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读书日,介绍一下书本的3000年进化史
如果懒得看文字可以听语音版哟~↓↓
(在 [喜马拉雅FM] APP 中搜索“大锤说史”关注收听过往节目)
友情提示
我们 “BT历史零售” 公众号正式更名
“大锤说史”
感谢各位读者老爷的一路支持!虽然
名字不“BT”了,但是内容依旧“BT”!
明天是4月23日,也就是一年一度的世界读书日。每一年的这一天,世界许多国家的人们都会有各种方式来读书,以表达对人类知识传承的尊重。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是很多国家和民族的共识。而我国自古就有勉励读书的传统。
今天的大锤说史,就为列位读者听友讲述,我们今天翻阅的书籍,是如何经历了3000多年的形态演变,最终成为我们今天手中的样子。这漫长的3000年图书形态进化史,其中折射的文明演进的艰辛与荣耀,料想一下,也确实值得我们一同细细体会。
中国最早出现的系统性文字,当属闻名世界的殷墟甲骨文,起初是用来做占卜,由于字是刻在龟甲兽骨上,故而得名。
但是甲骨文有个问题,那就是,龟甲兽骨之类形状不规则,用来刻字的篇幅有限而且保存起来也比较麻烦。所以甲骨文诞生之后,又过了很多年,随着青铜器的发展,古人渐渐把文字刻在各种青铜器上,也就是钟鼎文。青铜器保存时间长,而且个头要比龟甲扩大不少,刻字也能刻更多,因此在周代更加流行一些。1976年陕西临潼出土的利簋[guǐ],内有铭文32字,被认为是武王伐纣事迹的最早文字记载。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又开始在石头上刻字,这就是石鼓文。石鼓文比钟鼎文的优势在于便宜,而且往石头上刻字相对比青铜刻字要容易一些,缺点则是跟青铜器一样,这种刻出来的“石头书”,非常激昂笨重,而且还不如青铜器保存时间长。我国现存最早的石鼓文是陕西凤翔出土的,原文700余字,如今已经大多辨识不清。
这三种器物状态的“书籍”,就是中国古代书的前身,虽然它们诞生非常早,但是由于自身各自的缺陷,它们所能承载的文字篇幅还是太有限了,而且还基本无法有利于书籍的普及。但是,这三种文字和载体,是书籍进化史中不可缺少的一环。有了这三种文字1000年的尝试和演进,真正的能够承载知识的书卷1.0版本,才能在春秋战国时代诞生。
这便是简牍的出现,简牍实际说的是是两种东西:竹木简和版牍。前者是用来著书立说写文章的,后者多用来做地图和政府公文布告之类。竹木简就是把多根窄窄的竹木经过加工,用丝绸或者牛皮或者麻绳编在一起,用笔沾墨书写,写错了就用刀子刮掉那个地方,刀子就相当于如今的橡皮擦。版牍的书写方式跟竹木简差不多,但是因为本身用的材料比较大,经常用来充当布告公文。
简牍的出现让煌煌大著的问世成为可能,这也正是先秦诸子百家思想盛放、诸学著书立说的物质基础。但是,简牍的缺陷还是非常明显的:书写空间有限,同时自己又很占地方。
大锤举个例子跟列位读者听友解释一下,比如战国时代的著名学者惠施,号称读过能装满五车的简书,这便是成语“学富五车”的由来。但是后世的大锤在这里可以简单估算一下:五辆车的竹木简书尚不足100万字,大致相当于金庸武侠小说中一部《射雕英雄传》或者《笑傲江湖》的篇幅。
当时的人们也注意到了简牍的笨重,为了追求轻便,古人在使用简牍的同时还辅助使用了帛书——也就是在昂贵的丝织品上写字。这种小众的方式倒是非常方便,但是成本极为高昂,很难推广开来,只能是往后贵族用来祭祀或者记录特别重大的事情。
帛书存在的最大的价值,实际是推动了古人探索书籍载体的轻便化,成为纸张探索的黎明。不过即便是纸张发明之后,仍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改进过程,才最终成为书籍的载体: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之后,又经过300余年不断改进,直到东晋末年,这种纸才彻底取代竹木简,成为当时书籍的主要承载材料。
纸张的大规模应用,不仅关系到书籍的普及,它还关系到另外一个书籍进化史中的关键问题,那就是“书的样子”。在纸制书籍出现以后,一直到唐代的几百年间,我国的纸制图书还是“卷”的模样,而不是“书本”的样子,所谓的“书卷”,也就是用一根棍子一层层把纸张卷起来。人们要读这种书卷,就必须“开卷有益”,也就是一点一点把卷起来的图书纸张展开来,这才能阅读。
这种书卷的模样,随着唐代雕版印刷术的出现,开始暴露出极大的问题。按照元代金石学家吾丘衍的评价就是:“古书皆卷轴,以卷舒之难。”因为当时纸张比简牍便宜不少,大家都开始著作大部头书籍,大部头的书籍就意味着字多,字多就意味着印字的纸张会特别长,也就是说,当时的一卷书,展开之后动辄就好几米长。
要是从开头读书卷可能还好一点,如果当时的一个唐朝人想查阅某一卷书末尾的某个知识的时候,那么恭喜他,他必须得把整个一卷书全都铺开来,一直展到末尾才能找到自己要找的东西,这个操作是非常麻烦的。
于是,人们想到把书折叠起来,就跟如今的折纸一样,不再转成卷轴,而是按照等大的一页一页折叠起来。这样读书人打开书卷的时候,就像拉开活页一样,至少不用像过去打开卷轴那样,全部展开来了。
这种折页书用了一段时间之后,人们又发现,原来每页链接的地方,由于经常开合拉页的缘故,很快就撕裂了,但是这种撕裂却并不影响阅读,相反更方便了,连拉页都不用了,直接翻篇翻页就行了——一直到这个时候,我们现代意义上的翻页书本形态,终于出现了。
热门推荐
非正常历史研究人员,专注历史销售几千年~
我们以史为镜,可以照亮你的美
大锤说史
想看有趣的历史八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