譬如过去有两个小儿到河里遨游嬉戏,在水底摸得一把毛

●49小儿争分别毛喻

译文

譬如过去有两个小儿到河里遨游嬉戏,在水底摸得一把毛。一小儿说:「这是仙人的胡须。」另一小儿说:「这是罴的毛。」当时河边住着一位仙人,这两个小儿争执不下,便到那仙人处,请他决断。而那仙人随即取了一把米和胡麻子,含在口中嚼了,吐在掌上,对小儿说道:「我掌中的像是孔雀屎。」这仙人没有回答他们的问题,人们都是知道这一点的。

世上的愚人也是这样,说法的时候,随便地谈论其他种种毫不相关的学说,并不就理上正面答覆,如那个仙人答非所问一样,遭到一切人的嗤笑。浮泛散漫地虚说一通,都是这样子的。

原典

譬如昔日有二小儿入河邀戏,于此水底得一把毛。一小儿言: 「此是仙须。」一小儿言:「此是罴毛。」尔时河边有一仙人,此二小儿诤之不已,谐彼仙所,决其所疑。而彼仙人寻即取米及胡麻子,口中含嚼,吐着掌中,语小儿言:「我掌中者似孔雀屎。」而此仙人不答他问,人皆知之。

世间愚人亦复如是,说法之时,戏论诸法,不答正理,如彼仙人不答所问,为一切人之所嗤笑。浮漫虚说,亦复如是。

解说

仙人把米和胡麻子嚼了,吐在掌上,说是像孔雀屎,他的意思大抵是那把毛既不是仙须,也不是罴毛,不知道是什么毛,没有真正的答案。这种答非所问恰恰揭示了事物在那种情形下的真实性,后世禅宗多采用这类方法。

《长阿含经》卷十七<沙门果经>也记敍了这般情形。阿闍世王向六师外道提出这样的问题:「世间有许多通常的职业:象夫、马夫、御者、弓箭手、旗手、营官、士兵、皇家出身的高级将军、军事侦察员……所有这些人都在现世享受他们的职业的可见的果实……你能够告诉我一个沙门生活的任何现世可见的直接果实吗?」没有一个人直接回答这个问题,而只是解释他们自身的理论,因为从他们的观念出发,想不出沙门生活有什么可见的直接果实,没有确切的答案可言,这样一种问答恰也显示了一种他们所处情势的真实性。「不阑迦叶就是这样的,当问到一个沙门生活的直接利益是什么,他讲解他的无业报原理。尊者,正像一个人,当问到一粒芒果是什么,他回答一条面包如何如何。」(见《顺世论》第六O八页,也可参见《中华大藏经》第三十一册第二O九页)

(九十一)贫儿欲与富等财物喻

百喻经 

收录于话题#百喻经故事98个

听佛乐

看故事

慈佑众生观世音菩萨普渡慈航会 - 佛歌经典

贫儿欲与富等财物喻

NO.91 寓言小故事——白话版摘自网络

和有钱人比财富

【原文】
昔有一贫人少有财物,见大富者意欲共等,不能等故,虽有少财欲弃水中。傍人语言:「此物虽尠,可得延君性命数日,何故舍弃掷着水中?」世间愚人亦复如是,虽得出家少得利养,心有悕望常怀不足,不能得与高德者等,获其利养。见他宿旧有德之人,素有多闻多众供养,意欲等之不能等故,心怀忧苦便欲罢道,如彼愚人欲等富者自弃己财。
【译文】
从前有个穷人,财产很少。见别的富人广有资产,便想与他比阔气,由于比不上,就想将自己的财产全丢进水中。旁边的人都劝他:「你这点财产虽然少,但也可以维持一段生计吧!何苦要扔到水里去呢?」

这故事比喻∶世间也有这样的愚人:虽然得以出家,也多少获得些利养,但心中总不满足,往往奢望过多。不能像德高望众的修行沙门那样能得较多的供养,但看见自己以往认识的人当中,有的因为品行高卓,受人敬仰因而供养丰厚,便觉不服气,想要与他们同等待遇。但同等待遇是不可能的,于是只给自己增加烦恼忧苦,进而想放弃修行的道路。这就太像那位想与有钱人斗富的穷汉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