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经典,怎样影响你的人生”征文选登之一(下)

“文学经典,怎样影响你的人生”征文启事

这是一个碎片化阅读的年代。

手机的普及和新媒体的迅猛发展,正越来越吸引着公众的眼球并占据着人们的业余时间。但扪心自问,每天海量的信息乃至爆炸性的新闻能给你带来什么?每天汹涌而来的新闻信息如海浪般退潮之后,你的记忆深处能留下多少有益的回味?

假若我们回眸走过的人生历程,有一种阅读却是难以忘怀的,它如影随形甚至刻骨铭心地陪伴着你,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人生,这就是文学经典。是的,那些深刻地描写了人性的真实与复杂而具有震撼灵魂的伟大力量的作品,那些优美地既反映了人类的普遍情绪、情感,又深深地打动读者心灵的作品,总会普遍受到人们的喜爱,它不仅被世世代代广为传阅,而且总是常读常新。文学经典不仅给我们带来了阅读的愉悦,开阔了我们的视野,启迪了我们的心智,还激发了我们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信念和热情。歌德曾说:“优秀的作品无论你怎样探测它,都是探不到底的。”雪莱也言:“一首伟大的诗篇像一座喷泉一样,总是喷出智慧和欢愉的水花。”

那么,让我们怀念经典、致敬经典并重温经典吧。

为了唤回我们每个人对文学经典的美好记忆,在新媒体时代点燃经典的亮光以照耀我们每个人的人生,引领我们追求美好的理想与信念。从2021年第1期起,我们发起“文学经典,怎样影响你的人生”征文活动,每期开辟专版刊登优秀来稿。具体要求如下——

征文要求

  1.回忆并记录你印象最深并且对你影响最大的某部经典作品的阅读经历和感受,所述经典作品可以是书也可以是单篇作品,可以是中国的也可以是外国的,可以是小说、散文、诗歌,也可以是剧本、报告文学等任何一种体裁;

  2.杜绝虚构与杜撰,必须以真实经历和真实感受,讲述某部(篇)经典作品为何能深深感染并打动了你,它给你后来的人生历程和人生观、价值观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3.文章切忌泛泛而谈和无病呻吟,要求所写阅读经历独特、感受真切,力求有感而发和言之有物,能给读者带来有益启示;

  4.篇幅每篇以2000字以内为宜,杜绝一稿多投,杜绝发表前在任何网络平台传播,来稿一经采用即寄样刊并付优厚稿酬;

  5.来稿请注明作者邮编、通讯地址、手机号,并发送至本次征文的指定邮箱:

  bjwxjcyd@vip.sina.com,邮件主题请标注“重温文学经典”字样。

征文时间

  即日起至2021年10月31日止。

《北京文学》编辑部

2020年11月6日

征文选登之一(下)

我阅读汪曾祺是从《受戒》开始的。最难忘的是汪先生《日规》中艰难岁月里的坚韧、柔美与温情,那是面对苦难的从容恬淡,是对师友的至真挚爱,是让人想哭哭不出的难过,是直坠心底的叹惋。

绕不开的那一篮菜、一篮花  

文 / 李萍艳
细想起来,真正开始读汪曾祺先生的作品是在工作之后,虽然年少时也曾读过《受戒》,留下一些模糊的印象,但,似懂非懂,并未体味到其中的真趣。

  毕业后,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在风景如画的南国做一名语文教师,当学到新教材的“疏、密之美”时,读着《葡萄月令》,我惊讶地想,怎么还有这样的文章?从了解作者到通读著作,我第一次感受到什么是心领神会却无法言述的从容恬淡、自在疏朗、心神逍遥、怡然自得。不知是生活态度成就了汪曾祺的文字,还是汪曾祺的文字成就了这样的生活。但于我,这是一种教会我生活智慧的精神恩赏。

  风花雪月的浪漫和哲思求索的苦恼从未让我发现,柴米油盐的现实生活居然可以这样意趣盎然、滋味悠长。那闹哄哄的菜市场会成为所经必览的“风景”,那唇齿舌间的美食可以从采买到入口渗透着全身心的热情,那艰苦岁月的拮据窘迫、流离失所也能沉淀生香、熠熠发光,那生活给予的艰辛、委屈带来的可以不是忧愁怨愤而是“此心安处是吾乡”的泰然自适……面对不能预料的命运起伏、人生际遇,教授夫人把手里挽的一篮花换成一篮菜,而汪曾祺先生却把生活的那一篮菜变出一篮花。他对生活怀有的赤子温情,那一派天真的热爱,让我认为是对汪曾祺先生最大的赞美、最中肯的评价,不只是文学家,还应该是:生活家。

  “生活家”是我刚从《北京文学》上看到的散文题目,看到这个词,我立刻就想到了汪曾祺,想到了我不能不写的这篇文章。

  在南方的那些年,汪曾祺先生把我从初出校门每天为琐碎的现实生活捆绑的苦恼中解脱出来。让我的心情,从不善操持的无奈变为赏心悦目的热爱。即使我真的不喜欢餐厨之繁,但我的心情已经完全可以沉浸在果蔬生趣的欣喜间……而他笔下那像块大豆腐的北京城,那提笼遛鸟的皇城自得,那数不清的小胡同,那京腔京韵的北京生活……让我离开了北京又走近北京,似乎从未远行。

  最难忘的是汪先生《日规》中艰难岁月里的坚韧、柔美与温情,那是面对苦难的从容恬淡,是对师友的至真挚爱,是让人想哭哭不出的难过,是直坠心底的叹惋。感觉汪先生在写人间烟火的时候是一直在微笑的,微笑中饱含沉静的沧桑,沧桑中也有难言的隐痛,但这一切都抵不住他对人生意趣的温柔。

  汪先生的文字平淡若水,化迹无痕,如话家常,至淡味深。让人难以察觉到的刻骨功力、恰到好处的节奏感、和谐统一的韵律、至性至情的纯真……如小河流水般,一切仿佛俯拾即是的天然。人在天地间,气韵生自然,浸满烟火气,文字入心田。

  文字的力量,不在于它的声响,而在于它润泽的悠长。南城长长的狭窄的胡同、大杂院里探出的花草、院中歪斜的古槐、随风摇曳的光影、地坛红墙边的落日、寂寥的椅凳、盛夏若有若无的槐香、入夜的虫鸣、秋日无痕的落蕊、依然在碧空响起的驯鸽声……所有这一切,在眼前、在心里、在文字间。在过去、在现在、在你我他的生活里,一遍一遍重演,一天一天逝去。但是,因为好文章,好文字,我知道了,我在,你也在。

  这就是我为何对北京如此深爱。这座古老又崭新的城市,大到我居此多年,也只能熟悉其中极少之几分,然我所经所至,不仅有今日的流光溢彩、繁华匆忙,还牵引着无数历史过往、人文沧桑,仿佛和很多人、很多生命,经历了很多次的生活。我们在不同时刻经过这个世界,却因为这座相同的城市,可以穿越时光与相似的生命相通、相遇、相认、相知。用人与人的温情抵挡一个人行走的虚无荒凉,用对人间生活的挚爱,抵消生之短暂、无情流年。每次路经友谊医院,禁不住想起汪先生最后赞美过的“茶”,愿先生之真心至情,将生活中绕不开的那一篮菜开出满篮花……

-完-

原载《北京文学》(精彩阅读)2021年第1期

BOOK

人老了,就经常会睡不好觉。睡不着的时候,我就会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假如当年没有《艳阳天》的滋润,我那荒芜的心田会不会更加枯竭、我的人生会不会是另外一种色彩呢?

《艳阳天》让我受益终身

文 / 周其伦
2020年,《北京文学》迎来了创刊70华诞,在他们举办的一系列庆典活动中,我特别看好该刊安排在《北京文学》(精彩阅读)和《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两本刊物上的“经典回顾”栏目。它浓墨重彩地呈现着70年来曾经发表过的小说篇什,深情地回眸了在漫长的岁月中,经典小说作品带给我们的温馨与浪漫,这样的举动具有不可估量的标杆和引领效应,在这个碎片化阅读成为时尚、网络自媒体波涌浪翻的当下,尤其难能可贵。

  “经典回顾”栏目里再现了著名老作家浩然先生发表的处女作《喜鹊登枝》,这篇小说发表时间是1956年,而我刚好是经历过那个时代的读者。因此,我在阅读这篇作品时,就可能比别的读者多了一些思绪飘飞的联想。联想到我们那个时代的文学氛围和生活背景,联想到浩然的文学成就对我成长的感召,特别是联想到他的长篇小说《艳阳天》对我的生活产生过重大的影响,关乎文学的那活色生香的一幕幕图景,恣意地涌上我的心头。

  现在的朋友,很少有人会提起浩然,年轻一点的,甚至都没有听说过。但对于我们那一代人,特别是稍微对文学有那么一点点感知的朋友,对浩然的大名无人不知。别人怎样评价这个作家或者怎样看待《艳阳天》,我无法左右,我只想从我个人的心路历程,真诚地告诉人们一个事实。是浩然的现实主义情怀让我靠近文学,是《艳阳天》吸引着我,从对文学的懵懂,渐渐到有意识地通过作品去关照人生幽微,丰富自己的内心。

  年少时,我的阅读可以说相当的艰涩。那个时候,由于家庭贫困、身体瘦小,男孩子们喜欢的蹦蹦跳跳游戏我几乎都沾不了边,学校球场最是我忌惮的地方。我感觉当时唯一可以让自己有一点存在感的,那就是静静地躲在一边看书。一开始也只是放学以后的胡乱读,充其量就是在连环画和一些故事书里流连忘返。真正有意识地把阅读当作一回事,懵懵懂懂地有了一点喜欢文学的意识,那还是上了初中以后了。初中毕业时是1973年,由于家里没有经济条件供我再继续念书,于是就想着早日出去挣钱。

  那一年,我从重庆坐火车辗转陕西宝鸡,搭乘军队拉货物的大卡车跋涉过陕西和甘肃两省,最后落脚到六盘山下的宁夏固原县,也就是现在的固原市,投靠我大姐。当时我大姐夫在这里当兵,担任某团参谋长,大姐便随军至此。我到固原的主要目的就是想通过这样一层关系能够当兵“曲线就业”,给自己找一条路子。

  在固原待了一年多,因为户口不能落地的关系,当兵无望,只能灰溜溜再回到重庆下乡插队。但是,在固原的那段经历,却让我搭建起了我最初的文学根基,这对我来说可谓受益终身。那个时候人们能够读到的文学书籍少之又少,幸好在我大姐夫他们团部的阅览室里,还多少能够阅读到一些成套的文学作品,我记得书架满满的,但文学类却不多,小说也有一些,尽管数量很少,但毕竟是有的,比起我在家乡时,就阔绰多了。

  当年我读得最为起劲的就是浩然的长篇小说《艳阳天》,当我写作退休在家,再度回想起那段岁月,依然会唤起我对当年那种朦胧美好和甘洌清甜的美好回忆。我当时把《艳阳天》翻来覆去地读,几乎达到了能够背诵里面很多章节的地步,我熟悉小说里的很多人物和生活细节,熟悉作品的多种描写手段和一些人物对白,对浩然笔下的北方农村生活描写很是青睐,我对小说里萧长春、马之悦、连福嫂子等众多的艺术人物形象也可以做到如数家珍。就是这样一部差不多被翻得毛边了的书籍,整整影响了我一生的爱好,甚至对我后来在报社的工作和家庭生活都有着很深远的影响。

  我当年的这种文学境况,主要的原因还是彼时读物太少,作为读者的我,几乎没有更多的选择,但也不排除我个人骨子里始终特别喜欢的平民视角、底层叙事和现实描写等文学创作手段,这样的文学况味也影响到我这几年的写作和品评。从今天的眼光看,囿于时代和作家视野的局限,《艳阳天》的故事架构和叙述手法,确实有着不少的缺失乃至是遗憾,但这部曾经轰动一时的长篇小说的文学经典地位绝对不可撼动。

  我注意到现在有一些人对《艳阳天》很是不以为然,但我个人却不这么看。我觉得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背景,我们实在不能也不应该按现在的文学标准去考量当年的艺术跋涉,当年那种10亿国人只有一部文学作品的局面,不应该是浩然的责任。我觉得我们在任何时候都应该尊重我们所走过的历史,即便这段历史曾经非常地让我们难堪,我们也应该尊重,至少我们不应该去鄙薄它,文化脉络的源远流长是如此,文学历史的渐变沿革也是如此。非常欣慰的是,在2019年,由学习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等10家出版社,联合推出的“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丛书,以期全面展现中华民族的文化创造力和新中国文学发展水平。浩然的《艳阳天》也赫然在列,可见对于浩然的文学成就、对于《艳阳天》,仍然有着丰赡的文学期许。

  人老了,就经常会睡不好觉。睡不着的时候,我就会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假如当年没有《艳阳天》的滋润,我那荒芜的心田会不会更加枯竭、我的人生会不会是另外一种色彩呢?我不敢细想。换个角度讲,如果没有《艳阳天》养成了我良好的阅读习惯,也许就没有我后来去阅读海量的文学佳作的兴趣,也许就没有我如今对文学的那份狂热和痴迷。从这个意义上说,我的文学人生是从浩然开始,《艳阳天》让我受益终身,这个说法亦不为过。

我的生活有过这样一段经历,所以我对社会的认知、对人生的感悟,包括我后来还能够创作一些作品见诸报刊,才会那么水到渠成,业余生活才会有如此绚丽的色彩。

-完-

原载《北京文学》(精彩阅读)2021年第1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