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不起的潜意识
在学校吃了三天午餐,自然有懒惰不愿做饭的原因,更多是想腾出较多时间,处理事情。假若去掉饭后精神萎靡的半个小时,依然可以有至少一个小时的时间,可以用来做一些总担心完不成的事情。所以,那几天感觉做的事情很多,效率也很高。
紧赶慢挤出一点时间学些新东西,最初是有畏难情绪的,总认为和九零后八零后一起学习,一定会被甩很远。果然,足足甩出了五条街开外。当最后哀叹课程几乎打了水漂时,是其中一个号称“中年人”的“悠悠”的努力激发了我,在除了打字,电脑使用几乎其他都是盲区的情况下,硬是拜托年轻人帮忙给慢死牛的老手提电脑新装了WPS系列,并且按着操作步骤逐渐学会使用。此时,便有了新的定位,一定要学好,这个跟年龄无关,跟基础甚至都没有关系。所以,后面一个阶段的学习,课程难度虽然加大,但是,却学习得很自如。当然每个人都分了一个专属助教,等于有了一加一的辅导员,不过,感觉主要还是自己新的定位较高,所以,后面的课程难度加大,却依然应用自如。当然,也只有自己知道,长达半天的演练实操,是打印出来步骤,一步步画着、看着,艰难进行,逐渐熟练后,卡住的地方再看,关键地方再看,其他步骤已经无需再看。打算一天一操练,直到熟悉了为止。
一直都是窥屏学习,但一点也不影响得到“明星学员”的称号,也算是给自己付出努力的肯定吧,其实对于自己学会的满足感和成就感,已经远远超过了称号本身,关键是自己战胜了自己,不在于外在荣誉。
新东西是否能够学会,其实不在于其难度大小,在于学习者的态度。做某一件事,如果树立一定要学好、必须要学好的目标时,就会认真许多、严格许多,这样审慎的态度,不会出现学不会和半途而废的结果;而那些没有学会,或者学得懵懂,跟最初的定位一定有关。
平时,也是很喜欢对做事三种态度的比较,试一试,尽力而为,全力以赴,是三种态度。故事里,那个跑步速度很快的猎狗,没有追赶上受伤的兔子,它仅仅对主人做到尽力而为,而受伤的兔子顽强的摆脱了跑速很快的猎狗,主要原因是它全力以赴,不然,它只有死路一条。置于死地的结果往往是后生,而悬崖边上的孤注一掷,恰恰也能激发人无穷的潜力。而定位“一定要”的潜意识,更是所用行动产生的思想根源。
一直都存在这样的真理:只要你坚持梦想,拼尽全力,全世界都会为你让路。
人类一直以来认为:人的注意力或者叫毅力,就像一个油箱,早上爬起来是满油的,然后各种事情会消耗毅力。到了晚上就用完了,需要回去休息和娱乐来加油。 但是,2016年,斯坦福大学教授,著名心理学家Carol Dweck做过一系列实验,发现两种完全对立的情况:
1、实验中的某些人的毅力,的确存在着自我损耗现象。 当时参与实验的人,在完成一些自控任务后,他们的“注意力资源”或者就叫“毅力”减少了。他们的注意力、敏捷度等都产生了下降,而且一定要在休息后才能得到恢复。
2、但是,另一些人的毅力却一直可以保持,完全没有损耗的现象。
那这两种人有什么区别呢?
区别就是,第一种人对于“注意力损耗”效应深信不疑。他们一直认为自己的毅力像个油箱一样消耗。但第二种人却认为,自己的注意力是无限的,不会损耗完的。
所以我们对于自己毅力的看法,其实是给自己在贴标签,或者说是自我催眠。
如此来看,注意力是否损耗,其实跟自己的潜意识非常切近,一个人怎么想,就会出现这种想法所导致的结果。这便是了不起的潜意识!
乔丹为什么会成为篮球之神?他本来喜欢棒球的,但是6岁的时候第一次玩篮球,他哥哥就夸奖他,说他天生是篮球的料。
水湄的文字功底不错,为什么呢? 因为她初中的语文老师有一次表扬她一篇作文写得不错,她从此就像打了鸡血一样,开始写各种题材的小黄文了。
看小熊老师写的上面的反鸡汤文,也有同感。
所以一个人能够傻傻地坚持一件事,不是因为他天赋异禀,大部分时候都是因为历史上某一件小事触动他了,他受到了正向反馈(就是表扬的意思啦)。
表扬就像限量版奢侈品,首先要出自自己尊敬的一方,其次太多就会迅速贬值。我们会努力做某件事,取决于两点:
1、有一件事触动我们了。比如某个我们尊敬的人给我们表扬了,或者看了什么表演或电视,心里想要成为那样的人。 2、在我们努力的过程中,不断收到周围的正向反馈。也就是说环境不断告诉我们:“你做得太棒了”。然后我们就会傻傻地坚持下去了,然后某一天我们突然会发现,我们已经领先普通人很多了。
不是否定一万小时定律,只是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植入心中的潜意识,会发挥比想象不到的作用,它会帮助你找寻各种应对困难的方法,促使你更快达成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