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华一时的王营骡马街——“南船北马”之北马篇

繁华一时的王营骡马街

“南船北马”之北马篇

■戴官宝

沿着美丽的京杭大运河一路北上,经过苏州、镇江、扬州,便来到古老而美丽的“运河之都”——淮安。在世界物质文化遗产点——“清江大闸”旁,经常会看到有外地游客,指着石碑上的“南船北马  舍舟登陆”字样,向当地人打听:南船是船从南方而来,这好理解。北马呢,指的是什么?又在什么地点?多数人回答不出来。也有人回答:就是这石码头街,在市区安涉桥北边,安涉桥小区一区那儿,解放初那里有个叫“马车站”的地方。错了,这里过去确实有个叫“马车站”的单位,它是解放后才成立的,属于交通局搬运公司的下属单位,负责本市货物运输。解放初期,市区机动车辆几乎没有,那时候运输都是用人力板车和畜力车,所以这个单位名称就叫“马车站”。它和“南船北马”中的“北马”根本就不是一回事。

什么是“南船北马”?简单说,就是南北交通和运输方式的不同: 南方河流多,便于行船;北方平陆,多乘骑马匹。而我们淮安地处中国南北方的分界线,是黄河、淮河、运河的交汇咽喉,江南源源不断的物资船运抵淮安后,无法继续北上,只有改为车马陆运;大量的北方人士乘车马抵淮安,换乘船只优游南下。所以淮安市就有“南船北马”的美称。

说起“北马”,现在已经很少有人知道是王家营镇的骡马街,那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北马”起始地,当时王家营镇的兴盛就离不开骡马街。

早在宋代,就在王家营镇筑城,导致这弹丸之地却兴盛了数百年之久。

一、骡马街早年是官方驿站

古时候朝廷传递奏章、公文都是靠陆地上的马匹来完成。马匹运输比船舶快捷又方便。马匹、马夫及相应的机构所在地叫驿站,位于重要交通节点城市的大型驿站称为“塘”。“自省会达于京师,为塘四,王家营为南塘,别有淮塘在扬州,中塘在郯城,北塘在景州。”据《王家营志》载:从王家营到京城,共一千八百六十四里,有十八站。百里以上为大站,也称“一等极冲”,百里之内叫小站。王家营驿站(清口驿站〉为“一等极冲”,为大站。负责督抚发递章奏公之事务。拥有递马九十匹,马夫七十五名,抄牌、羽书、传牌、兽医四名。水旱夫三百名,整个骡马街从南圩门一直到“马王庙”,可见规模之大,这在张震南的《王家营志》有记载。我爷爷曾于1954年回忆说:“马王庙”的修建,就是为崇拜、供奉驿站里的快马,希望它们能日行千里。

古驿站最早在王家营叫“老马号”的地方,是古淮河的北大堤及其北坡,也称“毛家嘴”,又叫“毛家渡”。解放后这里是营东大队的属地,现在是淮阴区供电局,至双河村的西边淮河北大堆及堆北坡处,旧有马东、马西、老马号等自然村庄。在咸丰十一年(1861),山东捻军南下攻入王家营,“清口驿”被焚毁,驿丁被杀,马匹被抢走。官府将驿站迁移至清江浦文昌楼,因黄河河面三四里宽,骡马渡河十分困难,常有船翻、人马双亡的恐怖场景。有渡河诗云:“回澜倒涌金银气,急溜横冲甲马声。”最后“清口驿”又被迫迁至王家营镇,在进入南圩门的大街内驻扎,这就是后被来称为骡马街的街道,也是骡马街名称的来源。

朝廷的公文分缓件和急件。军机处在公文上注明“飞马传递”字样,规定每天三百里,遇紧急情况,最快达“八百里加急”。待公文一到,驿丁翻身上马,从骡马街拐弯到十字街向西,出西圩门向西到西垻,从沈家渡口过盐河,上通京大道。经浪石、渔沟一路向北。一站过一站,驿骑策马飞奔,一路尘烟。

      二、骡马街是北上的行旅客商、赴京会试才子的起始地

历史上的黄河多次夺淮,造成清口枢纽以上运河淤堵严重,漕粮北运更加困难。漕粮是京师及周边地区的保命粮,朝廷为保证京师粮食供应,只准漕船过“清江大闸”北上,其他各种船只能在离清江大闸三里许的“臧家码头”停靠,人们需弃舟登岸。据《咸丰清河县志》中的“清江浦图”:汰黄堤北边有条小河(这条小河上世纪八十年代还在,是淮海东路路北边沟),上面有座木桥,这就是咸丰年间的“安涉桥"。我爷爷过去告诉我:取名“安涉挢”,反映了当时人们平安渡过淮河的美好愿望。安涉桥是当年从清江大闸口向北的唯一的通道。过了安涉挢,就是黄河南岸,只能坐摆渡船过那风起浪高、三四里宽的大河。“长河万里泻回环,箫鼓楼船碧汉间。尽道五更宜早渡,平明风起浪如山。”(清·蒲松龄《暮宿王家营》)这就是当时渡河的写照。可见黄淮合流后,宽阔的河面,汹涌澎湃的波浪,是多么惊心动魄。

安涉桥

渡过(淮)黄河后,进入王家营镇南圩门,来到直对南圩门的“骡马街”。骡马街上异常繁华,街道两傍是鳞次栉比的旅店、驿馆、马号、镖局……更有一百多家轿车厂、四十八家大车厂、七八家骡厂。周边街道也跟着繁荣昌盛起来,各种商号、堂馆、作坊、猪行、牛羊行、菜市场、鱼市、酱园店、澡堂、理发、缝纫店、酒肆歌坊等等的服务业,都跟着兴盛,著名的有如粮食街、堂子街、酱园巷等等。王家营南圩门里外,舟车麇集、百货山积,贩夫走卒蚁聚。王家营镇里也跟着兴盛:稠密的市井,园林与寺院相掩。茶幌与酒旗相招,车辆交驰,其毂相击,行人摩肩,这个繁盛之地,为南来北往的客商、才子佳人提供了周到而温馨的服务。“王营庙多,清江庵多”,以前王营共有六座古寺庙,地方繁荣的同时也促进了寺庙的香火鼎盛。

“值会试之年,南尽岭外,西则豫章,百道并发,朝于上京,而此为交衢。……其自清真寺南趋,抵黄河大堤,皆轿车厂,凡百余家。……与后园大厂四十八家,各以其车驰行北道,日出千车。又有骡厂七八家,则专给骑乘,计程取值(张震南《王家营志》卷三交通职业)。南来北往的商贾货物用大厂车北上,人货同行。北上的会试举子多数雇轿车厂的轿车,轿车厂的轿车是封闭式的车,能减少风沙雨雪对柔弱的读书人损害。而贫困学子只能顾用毛驴北上赶考,能省些银钱。

三、骡马街不应被遗忘

随着社会的进步,清朝中晚期,朝廷的驿站被“大清邮局”所取代,骡马街的驿站也就随之取消了。驿官撤走,驿丁改行,驿站空空荡荡,骡马街也失去了往日的喧嚣,由此突然显得冷清许多。对骡马街更为沉重的打击是,清朝晚期随着新学兴起,朝廷殿试也被取消,没有了南来北往的举子,骡马街更为惨淡,只剩下南来北往的的客商,最后也因为“清末民初”的战事不断,而不敢长途贩运,骡马街失去了最后一批客户。从而骡马街遂失去“北马”的功能,王家营镇整个为北马服务的各种商号、店铺,也跟着关门大吉。整个王家营镇一派萧条,连香火兴旺的寺庙,都门可罗雀,到解放前只剩下城皇庙和马王庙。马王庙因王营小学占用部分庙产,时间才保存得长一些,直到五八年大跃进,这些庙宇和菩萨才被彻底拆除,有用的部分进了炼钢炉。

聪明的骡马街的居民,将骡马改行,作为推磨的工具。不少人家置办了大的石磨,套上骡、马、驴,开始磨面。解放前后还存在七、八家磨坊,为四乡八集的农民、粮贩加工各种面粉,也为清江、淮城等城市里粮行供应各种面粉,当时生意也是非常的红火。直到1955年前后,又被进口的“洋干面”及南方的机器加工的面粉冲击,逐渐失去了竞争力,没有了市场而彻底关门。

骡马街象人一样,由青年、中年到老年。现在的骡马街虽然只有几百米,街道也被侵占得好像巷道,但人们不应忘记她曾经几百年的辉煌,是“南船北马”不可或缺的遗产地。她曾为大运河在清江浦的繁荣,为王家营镇兴盛,作出了特别的贡献,现在也应该成为大运河文化遗产建设的重点,希望有关部门能够关注她,使“南船北马”的遗址,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开发,繁荣本地的旅游业。

戴官宝,58年工作,当过兵,打过仗,干过公安,管理过公路。退休后,写点东西,乐一乐,留住记忆,留住乡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