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方启:锻造大师的“三味真火”
锻造大师的“三味真火”
安徽怀宁 范方启
这世上历来不缺能写几个字的人,真要把一本书写到任时光怎样流转不仅魅力不减反而越发光芒四射的程度,这样的著作才是不朽的。《红楼梦》就是一本不朽的著作,它代表的是古典小说艺术的最高成就,也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典范之作,是当之无愧的“我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看一本奇书,看完之后总不免会使人有这样的思考,这样的鸿篇巨制是怎么完成的呢?这么想着,自然会对创作出奇书的大师多出几分好奇。
曹雪芹之所以能成为一个前无古人的大师,其实与他的经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14岁前,他在南京江宁织造府锦衣纨绔、富贵风流的生活,让他知道了什么是封建社会,没有这段生活经历,自然无从培养起他广泛的兴趣爱好,那么对金石、诗书、绘画、园林、中医、织补、工艺、饮食又拿什么去研究呢?即便曹雪芹有着超凡绝伦的文学的天赋,顶多也只能写一些普通百姓的生活,这样的著作能有多大的影响力还真不好说。这段经历可以说是占尽了天时,不可不谓第一味真火。
假如曹家一直显赫下去,曹雪芹也许和众多的公子哥一样在昌明隆盛之邦、花柳繁华地、诗礼簪缨之族、温柔富贵乡继续享受着“每日只和姊妹丫鬟们一处,或读书,或写字,或弹琴下棋,作画吟诗,以至描鸾刺凤、斗草簪花、低吟悄唱、拆字猜枚”的生活,这样的生活哪还有心事去想着著书立说。但命运没有让他继续做一个浑浑噩噩度日的混日虫,愣是要将他往另一条道上逼。
将曹雪芹往另外一条道上逼,好像也不是全无由来,或许命运看中了曹雪芹天生就有某种禀赋。童年曹雪芹可不是一般的淘气,看见八股文脑袋就大了起来,他就是贾宝玉活脱脱的原型。曹家家教甚严,不喜欢也得学,这等于给顽生上了紧箍咒。不过,年幼的曹雪芹更喜欢杂书,曹家家学渊深,藏书极多,精本有3287种之多。为曹雪芹后来“剑走偏锋”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一边接受父兄教育、师友规训,一边博览群书,尤爱读诗赋、戏文、小说之类的文学书籍。豪门生活加深了他对戏曲、美食、养生、医药、茶道、织造等百科文化知识的了解,为写作《红楼梦》奠定了基础。
家道中落清空了少爷的梦,让他不得不去一本正经地打量生活、思考人生。雍正六年,年方14岁的曹雪芹终于领教了命运的无情,时任江宁织造员外郎的叔父曹頫以骚扰驿站、织造亏空、转移财产等罪被革职抄家,曹雪芹随着全家迁回北京。曹家从此走下坡路,家道衰微,为了偿还骚扰驿站案所欠银两,以及维持家用,曹家不得已将地亩暂卖了数千金,再后来,亏缺日甚,被迫拿房地文书抵押。最终恶化到人口流散,与平民生活毫无不同。目睹着家庭的变故,公子哥的梦彻底地醒了,用他自己的话说:“虽不敢说历尽甘苦,然世道人情,略略的领悟了好些”。北京城的生活算是给他对于市井文化和普通人生活补上了一课,这又算是得地利之便。这一灶猛火可以彻底地烧醒了一个养尊处优的少爷,让他像普通人一样去感受尘世生活的五味。在北京城的生活,无疑使曹雪芹的视野更加开阔,对平民生活也加深了了解。北京城的确是锻造一个人的好地方,这味真火也就是常说的“地利”了。
值得一提的是,陷于逆境的曹雪芹结交的一些朋友对于曹雪芹实现一番人生作为取了不小的促进作用,这就是人和了。到雍正末期,不再年幼的曹雪芹开始挑起了家庭重担,渐渐的能够帮着曹頫料理些家务了。那期间,他结识了一些政商名流和文坛前辈,在他们的影响下树立了著书立说、立德立言的远大志向。生活之艰难迫使他不得不靠卖字画为生,而朋友福彭、敦诚、敦敏、张宜泉等不时伸出援手救助,为真正的患难之交。敦诚《赠曹芹圃》诗云:“满径蓬蒿老不华,举家食粥酒常赊。”尤其是好友敦诚,对于曹雪芹的“补天”不断地给予物质和精神上的支持,劝慰他专心著书,不因生活困顿而耽误人生大事,并作诗一首规劝曹雪芹:“劝君莫弹食客铗,劝君莫叩富儿门。残羹冷炙有德色,不如著书黄叶村。”人生能得这样的挚友,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这又是“人和”了。
就算占尽天时地利人和,自身努力跟不上还是一事无成,所幸的是曹雪芹没有辜负自己,更没有辜负那些关心着他的人们,隐居西山的十多年,排除生活上的种种困难,将旧作《风月宝鉴》“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写成了流芳千古的文学巨著《红楼梦》。
责编:丁松 排版:何苗
范方启,安徽怀宁人,教师,安徽作协会员。迄今为止,已在《散文百家》《躬耕》《散文诗》《小说月刊》《金山》《作家天地》《美文》《四川文学》和《人民日报》《北京日报》《新民晚报》《今晚报》《扬子晚报》《宁夏日报》《大众日报》等一千多家报刊发表散文、小说两千多篇,文章被收入各类年度选本数十次,常规出书三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