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随记之七:民俗篇
西游随记之七:民俗篇
我们到循化已是游程的最后两天,这是西宁友人在传统线路之外的特意安排,而且行程排得很满,除了瞻仰十世班禅故居、参观西路红军纪念馆、游览骆驼泉公园、到访循化撒拉族民俗文化园之外,还到当地人家品尝了两次具有民族风情的家宴。
第一家是明星之家。主人叫韩占武,土生土长的撒拉族人,国家一级演奏员,擅笛善歌。他笛艺精湛,刚柔并蓄,兼有北派的豪迈与南派的秀丽,极富感染力。韩占武不仅多次举办笛子独奏音乐会,还在国内国际比赛中屡屡获奖,荣膺“中国西部民族文化博览会大奖赛金奖、十大金手指”“'龙凤吟香江’国际民族器乐大奖赛笛子青年组金奖”等,有“高原笛王”的美誉。他还从民族文化中吸取营养,勤于积累,勇于创新,赋予撒拉族民歌以新意,形成了独特的演唱风格,曾代表撒拉族在多次大型演出中担任独唱并屡获殊荣,先后参加了中央电视台《激情广场》《民歌中国》栏目的录制和演出。他和好友韩有德组成了“亚尔巴嘉组合”,《美丽的循化我的家》等专辑一经推出,赢得了广泛赞誉。
韩占武的家在循化县城积石镇街子村的一条极窄的弄堂里,大门并十分华丽,但看得出经过了精心装饰,颇具民族风情的特色。走进大门,让人眼前一亮,是一个大约有一亩地光景的矩形大院落,沿北墙是一排撒拉族建筑风格的房宇,房宇南边是宽阔的田地,其间,核桃树、杏树摇曳着浓浓的绿意,各种蔬菜沟畦整齐。
撒拉族是我国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之一,民族语言为撒拉语,没有本族文字。撒拉族主要聚居在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化隆回族自治县甘都乡、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总人口数约13万人。据说撒拉族先民自元代迁入中国境内后深受优遇,明洪武三年(1370年),撒拉族头领韩宝归附明朝,成为撒拉族历史上的第一任土司。
“撒拉宴”是撒拉族特有的待客礼节。那天,殷勤的主人在露天树荫下摆开矮桌,一餐别开生面的撒拉宴拉开了序幕。韩占武穿着十分普通,全然没有明星的架子,一同相陪的正是他的组合搭档韩有德,名头极响的一位撒拉族歌唱家。他俩和我们一起团团围坐,边品尝美味佳肴,边拉家常,韩占武、韩有德的儿子也专门前来相陪。韩有德的儿子今年高考,分数已经出来,就当地来说属于中上游的水准,大家正在为他填报志愿操心。我们团队里的人虽然都已退休,但其中不乏曾在高校工作过的,况且都经历过子女高考时段那种焦灼、期待、忐忑不安,所以彼此交流起来,格外的体贴、中肯、深入、融洽。前两天,我专门询问了韩有德,他告诉我,他儿子韩鹏已经被西北大学录取,可喜可贺!
当天席间,西宁友人一而三、再而三地在我耳边嘀咕,不是让我多吃,而让我每样多少尝尝即可,别觉得好吃,一上来就吃撑了,因为其食品、菜品实在是太多了,重头的美食还在后面哩,或许,“浅尝辄止”这一成语用在这里,十分贴切。关于撒拉宴,有许多说法,我们所品尝到的大致程序如下:
第一个环节,客人落座,先奉上了盖碗茶和水果、瓜子(很奇怪,在青海期间,我们多次吃到的瓜子都没经炒熟,不知为什么)。喝盖碗茶又叫“刮碗子”,我们在西宁、贵德、张掖都曾喝到过,盖碗里放有杏脯、枸杞、冰糖、桂圆、红枣、核桃仁和茶叶,茶叶一般是绿茶或茉莉花茶。
第二个环节,是面食,包括各种油炸面食和包子。油炸面食中包括馓子、油饼、油糕、油枣、蜂蜜糕、油搅团等等。接下来,一道道各种馅的包子接二连三地端上桌来。
第三个环节,上菜。有碗菜、凉菜、热菜,还有羊肉、牛肉、鸡肉,我们最中意的是手抓牛肉,真的真的很好吃。
第四环节,是别具特色的土火锅。里面装满了粉条、油豆腐、牛肉、蔬菜,热气腾腾,味道好极了!
最后环节,是凉面,有各种拌料,口感相当好,只是,肚量有限,实在吃不动了!有人曾说:“撒拉宴只需每道点心、每盘菜动一筷子就能吃饱”。不知你们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
值得一提的是,其间还端上来了水煮的豌豆和蚕豆。嫩豌豆连壳煮了吃,在我们江南也常这么整治,但连壳煮的蚕豆还确实是生平第一回吃,别说,还真的别有风味。我们私下议论:或许,高原上的蚕豆与我们平原上的不是一个品种吧?
还有,撒拉族人信奉伊斯兰教,当然是不吃猪肉的,但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不饮酒,不抽烟。所以,在撒拉宴上看不到劝酒敬烟的喧闹场面,但融融情意同样炽热。
韩占武家为家族式居住,他们全家和母亲以及弟弟一家住在一起,兴许是家风延续,席间,韩占武十来岁的侄儿还为我们演唱了歌曲、演奏了古筝,声线曼妙,琴声动听。临告别时,我们特意去厨房向韩家女眷们打招呼致谢,按撒拉族的规矩,有客人来到,女人不仅不上桌,还不露面,虽然新时代了,规矩没这么严苛,但他家还是遵从了民族传统礼仪,女人们都躲在后厨操持。她们一律穿戴着黑色盖头,端庄文静之中透出了别样的妩媚。
走出宅门,韩占武特意引我们去看了巷子对门他家的老宅,那是一个逼仄的院落,院子很小,但里面有一棵两人合抱粗的杏树,树身粗砺斑驳,枝叶茂盛,杏果累累,落得满地都是。不由人感叹:这正是其家族兴盛的象征,树大根深,枝繁叶茂啊!
饭后,我们专程去了骆驼泉公园,那里有一个撒拉族历史文化的展示区。相传,在中亚撒马尔罕有一个小部落,为首的头人是兄弟俩,名叫尕勒莽和阿合莽,在族人中威望很高。因受到当地统治者的忌恨和迫害,他们便率领同族的18人,牵着一峰白骆驼,离开撒马尔罕向东寻找新的乐土。他们一路坎坷,经天山,过嘉峪关,绕河西走廊,渡黄河,来到循化境内。这时天色已黑,暮色苍茫中走失了白骆驼。第二天,他们在街子东面的沙子坡下发现一眼清泉,走失的骆驼卧在水中,已化为白石。他们试量了当地的水土,与故乡的水土完全相同,于是便在这里定居下来。历经艰辛的白骆驼安详地静卧在泉水之中,与他们日夜相伴,泉水澄澈清亮,汩汩流淌,四季不断,人们便将这个清泉起名为“骆驼泉”。一泓清泉,成为了撒拉族的圣迹,也让我们这些远道而来的游人,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和民族文化的源远流长。
在循化的第二天,我们应邀作客的第二家,是名流之家,就是《佛缘篇》中提到的为十世班禅故居题写匾额和楹联的黎大师家。黎大师已经过世,但家学渊源,其子孙大抵都擅舞文弄墨,出面招待我们的是黎大师的儿子黎环,他是青海省人民医院的著名医师,但子承父业,也写得一手好字。据他介绍,他的兄长、侄子们,都术有专攻,在艺术领域各有造诣,在当地颇有名气。后来,他带我们去了社区里的文化馆,里面就设有两幅文化墙,上面就展示着他们全家老少数人的书法碑刻。
黎宅刚刚翻新不久,占地面积并不大,却装修得很是精致。他们家也是家族式聚居,黎环平时在省城居住,我们来了,他特意赶回来招待我们,并请来亲友帮厨。当天开出的餐式与撒拉宴有些相似,但添加了汉族元素,不仅有猪肉菜肴,还上了各种酒品。因为是在青海的最后一次聚餐,相当于告别和送行,酒不醉人人自醉,众人闹了个尽兴。
青海之行,我们饱览了大美风光,更感受到了这块土地上生息的人们的大美之情,是渊源深厚的佛缘铸炼了虔诚的心志,是惊艳绮丽的美湖滋养了纯真的品格,是五彩缤纷的丹霞洇染了诗意的情愫,是辽阔无垠的草原拓展了坦荡的胸怀,是雄浑浩荡的黄河赋予了壮美的境界。
青海之行,是人生旅途中极其短暂的片断,却给了我们难以忘怀的记忆,永志在心。
2021年8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