魂之所依——重访母校华中师范大学(之十三)‖十三、文化大餐

2018年10月11日,我在云浮东站登上了开往广州南站的动车,开启了我重访母校的旅程。行程结束后,我撰写了14篇随笔散文,并以《魂之所依——重访母校华中师范大学》为名,结集出版。如今时间过去差不多两年了,每当想起当时的情景,依然让我激动不已。母校之恋,同窗之情,此生无法忘怀!

十三、文化大餐

 

 

2018年10月13日麻城午餐

在山区的某个企业,我担任了多年的办公室主任,与各界打过不少交道,参与过无数次公款吃喝。当时的吃喝玩乐有一个很严肃的名称,叫接待。无论是企业还是党政机关,接待中的品味不在文化,而在菜肴、酒水。领导的一口酒、一口美味,说不定就是一个普通人半个月的工资或一个月的开支。偶尔接待风雅的领导,听着他对经典的所谓新解甚至曲解,还要违心地奉承,甚至鼓掌……想起自己当日的所作所为,真的令人作呕!

  即便不是接待,毕业36年,与我同桌吃饭的,文化程度总是参差不齐,他们在餐桌上说得最生动的,往往是黄段子。虽然我并非不好色,但多了就会觉得庸俗。

  这次重访母校,与我一道吃饭的人,或文化比我高,或学历与我同,而且同出一个师门,专业的话题,点到即明,毋庸多作解释。

  

我和老大哥鲁金华同学

10月12日,我们在孙桥吃午饭,吃的是美味可口的炸小鱼、炸鲜虾、火锅羊肉。席间,大家说起京山分院的往事和今日的所见所感,惊叹孙桥的巨大变化,更为这顿价廉物美的午餐而高兴。说得太忘形了,不知道谁从锅里夹起一块羊肉,不小心掉到了桌子上。鲁金华见了,立即说了一句:活的,活的,跑了!引得大家会心而笑。

  鲁金华退休前是武汉理工大学教授,教外国留学生汉语。他说他给留学生上课,讲到在宴会时,留学生因为不习惯使用筷子,常常会出现夹起菜来掉到桌子上的情况,确实非常尴尬。这时候如果运用汉语的比喻、比拟等修辞手法,来一句:“哎,哎,跑了,还是活的呢!”就可把尴尬化解,还会换来一阵喝彩声。

  说起鲁金华,我不得不花费点笔墨。他是我们的老大哥,本科毕业参加工作后,年近不惑还考取了母校中文系的“现代汉语”专业研究生,获得硕士学位,分配到武汉理工大学教书。他给我的印象是风度翩翩,一派儒雅,令人爱慕。从外表说,他身材竟然可以几十年都保持不变,如今虽然年逾从心,但依然玉树临风,秀美多姿。头发乌黑,梳得一丝不苟,服饰讲究,纤尘不染,透露出一种优雅的品味。不过我觉得他的儒雅,更多的是体现在他的气质和风度上。他非常执着、坚定,认定的目标非干成不可,对事业有一种锲而不舍的追求。正是因为如此,年近不惑还能考上硕士研究生。他的阅历,包括感情方面的阅历,非常丰富,曾经沧桑,对人生、对爱情有深刻的感悟,但是他不世故,不虚伪,不矫情,不颓废,心态比我们还阳光。他富有情趣,喜欢撩妹,但讲究格调,不庸俗,更不下流。他追求事业,但不忘品味生活,退休了,还到老年大学习字作画唱歌,每年带着妻子周游世界。正是在这位儒雅的老大哥带领下,在我这次重访母校的活动中,大家才得以享受几顿文化大餐。

  

赠同学们《石声淮文存》

10月13日中午,我们在麻城一家颇为雅致的餐馆用餐。席间,有人说起外面广告中的“吃香喝辣”一词,觉得有点费解。我说,这应该是用了互文见义的修辞手法吧?但我把互文见义的“见”的声母读成了“J”,鲁金华当即委婉地指出我的错误,说“见”的声母应该读“X”。我一听,觉得他说得对,表示接受。随之大家就互文见义这一修辞手法展开讨论。

  互文见义是古代诗文相邻句子中所用的词语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个完整的意思,是古代汉语中—种特殊的修辞手法。我说,最典型的互文例子,是汉乐府民歌《战城南》中的“战城南,死郭北”,如果不从互文见义的角度解释,怎么会在城南打仗,却死在城北呢?其实,这两句诗是说在城南、郭北打仗、捐躯的意思。鲁金华接着举了《论语·雍也》“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例子。如今百度对这两句话的解释有两种,一、智慧的人喜爱水,仁义的人喜爱山。二、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意思是说,智者之乐,就像流水一样,阅尽世间万物、悠然、淡泊。仁者之乐,就像大山一样,岿然矗立、崇高、安宁。这当然是不对的,特别是第二种解释,十分牵强。鲁金华认为,这两句实际上是运用了互文见义的修辞手法,意思是说,仁者、智者都喜欢山水。说完,他又举杜牧《夜泊秦淮》中的“烟笼寒水月笼沙”为例子,难道烟只是笼罩水而不笼罩沙?月光只照沙而不照水?其实这也是运用了互文见义的修辞手法,意思是说,轻轻的烟雾和淡淡的月光笼罩着寒水细沙。作为高中语文老师,刘应福必然要举白居易《琵琶行》中的“主人下马客在船”为例子,他说:如果从字面理解,是主人下了马,客人上了船,主人并没有上船,但下文说主人和客人“举酒欲饮无管弦”,显然“主人下马客在船”也是运用了互文见义的修辞手法,意思是说主人和客人一同下马、一同上船。

  饭吃得很香,讨论进行得很热烈。话题不知不觉转到我下次重访的时间,我说十年之后吧。十年之后,最小的同学67岁,最大的同学81岁。这个时候回来,会不会像杜甫《赠卫八处士》中说的那样,“访旧半为鬼”呢?鲁金华说。

  

我和同学刘平治姐

鲁金华对杜甫这首诗可谓刻骨铭心。他说上大学前,看到一位工友从家里带回来一本杜甫的诗选。在把中国传统文化作为封建糟粕批判的当时,能有一本杜甫的诗选,那是多么幸福的事啊!鲁金华于是使出浑身解数,说了不知道多少甜言蜜语,最终才把工友这本诗选弄到手。这本诗选中,就有《赠卫八处士》。这些年来,他对杜甫的《赠卫八处士》尤其感兴趣。

  杜甫的《赠卫八处士》是写久别的老友重逢话旧,家常情境,家常话语,娓娓写来,表现了乱离时代一般人所共有的沧海桑田和别易会难之感,向来为人们所爱读。鲁金华提出让他在这里朗读一遍这首诗,我们自然鼓掌欢迎。他于是打开手机,在相册中找到这首诗的文字照片,富有感情地朗读了起来: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

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

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

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

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

怡然敬父执,问我来何方。

问答未及已,儿女罗酒浆。

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

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

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

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

  

鲁金华朗诵得非常投入,几乎到了忘我的境界。我们也沉浸在诗歌的意境中,沉浸在鲁金华给我们营造的悲凉气氛中……

  李光满在后来写的《但愿人长久,相聚更有期》中说:“这首诗一般人真不易理解杜甫之至性至情,只有像老鲁这样经历过同寝室已有过半同学离世感怀的人,才会理解'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之叹。”鲁金华大学时同一个寝室的同学共7人,早些年已有3人撒手人寰,每每忆起,他能不伤感?不惊呼?不感到心里火辣辣的难受?

  10月15日在东湖畔的妙语悠香餐厅吃的晚饭,又是我们的一次文化大餐。

  按照行程,我这次重访母校活动这时已进入尾声,明天我就要告别母校,告别同学,离开武汉,返回云浮了。席间虽然感觉到有点离愁别绪,但大家仍然兴高采烈。

  休息了两天的鲁金华忍着腰肌疼痛,前来主持这次重访母校活动的最后晚餐。席间,我向大家每人赠送了一本石声淮先生的《石声淮文存》,这是我上午在桂子山利群书社购买的,很有纪念意义。

  

热闹的文化大餐

那天上午,我们从博物馆出来,经过这个在图书馆负一楼的利群书社,进去一看,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专柜,其中有不少当年上我们课的老师的著作,如:石声淮的《石声淮文存》、黄曼君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与论》、王先霈的《中国文学批评的解码方式》、彭端智的《东方文学散论》、孙子威的《艺术的辉煌与艺术家的痛苦》、温洪隆的《滋兰室文史丛稿》等。我从中选择了《石声淮文存》作为送给同学们的纪念品。当时我觉得利群书社这个店名没有一点校园味,怎么会叫利群书社呢?后来查阅百度得知,利群书社是“五四”时期恽代英创办的武汉地区最大的进步社团,当时书社的地址在武昌横街头18号。恽代英是华中师范大学的杰出校友,1913年考入中华大学(1952年并入华中高等师范学校,即后来的华中师范大学)预科,1915年进入中华大学文科攻读中国哲学,1918年夏毕业,任中华大学附中教务主任。为缅怀先烈,学校以利群书社命名这个书店。

  席间,说起同学们写的格律诗。鲁金华问我究竟可以背诵多少古诗词。我说我毕业后教书,最初的两三年,每天早上都坚持晨读,主要是读古代文学作品,以诗歌为多。最高峰的时候,305篇的《诗经》可以背诵100多篇,至于古代诗词的背诵总量,真的没有统计过。因为生活、工作的原因,我曾经十多年没有碰过专业的东西了,2013年由单位的办公室调到单位的工会工作后,才重拾专业。如今很多当年熟背的诗文都遗忘了。我还说起年轻时,我曾在某一年的农历八月十六,在单位举行的追月晚会上,以极快的速度,一口气把白居易的《长恨歌》背出来,把单位的人都惊呆了。鲁金华听了,立即让我背。但今日之我已不是当日之我,当我背到“云鬓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风吹仙袂飘飖举,犹似霓裳羽衣舞”时,就卡住了。这当然也有客观原因,多日奔波,加上喝了点酒,头脑不是那么清醒,只要有一点不口顺,就背不出来了。之后,我又说能背《离骚》的前半部分,没等他们说好不好,我即背了起来了,但到了“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杂申椒与菌桂兮”,又卡住了。在我背着的时候,我看到邻桌的人都跑过来看。我多少见过些世面,自然不会受他们的影响。

  

李光满同学在我背诵《长恨歌》和《离骚》时拍了视频。后来他以《德云吟诵〈离骚〉》为题,把视频发上桂子山7804微信群。我看到自己拿着酒杯背诵,很有点陶醉的样子,觉得很有模样,于是写上了下面这一段话,配上这段视频,发给我最要好的朋友:

武汉东湖,屈子行吟的地方。2018年10月15日晚,我假座湖畔的妙语悠香餐厅,与同学作别。席间吟诵白乐天的《长恨歌》、屈原的《离骚》。当时不过是一时之兴,今见李光满同学所拍的视频,顿觉于此时此地,面对大学同学,吟诵屈子的《离骚》,真人生之一大雅事也,快哉快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