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育要做到减负增效,祛除自习课教师“坐班”很关键
【家教智慧 第956期】
小时候,我数学学得好,都是因为漂亮女老师奖励了一个牛皮纸书皮
学生在校上课有两种课型,一种是正课,一种是自习。所谓正课就是按学科排定,上课时教师必须到场“讲课”;所谓自习就是学生自己学习,或做作业,或预习,或根据个人情况自我学习,或看个“课外书”的。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上小学和初中的时候,正课就是正课,正课是要对教师进行考勤的,叫课勤,教师不到教室就是缺课,要记录考勤的;而自习就叫自习,是不分学科的,自习时除了班主任偶尔到教室转一圈或将脸贴在窗外的玻璃上看看自习秩序,其他教师是不能随意到教室的,否则,就会被视为“抢课”,其他老师会不满 ,学校会批评。所以,那时的作业,很多同学在自习课上就做完了,回家以后基本上就没有作业了。
可是,不知从什么时候,也不知从哪所学校后来将自习分到学科,当然是分给语数外之类的考试学科,不但分到学科,任课教师还要到教师辅导,还美其名曰“坐班制”,其实就是将自习课异化了,自习不再是学生的自由学习,而变成某个学科的“自留地”,于是,就有了老师自习上的“讲课”现象,将自习上成了正课,作业嘛,学生只有自己找时间再做了,于是便有了学生放了学才做作业,于是便有了作业做到深夜十二点还做不完……
不得不说,当下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与学校校自习课的缺失有关。学生在校所有时间都被教师占满,每个教师都不会白白浪费“自己的时间”,都想着在“自己时间”内给学生讲点知识,多让学生做道题,所谓作业,真正成了家庭作业,回家之后才再做。
而实际上,每个学科一天上一节正课,是讲不了多少东西的,学生要记的知识也没有多少,练上几遍熟练巩固一下完全可以了,如果说让学生做题,那是做不完的,但做多了就有用吗?多少年、多少学生的实践证明,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说,是没有用途的,熟非但没有生巧,反而生了笨——那么多学生,天天做作来到12点,到头来,考试成绩不照样差吗?
前天听了一节小学三年级英语课,我数了数,全册六个单元,生词就109个,每学期就算按20周计算,一周要记的生词不到6个,三年级英语就按一周两节计算,每节仅有2~3个生词,核心句每单元就3~5句,不要说自习,就两节正课,小孩子是完全可以学得、记得滚瓜烂熟的……
小学数学,每节课要学的知识点不过一个规则、一个公式,如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学生只要记住“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就可以“对付”所有的同类题目,老师让他练上十道、二十道也就可以了,为什么让他回家要做100道题呢?结果学生题是做了,但规则就没有记住,所以,做再多的题也就没有用了,其结果只能是时而对,时而错,这不是孩子做题粗心马虎的缘故,而是他被过多的、纷杂的题给冲昏了头脑,将注意力集中的具体题目上,而忘了本——规则。
再说一说语文,以新的三年级上学期统编教材为例,全册共有27课,生字250个,也按一学期20周算,每周学习也就一课多,每课的生字多则也十来个,平均到一周五天,不过每天两个,一个个聪明的孩子难道学不会吗?可现在怎么就是有许多孩子好多生字还写不对呢?
在我看来,学生特别是初中和小学生学习,每天是没有多少内容的,现在的教师忙,学生忙,都是忙在一个字写几百遍上,一个数学公式要做几百道题上,将学生的注意力从知识的接纳、内化转移到了机械做题做不完的作业上,消解了学生的学习力,使学生天天疲于应付老师的作业,天天为完成作业而忙碌,做完作业就万事大吉,至于自己今天学习的知识有哪些?学会没不会,都与自己无关了!
学生在学校时间完全由教师支配,一切学习行为都在教师主导下进行,没有属于自己的自习课,没有“留白“的学习生活,这不仅制约了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更使学生失去了自我学习的意识和动力,不仅成为被动的知识接受者,更使他们将学习定义成了给教师完成作业为已任,所以,一个个学生越刻苦,越勤奋,学习时间越长,做得作业(题目)越多,学生成绩就会越差……
所在,要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负担,首要是学校要开足自习课,让学生真正上自已的自习课,这个自习课,不应设置学科,尽量不要按排教师坐班,学校、班主任、任课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自我学习,在自习课上就完成相应的作业。其次,教师要切实转变教学观念,将“锯响就有沫“”熟能生巧“等陈旧观念扔进垃圾筐,引领学生自我学习,适度练习,将学生的学习从”完成作业“引领到“知识消化”上来,将每天对学习的认定,变做了多少道题,完成了多少作业,转移到学会盘点知道自己到底学会多少东西上来——比如,语文学会了几个生字,英语记住了几个单词,数学学会了哪条规则、哪个公式……
学校的正课是教师“告诉”学生今天要学哪些知识点,学校的自习可以让学生消化、盘点当天学到的知识点,正课是教师“主导” ,自习是学生主体,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只有在自习课才能真正体现。学校、教师要想切实轻学生负担,同时又大幅提升学习效益,自习课的作用便不可小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