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珍藏的工业工程世界简史、中国简史
我们现在处在什么阶段?我们是怎样发展到这个阶段的?相信只有了解了这两者,我们才能回答我们将会走向什么阶段的问题吧。
---六号
本文由姜顺龙先生撰写,授权与“工业工程真牛”发布。以下为正文,请耐心阅读,预计阅读9分钟。
工业工程的发展迄今已有一个多世纪的漫长历史过程。但人们必须要弄明白一点是,它的发源地并非在亚洲和中国,而是在世界上有着强大工业和先进科学技术的欧洲国家(如,美国、英国和法国等)。这些先进科技工业国家创建了人类工业上的变革,使工业在生产上产生重大飞跃,促使工业发生了所谓初始的“工业1.0”机器制造乃至今“工业4.0”的智能制造与智能工厂的现代管理模式,进一步提升了工业生产对经济效率的促进,而工业工程应用的全过程始终是跟随着工业生产发展的需求所推动,而不断地创新出新的应用方法与手段,适应和投入到企业实际的生产制造的领域中,以真正达到对生产提高效率,而降低成本的总旨。
国际上工业工程的产生与发展
工业工程的产生与发展,大体上分为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
首先是工业工程概念产生的萌芽期。而这个时期的代表性的人物是英国的亚当.斯密司。他在1776年出版了《国富论》一书,首次提出劳动分工的概念。他认为采用劳动分工的方式,可以提高生产效果,其原因有三点:每个工人提高了熟练程度;节省了搬运时间;“发明了大量的机器,使一个人能做几个人的工作”。对于这些概念为后来的工作简化、流程分析和时间研究等打下了基础。以自于后来对工业工程的影响和贡献较大的是英国的查理.倍倍奇。在1832年他出版了《论机器制造业的经济性》一书,书中对涉及工业工程的许多问題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如时间研究、研究与开发的绩效、根据经济分析来选择厂址、实行奖金制度等。而查理.倍倍奇还对工业工程的另一重大贡献就是试图制造被他称之为“分析计算的机器”,并真的设计了世界上第一台数字计算机。最终英国政府将撤消了查理.倍倍奇的项目基金,并被迫停止研究与开发。不然的活,计算机的问世也许会提前一个世纪。
在工业工程发展的第一阶段中,尽管有许多人都对工业工程的产生做出了贡献,然而一致被公认的工业工程的开端,是始于本世纪初美国人泰勒的研究工作。泰勒强调从实践出发,完善了亚当.斯密司和查理.倍倍奇等人所提出的概念和方式,正式创立起对时间研究的问题。同样和泰勒同一时代的弗兰克与莉莲.吉尔布雷斯,从另一个角度也相应地创建了对动作研究。他们的研究工作为工业工程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以至于今的动作研究和时间研究仍然是工业工程最典型的主要内容之一。但是早期的工业工程是以现场作业为中心,因此其技术方法只局限于提高工作效率和降低成本。这时期主要的工业工程概念和方法包括:动作和时间研究;工作简化和质量控制;工资和人事管理中人的功能问题;职务评定和绩效考核;工厂布置;物料搬运;生产计划管理等。这些内容构成为通常所说的“古典工业工程”或者是被称为“传统工业工程”的应用。
2、第二阶段
工业工程发展的第二阶段,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工业工程开始转化成具有现代含义的科学技术的理念。随着时代的变迁,英、美两国不断地公开了许多战争时期的保密资料。这样,对工业工程的促进起到了巨大的推动性作用。于其有突出贡献的是运筹学的发展,它使工业工程从经验主义转变为更多地讲求定量法,普遍认为可以把运筹学作为工业工程的理论基础,不仅是因为可以用运筹学的原理来改进工业工程的传统方法,使之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而且还因为运筹学的系统性,可以把工业工程的各种方法综合起来,用于解决较大的系统问题。因此,在这里还要指出的是20世纪50年代的10年是工业工程和运筹学相结合试验最活跃的时期,特别是美国和其他欧洲国家的一些大学的工业工程学系把运筹学定为必修课程;有些原有的工业工程学系和研究单位改名为工业工程与运筹学系或研究所;而美国工业工程师学会也相应成立了美国运筹学学会的分会机构;随即工业工程的书籍增添了有运筹学的篇章。
3、第三阶段
工业工程发展的第三阶段,而是到了20世纪70年代中后时期至今,由于世界上电子计算机的问世和普及,使更多复杂的数学方法,可以用来解决工业工程上所遇到难以化解的问题,并且能按照系统工程的理论,对企业这样和那样的复杂系统进行模拟分析和优化设计,形成一种以人机结合为一体的集成性系统。将昔日的“传统工业工程”走向“现代工业工程”从而使工业工程迈上了新的台阶。对于现代工业工程的发展,同样起到关键性的作用是另一个领域中对“人的因素”的研究,包括工效学、组织理论、心理学、工作设计的激励理论等。这些理论和原理也均被纳入到工业工程的范畴,从而使得工业工程的发展成为一门完善的、具有坚实理论基础的现代工程学科。见表1.1所示:
表1.1工业工程发展史
国内工业工程的发展与应用
工业工程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体系,在国内虽然形成过程较迟,但是事实证明属于其范畴的许多理论知识和工艺技术早已在某一局部和不同程度上被得到应用。可以说,国内工业工程应用和发展的历史,可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的初期。当时,新中国正处于恢复国民经济,全面开展大规模工业建设的新时期。作为国家社会主义工业骨干的156项目工程,在前苏的援助下快速兴建,而在具体的实施中工业布局和企业管理是全面地学习与采用前苏联的模式,并推行其生产组织与计划方法,实际上其中也就包含着某些传统工业工程的方法内容,如进行时间研究、制定劳动定额标准和工厂布置等。
同样,国内的工业工程的产生与发展,大体上也可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第一个是摇篮时期(1949年~1965年)
在这时间段内,工业工程正处于萌芽的状态中,而企业普遍都采用学习苏联的管理模式。但是由于当时的政治环境和国际形势上的原因,国内曾在一定时期把工业工程认为成是资产阶级产物而收到排斥和反对。自从到了20世纪50至60年代的时期,国内的社会主义建设掀起了高潮。在工业战线上广大工人响应国家号召,积极投入合理化建设,技术革新运动,改进生产工具、工艺过程、操作方法和技术标准,改善劳动条件,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消耗和成本。但是以上的工作都处于在未有系统性地了解和掌握工业工程理论与方法的条件下,而是自发地创意所应用的。在1960年贯彻《鞍钢宪法》,大力开展技术革命,发动群众性运动,积极开展社会主义劳动竞赏,组织青年突击队,推行“两参一改三结合”,进一步推动了技术和科学管理发展,生产上提高了效率,增加了生产率。同样这一时期在工业方面涌现和造就出大批革新能手和先进高效的生产方法。如郝建秀工作法、倪志福的钻头法、王崇伦万能工具胎、苏长有砌砖法等。事实上,这些旨在提高效率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方法的精华,本身就是对工业工程的创新和应用,但可遗憾的是这些已成功的工作方法未能上升到理论与专业的高度被重视和实行,导致不能持之以恒地推广与应用,这就是国家无形资产的损失。
第二个是停滞时期(1966年~1976年)
1966年至1976年是国内“文化大革命”动乱时期,国家的整个经济处于停滞的阶段,以阶级斗争为纲,把发展生产被当成“唯生产力论”遭受批判,将合理的企业管理制度和方法被视为“管、卡、压”而破除,造成许多企业的质量检验和标准化工作被取消,生产上劳动无定额,岗位无定员,生产秩序发展几乎处于停顿状态。这就是十年动荡给经济带来的后果。但是,在企业中,尤其是国家重点的大中型企业中,仍有众多的工程技术人员和广大工人坚持大搞技术革新,为提高生产效率,减轻劳动强度,降低成本消耗,做出了许多优异成绩。在这时期国内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利用工业工程的理念,创建了企业的“优选法”应用,这就恰恰证明了工业工程是人类在生产运作中,为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率,必须所要采取的是以科学的理论和技术性方法。
第三个是启动时期(1977年~1988年)
1978年开始,在国内实行了经济体制和对外开放政策,国民经济和科学技术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仅从单一的计划经济转入向市场经济的过度。所以给工业工程的发挥创造了新的有利条件。并以市场竞争而形成了企业的生存隔绝,因而进一步提高生产率和经济效益,逐渐成为社会与企业的客观需求。人们也从世界的工业发达国家的经验中清醒地认识到,科学管理与先进技术对企业生产的重要性,因为它们是发展生产与经济的制造链,在主观上是缺一不可的相并连关系。因此在这种大环境改革浪潮下,工业工程又被重新推向企业生产的前沿,再次被企业引起高度的重视,使人们从无意识应用工业工程逐步转向有意识的应用工业工程。这期间许多企业相雨后的春芛开始重视和加强管理,普遍设立企业管理和质量管理机构。在大力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同时,也相似积极学习现代管理方法。20世纪80年代初,当时的国家经贸委,在全国极力推广18种现代管理方法,这些方法中大都属于现代工业工程应用范畴,如,系统工程、全面质量管理(TQC)、价值工程、网络计划技求、成组技术(GT)、线性规划、看样管理等。为更好地适应这一发展性的趋势,从1980年前后开始,全国高校陆续设立管理工程系,虽然目标是为培养管理人才,但实质上教学中采用了不少工业工程方面的课程。此后,由企业工业界的重视程度的上升,同样也引起国内科技界的高度关注和重视。在工业项目的规划、设计、咨询、评估等方面,均在不同程度上应用了工业工程技术。然后很多企业从不同角度地组织了“工作研究”学习物流技术,并开始有一定意识地去应用工业工程的原理和方法,解决企业生产上实际所发生的问题。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工业工程应用开创了新局面。1985年机械和电子系统有关部门组织和指导一些企业进行应用“工作研究”的试点,并从中推行日本所创造的“5S”等工业工程技术,使得企业的生产取得了显著成绩,大量事实证明:工业工程对国内企业工艺与管理优化,提高效率和效益方面也是适合和有效的。
第四个是发展时期(1989年~现在)
为了推广国内工业工程进一步发展和应用,1989年8月,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首次组织召开“工业工程”座谈会,当时邀请有几十名专家、学者参与会,共同探讨了工业工程的研究和在我国应用问题。于1990年6月在天津大学召开“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首届工业工程学术会议”,成立了在国内第一个全国性的工业工程学术组织―――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工业工程分会,在1991年3月成立工作研究与效率专业委员会,此时宣告中国第一个全国性工业工程学术团诞生。工业工程分会的成立,为我国工业工程的研究和学术交流奠定了组织体制上的基础,它也充分标志着国内的工业工程进入到系统发展和应用研究的新飞跃期。从此以后,许多工业部门、学术团体广泛开展对工业工程的宣传力度,并进行大量性培训和专业试点,在这一段时间内出现了学习推广工业工程的热潮,使得越来越多的企求对应用工业工程产生一种渴望的迫切要求。目前,在国内对工业工程的应用涉及航空、航海、汽车、钢铁、机械制造、家电、医疗设备、建材、信息等十几个行业,包括中商飞的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中航集团的沈阳飞机制造有限公司、西安飞机制造有限公司、成都飞机制造有限公司;第一汽车集团、广东科龙集团、广东美的集团、深圳华为公司、上海大众汽车制造有限公司、上海宝钢(集团)有限公司等,以及东南沿海的众多企业都已经应用工业工程,把它作为提高企业技术与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并都在不同行业和不同的生产阶段中取得良好的成效。见图1.1所示:
图1.1国内工业工程发展的时期
作者简介
姜顺龙,1955年出生于上海,高级工程师。现受返聘于中国商用飞机责任有限公司、上海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工业工程部IE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