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大学生活之观影记 |云树
文|云树
对于八九十年代的大学生来讲,看电影当属课余生活中最重要也最美妙的事情。在没有网络和手机的年代,银屏是学子们极好的陪伴。那时候低廉的票价让皆是伸手族的大学生还能够承受,并且形式也多样,单人、双人或者集体,均可自由选择,因而不管男生还是女生,影院是大家最喜欢的地方。
郑大读书期间,究竟看过多少电影早已记不得,反倒是与看电影有关的人和事逐渐清晰起来,竟也能编演出一部特殊的纪录片了。
儿童影院。虽名为儿童影院,但除了节假日以儿童电影为主外,其他影院的影片这里基本上都有。最关键的在于这里是文化部门的一个工作点,持证人员可以免费参加观影活动,他的高中好友恰好有两张观影证。这样的贵宾待遇,实乃学生时代的顶级享受,而这两张证件也成了后来他调侃同学的话题。
当时,一女生在往返家乡的列车上认识了该同学,暗生情愫。她的家人在省文化部门工作,于是就送给了同学两张证。在那青涩拘谨的年代,按其本意应该是暗示同学可经常带她一起去看电影。偏偏该哥们是个直男,不解风情,和女生一起去的次数屈指可数。原因是人家女孩儿喜欢看言情剧,一边看一边抹眼泪,而同学则是侠义性格,喜欢战争片和功夫片,俩人根本看不到一块儿。于是这本该是奔向爱情的“通行证”彻底变了味儿,万梓良周润发施瓦辛格成了屏幕主角,他和同学成了观影搭档。以至于毕业多年后,他对同学说,遇到咱俩这憨傻痴呆,真是辜负了人家女孩儿的良苦用心。哥们也会感慨:谁知道这就是爱情呀,女孩的心思咱真的不懂!
人民剧院。去人民剧院看的是清一色印度片,这与一个女孩儿有关。她在郑州幼师读书,距离人民剧院很近。一次,她来郑大,说带他去看一场神秘的电影。那天上演的是《印度先生》,女孩问他:“看出来什么了没有?”他纳闷:“是那个手镯很神秘?”女孩儿很是失望和生气:“你的眼睛还能再小点吗?···仔细看看,我同学都说女主角长得特像我。”他这才恍然:“就是啊,尤其是眼睛和嘴唇,你俩真像。”
从那以后,只要这里上演印度影片,她会约他去看。毕业后,她有了男朋友,让他去实地参谋。“我怎么老觉得这样就嫁了很吃亏,”她有些不甘心的说:“我以后可能会比较累。”她的家办有企业,社会见识远比他丰富,他相信她的判断是对的。他回答:“我的直觉,他会对你很好。如果今后会累的话,你也是想生活的更好。我觉得他的性格适合你,即便没有那个手镯,也可以做你的印度先生。”一年后,她和男朋友成婚。随后,她领办幼儿园,创办企业,“印度先生”妇唱夫随任劳任怨的成为她的副手。
青少年宫。郑大向西一站地是绿城广场和碧沙岗公园,青少年宫就坐落在两者之间。自从发现青少年宫晚上看电影可以逃票之后,这里变成了他们宿舍众兄弟集体光顾的地方。其他影院都有一排排长长的铁栅栏隔离,一个一个的检票通过。这里是敞开式,一群一群的通过,这就给“赛过猴精”的学生们以可乘之机,或分散或组团顺着人群溜进去。当然也会有被“擒获”或者“轰出场”的时候,总结教训后发现,放映大片或是周末时最好别去蹭影。因为这时候正式观影的人多,检票会很严格和清场,逃票的人多了就挤占了购票者的位置。
直到今天他们这些郑大的学子都特别感激青少年宫的工作人员,其实工作人员凶巴巴的样子原来如此可亲:人家不是不知道这么多学生在逃票,而是用默许的方式,体谅和包容着学生们的“无赖”。晚饭后一群兄弟们散步到那里,不花钱顺便看场电影,然后回到金水河边的地摊儿上,用省下的银子来一碗热腾腾的龙须面,那滋味,爽啊。
学习堂。这是郑大的礼堂、报告厅,也是自己的影院,流行的大片一般是和本校女同学在这里观看。同门同院,一起观影很是方便。其中一个女生只要有了高兴事,比如买到了心仪的衣服,拿到了奖励···庆祝的方式就是看电影。或许是从小家教太严,她身上有一股叛逆思想,特别喜欢当时王朔的系列作品和社会思潮类影片。另一个女生则喜欢看国外经典译制片。演员是经典的,情节是经典的,一起观影的过程和感觉也是经典的!
2019年秋,高中宿舍同学在郑大聚会,众兄弟在学习堂前合影。同样毕业于郑大的老二、老五、老九等人说起了群口相声:“咱们这次怎么没有安排集体看场电影?”“集体看过了,单独约会还给不给时间?”“就是给机会,你还是当年的那个你吗?”“那个她在哪?你去约呀”···
如今影院的设施条件早已今非昔比,随之消失的还有那个年代特有的逃票经历。在他们这代人的记忆里,依然留存着往日影院一排排的硬座连椅,因为当时的屏幕上,还播放着专属他们的影片:《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