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写作与欣赏》六、神韵悠远
【关 键 词】意象、意境、色调、神韵
神韵悠远
【内容提要】客观世界的景物是象,诗中的景物是意象,诗中的诸多景物构成意境。有好的意境的诗有余意、有余味,就可以说有神韵。
【关键词】意象、意境、色调、神韵
(一)意境
客观世界的景物是象,诗中的景物是意象,诗中的诸多景物构成意境。也就是说意象的组合构成意境,境生于象而超乎象。有好的意境的诗有余意、有余味,就可以说显得有神韵。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滕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小令之所以动人,是因为以列锦的手法,协调地组织了一些典型的意象,藤是枯,树是老,鸦是昏,道是古,风是西,马是瘦,阳是西。这些意象组合没有一样靓丽的色彩,没有一样叫人看了提起精神,这恰是天涯流浪人的意境。“断肠人”即使可以看作诗人自己,也是诗中意象之一。诗中的“余”、“我”不一定是诗人本人的意象,如李白《长干行》中以“妾”的口气自述,揭示一位商人妻子的情感生活。
意境是作诗以前就有了的,正如作画“胸有成竹”才下笔,意境在作画之先。作诗根据意境求象,组织好意象来表现意境。在设景造境中,写景是为了抒情,要把景写好,更好地烘托出情来。
清平调三首(其一) 李白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李白用二十八个字写了大量的意象。云、衣裳、花、容貌、春风、槛、露华、群玉山头、瑶台、月下,还有动作想、拂、见、逢,形容形状的浓等,含量很大。这造成的意境:祥云燎绕,仙乐奏鸣,羽衣飘舞的仙境里仙女吸食风露。
(二)色调
设景造境要注意景物的色调和谐,情调一致。诗歌的色调指的是一首诗的思想感情的基调,是明亮的,还是暗淡的;是明快的,还是还是晦涩的。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色泽亮丽,黄鹂配翠柳,青天映白鹭,极为调和。
色调的运用有时是矛盾的统一,如一幅画用冷暖色调相互辉映,或用明暗来互相衬托。如“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杜甫《春夜喜雨》)在大片的暗色中有一点明亮吸引人的视线,形成强烈对比。
手推车 艾青
阴暗的天穹,枯干的河底,冰雪凝冻,灰黄的土层,曾经学过画的诗人艾青在这首诗中描绘了一幅凄清枯寂的色调。读完后,诗中那手推车发出的刺耳的声音久久不能消逝,声音也成了可以感知的象。
(三)神韵
每首诗都创造着自己的意境,赋予神韵。神韵和品位格调是不可分的,“古、悠、亮、娇、悠、韶、清、冽、远”都是韵。有“言外之意,味外指旨”就是有神韵。一首诗的神韵,好的意境从哪产生?总的说是“真、深、神”。
首先诗的感情要真。
《九歌之十·国殇》 屈原
国殇,指为国捐躯的人。本篇是追悼阵亡士卒的挽诗,前十句艺术真实地描写了惨烈的战争场面,处于劣势的战士面对死亡无所畏惧,战斗到最后一个人。后八句是对劣势的战士的真情赞颂。“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诗人把超验的感觉当作真实来写,即使冥想但符合生活的真实。这首诗雄浑壮烈,比起风花雪月是另一种神韵。
其次对人生真实的体验,对事物特征细致全面地观察,得到深刻的认识,写出有深度的诗篇。一个有才华的诗人一生写的诗,流传下来的只有几首,为人传诵的只有几句。有的阅历广,古今中外,天上人间尽收笔底;有的只写自己或周围,他们必然有超过常人的体会和表达,才会有好诗。
生活之恶 (意大利)蒙塔莱
我时时遭遇
生活之恶的侵袭:
它似乎喉管扼断的细流
暗自啜泣,
似乎炎炎烈日下
枯黄萎缩的败叶,
又似乎鸟儿受到致命打击
奄奄一息。
我不晓得别的拯救
除去清醒的冷漠:
它似乎一尊雕像
正午时分酣睡朦胧,
一朵白云
悬挂清明的蓝天,
一只大鹰
悠悠地翱翔于苍穹。
(吕同六 译)
细心领会,这是生活遭遇很多挫折的悟后语。用了生动地比喻,前段说生活所恶暗自啜泣的痛苦;后一段写想通之后,心也安了,像雕像、像白云、像鹰,拯救除去清醒的冷漠。
再就是一首诗要有神,首先要有充实的思想和充沛的感情,还一定要有相称的艺术表现,诗才能写得空灵,主宾分明,虚实相生,精炼含蓄,少言多义。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诗的诗眼是悲秋,前四句写秋景萧杀,后四句写远离家乡,贫病交加。
诗人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夔州向以猿多著称,峡口更以风大闻名。诗人移动视线,由高处转向江水洲渚,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点缀着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真是一幅精美的画图。其中天、风,沙、渚,猿啸、鸟飞自然成对。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句中自对,如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读来富有节奏感。
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索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无边落木萧萧下”写空间,“不尽长江滚滚来”写时间,透过沉郁悲凉的时空对句,显示出神入化的笔力和磅礴气势。
直到颈联,才点出“秋”字。“独登台”,则表明诗人是在高处远眺,这就把眼前景和心中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常作客”,指出诗人飘泊无定的生涯。诗人目睹苍凉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故生出无限悲愁之绪。此联的“万里”“百年”和上一联的“无边”“不尽”,还有相互呼应的作用:诗人的羁旅愁与孤独感,就象落叶和江水一样,推徘不尽,驱赶不绝,情与景交融。
尾联对结,并分承五六两句。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使自己白发日多,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排遣。本来兴会盎然地登高望远却惹恨添悲,诗人的矛盾心情是容易理解的。
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一一得到表现。次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气氛,好比画家的写意,只宜传神,让读者用想象补充。三联表现感情,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四联又从白发日多,护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纸上。
此诗“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不只“全篇可法”,而且“用句用字”,“皆古今人必不敢道,决不能道者”。它能博得“旷代之作”(均见胡应麟《诗薮》)的盛誉,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诗歌写作技巧,诸如词语运用,节奏、声律、对仗等是诗人的功底。加强艺术修养,提高审美能力,才能写好诗。
(四)警策
诗句立意正确,见解独到,精炼生动,能引人共鸣叫警策。
好的警句为人传颂,成为格言。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元好问的“问世间,情是何物,直叫生死相许?”至今还为流行歌曲作歌词。
警策有震撼力。有的用不平常的言辞说出,如李贺的“天若有情天亦老”;有的是平常语,如“人活一世不容易”。(帕斯捷尔纳克《日瓦戈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