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实施策略
小组合作学习是20世纪7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并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新型教学组织形式。小组合作学习是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以由人数不等的学生组成的学习小组为基本的组织形式,以小组成员的合作性活动为主体,以学生获得自主性的发展为目的的一种教学策略。合作学习对培养二十一世纪所需的高素质人才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全面的发展,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在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小组合作学习更是广泛地运用到课堂教学当中,使教师的教学观念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得发生了转变。但在对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学习实施情况的调查中发现,小组合作学习在实施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合作学习过于形式化、小组组建不合理,组内分工不明确、小组成员参与程度不均等、教师缺少有效的调控技巧、教师角色定位不准确、学生缺乏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对合作学习缺少有效的评价等。因此,如何使小组合作学习更有效是我们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合作学习的倡导者认为,从教学技术的角度看,影响课堂学习质量和效率的有三个重要方面的因素,即任务结构,奖励结构和权威结构。
任务结构包括(1)教学方式方法如讲解、提问、课堂讨论、作业练习等;(2)教学组织形式如全班教学,分组教学或个人自学。在分组教学中,又有同质分组和异质分组之别。
奖励结构包括(1)奖励类型,如分数、表扬或物质性鼓励;(2)奖励频数,如奖励间隔时间长短、奖励数量大小等;(3)奖励的可感受性,如直接奖励或间接奖励,(4)奖励的对象,如面向全班,小组或个人。在面向全班或小组的集体奖励中,又可以区分出竞争性奖励和合作性奖励。在竞争性奖励结构中,某个同学取得的学业成绩只表明他个人的目标达成,对每个人来说,一个人的成功就意味着另一个人的挫折和失败,而合作性奖励则不然,一个人的成功同时也帮助了另外一些人例如小组成员的成功。
权威结构相对来说比上述两种结构简单一些,主要是指由教师控制学生的活动还是由学生自己控制活动。例如,有的教师偏爱在选择学习内容或决定学习程序方面给学生较大的自主权,而有的教师宁愿事事独揽。
根据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合作学习有效性的因素,我们提出小组合作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实施的策略:
一、要实现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必需对合作学习小组进行合理划分。
合作学习小组成员的组成一般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这样既可以增加小组合作成员的多样性,同时有可以增加合作学习小组间的可竞争性。要实现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就必须将全班学生依其学业水平、能力倾向、个性特征、性别以至社会家庭背景等方面的差异组成若干个异质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小组一般以4-6人适宜,且每人都应有分工。如由谁组织、谁作记录、谁承担小组发言的任务、小组成员发言时其他同学干什么。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成员必须明白各自应该承担的角色,明白各自该为小组做什么,但角色可以经常轮换,这样让小组成员有机会担任不同的角色,明白各自的角色所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以此来增强合作者的合作意识和责任感。
同时小组合作学习各成员应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发展为一个整合的群体。小组成员不仅要努力争取个人目标的实现,更要帮助小组其他成员共同达到预期的合作学习目标。这样小组就要确立共同的学习目标,且这个目标应成为小组成员共同努力的方向。小组合作学习成员不仅要执行小组的共同合作学习的目标,而且还要理解这一共同目标,在认识上达成一致,最终把共同的目标转化为小组合作成员的内在需要和自觉的行动,这样小组合作成员之间就能形成一个有战斗力的群体。
二、要实现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必需对合作学习内容进行恰当选择。
小组合作学习固然是一种比较好的教学策略,但也不是说它普遍适用于各种情况。就一节数学课的教学目标来说,它往往由知识的,能力的,智力的,情感的这一系列的目标组成。这些目标有的可以通过学生自己的学习达到,没有必要再去合作学习;有的只有学生自己完成才能收到好的效果,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反而不利于达标。这些都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千万不能过于追求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而忽视了对其内在的需求。一般来说,只有那些重点目标、难点目标、高层次目标或不适合学生个体达标的目标的达成,才有必要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根据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小组合作学习问题的难度要处于最近发展区内,不离开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不超越学生当前的认识能力,这些问题经过学习者的小组合作学习能够得到解决。只有这样的难度才会激发学生合作的潜力,也才能实现真正的合作。
三、要实现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必需对要合作学习的问题进行充分准备。
小组合作学习(尤其是小组讨论)必须有一定的前提准备,必须建立在学生个体学习而且有了自己的见解之后才可以进行。要进行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必须要对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有一个总体的设计,并事先让学生知道小组合作学习所要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去搜集资料,提前思考,使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之前就对问题作好准备。同时教师设计的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有一定的挑战性。问题不能太难,超出学生的能力范围,更不能简单化,若太简单就无法激起学生合作的兴趣,这样小组合作学习就会流于形式。
四、要实现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师生角色必需正确定位。
在课堂上,学习的主人是学生,学习任务主要靠学生自身的独立思考、学生之间的协同合作来完成,而不是靠教师身先士卒冲锋在前、单枪匹马单打独斗。教师应在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合理引导,积极调控,承担好学习促进者这一角色。在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这一方法时,教师应注意从以下几方面来体现和发挥其主导作用:一是组织学生以明确的学习目标为核心进行自学,避免小组学习的随意性;二是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使他们对小组合作学习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保证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三是加强巡回指导,适时对个别学生给予帮助和指导,使群体教学和个体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弥补群体教学的不足;四是及时收集和整理学生自学中的信息,对教学过程适当进行调控,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五是对小组学习的结果要恰当地给予点拨和评价,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五、要实现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
合作学习通过组内异质结构分组技术,把每个人的成功建立在小组集体的共同努力之上,从而是使同学间互相帮助顺利实现;通过组间同质结构分组伎术,又保证了每个人都有公平争赢的机会,都有潜在成功的希望。这种双重制约的机制其实质在于建立起激励学生自觉学习的动饥、乐于探索的意愿及对成功的不解追求。小组合作学习不排斥课堂内的竞争,而是使个人间的不平等竞争转为小组间相对公平竞争,先合作后竞争,竞争又促进了合作。小组合作学习的成功基于小组合作成员的共同努力,必须发挥每个小组成员的最大潜力,它讲求的是整体目标达成的同时实现个人目标。同时小组合作成员是一个学习的共同体,这个链条上任何一环出现问题都不能有效实现小组合作学习的目标。所以要确立一种促进学生在小组集体中不仅个人努力并且乐于与同学互助合作的良性制约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