理应为自己的抱负,为国家的兴旺去拼搏一番。
一百九十四、大智若愚 大巧似拙,
【原文】真廉无廉名,立名者正所以为贪,大巧无巧术,用术者乃所以为拙。
【译文】一个真正廉洁的人不与人争名,不一定有很响亮的名声,那些到处树立名誉的人,正是为了贪图虚名才这样做。一个真正聪明的人不炫耀自己的才华,那些卖弄自己聪明智慧的人,实际上是为了掩饰自己的愚蠢才这样做。
【评语】生活中,人们对喜欢耍小聪明的人很讨厌,对欺世盗名之辈更是深恶痛绝。因为好名声必须凭真本领,如果为了博取人们的歌功颂德而不择手段,虽然可以名藻一时,却欺骗不了历史。所以一个真正廉洁的人,由于他廉洁的动机不在于让人歌功颂德,自然也就不会廉名远播。一个有大智慧的人决不会靠卖弄小聪明,炫耀才华来提高身价,想做点事业的人,应该认清真廉之名,大巧之人,以防被伪君子和耍小聪明的人所迷惑。
一百九十五、居安思危 天也无法
【原文】天之机缄不测。抑而伸,伸而抑,皆是播弄英雄,颠倒豪杰处。君子是逆来顺受,居安思危,天亦无所用其伎俩矣。
【译文】上天的奥妙变幻莫测,对人的命运的支配难以预料。时而使人陷于窘境时而让人春风得意,有时让人得意之后又使人遭受挫折,这都是上天有意捉弄英雄豪杰。因此一个君子不如意时要适应环境,遇到磨难应能忍耐,平安无事时要想到危难的来临,这样就连上天也无法施展他的伎俩了。
【评语】世事变化难以预料,天机奥妙不可思议,不要说未来的事难以推测,目前的事也很难判断,就连古圣先贤也无可奈何。所以孔子对于处事有“尽人事以听天命”之叹,即对天命而言只好逆来顺受了。因为人的所知是有限的,对智力所不及的事情,很难违背自然法则。但这不意味着听天由命、个人的一生完全以天命来决定。人对自然的探求已历几千年,对人生的思考也可以说是与生俱来,那么人们对世界、对宇宙的认识与日俱增。以前认为是天命的东西以后完全可以科学解决,以前不可抗的东西现在以人之力也做到了。唐太宗要发动政变夺取政权时,如果以占卜吉凶来定行止,很可能就没有以后的“贞观之治”。唐玄宗登基后,蝗虫肆虐成灾,玄宗如果信天命不敢灭蝗,可能就没有以后的“开元盛世”了。一个人不应忽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而应居安思危,就是要遵循自然法则不断探求思考,不断提高认识,防患于未然,天命其奈我何?
一百九十六、中和为福 偏激为灾
【原文】躁性者火炽,遇物则焚;寡恩者冰清,逢物必残;凝滞固执者,如死水腐木,生机已绝;俱难建功业而延福祉。
【译文】一个性情急躁的人,他的言行如烈火一般炽热,仿佛跟他接触的物体都会被焚烧;一个缺乏同情心刻薄寡恩的的,他的言行就像冰雪一般冷酷,仿佛任何物体碰到他都会遭到残害。头脑顽固而呆板的人,像死水朽本,已经完全断绝了生机,这都不是建功立业为社会人类造福的人。
【评语】要想做一番事业,就必须认清人的个性。每人有自己的性格,有些人就很难与之共事。性情急躁而慌慌张张的人,刻薄寡恩而无情无义的人,顽固不化而固执己见的人,都难以相处,性情急躁的人对于任何事都缺乏全面考虑,完全听凭自己的浮躁之气去作,毫无沉着稳重之谋;他的个性好像一团烈火,遇事好生气,事后求原谅,即使在事业上取得成就,不久也会破坏无遗自毁前程,刻薄无情的人,或许有一副冷静的头脑,但是他对人对事冷酷无情,人们见到这种人就觉得不寒而栗,与别人很难建立起信任,他在事业上很难有什么建树。顽固不化的人,遇到事丝毫不讲究通融变化,他们的心性就宛如死水朽木毫无生气,认定一样东西,不管对错坚持到底;自以为是坚持原则,实际上是在坏事。所以这种人根本谈不上创造性。要寻求事业上的合作者,必须是志同道合,能知人容人用人的人。
一百九十七、一念贪私 万劫不复
【原文】人只一念贪私,便销刚为柔、塞智为昏、变恩为惨、染洁为污,坏了一生人品。故古人以不贪为宝,所以度越一世。
【译文】一个人只要心中刹那间引出贪婪或偏私的念头,那他就容易把原本刚直的性格变得很懦弱,聪明被蒙蔽得很昏庸,慈悲的心肠就会变得很残酷,原本纯洁的人格就会很污浊,结果是毁灭了一辈子的品德。所以古圣先贤认为,做人要以“不贪”二字为修身之宝,这样,才能超越他人战胜物欲度过一生。
【评语】品行的修养是一生一世的事,艰苦而又有些残酷,尤其古人对品行有污染者很不愿意原谅。王阳明的理学主张“致良知”,他说:“良知无待他求,尽人皆有,只有被物欲泊没了他。”要求为人绝对不可动贪心,贪心一动良知就自然泯灭,良知泯灭就丧失了正邪观念,正气一失,其他就随意而变了。刚毅之气也就顿时化为乌有,而聪颖智慧也就变成了糊涂昏聩,仁慈之心也就变成了残酷刻薄,高尚品德也就染满了污点,只此一念之差就使一生的人格破产。俗话说:吃人家的嘴软,拿人家的手短。生活中一些人抵不住“贪”字,灵智为之蒙蔽,刚正之气由此消除。在商品社会,许多人经不住贪私之诱,以身试法。一些人大半生清白可鉴,却晚节不保,诚可惜哉。“不贪”真应如利剑高悬才对,警世而又可以救人。
一百九十八、保己成业 防末来非
【原文】图未就之功,不如保己成之业;悔既往之失,不如防将来之非。
【译文】与其谋划没有把握完成的功业,不如维护已经完成的事业;与其懊侮以前的过失,不如好好预防未来可能发生的错误。
【评语】人的一生可划成三个阶段,即过去,现在,未来。人应当抱着不懊悔或夸耀过去,要检讨或反省过去;不轻视或不满现状,要把握或迁就现实;不梦想或恐惧未来,要策划或努力未来的态度才行。古人有“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明训,说明我们可以检讨过去来借鉴眼前策划未来,而最关键的是不要把精力放在对已经过去了的东西的纠缠上,像一个老人一样不停地回忆,而要把立足点放在眼下,从现在做起,这才是干事业应有的认识。
一百九十九、不著色相 不留声影
【原文】风来疏竹,风过而竹不留声;雁度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故君子事来而心始现,事去而心随空。
【译文】轻风吹过稀疏的竹木会发出沙沙的声响,可是当风吹过去后竹林并不留下声音而仍旧归于寂静;大雁飞过寒潭会倒映出雁影,但是雁飞过后清澈的水面依旧是一片晶莹并没有留下雁影。由此可见,君子遇事其本性才会显现出来,事后其本性也就恢复了原来的空虚平静。
【评语】人不能总为烦恼扰心,不能老让琐事缠身,当人间万象纷至沓来时,一个有修养的人是善于调节内心平衡的。佛语有“象由心生,象随心灭’。当风来竹子就知道风因缘遇合,风过去之后缘尽又一切皆空。所以说“风过而竹不留声”,事物不论是长是短是苦是乐,最终不由个人意志决定。所以人生应当抱定随遇而安的态度,事情来了就用心去服务,事情过去之后心象要立刻恢复寂静,如此才能保持自己的本然真性于不失。用这种心态来处世,就是拿得起,放得下。这不是逃避社会责任,而是一种办事方法,因为事有大小,如果事事劳心挂念,整天在事务中忙忙碌碌,分不清大小主次,同样会没有效率。
二百、君子德行 其道中庸
【原文】清能有容,仁能善断,明不伤察,直不过矫。是谓蜜饯不甜,海味不咸,才是懿德。
【译文】清廉而有容忍的雅量,仁慈而又能当机立断,精明而不防害细察,刚正而又不至执拗,这种道理就像蜜饯虽然浸在糖里即不过分的甜,海产的鱼虾虽然腌在缸里却不过分的咸,一个人要能把持住不偏不倚的尺度才算是处人做事的美德。
【评语】严于品德修养是好的,但严的结果应该是符合中庸之道,这样行事才可能不偏颇。不能认为因为自己品格优良或做好事就自然正确,往往正确过头却适得其反。一个清廉自守的人固然值得尊敬,可是他们往往轿枉过正,把自己的格调提升得很高,对于社会上的万事万物容不得一点沙子,嫉恶如仇,结果就变成毫无容忍雅量的偏激。这样行事其主观努力和客观效果很可能相反。反之一个宽宏大量而又居心仁厚的人固然受人爱戴,这种人可能又往往缺乏果断力。这样可以成一个老好人,却办不得大事。一个聪明人如果没有高尚的品德修养,不能在处事中掌握好分寸,聪明会对他造成妨害,就是通常所说的“聪明反被聪明误”。一个人很精明,可精明到至清便可能一事无成。可见做事要保证主观努力和客观效果一致,一方面要求品德端正,另一方面得把好做事的尺度,有一个合适的方法才行。
二百零一、穷当益工 勿失风雅
【原文】贫家净扫地,贫女净梳头,景色虽不艳丽,气度自是风雅。士君子一当穷愁寥落,奈何辄自废驰哉!
【译文】一个贫穷的家庭要经常把地打扫得干干净净,贫家的女子经常把头梳得干干净净,摆设和穿著虽然算不上豪华艳丽,但是却能保持一种高雅脱俗的气度。因此君子一旦际遇不佳而处于穷困潦倒的时候,为什么要萎靡不振自暴自弃呢!
【评语】贫与富是身外物,家贫家富都应保持精神上的超越,人的气质品性不完全是外界物质所能决定的。贫穷人家虽然身居茅屋草舍,但是假如能把屋里屋外打扫得干干净净,也会使精神愉快培养出清雅气象。一个人生长在贫穷人家,所穿的虽然都是粗布衣裳,但是如果衣冠整洁仪态大方,精神充实,举止有度,自然也能增加高雅气质。可是却有一些修养不够的书生,稍不如意就怨天尤人,遇到挫折就垂头丧气萎靡不振。如此怨天尤人牢骚满腹,失去风雅,终将一事无成。
二百零二、看破认真 可负重任
【原文】以幻境言,无论功名富贵,即肢体亦属委形;以真境言,无论父母兄弟,即万物皆吾一体。人能看得破,认得真,才可以任天下负担,亦可脱世间之缰锁。
【译文】世事变幻无常,不管是功名富贵,即使是自己的四肢躯体也是上天赐给的;我们超越一切物相来看客观世界,不论是父母兄弟,甚至连天地间的万物也都和我属于一体。一个人能洞察物质世界的虚伪变幻,又能认得清精神世界的永恒价值,才可能担负起救世济民的重任,也只有这样才能摆脱人间一切困扰你的枷锁。
【评语】人必须不为外物所累才能保持心灵的安宁、淡泊,但在商品经济的社会中,追求金钱,讲求致富是一种普遍的社会风尚。当人的心灵被金钱所锈蚀,那么人已经不再是自己精神的主宰者,而完全成为物质文明的被支配者。有的大款曾感叹自己是除了钱以外什么都没有,越是富有,贪图物质生活享受越多,精神越是空虚。假如过分强调返朴归真操守清廉是不现实的,但一个人不讲道德情操,一个社会不讲精神追求,以至学子放下学业先生丢下教鞭下海追求金钱致富,那么这种富是畸形的。对一个有作为的人来讲,不摆脱物累而加入世俗的争逐就不会有为、有成。
二百零三、持身勿轻 用意勿重
【原文】士君子持身不可轻,轻则物能挠我,而无悠闲镇定之趣;用意不可重,重则我为物泥,而无潇洒活泼之机。
【译文】君子平日待人接物绝对不可轻浮急躁,因为一旦轻浮急躁,就会把事办糟而受到困扰,这样自然就会丧失悠闲宁静的趣味;处理事情不可思前虑后想得大多,不然就会陷入外界制约,丧失潇洒旺盛的生机。
【评语】生活中,我们很钦佩那种在危急关头临阵不慌、镇定自若的大将风度,这种风度决不是与生俱来,而是由于后天的修持。持身不可轻,用意不可重,可以看作人的性格磨炼。轻重是相对的,一个人做事固然不可过于鲁莽,也不可考虑太多,否则势将什么大事也做不了,轻与重要把握好适度的原则。
二百零四、人生无长 不可虚度
【原文】天地有万古,此身不再得;人生只百年,此日最易过。幸生其间者,不可不知有生这乐,亦不可不怀虚生之忧。
【译文】天地万古运行不变,可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死后就不再复活;一个人最多只会活百岁,可是百年的时间跟天地来比只不过是一刹那,逝者如斯。有幸诞生在天地间,既不可不了解我们生活中所应享的乐趣,也不可蹉跎岁月,而有虚度一生之叹。
【评语】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惜时如金是千百年来古人的明训。陈子昂说:“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曹操叹“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人生七十古来稀,人的一生太短了,短暂的一生是像庄子那般有“梦为蝶,蝶为梦”的感伤不息呢?还是“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豪饮呢?人要珍惜人生之乐,但“不可虚度”的标准在于要用有限的生命投入到干一番利国利民的事业中去,只有在为国为民的服务中才会更觉人生之乐,体会到生命的价值观。
二百零五、持盈履满 君子兢兢
【原文】老来疾病,都是壮时招的;衰后罪孽,都是盛时造的。故持盈履满,君子尤兢兢焉。
【译文】年纪大时,体弱多病,都是年轻时不注意爱护身体所招来的病根儿;一个人事业失意以后还会有罪孽缠身,那都是得志时埋下的祸根儿。因此一个有高深修养的人,即使生活在幸福环境处在事业巅峰,尤其要兢兢业业,戒骄慎言,为今后打下好基础。
【评语】人总喜欢回忆过去,而很少实实在地预测未来。人的一生变化无常,“得意无忘失意日,上台勿忘下台时,”所以一个人在春风得意时要多做好事多积阴德,免得失势以后留下罪孽官司缠身。世事变幻难测,所以,一个人不论出身多么高贵,地位多么荣耀,尤其在官场上,所谓多行善事正是为今后着想;就像是人的体格,青壮时不注意保养锻炼,老来多病又能怪谁呢?而一个有修养有道德的人,在顺境、在有势时,总是小心翼翼,居安思危,决不会像市井之徒那样抱今朝有酒今朝醉的生活态度。
二百零六、却私扶公 修身种德
【原文】市私恩,不如扶公议;结新知,不如敦旧好;立荣名,不如种隐德;尚奇节,不如谨庸行。
【译文】施恩惠给别人收买人心,还不如以光明磊落的态度去争取社会大众的舆论;一个人与其结交很多不能劝善规过的新朋友,倒不如重修一下跟老朋友之间的情谊;一个人与其想法子提高知名度,倒不如在暗中积一些阴德;一个人与其标新立异去显示名节,倒不如平日谨言慎行多做一些好事。
【评语】一个想从政济世的人以什么态度立身是决定他将能否有功于国的基础。是怀着天下为公的抱负还是只为追求功名,是实事求是还是标新立异只为一己之私誉,这和个人的品德修养紧紧相联。没有一个高尚的品德而从政,没有悬壶济世的本领却硬要悬壶,结果就变成了名副其实的“悬壶欺世”,最后总是找出一些看似合理实际根本不合理的理由搪塞民众。这种不知积德的伪君子比之小人更可恨,他们手里有权,便可以任意胡来,劳民伤财。所以,选择德与才兼备的人是政治清廉的首要条件,而从政者自身不加强修养,是谈不上建立真正功业的。
二百零七、大处着眼 小处着手
【原文】小处不渗漏,暗处不欺隐,末路不怠荒,才是个真正英雄。
【译文】做人做事即使是细微的地方也不可粗心大意;有所疏漏;即使在没人听见没人看见的地方,也绝对不可以做见不得人的坏事。尤其是处于穷困潦倒不得意的时候,仍旧不要忘志。这样的人才算得上是真正有作为的英雄。
【评语】英雄未必都做大事。一个人的成就是平时点滴积累而致。意志、品德、待人,无不从小处做起,而能成大事者关键是志向远大,胸怀宽广。有时,一个人一生事业成功与失败,往往就在于一些不为人所注意的小节上,“千丈之堤,毁于一蚁之穴”。例如亚历山大大帝的父亲腓力二世,本来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不料正当他统率马其顿大军策马东征之际,突然被他的一个亲近恃卫刺杀身死。原来这个侍卫跟他的一个恃宠而骄的妃子发生争执,侍卫就向他诉苦申告,可是他当时正忙于接应各国贵宾,一个小小的侍卫何心去理睬他,随意申斥几句就不理了。侍卫气愤难消,竟拿起佩剑当场把他刺死。相反,周恩来总理在国宾馆看到工作人员把口水吐到了地毯上,并没有去训斥,而是亲自用手巾把口水擦掉。身教胜于言教,小事中见伟大,大人物如此,小人物同样,欲有为者应大处看眼,小处着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二百零八、盛极必衰 居安虑患
【原文】衰飒的景象就在盛满中,必生的机缄即在零落内。故君子居安宜操一心以虑患,处变当坚百忍以图成。
【译文】衰败零落的景象往往是在很早的繁茂时就种下祸根,机运转变的种子多半是在零落时就已经种下。所以君子应当在平安无事时保持清醒的理智,以便防范未来某种祸患的发生。一旦处身于变乱灾难之中,就要拿出毅力咬紧牙关,坚定信念继续奋斗,以求事业成功。
【评语】日月盈亏是自然规律,人生兴衰也是不断变化着的。《易经》提出“日中则昃,月盈则亏”的道理,就说明了天地间万事万物都会由盛而衰,在极盛时代就已经露出衰败凋谢的预兆。人的一生同样如此,盛的时候应保持清醒,防患于未然;衰的时候不应自暴自弃。所以,意志、修养在盛在衰之时都应具备。
二百零九、奇异乏识 独行无恒
【原文】惊奇喜异者,无远大之识;苦节独行者,非恒久之操。
【译文】一个喜欢标新立异甚至喜欢怪诞不经的人,不会有高深的学识和远大的见解;一个只知道苦苦恪守名节而自以为清高独行其事的人,无法保持长久的信心操行。
【评语】喜欢新鲜好奇是人之性情所决定的,但对一个有大志向的人来讲,不应把精力投之于此;对于一个性格稳重、修养厚实的人来讲,不应当像孩子那样见异思迁。应当重视平素的言行,而不要标新立异耸人听闻。奇特怪异之行多了只会使人看了讨厌,对于自己的前途事业绝无任何好处。例如一些未成年的中学生,竟以会抽香烟而洋洋得意,旁人看来,这正是代表他们的无知,生活中的修行是实实在在的,不是格守一些教条,把自己锁进道德圈子里就算是有修养,而是要脚踏实地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
二百一十、震聋启聩 保持清醒
【原文】念头昏散处要知提醒,念头吃紧时要知放下;不然恐去昏昏之病,又来憧憧之扰矣。
【译文】头脑感到昏沉纷乱时应该平静下来让头脑清醒;工作烦琐情绪紧张时,要懂得把工作暂停一下,以便使情绪恢复镇定轻松。否则恐怕刚刚治好昏沉纷乱的毛病,便又处在左右为难思绪摇摆不定的困扰中。
【评语】工作要讲方法、有效率,不能认为整天忙忙碌碌就是有成绩,工诈紧张而又条理清楚,收效显著才称得上有效率。所以一个人要学会自我调节,劳逸结合。一个人努力工作创造事业固然很重要,但不可过分劳累过度紧张,否则把弦绷得太紧,就会有突然断裂的危险。人的情绪,必须随时做适当的安排与调剂,既不可饱食终日无所事事过分疏懒,也不可日夜不停,机械般作个不停。不会休息就不会工作,而那种处于昏昏然工作状态的人,辛苦固然可叹,成效却不见得明显,有时还会适得其反,自己的脑子都不清醒,何谈事业?这是不足取的。
二百十一、辨别是非 认识大体
【原文】毋因群疑而阻独见,毋任己意而废人言,毋私小惠而伤大体,毋借公论以快私情。
【译文】不要因为大多数人都疑或就放弃个人的独特见解,也不要因个人好恶固执己见忽视别人的忠实良言。不可因个人私利搞小恩小惠而伤害整体利益,更不可以借助社会大众的舆论,来满足自己的私人原望,发泄个人不满。
【评语】事物总是相对的,什么事一但过度便变质。人固然要有从善如流的习惯,但决不是人云亦云,所谓“千人盲目一人明,众人皆醉我独醒”,有时真理还在少数人手中,该坚待的原则决不可动摇。不过有时自己的见解也未必高明,那时就要本着谦逊的态度多听听人家的话。一个人的能力表现在能明辩是非,认识大体,在众多议论中保持清醒,而个人的真知灼见又是建立在集体的智慧之上。从现实而言,不可能有绝对的民主,也不可能什么事都按自己的意志办,必须经过公议,也必须有最后的决策者。但决策人要善于公正地吸取方方面面的意见,不存私心地采纳意见,这样最后的决策才可能正确,有见地。
二百十二、暗室磨练 临深履薄
【原文】青天白日的节义,自暗室漏屋中培来;旋乾转坤的经纶,自临深履薄处缲出。
【译文】 青天白日一般光明磊落的人格和节操,是在暗室漏屋的艰苦环境中磨练出来的;凡是一种足可治国平天下的宏伟策略,是从小心谨慎的做事中磨练出来的。
【评语】俗话说“滴水穿石”,英雄大业不是一蹴而就的,不经一夜寒彻骨,哪有腊梅扑鼻香,成大功立大业,都得经过艰苦恶劣环境中的奋斗。一个有远大志向的人仅仅接受磨难是不够的,因为受磨难和受得了磨难的人很多,却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英雄。他们的事业绝对不是在粗心大意中完成的,都是抱着“如临深渊,如履薄冰”那样的战战兢兢的谨慎态度,一点一滴累积起来的。因此胸怀上博大宽厚,光明磊落;细节上点滴积累,大事上眼光长远;加上坚强的意志,完善的人格,就可以为自己事业的成功奠定厚实的基石。
二百十三、分清功过 勿显恩仇
【原文】功过不容少混,混则人怀隋隳之心;恩仇不可太明,明则人起携贰之志。
【译文】对于功劳和过失,不可有一点模糊不清,功过不明就会使人心灰意懒而不肯上进;对于恩惠和仇恨,不可表现得太鲜明,假如对恩仇太鲜明就容易使人产生疑心而发生背叛。
【评语】一个人尤其是领导别人的人,在待人方法上有两条原则,即对人要功过清楚,赏罚分明;对己则恩仇勿显,兔去猜疑。从领导者来讲,固然需要“恩威并用”,同时必须恩赏过罚。赏罚是使人努力的诱因,一个丧失工作诱因的人,他的工作情绪必然不会高昂。假如是一两个人这样还不要紧、万一群体也如此,这个集体乃至社会必然要陷于不进步的停顿状态,所以赏罚又是促进整个社会进步的一大动力。历朝皇帝打天下,哪一个不是以论功行赏作为调动文臣武将积极性的手段呢?就现实生活中的人来讲。不论是做官还是一般人的交际,还需要克己,需要讲究方式方法。恩怨分明本是做人的原则,但在这里需要忍耐,其目的就是分清功过而勿显己之恩仇,以便使大家能为一种共同的事业团结一致。
二百十四、位盛危至 德高谤兴
【原文】爵位不宜太盛,太盛则危;能事不宜尽毕,尽毕则衰;行谊不宜过高,过高则谤兴而毁来。
【译文】宫位不宜太高权热不应太盛,如果太高就会使自己陷于危险状态;一个人才干所及的事不应一下子都发挥出来,如果都发挥出来就会处于衰落状态;一个人的品德行为不可以标榜过高,如果太高就会惹来毁谤和中伤。
【评语】任何事都有个度,所谓“官大担险,树大招风”、“否极泰来”、“物极必反”,都说明了这个道理。一个人的爵禄官位到了一定程度就必须急流勇退,古代开国功臣大多被杀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不能急流勇退。可惜很多人不懂这个道理。最曲型的例子是汉初三杰,帮刘邦打下天下后,结局都不相同,因此司马光才很感慨他说:“萧何系狱,韩信诛夷,子房托于神仙。” 其实,何止在做官上应知进退,其他事同样应知进退深浅。人和人只要在一起就会产生矛盾,因利益之急,因嫉妒之心,因地位之悬,因才能之较都可能结仇生怨,故做人处事最重要的是把握好尺度。
二百十五、以德御才 德才兼备
【原文】德者,才之主,才者,德之奴。有才无德,如家无主而奴用事矣,几何不魍魉猖狂。
【译文】品德是才学的主人,而才学不过是品德的奴隶。一个人假如只有才干学识却没有品德修养,就等于一个家庭没有主人而奴隶当家了,这又哪能不使家中遭受鬼怪肆意侵害呢?
【评语】品德需要意志长久磨练,需要静心思考体味,需要在生活中慢慢养成。品德不苦磨练而来,在最关键的时候才可以表现出品德的高低,于是生活中人们不重视品德的事很多。人们更重视的是眼前的利益。其实人不仅要培养自己的才智,更要修养自己的品德,两者都极重要缺一不可。商品经济社会人们的道德水准似乎在下降,但社会对个人的品德要求却越来越高。如诚信、意志、忠恕等等。一个人恃才傲物,就是没有品德修养的明证。有的人喜欢猜忌,有的人喜欢窥探别人的隐私,有的人喜欢两面三刀等等,这样的人再有才能谁又敢放心的使用呢。
二百十六,穷寇勿追 投鼠忌器
【原文】锄奸杜倖,要放他一条去路。若使之一无所容,譬如塞鼠穴者,一切去路都塞尽,则一切好笔俱咬破矣。
【译文】铲除邪恶之徒杜绝投机取巧的小人,有时应留一条改过自新的生路。如果逼得他们毫无立足之地,那就好像为了消灭一只老鼠,而把老鼠的一切逃路都堵死了,可是其他一切好东西却也都被老鼠咬坏了。
【评语】““穷寇勿追”,是为了防止困兽之斗,垂死挣扎,或者是为投鼠忌器,担心适得其反吧。这不是说落水狗不能打,坏人因其垂死或势败而可原其所恶。在具体的事上存在着具体的解决方法,对坏人和坏事都应当加以区别。生活中,好事和坏事、好人和坏人有时是相互转化、相互制约的。因为天地间的万事万物都是在一物降一物的法则下生存。例如毒蛇有害可对人类对植物也有贡献。万物互相制衡互相依存,人固然吃内,可是牛羊也是依赖人类生存。善恶不论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相对的。恶尽善也就不能成立了。“恶” 要看到什么程度,是否非得采用根绝方式。所以除恶的方式有很多,有快刀斩乱麻,有纯刀割肉,有只剔去恶处;既可以用非常外力加以根治,也可以到一定程度听其自灭,还可以放一条改过的生路。除恶如此,在待人的方法上也必须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二百十七、过归己任 功让他人
【原文】当与人同过,不当与人同功,同功则相忌;可与人共患难,不可与人共安乐,安乐则相仇。
【译文】应当有与人共同承担过失的雅量,不要有共享功劳的念头,因为共享功劳彼此就会互相猜忌;可以有与人共患难的胸襟,不要有跟人共安乐的贪心,因为安乐之中彼此容易互相仇视。
【评语】从古到今,能够同享安乐共受富贵的例子不多,倒是兄弟相煎,君臣猜杀,父子干戈的例子俯拾皆是。争杀的原因大都为富贵、安乐而相仇。想想人生在世,不过短短数十寒暑,争名夺利的结果,到头来也不过是黄土一堆而已。谁都知道这个道理,所谓“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功名富贵恰似过眼云烟,偏偏是当局者迷,不到盖棺难以清醒。人为什么只在患难之中才会团结呢?人在有过之时盼望别人的原谅,人在病中、在弱时盼望别人同情,可得势、强健时便忘乎所以。所以处人待世要勿争,争则陷入一种自寻的烦恼之中,不争则是与人相安的一种方式,而且欲为大事者连世俗之利都看不透,何谈追求。
二百十八、功名一时气节千载
【原文】事业文章随身销毁;而精神万古如新;功名富贵逐世转移,而气节千载一日,君子信不当以彼易也。
【译文】一般来说副业和文章,会随着人的死亡而消失,只有伟大的精神万古不朽;功名利禄富贵荣华,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转移,忠臣义士的志节却会永远留在人间。可见一个君子绝对不可以放弃能留名青史的气节,去换取会随身销毁的东西。
【评语】精神、志节不是空的,不能脱离一定的事而存在,青史留名的人其精神气节往往是在一定的事中表现出来的。事业有大有小,有好有坏,坏人小人也可以称自己的钻营为一种事业。造福万民的伟大事业,为一种善政德政而永垂不朽。同样此处的“文章”也是指普通毫无内容的文章,是抒发病态之情,咏风弄月、堆砌词藻的作品。得以留传至今的经典、文史之作,几乎全靠文章薪火相传之功。司马迁曾有精辟的见解,他在《报任安书》中说:“古者富贵而名磨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利;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及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由此可见,一个人不论何时何地,应保持一种高尚的品德,伟大的理想,使自己的事业充溢着伟大的精神,在实现理想中保持着如一的气节。所谓功名一时,富贵难久,而精神不死,气节千秋。
二百十九、自然造化智巧不及
【原文】鱼网之设,鸿则罹其中;螳螂之贪,雀又乘其后。机里藏机,变外生变,智巧何足恃哉。
【译文】本来是张网捕鱼,不料鸿雁竟碰上落在网中;贪婪的螳螂一心想吃眼前的蝉,不料后面却有一只黄雀想要吃它,可见天地间事太奥妙,玄机中还藏有玄机,变幻中又会发生另外的变幻,人的智慧计谋又有什么可仗恃的呢?
【评语】孔子主张“尽人事以听天命”。对于人来讲,不可知的东西大多了,许多事往往用尽心思仍一无所得。而在生活中,所谓“螳螂捕蝉,黄崔在后” 的事太多了,“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的事更是俯拾皆是。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往往一环套一环,牵一发而动全身。对于物欲的贪求,有时偏偏“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有的时候却是“机关算尽大聪明”,最终一无所得。当然“智巧何足恃”并不是说人应任凭大自然摆布,一定要探索自然,克服天敌,进而认识掌握事物的变化周期和发展规律。
二百二十、真诚为人 圆转涉世
【原文】作人无点真恳念头,便成个花子,事事皆虚;涉世无段圆活机趣,便是个木人,处处有碍。
【译文】做人没有一点真情实意,就会变成一个一无所有花子,不论做任何事情都不踏实;一个人生活在世界上如果不懂得一点灵活应变的情趣,就像是一个没有生命的木头人,不论做任何事都会到处碰壁。
【评语】华而不实的人可能会给人一个生动的印象,但决不会长久;心地诚善的人或许不会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的信任感在诚善之中就越来越强。作事如果不诚恳,对方总认为你滑头滑脑,就不敢跟你一起做出任何重大决断,这样你就什么事也无法进行,当然也就谈不到创任何大事业,到头来必将一事无成。即使是在相互倾轧的生意场中也讨厌一褪子买卖的人。“诚信”是个首要原则,当然诚而善只是基础,办事还须灵活,尤其是具体事物应有变通之法。待人上更要有人情味和幽默感,往往很严肃很尴尬的事,由于当事人富有幽默感,说上几句很逗趣的话,大家哈哈一笑,事情也办通了。有的事这样办不行换个方式就行,此时不行换个时间就成。尤其是现代社会,既要讲做人原则,也要求办事效率。
二百二十一、情急招损 严厉生恨
【原文】事有急之不白者,宽之或自明,毋躁急以速其忿;人有操之不从者,纵之或自化,毋躁切以益其顽。
【译文】很多事情越是急着想弄清楚越难清楚,倒不如暂时放一放缓一下,也许头脑冷静之后事情自然就弄明白了。千万不可太急躁,以免增加情绪上的紧张气氛;很多人指挥他他根本不愿服从,倒不如放松不管,让他自由发展,他也许会慢慢觉悟,千万不能操之过急,增加他的专横和固执。
【评语】口中讲究办事效率的人爱讲立竿见影,追求实效的人爱强调欲速则不达,这是孔子讲的为政之道。生活中的处世待人同样如此,因为时间是消除偏见、误解,缓解紧张情绪的最好的催化剂。一个人不论做任何事,都不能操之过急,否则就会产生相反效果。就像梨子未熟非要摘下来尝尝,味道自然不好。办事要有诚心,还要有耐心;要有方法,还要看时机。
二百二十二、回归自然 述古畅怀
【原文】交市人不如友山翁,谒朱门不如亲白屋;听街谈巷语,不如闻樵歌牧咏,谈今人失德过举,不如迷古人看嘉言懿行。
【译文】交一个市井之人做朋友,不如交一个隐居山野的老人;巴结富贵豪门,不如亲近平民百姓;谈论街头巷尾的是非,不如多听一些樵夫的民谣和牧童的山歌;批评现代人错误,不如多讲讲看看古圣先贤的格言善行。
【评语】发思古之幽情入自然之怀抱是人生的一大乐趣。听渔翁樵夫歌,与世外高人交是雅士交人的一种追求。所谓修身养性。如果结交的是市井小人,所听的是追逐利益的俗事;如果整天奔走富贵豪门之家,听到的都是功名利禄的权势之争;假如经常谈论左邻右舍的是非,昨日今日的闲言,那么心难静,气不顺,神不宁,心则何安?人不能逃避世事,不承担社会责任,但为大事者必须要有超脱世俗的心境,才可能修身养德,才可能为一展大志不息奋斗。
二百二十三、勿昧所有 勿自夸耀
【原文】前人云:“抛却自家无尽藏,沿门持钵放贫儿。”又云:“暴富贫儿休说梦,谁家灶里火无烟?”一箴自昧所有,一箴自夸所有,可为学问切戒。
【译文】前人说:“放弃自己家中的大量财富,却摹仿穷人持体乞讨”。又说:“暴富的人,不要老向人家夸耀财富,其实哪家的炉灶不冒烟呢?”上面这两句谚语,一句是说自己看不见自己所有的人,一句是说那些夸耀自己暴富的人,这些都是做学问的人必须彻底戒除的事。
【评语】《佛学人门》说:“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座灵山塔,好在灵山塔下修。”心就是佛,每个人都具有佛性,应求诸内心而勿求诸物外。做人也是这样,人人都有自己的良知,而古圣先贤只在自己内心求道,使得修心养性的能力超人。可惜很多人不自知不自修,抛却自家无尽藏。做事做学问的人更要以不自夸不自满为戒,不能只追求形式上的完美而忽视实质上的成效;不能妄想走捷径搞短频快,而忽视扎实刻苦的基础;不能总想着外力作用,而忘却自身努力的重要性。
二百二十四、信人己诚 疑人己诈
【原文】信人者,人未必尽诚,己则独诚矣;疑人者,人未必皆诈,己则先诈矣。
【译文】一个肯信任别人的人,虽然别人未必全是诚实的,但是自己先做到了诚实;一个常怀疑别人的人,别人虽然未必都虚诈,但是自己却先成为虚诈别人的人。
【评语】疑神疑鬼,不信任别人的人是成不了气候的。尤其是一个有创造大业雄心的人,在待人接物上必须出自真诚,注意疑人莫用,用人莫疑。使大家精诚合作。诚信是传统的做人原则之一,真诚待人终究会感动别人。但是真诚待人不是见什么都把自己和盘托出,就是见了作奸犯科的歹徒也去真诚相待,期望以此感化他。如果人人这样,社会责任法律义务谁来承担?故诚也是相对而不是绝对的。
二百二十五、自薄而厚 先严后宽
【原文】恩宜自淡而浓,先浓后淡者,人忘其惠;威自严而宽,先宽容后严者,人怨其酷。
【译文】施人恩惠要先从淡薄逐渐浓厚,假如先浓厚后淡薄,就容易使人忘怀这种恩惠;树立威信要先从严而逐渐变宽,假如先宽后严厉,那部属就会怨恨你冷酷无情。
【评语】同时有两种食物,假如先吃美味佳淆,后吃粗茶淡饭就难以下咽;反之就觉得这餐饭吃得很香甜。当然这是在肚子饥饿的前提下。从事管理工作以及人际交往也应如此。常说“恩威并用”、或“宽严兼施”,其实最理想的待人方法就是“先严而后宽”、“先淡而后浓”,当然浓淡宽严的前提是真诚而不是虚伪。
二百二十六、人情冷暖 原非奉我
【原文】我贵而人奉之,奉此峨冠大带也;我贱而人悔之,侮此布衣草履也。然则原非奉我,我胡为喜?原非侮我,我胡为怒?
【译文】我有权势人就奉承我,这实际上是在奉承我的官位官服;我贫穷低贱人们就轻视我,是轻视我的布衣草鞋。既然如此,这些人原本不是奉承我,我为什么要不高兴呢?原本不是轻视我,我又为什么要生气呢?
【评语】对于人际间的炎凉冷热,的确要有些超然的态度。六祖惠能名谒云:“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人都是光身空手进入尘世,假如能悟出这种道理,对人间事就会进入人我两空境界,对于世态变迁就会看得淡漠了。其实,人去埋怨别人趋炎附势,看到别人见利忘义,也正说明自己名利之心未泯;有的人为陷入人际间的矛盾而苦恼,其实质是名利思想在作怪。抱着名利之心居官位,那么官位会成为众矢之的;抱着名利之心享富贵,那么富贵会成为烦恼之源。如果自己陷于名利场不能自拔,以为名利非我莫属,那么期望越高,失望会越大。
二百二十七、无事昏冥 有事奔逸
【原文】无事时,心易昏冥,宜寂寂而照以惺惺;有事时,心易奔逸,宜惺惺而主以寂寂。
【译文】平日闲居无事时,心情容易陷入迷乱,这时应用平静的心情来警觉地处理问题;有事忙碌时,感情容易陷入冲动,这时应利用理智、冷静的头脑加以控制。
【评语】一个人生活中太闲易于懒散,懒而堕志,消磨心性;工作中太闲没事会生失落感而怨气多,由此变得没有朝气。可一个人太忙又容易冲动,处理事情难免欠妥。因此,人人都应当学会控制自己,多用脑子想而不是只凭一时的光致去盲目蛮干,不能由于一时的冲动而坏了平生的追求。
二百二十八,超然事外 明晓利害
【原文】议事者身在事外,宜悉利害之情;任事者身居事中,当忘利害之虑。
【译文】评论事物得失,以超然的身分置身事外,就能了解掌握事情的始未通晓利害;反之如果以当事人的身分,而置身事中,就要暂时忘怀个人的毁誉,才能专心策划并推动所担负的任务。
【评语】“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可见要想对某事作公平的论断,超然事外,将会使自己的思路得以拓展。而且有时迷于局内时,可以先放一放,别让思路限于一隅。可事情往往并不等你避开就劈天盖地而来,这时必须以清醒的头脑,公正的心态把个人的恩怨、毁誉放到一边,一心一意去把事情办好,为公众服务。
二百二十九、操持严明 守正不阿
【原文】士君子处权门要路,操履要严明,心气要和易,毋少随而近腥膻之党,亦毋过激而犯蜂虿之毒。
【译文】君子身居政要地位,必须操守严谨,行为磊落,心境平和,气度宽宏,绝对不可接近或附和营私舞弊的奸邪之辈,也不要因偏激而激化矛盾,触怒那些阴险狠毒的屑小之徒。
【评语】正与不正是对立的,清廉与腐化、真诚与奸邪是难以相容的,士君子以其高雅的风范,严正的操守自不屑于奸邪小人,也为此辈所不容。但仕途是人际倾轧最利害的地方。鱼龙混杂,清浊同在,往往汉渭难以分清。尤其是为官之道,需要一套高超的为人处世的方法。政治本身是一种艺术,不会平衡协调矛盾,不能容忍难忍之事就不可能办好事情。权门要路当然不能让小人好党占据而祸国殃民。而做官本身是需要消磨自己个性的,这当然不是说应当八面玲珑成为政治舞台上的不倒翁,这种五朝元老的政客在君子却不屑一为。但做事不讲究方式方法,只知意气用事,这样往往会形成主观本意与客观效果难相一致的局面,有的时候不仅办不成事还要坏事,引起与主观想法不一致的结果。
二百三十、坎坷世道 耐而撑持
【原文】语云:“登山耐侧路,踏雪耐危桥。”一耐字极有意味,如倾险之人情,坎坷之世道,若不得一耐字撑持过去,几何不堕入榛莽坑堑哉?
【译文】俗语说:“登山要耐得住斜坡上的考验,走雪路要耐得起过危桥的惊险。”可见这一个耐字具有深长意义,正像是险诈好邪的人世情,坎坷不平的人生路,假如没有这一个“耐”字苦撑下去,有几个会不堕落到杂草丛生的深沟里呢?
【评语】梅兰竹菊号称四君子,人们喜爱它们是因为它们耐得住寒,耐得住寂寞,耐得起风吹日晒。这种精神为人们所景仰,所企盼。只有经得起痛苦煎熬的人才能创造大事业,正如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且不说立雄心大志,建丰功业,就是日常生活,平凡小事,又哪里有那么多顺心如意的事呢?哪里有那么多对路可意的人呢?无一个“耐”字又怎生了得。要耐困苦,耐空寂,还得耐辛酸,如逆水行舟耐住劲,咬咬牙便是一重关隘又在回首处,一阵波浪又在用力撑持中消失。
二百三十一、忙里偷闲 闹中取静
【原文】忙里要偷闲,须先向闲时讨个把柄;闹中要取静,须先从静处立个主宰。不然未有不因境而迁,随事而靡者。
【译文】忙碌时,也要设法抽出一点空闲时间,让身心获得舒展,把要做的事先做一规整,掌握要点。喧嚣中保持冷静头脑,就必须在心情平静进事先有个主张。不然一旦遇到事情就会手忙脚乱,不知所措,随事盲目而行,往往事情弄得一团糟。
【评语】要做到临事不慌,就应当事先计划,静的时侯要有主张。忙的时候要会求静,待人的道理也是这样。《中庸》说:“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所以行之者一也。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跆。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待人做事要讲方法,保持心静,学会求静,深思熟虑是关键。
二百三十二、修养自身 大业之始
【原文】不昧己心,不尽人情,不竭物力;三者可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子孙造福。
【译文】不蒙蔽自己的良心,不做不尽人情的事情,不过分使用浪费物力,假如能做到这三件事,就具备了为天地树立善良的心性,为万民创造不息的命脉,而为后世了孙创下幸福基础的基本条件。
【评语】古圣先贤有“内圣外王”之说。这也就是“先成己而后才能成物”的人生哲学。假如一个人连“不昧己心,不尽人情,不竭物力”的起码修养工夫都不具备,就谈不上“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大业。以古人此论推而广之,一个要在事业上有所作为的人,必须从自我修养做起。即就是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基本的口德修养也应具备,对传统的美德也应继承。人们的生活环境需要这样一种道德秩序,社会对人们的素质也有这样的要求以保证社会的安定,人际的和谐,人类的幸福。
二百三十三、处富知贫 居安思危
【原文】处富贵之地,要知贫贱的痛痒;当少壮之时,须念衰老的辛酸。
【译文】当你居富拥贵时,你要了解贫贱人家的痛苦才行;当你年青力壮时,应当想到年老体衰后的悲哀。
【评语】陈胜没有称王的时候,曾和同伴相约:“苟富贵,毋相忘。”可陈胜真的富且贵的时候,把这句话就丢到脑后去了。贫穷和富贵是相对立的,从古到今,很多人一但有了权势,便觉身价百倍,不思为民造福,忘却水能载舟也能覆舟的古训;有了财富,便显得趾高气扬,骄奢淫逸,仿佛自己的血统都比别人高了。在高贵时想不到贫穷,既难使富贵长久,也谈不上具备好的品德。一个人不管身处贫困富贵,都应珍惜时间,爱惜生命。“少年休笑白头翁,花开能有几日红”,可不敢“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要特别珍惜青春而顾念晚年的衰老生活。惜时如金是事业的最基本要求,否则,一生一事无成,看来不堪回首将何其凄凉。
二百三十四、老当益壮 大器晚成
【原文】日既暮而犹烟霞绚烂,岁将晚而更橙橘芳馨,故末路晚年,君子更宜精神百倍。
【译文】夕阳西下时,在天空所出现的晚霞是那么灿烂夺目,深秋季节金黄色的柑桔正在吐露扑鼻的芳香,所以到了晚年君子更应振作精神奋发有为。
【评语】人的一生习惯于分年龄段计算其作用,而现代社会更重视年轻人的闯劲,发挥其创造力,使老人问题成为社会问题。以至有人慨叹“人到中年万事休”。否认年龄差异,不讲生理机能之别不切实际,硬要说“人生七十才开始”的话,只能是从精神而言。每个年龄段都具有特定的作用,四五十岁的中年正是一个人奋发有为创造事业的黄金时代,六七十岁的人可以其丰富的人生阅历,深厚的生活经验指导后来居上的人少走些弯路,避免不必要的挫折。“岁寒而后知松柏之苍劲”人到晚年固然有夕阳黄昏之叹,但“老当益壮”,“老骥伏枥”之雄心更显得辉煌。人的一生,没有精神追求,即使是正当少年,但颓靡自堕,又有何用?有精神追求和理想抱负,即使在老年却生机勃勃,又何来“徒伤悲”之叹呢?
二百三十五、藏才隐智 任重致远
【原文】鹰立如睡,虎行似病,正是它攫人噬人手段处。故君子要聪明不露,才华不逞,才有肩鸿任钜的力量。
【译文】老鹰站在那像睡着了,老虎走路时像有病的样子,但这正是它们准备捉人吃人前的手段。所以,君子要做到不炫耀聪明,不显露才华,如此才能培养出肩负重大使命的毅力。
【评语】老子说:“大智若愚”,是说有大志向、大智慧的人无暇去忙世俗之事,表面看起来就是一副忠厚而愚的样子。常言道“一瓶个满,半瓶子醋晃当”,一个有真才实学的人绝不会自我夸耀,因为他清楚学无止境;一个具有才华的人,最好是能保持深藏不露的态度,否则容易招致周围人们的忌恨。成大事者先得会保护自己,因此先人才有“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的名言。何况,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忙于小便忽于大,贪得多便难以专,正因为如此,不露才华不显聪明,才能为以后的大业积攒力量。
二百三十六、名位声乐 不可贪图
【原文】饮宴之乐多,不是个好人家;声华之习胜,不是个好士子;名位之念重,不是个好臣士。
【译文】经常宴饮作乐,不是一个正派人家;习惯于靡靡之音和华丽艳服,不是一个正派书生;名利权位观念太重,不是一个好官吏。
【评语】孔子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王焉,可谓好学也已。”“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未足与议也。”一个有志于学业,有为于未来的人,在享乐上过于贪图,在名位上太过看重是难以有所成就的。人的品性修养要在各个方面体现出来,不论是读书求知,不审居官从政,或是日常生活,只为追求私欲的满足,达到私心的要求,必然有损于集体,有损于公德。其最终结果是败坏自己的形象。而热衷于饮宴声乐之辈,必然轻浮;一门心思在名利场钻营,定然不会是为民造福坚持正确原则的人。
二百三十七、乐极生悲 苦尽甘来
【原文】世人以心肯处为乐,却被乐心引在苦处;达士以心拂处为乐,终为苦心换得乐来。
【译文】世人都认为能满足心愿就是快乐,可这种愿望常常被快乐引诱到痛苦中;达士平日能忍受各种横逆不如意的折磨,在各种磨练中享受奋斗抗争之乐,最终换来真快乐。
【评语】一个人的成功,可以从恶劣环境中奋发而来,所谓“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苦尽而甘来,足以享受成功的喜悦;也可以在顺境中不知满足,不断求进。逆与顺是相对的,逆境中条件艰难,需要不气馁;顺境中谨防止步不前,需要不自满,只有不自满,为志向而奋发,才会有抗争之乐,否则就会由顺境转向逆境,乐极而生悲。
二百三十八、冷静观人 理智处世
【原文】冷眼观人,冷耳听语,冷情当感,冷心思理。
【译文】 要用冷静的眼光观察人,用冷静的耳朵听别的的话,用冷静的心情处理感情,用冷静的头脑去思考其中的道理。
【评语】古人强调的“忍”、“恕”等等修身之道无不和“冷”带些关系,因为只有情冷才能心静。常言“万物静观皆自得”,热情如火可以给人以生命力和无限温暖,但是冷静如水却有助于思考精深判断准确。一个成熟的人待人冷静,处世理智,这样遇事才不会感情冲动不知所措,做事才会有条不紊有序而行。而观察人则是一门高深的学问,需要一个很长的了解过程,孔子主张“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没有一个冷静的心态,理智思维是难以建立起来的。
二百三十九、恶不即就 善不即亲
【原文】闻恶不可就恶,恐为谗夫泄怒;闻善不可即亲,恐引奸人进身。
【译文】听到谁说人家有过错或做了坏事,不可信以为真马上就起厌恶之心,必须经过自己一番冷静的观察,这样就可以判断是否进谗小人的诬陷泄愤;听到谁赞扬某人有善行做了好事,也不要立刻就相信他去交往亲近他,必须经过自己一番冷静观察,以免被那些奸人作为谋官求职的手段而引狼入室。
【评语】常见生活中工作上一些人往往爱打听是是非非,喜欢听信别人说某某如何,形成是非小人、长舌妇人生存的环境。对于一在个事业上想有作为的人来讲这是大忌。孟子在识别人才的方法上有段名言“左右皆日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日贤未可也,国人皆日贤然后察这,见贤焉然后去用之;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故曰国人杀之也。”人生在世欲有所为,不论是从政还是经商,首要问题是识人用才;而识人用才的关键是自己有标准善恶、有立场原则,自己去观察、去思考,才不致人云亦云,宠信奸小。
二百四十、性躁无功 平和徼福
【原文】性躁心粗者一事无成,心和气平者百福自集。
【译文】性情急躁粗心大意的人,做什么都不容易成功以至一事无成;性情温和心绪平静的人,往往各种福分会自然到来。
【评语】《大学》中所说的“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定,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里的定、静、安、虑、得就是训练和要求一个人遇事宜心平,做事宜气和。一个平心静气的人由于思考得周详,做事当然不会盲目乱撞,避免不知所做何为的现象出现,一个心浮气躁的人由于不能深思熟虑,往往会使所进行的事功败垂成。所以必须磨练“智欲圆而行欲方,胆欲大而心欲细”的修养工夫,胆大心细的人才不致一事无成。做事如此,待人同样是这个道理,只要冷静观察,自然相处,不强求,自然就无烦恼。
咬得莱根则百事可为——读《菜根谭》(81)
二百四十一、刻失人和 滥招恶友
【原文】用人不宜刻,刻则思效者去;交友不宜滥,滥则贡谀者来。
【译文】用人要宽厚而不可太刻薄,太刻薄就会使想为你效力的人离去;交友不可太多太浮,如果这样,那些善于逢迎献媚的人就会设法接近你,来到你的身边。
【评语】孔子把朋友分成两大类,一种是益友,一种是损友。孔子说:“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交友宜益人,恶人岂能称友?高山流水,难得知音,以至知音成为后人择友时的一个向往。许多人一诺之功,一酒之饮,一事之助便以为友至矣,这样是没有真朋友的。故俗语有“酒肉朋友不可交”的说法。交友不可滥,待人用人不能刻薄。尤其一些有点权力的人,往往既出于公心,又刻薄待人。办事往往以为只自己正确,待人总是按我这要求,还偏生说是为公,实际上是不懂得尊重人,不知道怎样用人。这样做会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哪里还谈得上为公。
二百四十二、居官有度 居乡易交
【原文】士大夫居官不可竿犊无节,要使人难见,以杜钜端;居乡不可崖岸太高,要使人易见,以敦旧好。
【译文】一个人做官的时候,对于求荐的书信不能无节制地延揽接待,处人要保持一种严肃恭谨的态度,对于有所求的人要尽量少接见。一但去官闲居田园乡间以后,就不能再摆那种高不可攀的官架子,平日跟家乡父老应表现出和蔼可亲的态度,以便敦睦乡邻的感情。
【评语】一个人的品质、气节在什么地方都要保持,而待人的态度却应随条件变化而调整。在朝为官因为手中有权,如果不使权力有一定威严,却去大开方便大门,就很容易使权力变成结党营私、贪污腐化的法码。关于在朝为官和退休乡居的应有态度,《论语·乡党》篇中说:“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与与如也。”在什么位置说什么话,在官谋政事;闲居后,在山野父老面前或故作高深,或自持清高,或自我吹虚,这都是把自己放在过去的回忆中而不能面对眼前,不能摆正自己的位子,很快就会与人隔绝,产生失落。实质上,这和个人的品德修养有关,只有热衷于功名,死握住权力不放的人,才会要闲居时因失落而自我封闭。
二百四十三、逆境比下 怠荒思上
【原文】事稍拂逆,便思不如我的人,则怨尤自消;心稍怠荒,便思胜似我的人,则精神自奋。
【译文】事业稍不如意而处于逆境时,就应想想那些不如自己的人,这样怨天尤人的情绪会自然消失;事为顺心而精神出现松懈时,要想想比我更强的人,那你的精神就自然会振奋起来。
【评语】做事业没有总是一帆风顺的。虽然有一帆风顺的人们的愿望,却不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事业上选一个参照物是决定进退的重要因素。遇到挫折就怨天尤人,决难成事,这时应调整一下心态,观察一下得失,可能会发现有很多人的景况还远远不如我,前人骑马我骑驴,利于恢复信心而不颓唐。而成功时容易自满以致腐化堕落,这时应当记住“逆水得舟,不进则退”、“心如平原纵马,易放难收”的道理。不自满不自堕而向上看齐。事业上没有向上之心难以向上,生活上却不能如此,因为更多地向上看齐便容易走向庸俗而无事业心可言。
二百四十四、言而有信 恒心如一
【原文】不可乘喜而轻诺,不可因醉而生嗔,不可乘快而多事,不可因倦而鲜终。
【译文】不要乘着高兴对人随便许下诺言,不要在醉酒时不加控制乱发脾气,不要乘着一时称心如意不加检点惹事生非,不要因为疲劳疏懒而有始无终半途而废。
【评语】人有很多毛病往往是不自觉的。高兴时有求必应,轻诺寡信,于是奸小之辈往往投其所好察其所喜,并有意制造一个让人高兴的环境,通过各种手段来等待“轻诺”。借酒发疯,是一种失控的表现,是有德之人所不为的。由于失控,就必然失言,以至酒后无德。人在权势头上在富贵乡中往往说话一无遮拦,财大气粗,摆不正自己的位子,忘记应尊重理解别人,忘记应收敛检点自己。炙手可热,得意忘形,实际上是做人不成熟的表现。更有的做事有始无终,畏难而退,虎头蛇尾,终究将一事无成。待人行事宜言而有信,恒心如一。
二百四十五、下愚可教 中才难与
【原文】至人何思何虑,愚人不识不知,可与论学亦可与建功。唯中才之人,多一番思虑知识,便多一番臆度猜疑,事事难与下手。
【译文】智慧道德都超越凡人的人,他们心胸开朗对任何事物都无忧无虑,天赋愚鲁的人,想得少知道得不多,脑中一片空白,遇事也就不懂得勾心斗角;这两种人既可以和他们讲学问也可以和他们共建功业。唯独那些天赋中等的人,智慧虽然不高却什么都懂一点,这种人遇事考虑最多,猜疑心也极重,所以什么事都难以和他们合作完成。
【评语】从选择合作伙伴的角度来看,这段话很有道理。人的智力有高下,每个人学有所专,事有所长,除了自暴自弃的人难以改变外,只要愿意努力做事,人人都可以使用,都可以用其所长。但对于那种什么都知道一点又不求甚解,什么事都只想自己不想别人的人确难合作。这种人对什么事都好猜疑,无远见卓识。与其如此,倒不如选择有专长的专门之才,或者是选择从头学起易于接受新事物的人合作,以保证合作的可能,事业的成功。
二百四十六、守口须密 防意要严
【原文】口乃心之门,守口不密,泄尽真机;意乃心之足,防意不严,走尽邪蹊。
【译文】口是心灵的大门,假如大门防守不严,内中机密就会全部泄露;意志是心的双脚,意志不坚定,就可能会像跛脚一般走入邪路。
【评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隐私,不愿人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人知不妙。但事情往往从自己的言行中露出。有时你认为信得过的人可能偏偏与你不善;眼下是你的知已,随事物变化就有可能为敌,故有“病从口入,祸从口出”的名谚。处世必须作到“隔墙有耳,守一如瓶”。守口是需要意志来磨练的,因为好说话来表达思想、表现才能本是人的一种需求,由好说到守口如瓶,没有控制自己的坚强意志的能力很难做到。岂止是如此,意志不坚定更是一个人创业的大敌,克服各种困难要有意志,战胜私心杂念同样需要意志。坚定意志才不致误人歧途。
二百四十七、得休便休 了时无了
【原文】人肯当下休,便当下了。若要寻个歇处,则婚嫁虽完,事亦不少。僧道虽好,心亦不了。前人云:“如今休去便休去,若觅了时无了时。”
【译文】人做事,应罢手时就要下定决心结束,假如犹疑不想找个好时机,那就像男女结婚虽然完成了终身大事,以后家务和夫妻儿女之间的问题还很多。人们别以为和尚道士好当,其实他们的七情六欲也未必全除。古人说得好:“现在能罢休就赶紧罢休,如果说找个机会罢休,恐怕就没了罢休的机会。”这真是一句极高明的见解。
【评语】当断则断,丈夫所为,犹豫不决,儿女情长,又哪是成事气象?做事如此,名利头上急流勇退更难,又有多少人能像陶渊明那样不恋功名而毅然回归田园?例如他在《归去来辞》说:“归去来今,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迫。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张良以勇退而全身,韩信因恋功而被杀。后人很钦佩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很欣赏张良看得破眼前而退隐山野的选择,但轮到自己又当何如?得休便休,当机立断;犹豫留恋,了时无了。
二百四十八、知足则仙 善用则生
【原文】都来眼前事,知足者仙境,不知足者凡境;总出世上因,善用者生机,不善用者杀机。
【译文】对来到现实生活环境中的事物感到满足的人就会享受神仙一般的快乐,感到不满足的人就摆脱不了庸俗的困境,事物总是由因缘和合而生,假如能善于运用就处处充满生机,不善运用就处处充满危机。
【评语】人不可能也不会安于贫穷,精神食粮是不能填饱肚子的。可一个人不论拥有多少财富,假如不知满足,就永远生活在争权夺利中,那种奔波忙碌的情景跟为生活苦苦挣扎的穷人并无差别。要想真正享受人生乐趣,应当有知足常乐的思想。所以,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人的有限生命应该用到对人类有益的事业中去,在这样的事业中去发挥才智,展现能力,比起那些在功名富贵中拼杀的人来说,真不知要强过多少倍。
二百四十九、退步宽平 清淡悠久
【原文】争先的径路窄,退后一步自宽平一步;浓艳的滋味短,清楚一分自悠长一分。
【译文】争强好胜,道路就觉得很窄,假如能退后一步,自然觉得路面宽平很多;太过浓艳的味道是短暂的,假如能清淡一分会觉得滋味历久弥香。
【评语】假如世人都能抱有这种“退步宽平,清淡悠久”的人生观,人与人之间就不会有这么多纠纷了。但事实上很难,因为好胜之心人皆有之。这就存在一个适时的问题,即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应该争胜,什么样的情况下应该退让。做人贵在自然,做事不可强求,在大是大非面前,在天下兴亡的大义面前,不争何待?在名利场中,在富贵乡中,在人际是非面前,退一步让一下有何不好?
二百五十、居安思危 处进思退
【原文】进步处便思退步,庶免触藩之祸;著手时先图放手,才脱骑虎之危。
【译文】事业顺利进展时,应该有一个抽身隐退的准备,以免将来像山羊角夹在篱笆里一般,把自己弄得进退两难;刚开始做一件事时,就要预先策划好在什么情况下应该罢手,不至于以后像骑在老虎身上一样,无法控制形成的局面。
【评语】悬崖勒马、江心补漏固然是对危局的补救措施,但毕竟已处于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骑虎之势已成,世事不由自己,至此悔恨都已晚矣。假如人凡事都弩马恋栈,不能在权势头上猛退,到头来难免像山羊触藩一般弄得灾祸缠身。做事要胸中有数,不要贪恋功名利禄,不要做无准备之事;做事要随机应变,随势之迁而调整。做事是为了成事,一股劲猛进不可取,犹犹豫豫也不可取,应当知进知退,有张有弛,居安思危,处进思退才是行事的方法。
二百五十一、躁极则昏 静极则明
【原文】时当喧杂,则平日所记忆者,皆漫然忘去;境在清宁,则夙昔所遗忘者,又恍尔现前。可见静躁稍分,昏明顿异也。
【译文】每当周围环境喧器杂乱使心情浮躁时,平日所记忆的事物,就会忘得一干二净;每当周围环境安静使心神平和时,以前所遗忘的事物又会忽然浮现在眼前。可见浮澡和宁静只要有一点点的区分,那么昏暗和明朗就会迥然不同。
【评语】有句俗话叫“心静自然冰”,对于一个人的心态调整来讲同样适用。在吵杂的环境中,人的情绪易受波动,脑子不太清明。这时就需要调节自己。心情平静,精神自然集中,精神集中思考自然周密。所以,人应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可拂意则忧,顺意则喜,志得则扬,志阻则馁,七情交逞,此心何时安宁?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是无以成就事业的。
二百五十二、闹中取静 冷处热心
【原文】热闹中着一冷眼,便省许多苦心思;冷落处存一热心,便得许多真趣味。
【译文】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之中,假如能冷静观察事物的变化,就可以减少很多不必要的心思;一个人穷困潦倒不得意时,仍能保持一股向上的精神,就可以获得很多真正的生活乐趣。
【评语】事物总是辨证的,释家的出世,老庄的无为,固然是为了寻求一种心理的安宁。气质的超脱,但如果到了与世隔绝不食人间烟火的地步,自己未必快乐,别人却视为怪物。所以人对世事不可太激进走极端,否则会为自己带来痛苦,也会为众人造成灾害,也就是儒家所说的过犹不及。“闹中取静,冷处热心”,就是成功时要想到失败,失败时要保留奋争精神,这实际上是一种明智的进取。
二百五十三、安乐寻常 事无绝对
【原文】有一乐境界,就有一不乐的相对待;有一好光景,就有一不好的相乘除。只是寻常家饭,身分风光,才是个安乐的窝巢。
【译文】一个快乐的境界,就有一个不快乐的事物相对应;有一个美好的光景,就有一个不好的风光来抵消。可见有乐必有苦有好必有坏,只有平平常常安分守己才是快乐的根本。
【评语】看事物如果有些辨证的方法,就不容易走极端,因为任何事只要过了度就会发生质变;明白凡事都有它相对应的一面,也就明白了苦与乐,利与害,高与下不会绝对不变。一个人生活在无忧无虑的环境中,旁人看来他很幸福,实际上也许内心充满了痛苦,因为矛盾处处时时都有,不同的事有不同的矛盾。因而幸福与快乐也是相对的。经过狂风巨浪的人,才能领略出风平浪静的安宁;从痛苦中奋斗得来的快乐,才能使人体会到真正的乐趣。做一个平凡却又品德高尚无私欲扰乱心性的人,才能体会到生活的充实和洒脱。
二百五十四、乾坤妙趣 天地文章
【原文】林间松韵,石上泉声,静里听来,识天地自然鸣佩;草际烟光,水心云影,闲中观去,上见乾坤最上文章。
【译文】山林松涛阵阵,一派自然音韵,飞瀑溅落岩石,声声击磐呜玉。静心倾听,就能体会天地间所奏乐章的美妙。江边芦苇,飘荡出一种迷蒙的美感;天空彩云倒映水中,显得特别绚烂;闲情欣赏,就能发现造物者所创造的伟大篇章。
【评语】文人雅士与世俗凡夫之别首先在于对自然风光的理解,对湖光山色的情趣。有人说,俗人脑中充满物欲,雅士心中充满恬淡,这话比较绝对,所以山川林泉,在俗人眼中了无趣味,在雅土看来,到处充满了诗情画意,俗人如此,有文化情趣的人也未必领略得到自然的风光。有的人知道琴瑟笙管是乐器,却不知道松韵泉声是乐章;知道用笔墨写在纸上的是文章,却不知道烟光云影到处都是造物者所作的文章。人贵自然,首先得学会观察自然,领悟其中妙趣并融会贯通,境界便豁然开朗,格调会自然优雅。
二百五十五、见微知著 守正待时
【原文】伏久者飞必高,开先者谢独早;知此,可以免蹭蹬之忧,可以消躁急之念。
【译文】隐伏很久的鸟,飞起来会飞得很高;开得早的花,也必然谢得快。人只要能明白这个道理,就可以免除怀才不遇的忧虑,也可以消解急于求取功名利禄的念头。
【评语】一个有事业心的人,必须学会等待时机,儒家曲型的处世原则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就不能因为自己眼下的处境地位不如意而丧志,不能因为时间的消磨而灰心。古往今来功成名就者,有少年英雄,也有大器晚成。不管怎样,急于露头角就难于成气候,急功近利不足成大事,急躁情绪持久便容易患得患失,容易失望悲观。只有守正而待时,善于抓住机会而又坚定志向,才有可能走向成功。
二百五十六、凡事随缘 渐渐人无
【原文】今人专求无念,而终不可无。只是前念不滞,后念不迎,但将现在的随缘打发得去,自然渐渐入无。
【译文】如今的人一心想要做到心中没有杂念,却始终做不到。其实只要使以前的旧念头不存心中,对于未来的事情也不必去忧虑,而正确把握现实做好目前的事,自然就会使杂念慢慢消除。
【评语】做事抱什么态度才能无烦恼呢?某些人一旦生活不如意就怨天尤人,悔恨过去,不满现实,梦想将来。这种人的眼光总放在对以后的憧憬上,而把握不了眼前。其实过去的永远过去了,对未来固然需要策划以至憧憬,关键还是从眼前做起。随缘打发,把握机会,从头开始,才能使过去的辉煌依旧或者让过去的失败作为教训鞭策今后。满脑子都是沮丧、懊悔和不满的念头,心不静、气不宁,六神无主,待人做事没了主张,又何谈事业。
二百五十七、凡俗差别 无须取舍
【原文】大地中方物,人伦中方情,世界中万事,以俗眼观,纷纷各异,以道眼现,种种是常,何须分别?何须取舍?
【译文】天地间的万物,人与人之间的错综复杂的感情,以及世上不断发生的事情,如果用世俗眼光去观察就会感到变幻不定头昏目眩;如果用超世俗眼光去观察事物,就会发现其本质永恒不变。可见不论对人对物或对事,只要能以大公无私的平等态度去对待,又何必要有分别取舍呢?
【评语】世上事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因为事物总在不断发展变化,总在产生、死亡。这不是道眼俗眼所能否定得了的东西。曾子所著的《大学》一书,专谈人生哲学中修养心性的工夫,并订出一套严整的程序,告诉世人修养心性须从定字人手。因为精神稳定情绪才能均衡,情绪均衡才能心静,心静才能心安,心安才能思考,思考才能有心得。定、静、安、虑、得成为修身养性的一个循环过程,其本身也是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如果否认事物在纷乱中的变化,就无须定静安虑而有所得了。所谓得就是达到一种相对静止状态,发现了事物变化的规律,而不为人间万象、世事纷乱所迷惑,故凡俗差别,在于能否认清事物的本来面目。
二百五十八、了心悟性 俗即是僧
【原文】缠脱只在自心,心了则屠肆糟廛,居然净上。不然,纵一琴一鹤,一花一卉,嗜好虽清,魔障终在。语云:“能休尘境为真境,未了僧家是俗家。” 信夫!
【译文】一个人能否摆脱烦恼的困扰,取决于自己的意志,只要你内心清净了无杂念介人,即使生活在屠宰场餐饮店中也觉得是一片静土。反之即使你手持一琴一鹤,而且屋里屋外花香卉奇,内心不能安静,苦恼仍然会困扰你。所以佛家说:“能摆脱尘世的困扰就等于到达真实境界,否则即使住僧院里却和俗人没什么区别。”这的确是一句至理名言。
【评语】世俗的烦恼,或者净土的快乐,关键在于一念。只要自己能大彻大悟,即使是置身屠宰场,也跟住在极乐将土一般。佛教史上成佛的人未必都在僧院,苦渡众生,教化世人的高僧更不可能总在净土。把这个道理引申到世俗生活,说明一个人做什么事不能只求形式上的完善,关键是思想上是否达到标准,实际结果是否符合要求。遇到困难往往在一念之间决定进退,所以平时需要锻炼意志,关键时刻才不致松劲泄气。
二百五十九、不弄技巧 以拙为进
【原文】文以拙进,道以拙成,一拙字有无限意味。如桃源犬吠,桑间鸡鸡,何号淳庞。至于寒潭之月,古木之鸦,工巧中便觉有衰飒气象矣。
【译文】不论作学问或写文章都要用质拙的方法才有进步,尤其是修养品德必须以求实的态度才有成就,可见“拙”字含有无穷奥义。恰如桃花源中的狗叫,阡陌间的鸡鸣,这该是一种多么淳朴的风俗。至于冷潭中所映出的月影,古树上所落下的乌鸦,表面看来充满诗情画意,实际上却显示出萧瑟凄凉的景象。
【评语】古谚有“自古巧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虽然寒潭之月和古木之鸦,看似天工弄巧,实际却现出萧瑟景象。中国人的传统习惯是“巧者不坚,拙者永固”、“读书之乐无巧门,不在聪明只在勤”。老子有“巧为拙之奴”、“拙能制巧”的说法,也就是说明了物极必反之理,因为文章作到了极致,反而变得无话可说,“江朗才尽”,“弄巧成拙”,禅宗有句名言“悟了等于末悟”,都说明巧拙循环相对之理。做什么事都不应耍小聪明,卖弄自己的技能,尤其要拙,即质朴、手勤,才是成就事业的基础。
二百六十、以我转物 逍遥自在
【原文】以我转物者,得固不喜,失亦不忧,天地尽属逍遥;以物役我者,逆固生憎,顺亦生爱,一毛便生缠缚。
【译文】能以我为中心来操纵一切事物的人,成功了固然不觉得高兴,失败了也不至于忧愁,因为广阔无边的天地到处都可悠游自在;以物为中心而受物欲所奴役的人,遭遇逆境时心中固然产生怨恨,处于顺境时却又产生不舍之心,些许小事便使身心受到困扰。
【评语】在一定条件下,以我为中心,由我的精神力量主宰一定的时间空间是完全可能的。这样万物为我所用,失去了一物可另取一物,失败了一事可另创一事,海阔天空无忧无虑。反之以物为中心的人就易患得患失,对任何事胸襟都不够开朗,结果弄得事事局促,处处龌龊,守财奴就是典型。比如写字、作画、习文、著书,这些精神领域的活动都需要以我为主宰的精神来把握,才能得心应手,下笔如有神。
二百六十一、卓智多人 洞烛机先
【原文】遇病而后思强之为宝,处乱而后思平之为福,非蚤智也;幸福而先知其为祸之本,贪生而先知其为死之因,其卓见乎。
【译文】一个人只有在生过病之后才能体会出健康的可贵,遭遇变乱之后才会思念太平的幸福,其实这都不是什么有远见的智慧:能预先知道侥幸获得的幸福是灾祸的根源,既爱惜生命而又能明白有生必有死之理,才算是超越凡人的真知卓见。
【评语】一个人的智慧在于其洞察力,即事先有预测事物发展变化的能力,要善于总结得失而不充当事后诸葛。一叶落知天下秋,“福兮祸所依,祸兮福所伏”,说明了对事物要有先见之明,不能糊糊涂涂做人,浑浑噩噩混世。把生与死的道理看破,把成与败的因果看清,才能潇洒于世。
二百六十二、功夫若深 铁棒成针
【原文】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学道者须加力索;水到渠成,瓜熟蒂落,得道者一任天机。
【译文】把绳索当锯子磨擦久了可锯断木头:水滴落在石头上时间一久就可贯通坚石,同理作学问的人也要努力用功才能有所成就;各方细水汇集在一起自然能形成一道细流,瓜果成熟之后自然会脱离枝蔓而掉落,同理修行学道的人也要听任自然才能获得正果。
【评语】治学治家做事业有两条基本原则要遵循:一是要善于等待机会,不断充实自己而不是强求,不能有一蹴而就的思想;二是要勤于积累不断充实自己,如果自己没有水平,机会来了,就没有条件去把握。积累就得勤学。历史上勤学苦炼的事太多了,头悬粱、锥刺骨的故事代代相传。传说李白少年求学,遇一老人在磨铁棒,要把铁棒磨成针,李白奇怪地问原因,老人很自信地说: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李白由此得到启发。至于愚公移山的寓言人们更加熟悉。这都说明了“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的道理。
二百六十三、落叶蕴牙 生机含杀
【原文】草木才零落,例露萌颖于根底;时序虽凝寒,终回阳气于飞灰。肃杀之中,生生之意常为之生,即是可以见天地之心。
【译文】花草树木刚刚凋谢,下一代新芽已经从根部长出,节气刚演变成寒冬季节,温暖的阳春就行将到来。当万物到了飘零枯萎季节,暗中却隐藏着绵延不绝的蓬勃生机。在这种生生不息之中,可以看出天地的好生之德。
【评语】常言道“有生必有死,有死必有生”,天地万物就是如此生生不息。生死循环,相替而出。万物还没有诞生,然而生机已经孕育其内了。明白这样一个循环的规律,就足以知晓、行事的法则。万物在落枯萎之中尚存有生生不息之机,我们对事物就不该只重外表形式,做事更不应以一时的成败定结局。事物总在变化之中,一个人要善于思考与研究事物的变化,善于抓住和把握变化的机遇,而不必因一时一事的失误止步不前。
二百六十四、不可徒劳 不能太闲
【原文】人么太闲,则别念窃生,太忙,则真性不见。故君子不可不抱身心之忧,亦不可不耽风月之趣。
【译文】一个人整天太闲,一切杂念就会在暗中悄悄出现;整天奔波劳碌不堪,又会使人丧失纯真的本性。所以大凡一个有才德的君子,既不愿使身心过度疲劳,也不愿整天沉迷在声色犬马的享乐中。
【评语】每个人都有自己对事业的理解,不想做一点事,只想过“饭来张口,衣来伸手”那种寄生虫生活的人少之又少,这种像植物人一样的人是难以生存的。人不可能什么也不做,反过来,人们都有一种生活体验,觉得长久无所事事则是很痛苦的。但是也不可以过于劳碌,否则就等于给自己当奴隶牛马,而丧失了人生应有的乐趣。这种既不可不闲。又不可太忙的生活原则,从另一个角度来理解,就是劳逸结合。凡是与自己情趣、追求无关的事可以放一放,闲一闲;凡是和自己追求有关的事就要紧一紧,不停手地去做。 一张一弛,才能忙闲结合。
二百五十九、不弄技巧 以拙为进
【原文】文以拙进,道以拙成,一拙字有无限意味。如桃源犬吠,桑间鸡鸡,何号淳庞。至于寒潭之月,古木之鸦,工巧中便觉有衰飒气象矣。
【译文】不论作学问或写文章都要用质拙的方法才有进步,尤其是修养品德必须以求实的态度才有成就,可见“拙”字含有无穷奥义。恰如桃花源中的狗叫,阡陌间的鸡鸣,这该是一种多么淳朴的风俗。至于冷潭中所映出的月影,古树上所落下的乌鸦,表面看来充满诗情画意,实际上却显示出萧瑟凄凉的景象。
【评语】古谚有“自古巧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虽然寒潭之月和古木之鸦,看似天工弄巧,实际却现出萧瑟景象。中国人的传统习惯是“巧者不坚,拙者永固”、“读书之乐无巧门,不在聪明只在勤”。老子有“巧为拙之奴”、“拙能制巧”的说法,也就是说明了物极必反之理,因为文章作到了极致,反而变得无话可说,“江朗才尽”,“弄巧成拙”,禅宗有句名言“悟了等于末悟”,都说明巧拙循环相对之理。做什么事都不应耍小聪明,卖弄自己的技能,尤其要拙,即质朴、手勤,才是成就事业的基础。
二百六十、以我转物 逍遥自在
【原文】以我转物者,得固不喜,失亦不忧,天地尽属逍遥;以物役我者,逆固生憎,顺亦生爱,一毛便生缠缚。
【译文】能以我为中心来操纵一切事物的人,成功了固然不觉得高兴,失败了也不至于忧愁,因为广阔无边的天地到处都可悠游自在;以物为中心而受物欲所奴役的人,遭遇逆境时心中固然产生怨恨,处于顺境时却又产生不舍之心,些许小事便使身心受到困扰。
【评语】在一定条件下,以我为中心,由我的精神力量主宰一定的时间空间是完全可能的。这样万物为我所用,失去了一物可另取一物,失败了一事可另创一事,海阔天空无忧无虑。反之以物为中心的人就易患得患失,对任何事胸襟都不够开朗,结果弄得事事局促,处处龌龊,守财奴就是典型。比如写字、作画、习文、著书,这些精神领域的活动都需要以我为主宰的精神来把握,才能得心应手,下笔如有神。
二百六十一、卓智多人 洞烛机先
【原文】遇病而后思强之为宝,处乱而后思平之为福,非蚤智也;幸福而先知其为祸之本,贪生而先知其为死之因,其卓见乎。
【译文】一个人只有在生过病之后才能体会出健康的可贵,遭遇变乱之后才会思念太平的幸福,其实这都不是什么有远见的智慧:能预先知道侥幸获得的幸福是灾祸的根源,既爱惜生命而又能明白有生必有死之理,才算是超越凡人的真知卓见。
【评语】一个人的智慧在于其洞察力,即事先有预测事物发展变化的能力,要善于总结得失而不充当事后诸葛。一叶落知天下秋,“福兮祸所依,祸兮福所伏”,说明了对事物要有先见之明,不能糊糊涂涂做人,浑浑噩噩混世。把生与死的道理看破,把成与败的因果看清,才能潇洒于世。
二百六十八、身在局中 心在局外
【原文】波浪兼天,舟中不知惧,而舟外者寒心;猖狂骂坐,席上不知警,而席外者咋舌,故君子虽在事中,心要超事外也。
【译文】波浪滔天时,坐在船中的人并不知道害怕,而站在船外的人却吓得胆破心寒;公共场合有人放肆谩骂在座的人,同席的人并不知道警惕,反而会把站在席外的人吓得目瞪口呆。所以君子即使被某件事卷入旋涡中,但是心智却要抱着超然物外的态度。
【评语】一个人做事就怕迷惑于事中却不自知,这样可能会把谬误当真理,把错误当正确。而要超然于事外,超脱于尘世,除了要有自身的高尚修养与较好素质,还要学会多听听别人的意见,多了解实际情况,所谓当局迷而旁观清,偏听信而兼听明。人处于事中不仅易迷且往往被其势所左右,变得激情磅礴,不能理智思考,冷静处之。故处事应身在局中而心在局外。
二百六十九、万事皆缘 随遇而安
【原文】释氏随缘,吾儒素位,四字是渡海的浮囊。盖世路茫茫,一念求全则万绪纷起,随遇而安,则无人不得矣。
【译文】佛家主张凡事都要顺其自然发展,一切不可勉强;儒家主张凡事都要按照本分去作,不可妄贪身外之事。这“随缘素位”四个字是为人处事的秘诀,就像是渡过大海的浮囊。因为人生的路途是那么遥远渺茫,假如任何事情都要求尽善尽美,必然会引起很多忧愁烦恼;反之假如凡事都能安于现实环境,也会处处悠然自得。
【评语】人不应听从命运的安排,把自己的一生付诸天意。不能因为自己天生于贫困便安于贫困,天生子恶境便安于恶境,逆来顺受。佛家主张凡事都要随缘,人必须随着天定的因缘来处理事情。反之凭自己的主观努力一意孤行,不论怎样也无法达成自己的意愿。儒家所主张“素位”,就是君子坚守本位而不妄贪其他权势,要满足自己所处的现实环境,这和佛家所说“万事皆缘, 随遇而安”是相通的。一个安于现实的人,能快乐度过一生;反之一个不满于现实环境的人,整天牢骚满腹愤世嫉俗,只会害己而害人。这里万事随缘,随遇而安,应从积极意义来理解。从处事角度来看。凡事不可强求,有些事在现有条件下行不通,就有待时机的必要,就需要安于现状而不是心慌意乱。凡事强求而不遵循事物的基本规律就难行得通。
二百七十、脱俗成名 超凡人圣
【原文】作人无甚高远事业,摆脱得俗情便入名流;为学无甚增益功夫,减除得物累便入圣境。
【译文】做人并不是非要懂得多少高深的大道理,一定要做大事业才行,只在能摆脱世俗就可跻身名流;要想求到很高深的学问,并不需要特别的秘诀,只要能排除外界干扰保持宁静心情,也就可以超凡入圣。
【评语】摆脱物欲世俗的困扰,追求一种自我心理平衡,是孔子推崇颜回道德的地方,孔子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优,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所谓“一箪食,一瓢饮”,就是过日常粗茶淡饭的清苦生活,颜回虽然过着低水准的生活,但是自得其乐,丝毫不受外界物欲的困扰。反之,人们为了追求生活享受,忽视精神价值,就会就成一个俗不可耐的物欲奴隶。人不要变成物欲的奴隶,虽说不能像古人说的那样成圣,但必须有一个明确的精神追求和向上的思想境界。颜回自得其乐不只在于超凡脱俗,更在于他有自己的志向,有坚强的意志,使他的精神总是充实的。
二百七十一、修德忘名 读书深心
【原文】学者要收拾精神,并归一路,如修德而留意于事功名誉,必无实诣;读书而寄兴于吟吟咏风雅,定不深心。
【译文】求取学问一定要集中精神,专心致志于研究,如果立志修德却又留意功名利禄,必然不会取得真实的造诣,如果读书不重视学术上的讨论,只把兴致寄托在吟咏诗词等风雅事上,那一定不会深入进去取得心得。
【评语】历来做学问讲究个勤字,勤中苦,苦中乐,本来就没捷径可寻,所谓“读书之乐无窍门,不在聪明只在勤”、有一分耕耘才能有一分收获。课堂上所学只是师傅领进了门,要想有高深造诣全靠自己下苦功。读书只知道吟风弄月讲求风雅,寻章摘句不务实学不求甚解也不深思,这种人永远不可能求到真才实学。修德是为了提高自己的索质,学习不是为了装点门面,附庸风雅。不明白这个道理,就不能真正进步。
二百七十二、恶人读书 适以济恶
【原文】心地干净,方可读书学古,不然,见一善行窃以济私,闻一善言,假以覆短,是又籍寇兵而赍盗粮矣。
【译文】只有心地纯洁的人,才可以读全贤书,学古人的道德文章,否则,看到善行好事就用来满足自己的私欲,听到名言佳句就拿来掩饰自己的缺点,这就等于资助武器给贼子,接济粮食给强盗。
【评语】现在讲求的德才兼备和这个道理恐怕有相通的地方。一个心地纯洁品德高尚的人为了学问,可以洁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对社会人类有所贡献。一个心术不正的人行了学问,却好比如虎添翼,他会利用学问去作各种危害人的事,例如现代人所说的“经济犯罪”和“智慧犯罪”等等,就属于这种心术不正之人的具体表现。因为这些小人会以自己的学问作为武器,在社会上无恶不作。有的以君子的姿态好话说尽却坏事做绝,有的甚至为了一己私利而做出祸国殃民的勾当,所以做学问不能以一个“勤”字了得,还必须立身正才行。现在一些人花着国家紧张的外汇出洋留学。可一但学业有成,便黄鹤不返;更不要说一些人会以所学夹害人了。故古人讲立身修性在今天仍有实际意义,用现在的话讲,做学问的同时,还须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才行;有学问的人未必就是利于社会、益于大众的人,要看学问在什么人的手里,要看其品德如何。
二百七十三、学以致用 立业种德
【原文】读书不见圣贤,如铅椠佣;居官不爱子民,如衣冠盗。讲学不尚躬行,为口头禅;立业不思种德,为眼前花。
【译文】读书不去钻研古圣先贤思想的精髓,最多只能成为一个写字匠;作官如果不爱护人民,只知道领取国家俸禄,那就像一个穿着官服戴着官帽的强盗。只知研究学问却不注重身体力行,那就像一个不懂佛理只会诵经的和尚;事业成功后不想为后人积一些阴德,那就像一朵眼下很艳丽却很快就谢的花儿。
【评语】古人于读书治学之道有很多精辟的论述,就识文断句而言,应首先懂得文章,在此基础上要明白文字之精髓所在。最主要的是自己能躬行实践所学得的学问,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学以致用,用自己所学贡献于国家社会。假如学问跟实践不能相辅相成,那就变成了徒具形式的口头禅。古人读书讲究的是圣贤之书,要从中明理,从中自省。读书而不知探求真理,不从中吸取精华,只能是个书匠、书虫,或者是附庸风雅之流;而所学只为了读书,为学而学,不能以所学指导言行,指导实践,用于社会,其所学于世何用?同样,居官、立业不能益于社会,不能益于子孙后代,那么业不会牢靠,官不会居久,史不会留名。
二百七十四、读心中文 听本真曲
【原文】人心有部真文章,都被残篇断简封锢了;有部真鼓吹,都被妖歌艳舞湮没了。学者须有除外物,真觅本来,才有个真受用。
【译文】人们心中本有一部真正的好文章,可惜被内容不健全的杂乱文章给封闭了;心灵深处本有最美妙的乐曲,可惜却被一些妖歌艳舞给迷惑了。所以一个有学问的人,必须排除一切外来物欲的引诱,直接用自己的智慧寻求本性,才能求得受用不尽的真学问。
【评语】对事物要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读书也是这样。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见学习与思考须两相兼顾,只想不学终究一无所得,只学不想会糊里糊涂。学习的内容有书本知识,也有社会知识,不管是哪一类知识,如果一个人对什么都不求甚解,那么不可能有所成就;一个人只知道读书,而不是用心去读,那么正如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也就是说,读书必须用智慧来分辨书中所讲道理的是非,要从书中找走出一个自我的路。要直接向自己心灵深处寻找属于本然之性的良知。书读多了,想深了,见广了,便会离开书本,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和认识,成为自己精神世界的组成部分。书读到这一步算是有用了。
二百七十五、清苦潇洒 勿偏一方
【原文】学者有段兢业的心思,又要有段潇洒的趣味,若一味敛束清苦,是有秋杀无春生,何以发育万物。
【译文】一个做学问的人,既要有慎密的思考、刻苦敬业的精神,又要有潇洒脱俗的胸怀,这样才能保持生活的情趣。假如只知一味克制压抑自己,使自己过极端清苦的生活,就只会感到生活如秋天的肃杀而无生机,这又怎样培育万物的成长而至开花结果呢?
【评语】古人讲究学以致用。一个读书人为了求得高深的学问,每天都兢兢业业地苦读,这种奋发向上的精神固然很好,但是也不可以忽略了读书之外的“潇洒趣味”,用现代话来说就是不要忽略正当的“消闲”,也就是要德、智、体、美并重。否则,就会变成一个“只知读书不会作事”的书呆子。尤其是在现代社会,生活就等于是一种竞争,如果不多懂得社会,了解社会,何以生存?如果不保留一点生活情趣,纯粹像个不食人间烟火的天外来客,所学何以致用?读书人要会读书,还要会生活。
二百七十六、磨练福久 参勘知真
【原文】一苦一乐相磨练,练极而成福者其福始久;一疑一信相参勘,勘极而成知者其知始真。
【译文】人的一生有苦有乐,只有在苦难中不断磨练得来的幸福才能长久,求学中既要有信心也要有敢于怀疑的精神,只有在不断考证释疑中得到的学问才是真学问。
【评语】曾见报载,国外一些大公司的老板,把自己的孩子放到一个艰苦的环境里去锻炼成长,这是因为他们深知,在艰苦中磨练而得的幸福足以珍惜而长久,在温室中的花朵是经不起风吹雨打的。求知也是同样的道理。一个人一生的知识很多是从书本中得来,不过也要听取人们的言论,观察周围事态的变化,所谓“人情练达皆学问”就是表明这种道理,因为仅仅靠书架上得来的知识是不够用的,更不要说书中知识还会有偏差和错误,当一个人学识肤浅时疑问也少,学问越是高深疑问也就越多,因此古人才有“学无止境”的说法。可见,一个自翊常识渊博的人,或许还会是一个没有学问的人,一个真正有学问的人,常抱着学无止境的态度,活到老,学到老。不论求幸福,还是求知识,都需要经过个人的努力,经过反复锤炼才会得到,才会牢靠。
咬得莱根则百事可为——读《菜根谭》(93)
二百七十七、心虚明理 心实却欲
【原文】心不可不虚,虚则义理来居;心不可不安,实则物欲不入。
【译文】一个人一定要抱着虚怀若谷的胸襟,只有谦虚才能容纳真正的学问和真理;同时,一个人又要抱着择善执著的态度,因为只有坚强的意志才能抵抗外来物欲的侵入。
【评语】人类文明史的发展,实际上是成败经验总结和生活常识积累的过程,把历代的经验和常识积累起来就成了智慧,而智慧的功用就在于辨别善恶是非。反之假如一个人自以为是,排除外来的一切意见,那他的生命就如一潭死水,永远享受不到智慧给他带来的益处。一个有作为的人,理应虚怀学习前人的经验、今天的知识,形成自己的智慧。只有依靠自己形成的正确认识,才能鉴别善恶,抵御私心杂念的侵袭。
二百七十八、道德学问 随事警惕
【原文】道是一件公众物事,当随人而接引。学是一个寻常家饭,当随事而警惕。
【译文】人生的道理是社会公众的事,所以应该顺着人性去引导;做学问就像每个人吃家常饭那样普遍,因而应该随着事物的变化留心观察和提高警惕。
【评语】一种高尚的品德,一种美好的理想,决不会是哪个人的专利,必须成为人人皆可得之的公共财产,绝没有彼此高下之分,人人可以修得。同理,做学问也是如此,并非独属于学者的专有物。学问可以是书本上的知识,也泛指作人作事的道理,世事洞察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道德、学问主要是依靠自身努力来完成的,而不像机遇等等更多地取决于外部条件。就像阳光本是普照天下的,但有人偏生喜欢阴暗邪恶,也就难以体会阳光的明媚。
二百七十九、书读至乐 物观化境
【原文】善读书者,要读到手舞足蹈处,方不落筌蹄;善观物者,要观到心融神洽时,方不泥迹象。
【译文】真正懂得读书的人,要读到心领神会理解书中的精髓而高兴得手舞足蹈时,才不会陷入只背诵词章文句而受语言的拘泥,不去求知求真;一个擅长观察事物的人,必须把全部精神注入事物当中跟事物结合成一体,透过表象看本质,才不至于被事物的表面形迹所迷惑而不明白真相。
【评语】读书察物都存在一个方法论的问题。读书只为装点门面或识文断字,只为吟风弄月或寻章摘句,就不可能得其神髓。经典之作固然是古圣先贤和学者专家的呕心沥血之作,但是书中言论未必适合每个人的个别情况。事物在发展,情况在变化,要辩明书中资料的真假,就要以求知求真而不是死搬教条的态度去读书。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就像行医“尽信医则不如无医”,因为不论中西医在理论上有时难免有些偏差,假如你不观察而就照本宣科,有时就可能造成终身遗憾。书要越读越薄,才能把书本知识变成自己的东西,丰富自己的思想,帮助自己去观察事物,掌握规律。读而不思,思而不察,察而不深,读书何益,乐从何来?
二百八十、浓夭淡久 大器晚成
【原文】桃李虽艳,何如松苍柏翠之坚贞?梨杏虽甘,何如橙黄橘绿之馨冽?信乎!浓夭不及淡久,早秀不如晚成也。
【译文】桃树和李树的花朵虽然艳丽夺目,但是怎比得上一年四季永远苍翠的松树柏树那样坚贞呢?梨和杏的滋味虽然香甜甘美,但是怎比得上桔子和橙子经常飘散着清淡芬芳呢?的确不错,容易消逝的美色远不如清淡的芬芳,早有才名,不如大器晚成。
【评语】任何东西的所长都是相对的,桃李梨杏,为天地美景增色,争奇斗艳于一时,时一过便花谢果落,完成了自身的使命,而苍松翠柏以其不败之绿而寒之性赢得人们的敬重。昙花经其短而为人稀,人参以其久而为人重。以之喻人,有的人以桃李艳于一时的才华而作为一时,有的人以如松柏般厚实而大器晚成于长久,二者都是可取的。至于人参、昙花即以其天性取胜,犹如天才为常人不及。但因为少年得志便骄狂而导致失败,得之何益。天才少年以其天才而不学却自我吹嘘自甘沉沦,天才何益?“大器晚成”的人,由于饱经忧患沧桑,才能体会出创业的艰苦而安于守成,也由于积累时间长久,便有了更多的阅历把事办好。
二百八十一、天地万物 皆是实相
【原文】鸟语虫声,总是传心之诀;花英草色,无非见道之文。学者要天机清澈,胸次玲珑,触物皆有会心处。
【译文】鸟的语言和虫的鸣声,是表达它们之间感情的方式;花的艳丽和草的青葱在其中还蕴藏着大自然的奥妙。所以,我们读书研究学问的人,必须灵智清明透澈,必须胸怀光明磊落,这样跟事物接触,就有豁然领悟的地方。
【评语】一个人心领神会大自然的千变万化,便会抛却人间的无穷烦恼,以至置身天地间而悟人生真谛。释迦牟尼看见星月的闪光而悟道,灵云和尚看见桃花的开放而悟道,香岩法师听见竹子的声音而悟道,所以禅宗才有“青青翠竹悉是真如,郁郁黄花英非般若”的名句。由此观之,天地万物都有历历如绘的大道真理,可人为什么不能大彻大悟呢?人们心中被烦恼和妄想占据太多,所以才无法映射出真理与大道。修禅论道需要心如止水。在现实生活中读书做学问的人,不也需要观察天地万物,领悟人生真谛吗?此理是相同的,没有一定的灵性,没有一定的境界,就无法领略花草之妙,领悟山水之性。
二百八十二、不以神用 何以得趣
【原文】人解读有字书,不解读无字书;知弹有弦琴,不知弹无弦琴。以迹用,不以神用,何以得琴书之趣?
【译文】人们懂得读有文字的书,却不懂得研究大自然这本无形的书;人们只知道弹奏普通有弦琴,却不知道欣赏大自然无弦琴的美妙琴音。只知道运用有形迹的事物,而不懂领略无形的神韵,这种庸俗的人又如何能理解音乐和学问的真趣呢?
【评语】中国传统的书画、音乐、诗文很讲究神韵,这种神韵是人的体验而不是有形可读可视可听的。这一心路历程需要有一番参惮悟道的功夫。例如一些书法大师,不仅于有形之书有所得,看天上的万朵行云也能悟出书法的笔道神韵。艺术如此,读书的道理也是一样的。常言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万卷书是指有文字的书,这无疑是求知问道的基础。万里路是指无文字的书,从中能生灵智,大开悟性。因此禅宗主张“不立文字,以心传心”。日本人山田孝道写道:“闲人自有清闲趣,静读干坤无字书。”读有字书要各其精髓,读无字书如抚无弦琴,要融会贯通于大自然,全身心领悟大自然的神韵,才会享受大自然的乐趣,也才可能使有形书有弦琴达到一种出神入化的境界。
二百八十三、理出于易 道不在远
【原文】禅宗曰:“饥来吃饭倦来眠。”诗旨曰:“眼前景致口头语。”盖极高寓于极平,至难出于至易。有意者反远,无心者自近也。
【译文】禅宗有一句偈说:“饿了就吃饭,困了就睡觉。”而作诗的秘诀是,多多运用眼前景致和口头语。因为世间极高深的哲理,往往是产生于极平凡的事物中;极美的诗是出于无心的真情流露。可见有意者远于理,而无心者近于真。
【评语】这里不讲参禅语的深奥,单以做文咏诗的方法而言,这段话是很启发人的。凡事不可强求,同样文贵自然,诗咏情怀。“眼前景致口头语”,就是吟诗填词根本,不必靠辞藻和典故的堆砌,便如陶渊明的《寒山寺》中就无一句难解的词。苏东坡更有“到得归来无别事,庐山烟雨浙江潮”,这些都是无心中所作出的纯真自然名句。关键是要真挚动人才会有神韵。平凡中寓深义,大道理见于小道理之中。强求的事难做,无心插柳柳或许不会成荫。
二百八十四、诗家真趣 禅教玄机
【原文】一字不识而有诗意者,得诗家真趣,一偈不参而有禅味者,悟禅教玄机。
【译文】一个目不识丁的人说起话来却充满诗意,这种人才算得到诗人真情趣;一个一偈也不研究的人说起话来却充满禅机,这种才算真正领悟了禅宗高深佛理。
【评语】这可不是说不要学习就会了一切。有的人天资好,悟性高,虽然没有可能学习书本知识,却能浸于大自然之中陶冶自己。古人说:“酒有别肠,诗有别才”。比如禅宗更有所谓“不立文字”的教条,所以很多禅学都在教外别传,一切专教法都不拘泥于文字。禅宗六祖惠能是新州的一名樵夫,某日在街上听人诵《金刚经》而有所了悟,于是就专程到黄梅山大满禅师那里当掏米和尚。有一天大满禅师在700多禅师面前要考验一下神秀上座悟解禅机的程度,结果目不识丁的惠能却远超过神秀,立即咏出“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一偈。一个天资好的人,肯下功夫在自己力所能及的领域磨练自己,再经过一定的教育培养是可以出成绩的。反之有些有天赋的人,少年成名,像宋朝王安石记述的方仲永,由于后天不再努力学习,终为庸人。天资再好的人后天也要努力学习,不然再高的天资不经修磨便会渐渐平庸如常人。
二百八十五、读易松间 谈经竹下
【原文】读易晓窗,丹砂研松间之露;谈经午案,宝磬宣竹下之风。
【译文】清晨静坐窗前读《易经》,用松树滴下来的露水来研朱砂圈点书中精义;中午时分在书桌上诵读经书,让那清脆的声音随风扩散到竹林间。
【评语】早上读《易经》,松露研朱砂,断句圈点,思其中玄奥。中午时分,让磬声远播竹林。明初王冕自幼家贫,在为人放牧时就身骑牛背读《汉书》,这是贫寒士子的另一种情趣。古代的知识分子有自己的精神追求。赐金还乡政治失意的李白写下“自古隐士留其名”、“一生好人名山游”、“天生我才必有用”的名句。还有一种不属于“读易松间谈经竹下”的文人,他们没有这份雅致,像无缘于名利场的柳永,却写下为时人不看重的长短句,在诗坛留下串串回音;关汉卿更是把满腔的情怀寄于杂剧散曲。与那些终年积极于名利,整天奔走于尘俗之间,百忧烦其心,万事劳其形,精神自然颓废,身体也就日渐衰老的人相比,这些文人雅士显得充实,生命力总那么旺盛。作者在这里竭力营造一种完美的脱俗氛围,表达一种幽雅情趣。对一个精神上有所寄托的人来讲,有些环境更好,无此环境也一样潇洒。
二百八十六、野趣丰处 诗兴自涌
【原文】诗思在灞陵桥上,微吟就,林岫便已浩然;野兴在镜湖曲边,独往时,山川自相映发。
【译文】诗的灵感在寂寞的原野上出现时,文思涌出,诗性奔发,仿佛山林也因感染了诗意而浩大。大自然的情趣充塞山水之间,独自漫步湖边时,看清沏的水面倒映着层层山峰,的确令人陶醉。
【评语】没有生活的积累,就没有文学创作,没有丰富的情感,就没有诗潮奔涌。对于文人雅士而言,追求一种清新超凡的境界,讲求闲云野鹤之趣,松间林下之雅。唐代郑启善诗,一天有人问他说:“相国最近可百新作吗?”他回答说:“诗兴在灞桥风雪中,驴子背上怎么有得到?”权势富贵是不能代替赋诗作画的情趣的,否则有钱人都可以做李杜了,离开大自然的熏陶,就难有如涌的诗兴。
二百八十七、雪夜读书 登高心旷
【原文】登高使人心旷,临流使人意远;读书于雨雪之夜,使人神清;舒啸丘阜之颠,使人兴迈。
【译文】登高会立刻使人感到心胸开阔,面对流水凝思会让人意境悠远。雨雪之夜读书,就会让人心旷神怡;假如爬上小山朗声而啸,就会使人感到意气豪迈。
【评语】人的生活情趣要靠自己去调节,去培养。孟子说:“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这是圣人登山的胸怀。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把酒临风,心旷神怡,发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豪言,这是一代英杰的情趣。大自然的山山水水对每个人的情趣胸怀都有影响,而在青山绿水中,人的感情可以净化,胸怀可以拓展。处在“雪月读书,登高心旷”的意境中,人又有什么忧愁可言呢?
二百八十八、 猛气化冰 无事为福
【原文】一事起则一害生,故天下常以无事为福。读前人诗云:“劝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又云:“天下常令万事平,匣中不惜千年死。”虽有雄心猛气,不觉化为冰霰矣。
【译文】一事起就有一害生,所以达观者常以无事为福。前人曹松诗说:“我奉劝阁下还是不要谈封侯拜相的事,因为名将的战功都是千万人的头颅所堆成的。”古人说:“要想天下永远太平无事,只有把所有的兵器收藏在仓库中。”读后即使本来有雄心壮志,也不由得立刻变成雨雪一般的冷寂。
【评语】读史让人心惊,杀伐之气何其重也。统一六国的秦始皇以杀伐始,而尽收天下兵刃于感阳铸造成金人,以为天下无刃可用就会统治长久,却被揭竿而起的楚人推翻。尽收兵刃并未致太平。历朝又有哪一代不是在血腥中立国灭国的呢。更有拓边之臣,夸功武将,不惜生灵涂炭,不惜枯骨蔽野。而且,立功在战场,一旦太平无事,将军就会英雄无用武之地,盛极而衰。人间事物同样存在利害得失的相互循环,有昔日盛才有今日衰,要战场的功名就要牺牲太平的享受。事情总是利弊相随,明乎此理,知此利弊,壮志何在?争雄何为?
二百八十九、诚心和气 胜于调息
【原文】家庭有个真佛,日用有种真道人,能诚心和气、愉色婉言,使父母兄弟间形骸两释、意气交流,胜于调息观心万倍矣!
【译文】家庭中应该有一种真诚的信仰,日常生活遵循正确原则领悟了道行的人,能保持纯真的心性,言谈举止温和愉快,跟父母兄弟相处得很融洽,这比用静坐省察还要好上千万倍。
【评语】这是治家的经验之谈。和为贵,和气生财是古训。怎样和气呢?孔子曾说为政之道应遵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是说在政治上和家庭中都应建立起一个良好的秩序,秩序有度,才可能各尽其责。秩序的建立需要每个成员“诚心”、“愉色”,保持一致心意上的沟通才有“和气”可言。反之,如果没有一定的秩序,不能心意相通,就会处于一片混乱。父慈子孝,兄友弟恭,这就是中国传统的伦理纲常,即《大学》中所说的齐家之道。假如连家都治不好,还谈什么治国之道呢?
二百九十、种田除艾 子弟谨义
【原文】教弟子,如养闺女,最要严出入,谨交游。若一接近匪人,是清净田种下一不干净的种子,便终身难植嘉禾矣!
【译文】教导弟子,要像养育一个子女那样谨慎才对,最关键的是要严格管束出入和注意交往的朋友。万一不小心结交了行为不正的人,就等于是在良田种下了坏种子,很可能一辈子也难以长成有用之材。
【评语】养不教,父之过,中国人历来重视子弟教育。除书本知识外,尤其重视环境的选择。孟母为择邻三迁其家,是因为孟母明白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因此,教养子弟不得采取放任主义。青少年血气方刚,由于社会经验不足,容易误入歧途,碰到良师益友足可帮助走向成功之路,而酒肉之交却能使其堕落庸俗;交上坏朋友很可能还会葬送自己的前程。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所谓“与善人交,如入芝兰之室;与恶人交,如入鲍鱼之肆”。良好的环境是教育成功的基础因素之一。
二百九十一、含积累难 思倾覆易
【原文】问祖宗之德泽,吾身所享者是,当念其积累之难;问子孙之福祉,吾身所贻者是,要思其倾覆之易。
【译文】假如要问祖先是否给我们留有恩德,我们现在生活所能享受到的东西就算祖先所积累下来的恩德,我们就要感念祖先当年留下这些德泽的不易;假如我们要问子孙将来是否能生活幸福,必须先看看自己给子孙留下的德泽究竟有多少,留下的很少就要想到子孙势必无法守成而使家业衰败。
【评语】不论是家业或国土,都是祖先遗留给我们的恩泽,假如不好好维护利用,就有倾家荡产亡国灭种的危险。俗话说,创业难,守业更难。一个家由贫而富是靠勤俭、靠积累而致。后代子孙的确要“恒念物力唯艰”,保持勤俭之风,保持创业时团结向上之风。国家大业同样如此。
二百九十二、春风解冻 和气消冰
【原文】家人有过,不宜暴怒,不宜轻弃,此事难言,借他事隐讽之;今日不语,俟来日再警之。如春风解冻,如和气消冰,才是家庭的型范。
【译文】如果家里的人犯了什么过错,不可以随便大发脾气乱骂,更不可以用冷漠的态度进行冷战而不管他;如果不好直接批评可以借他事暗示他改正;如果没办法立刻使他悔悟,就要拿出耐心等待他日再提醒劝告。要谆谆善诱,要像春天的和风解除冰天雪地似的冬寒一样慢慢来,要像温暖的气流消融冰雪一样,在不知不觉间进行,这样充满一团和气的家庭才算是模范家庭。
【评语】怎样治家,古人有许多专门的论述。现代社会里,家庭问题引起了方方面面的关注。尤其是子女教育问题,每个家庭方法不一。有的家庭望子成龙心切,家长对于子女的管教特别严格,每当子女犯了过错,就立刻暴跳如雷非打即骂;有的家长对子女的学业和事业漠不关心,放任不管。这种粗暴或冷漠的教育方式都会对子女的人格发展产生不良影响,处理家庭关系同样要讲究方式。那种家长式的作风早已成为过去,许多家庭矛盾往往要假以时日消除或者婉转一下才能沟通。家庭和社会不一样,家人总是朝夕相处,因此,和睦的家庭、融洽的气氛就成了事业成功的基础。
二百九十三、容处家变 直陈友失
【原文】处父兄骨肉之变,宜从容不宜激烈;逻朋友交游之失,宜剀切不宜优游。
【译文】遇到父母兄弟或骨肉之亲之间发生纠纷或人伦惨变,应该持沉着、从容态度,绝不可感情用事,采取激烈言行而把事情弄得更坏;跟知心好友交往,遇到朋友有过失,应该诚恳地直言规劝,绝对不可以由于怕得罪人而模棱两可,眼看着他继续错下去。
【评语】人生在世,亲朋好友,不可或缺,所谓“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但人与人在一起怎样相处,怎样处理不可避免的矛盾,却大有学问。俗话说家家都有难念的经,一个家庭里为些很小的事就产生这样那样的矛盾。矛盾出来了,激化了,不可能视而不见。如果是以快刀斩乱麻的方式或者压制一方的激烈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是很难平衡的。因为家庭矛盾和社会矛盾不一样,家人天天在一起,以激烈的方式解决矛盾连个缓冲的余地都没有,很可能激化出更大的矛盾。做人要持正直的原则,对于朋友也宜如此。假如说你的一个知心朋友,为了某些事而跟人发生纠纷时,你最好一旁耐心规劝,而不是火上浇油一味袒护,否则必然会因此而激怒对方,激化矛盾。如果形成不良后果则是害友。这不仅是对朋友的交游之失,就是发现其他朋友的其他不是也应直陈。交友应交心,而不是做酒肉朋友。
二百九十四、伦常天性 非为德恩
【原文】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纵作到极处,俱是合当如此,着不得一毫感激的念头。如施者任德,受者怀恩,便是路人,便成市道矣。
【译文】父母慈祥,子女孝顺,兄姐对弟妹友爱,弟妹对兄姐尊敬,即使到最完美境界,也都是骨肉至亲之间所应当做的,因为这完全是出于人类与生俱来的爱、彼此之间绝对不可以存有一点感激的想法。假如施行的人以为是一种德、接受的人怀有感恩图报的心理,那就等于把骨肉至亲变成了路上的陌生人,而且把真诚的骨肉之情变成了一种市井交易的法则。
【评语】中国古代有一整套伦理道德体系,这套体系随着社会的发展固然有其落伍处,但许多方式方法在日益重视金钱的现在,仍不失其现实作用。不论是敬老尊贤的公德意识,还是养儿防老的反哺思想,对稳定社会都有着积极意义。人生在世,对朋友对友爱之情;在家里,安享天伦之乐,正表现出人的一种善良美好的本性。正是这种家族人伦之爱,维系着中国社会几千年的传统。这种爱是自然的,是金钱权力所不能交易到的,是不存在德行与恩惠观念的,是感情生活中的一块净土。
二百九十五、心植善根 根固叶荣
【原文】心者,后裔之根,未有根不植而枝叶荣茂者。
【译文】一个人能有一颗善良的心,就等于给后代子孙种下了幸福的根苗,这就如同栽花植树一般,没有根不植于土地却使花木枝繁叶茂开花结果的。
【评语】我国有一个重视家庭、家教、家风的传统,其中家教程度的高低,家风的好坏对个人的一生有至关重要的影响。这是一种客观上必然产生的结果。所谓身教、言教就是家风家教的具体体现。生活在心地善良,讲究礼仪、重视学习学业的家庭,在日常也必然以善作为自己的言行规范,都能以求学上进作为生活的主要内容。长时间耳濡目染,家庭上下一体,蔚然成风,儿孙辈自然也学得家传而自己能去创下一番事业。所以有将门虎子的说法,这不是讲迷信,不是从血缘上来论事。
二百九十六、为官公廉 居家恕俭
【原文】居官有二语,曰:“唯公则生明,唯廉则生威”;居家有二语,曰:“唯恕则情平,唯俭则用足。”
【译文】做官有两条原则,就是只有公正无私才能判断明确,只有清白廉洁才能使人敬服;治家有两条原则,就是多替别人设想心情自然平和,生活节俭朴素家用自然充足。
【评语】公正廉明是古代做官的基本要求,对清官来讲,首先是不贪,然后是无私,不贪则廉无私则公。这对现在而言仍有积极意义。不论为官或治家,必须以身作则,奉公守法,保持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朱子治家格言:“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很多东西从道理上讲人们很清楚,但行动起来确实很难,人们如果能多克服些私欲就可以多存些公德。
二百九十七、幼不陶铸 长不成器
【原文】子弟者,大人之胚胎,秀才者,士大夫之胚胎。此时若火力不到,陶铸不纯,他日涉世立朝,终难成个令器。
【译文】小孩是大人的前身,学生是官吏的前身,假如在这个阶段学习不多,磨练不够,将来踏入社会,很难成为一个有用之才。
【评语】古代对蒙训幼教是很重视的,所谓“幼而学,壮而行”、“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少年不努力,老夫徒伤悲”,都说明了这个道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一个人的学习锻炼是从少年开始的。国家社会的未来在下一代身上,教育学习,培养品德,锻炼意志,下一代人将来才会有所作为,成为有用之才。这里关键是磨练,即所谓“陶铸”青少年在娇生惯养的环境里是不会得到锻炼也难以长成有出息的人。只注重书本学习,只重视考分,很难培养出有用于社会之才,必须德、智、体全面发展,面向社会未来,才是教育之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