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时不食”,大多数人理解错了,营养师告诉你正确的打开方式

王  斌

国家二级公共营养师

国家高级营养讲师

擅长将医学与现代营养知识结合,专注母婴营养健康领域。手把手教你如何科学养育孩子!

中国有句老话叫“不时不食”,

现代人提到“不时不食”,

大多理解为这是古人的饮食之道,

讲究饮食要遵循自然之道,

即吃什么食物要应时令、按季节,

等到食物自然生长成熟,

最有滋有味的时候来食用。

虽然从字面来理解貌似是这个意思,

但仔细追究下去,

其实大家都曲解了这句话。

(图片来自育儿互助营养与辅食群:cherry妈)

“不时不食”出自孔子《论语·乡党第十》,全文如下:“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

译文:

米一定要放石臼里捣,去掉所有壳,还能保证米粒都是饱满的、完整的;即使切肉的工具不那么锋利,也要努力把肉切得薄而均匀。粮食陈旧和变味了,鱼和肉腐烂了,都不吃。食物色泽异样了不能吃,气味不正常了不能吃,食物烹饪的夹生了或过熟了均不应当吃,不是进餐的正常时间不可以吃。

背景:

这是孔子就当时祭祀时对食物要求和饮食规矩所写的一段文字,可以看出孔子对祭礼食规要求颇为严格,以表达对祖先或神的虔诚,而并非是孔子对日常膳食和烹调的要求。

虽然孔老夫子对“不时不食”的理念是用于祭祀过程中,但其实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是应该遵循的。对于成年人来说,每天工作压力大,三餐不规律已经是很常见的问题。

(图片来自育儿互助营养与辅食群:多多妈)

三餐不规律竟导致“过劳肥”?

在职场中,常常由于加班,每到吃饭时间,总有同事说:“我先不吃了,等忙完手头的工作再吃。”这样一拖再拖,很快过了饭点,往往出现的现象是她们已经不觉得饿了,于是也就不再吃饭了。可到了下一餐时,她们往往又会报复性饮食,一是因为饥饿,二是心里理所当然地想着,上一顿没吃,这顿应该多吃点。这样长期饮食的不规律,容易导致暴饮暴食的现象发生,最主要的是,这种现象往往会发生在晚餐,一天的劳累加上丰盛的一餐,很多人就会沉沉睡去,从而不能让获取的能量消耗,逐渐造成能量过剩。

大家都知道一天均衡的饮食应该包括:主食、蔬果类、肉蛋类、奶类、豆制品、烹调油及调味品,在此基础上能做到食物多样化是最好的。但在生活节奏被打乱的状态下,人们很难做到这样的饮食结构,而是情绪性饮食占了主导位置。尤其是女性,在压力大时,喜欢吃一些甜食或者零食来缓解压力,导致正餐时更是没有了胃口,如此形成恶性循环。

人体在精神压力大时,植物神经功能会受到抑制,而消化系统是由植物神经所支配,所以其功能受到抑制,如胃酸分泌减少、胃肠蠕动减缓等。如果休息不够,睡眠不足,会妨碍消化道细胞更新和恢复,容易造成“食物慢性过敏”,而其常见症状之一是无缘由的发胖。

(图片来自育儿互助营养与辅食群:梧桐)

营养师建议

1.规律饮食,如果工作繁忙无法吃正餐,手边准备点全麦面包、酸奶、坚果,以及健康甜食——水果,都会让你的身体得到营养的补充。

2.加班结束后,不如约三五好友选择轻松的运动锻炼一下,既释放了紧张的情绪,又对身体代谢起到促进的作用,何乐而不为呢。

3.时间充裕时,自己做一顿美食犒劳自己:主食来点消化速度慢的粗粮豆类,增加饱腹感的同时,富含B族维生素,它们可是神经传导的好手,缓解压力必不可少的营养素;选择新鲜蔬菜要“好色”,其中所含的抗氧化物质帮您清理体内过多自由基,同时让肠道更健康,减少便秘的发生;肉蛋奶不可少,重要的是控制含量,巴掌大一块肉、一个蛋再加一杯奶就能满足身体所需的优质蛋白质供给

孩子的进餐规律该如何安排?

孩子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根据生理特点,白天间隔2-3小时可安排一次进餐,所以除了早、中、晚三次正餐,两餐之间可再安排一次加餐,从而避免间隔时间太久,孩子由于过度饥饿而出现暴饮暴食或者食欲降低没胃口的现象。

同时也要提醒家长,喂养过程中不要过度干预。规律的进餐是有必要的,但是量化的进餐是错误的。我们每餐的胃口可能受环境、饮食、情绪、生理状况等因素,进食量都不一样, 不要规定孩子必须要吃什么和必须要吃多少。相信孩子有天然的感知饥饱、调节能量摄入的能力,但这种能力会受到父母不良喂养习惯等环境因素的影响。而长期过量喂养或喂养不足可导致婴幼儿对饥饱感知能力的下降,并进而造成超重肥胖或体重不足。

(图片来自育儿互助营养与辅食群:羞羞妈)

斌姐碎碎念:

希望每一位父母都能快乐育儿,

希望每一位宝宝都能健康成长。

再次呼吁,让宝宝的喂养回归本性!

你曾经过度喂养过宝宝吗?

欢迎在留言区讨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