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最不正经的一句诗:“一树梨花压海棠。”并不是人人都懂!

苏东坡最不正经的一句诗:“一树梨花压海棠。”并不是人人都懂!“一树梨花压海棠”是句写景诗吗?苏东坡:别太傻太天真!

善诗者,都是多情之人,诗友之间,也常常会相互戏谑取乐。比如宋代大诗人苏东坡,正经起来不苟言笑,不正经起来,仿如稚童,能逗翻众生。

传说中,苏东坡有个妹妹,名为苏小妹,二人都善诗,兄妹俩的感情虽然非常好,但是,无聊时也会拿对方取乐。苏小妹是才思敏捷的女中娇娃,美中不足的是,额头有些高,眼窝有些深,苏东坡因此而调侃过才华不让父兄的苏小妹。诗人之间的调侃,当然得要有文艺范,苏东坡也不例外,他就以小妹的形象,怼了妹妹一首打油诗:

未出堂前三五步,额头先到画堂前。

几回拭泪深难到,留得汪汪两道泉。

这首打油诗以夸张之笔,极写苏小妹额头之高(“未出堂前三五步,额头先到画堂前”)、眼窝之深(“几回拭泪深难到,留得汪汪两道泉”),因为额头太高,人还在屋中大脑壳就先探出门了;因为眼窝太深,有泪也擦不净。

这种拿他人的人体缺陷调侃,是不道德的。面对哥哥的毒舌,妹妹立即怼之以颜色,以牙还牙地回复一首:

天平地阔路三千,遥望双眉云汉间。

去年一滴相思泪,至今流不到腮边。

原来,相貌堂堂的苏东坡,长相上也有不完美之处,那就是两眼间的间距太宽,并且还生就一张长马脸,所以,才给苏小妹预留了攻击点。

当然,这只是无聊文人的戏说,因为,苏东坡根本就没有妹妹,苏小妹只是子虚乌有的杜撰人物。现实中的苏东坡,也确实好拿朋友寻开心,比如佛印和尚,两人之间就留下不少趣事。老黄今天不讲这一僧一俗之间的斗智斗勇,而是给大家说说苏东坡与他的另一个朋友之间的故事,这个朋友就是年长苏东坡47岁的忘年交张先。

张先,字子野,乌程(今浙江湖州)人,天圣八年(公元1030)进士,历任宿州掾、吴江知县、嘉禾(今浙江嘉兴)判官,后以屯田员外郎知渝州,又知虢州。以尝知安陆,故人称“张安陆”。治平元年(1064)以尚书都官郎中致仕,元丰元年病逝,年八十八岁。张先“能诗及乐府,至老不衰”,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张先的诗词,大多反映士大夫的诗酒生活和男女之情。而作为情词高手的张先,自身的风流韵事也不少。传说张先年轻时, 与一小尼姑相好, 但庵中老尼十分严厉,把小尼姑关在池塘中一小岛的阁楼上。为了相见, 每当夜深人静,张先偷偷划船过去,小尼姑悄悄放下梯子,让张先上楼。

后来,二人被迫分手,临别时, 张先不胜眷恋,于是写下《一丛花·伤高怀远几时穷》以表达相思之情。其词曰:

伤高怀远几时穷?无物似情浓。离愁正引千丝乱,更东陌、飞絮蒙蒙。嘶骑渐遥,征尘不断,何处认郎踪?

双鸳池沼水溶溶,南北小桡通。梯横画阁黄昏后,又还是、斜月帘栊。沉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

全词采用白描的手法,从一个闺阁思妇的角度入手,表现抒情主人公的心理活动。上阕写情郎远去、自己伤别的情景;直抒胸臆,突出伊人的离恨。下阕写别后的寂寥处境及怨恨心态,表达了思妇念远的痴情。全词用语精妙,情真意切,凄婉深刻,极富感染力,达到很高的艺术境界。

张词中中的“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更是令后世文人推崇,欧阳修据此还给张先赠了个外号——“桃杏嫁东风”郎中。

子野(张先)《一从花令》一时盛传,永叔(欧阳修)尤爱之,恨未识其人,子野家南地。以故圣都,谒永叔,闻者以通,永叔倒屣迎之曰:“此乃‘桃杏嫁东风’郎中。”(范公偁《过庭录》)

如此热爱生活的张老先生,在八十高龄之时,还兴致勃勃地纳了一房十八岁的年轻小妾。享受了纳妾之欢的张先仍不忘显摆,洞房之后,便即兴赋诗一首,以表达其愉悦的心情:

我年八十卿十八,卿是红颜我白发。

与卿颠倒本同庚,只隔中间一花甲。

张先的这首诗在朋友圈中很快就传开了,苏轼读后,也即兴和诗一首,来调侃一下他这位“老不正经”的忘年交:

十八新娘八十郎,苍苍白发对红妆。

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

“一树梨花压海棠”,是苏东坡用来戏谑老友张先“老牛吃嫩草”的,后来有人竟将其误读为“风景诗”,实为大谬。

有人说,苏张的这两首诗,也是后人的牵强附会,“一树梨花压海棠”其实是民间故事里的一句诗,化用自元稹诗《白衣裳二首》的“一朵梨花压象床”,用来调侃老年丈夫娶年轻妻子。元稹《白衣裳二首》的第一首即为:“雨湿轻尘隔院香,玉人初著白衣裳。半含惆怅闲看绣,一朵梨花压象床。”

张先老年纳妾,是确有其事的,并且不是八十岁时,而是八十五岁。张先老年得幸红颜,还真兴奋地赋诗抒情,只是,原诗并没能流传下来,宋代叶梦得的《石林诗话》里收录了张诗的两句残句:“愁似鳏鱼知夜永,懒同蝴蝶为春忙。”

而苏东坡的和诗却完整地保留了下来,其诗即为《张子野年八十五尚闻买妾述古令作诗》:

诗人老去莺莺在,公子归来燕燕忙。

锦里先生自笑狂,莫欺九尺鬓眉苍。

柱下相君犹有齿,江南刺史已无肠。

平生谬作安昌客,略遣彭宣到后堂。

这一首半诗,较之“一树梨花压海棠”典雅多了,只是,因为都是写诗调侃老年丈夫娶小妻,所以在流传过程中,典雅的原诗被更通俗、更直白的民间段子所取代,主人公也变成了名气更大的苏东坡与张先,张老先生也因此被后人又调侃了一把。

慢慢地,由于网络的加入,故事便越传越广,很多人都误以为真了,这是典型的“三人成虎”。

(图片来自网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