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积累中常见错别字类型及纠正策略

新课标十分重视语言的积累,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显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提出了“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的要求。同学们在学习积累古诗词时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错误,其中出现最多的错误是书写时的错别字。错误的原因主要有:

1、形近致错

汉字中字形相近的字较多,多一笔少一笔,甚至笔画的长短都会导致错别字的产生。

如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中“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的“拨”字,容易写成“拔”。再如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中的“哀”,因与“衰”形体相似,故同学们常写成“衰”。又如曹操的《龟虽寿》中“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已”与“己”也是如此。

2、音近易误

汉字中不仅字形相近的字较多,而且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也很多,因其读音相同或相近,因而也会产生错别字。

如杨炯的《从军行》“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中的“作”,同学们常写成“做”。“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学生把“迹”写成了“际”,写错的原因都是两者同音。

又如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中的“春”与“村”读音相近,故而常把“春”写成“村”。

3、形、音相近致别

有些汉字不仅形体相近,而且读音也相近,稍不注意,同学们就更容易写错。

如学生常把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涯”写成“崖”,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婵”写成“蝉”。

4、不辨通假而错

古汉语中常有通假现象:用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有时形体也相似)的字来替代另一个字使用。碰到这种现象,我们应按本字的音读,按本字的义理解。象《长歌行汉乐府》中“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中的“华”与“花”通假,我们在读诗歌时,“华”读作“花”。同学们因不能分辨古汉语中的这种通假现象,而常把“华”直接写成了“花”。又如“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中的“那”也属通假字,学生也常写成它的本字“哪”。

5、因知识的负迁移而造成错字

迁移是指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甚至方法和态度对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产生积极影响的我们称之为正迁移或简称迁移。产生消极影响的我们称之为负迁移或干扰。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正迁移表现为一种已经获得的知识对新知识学习的促进作用。负迁移表现为过去获得的知识对新知识学习起阻碍作用,使新知识的学习发生困难。这种干扰在学生名句积累过程中也极易表现为写错别字。

如李商隐《无题》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句中的“蜡”,受“炬”字形的影响,学生常错写成“焟”。学生在学王安石的《登飞来峰》时,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干扰,而把“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中的“自”写成“只”。出现这类错误的原因是知识的负迁移所造成的。

以上是学生写错字的主要原因。可以采取下列措施来预防和纠正。

1、理解字词在语句中的意思

同学们一开始接触诗歌,就要正确理解诗词的意思,在理解的基础上诵读,积累和运用。

如在刚开始学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时,就应理解“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一句的意思,希望你再喝完这杯酒,向西走出阳关以后,你再也看不到我这位老朋友了。“尽”是“喝完”、“喝尽”的意思,理解了这一点,学生就不会把“尽”写成“进”了。

再如学刘禹锡的《秋词》时,理解“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是指,晴空万里,黄鹤排云而上,引发诗情飞向碧空云霄。“霄”是“云霄”之意,理解了此意,就不会与表示夜间的“宵”混淆了。

在教学生背诵《商山早行》时,笔者就让学生理解“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的意思:鸡鸣时分,月亮还照耀在旅店的上空,板桥的白霜上已经留下了人的足迹。“人迹”是指人的足迹。这样一指导,两个班近一百二十位学生无一人把“人迹”写成“人际”。

2、了解字义与字形的联系

汉字是表意文字,它的意义与形体结构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准确把握字义,是正确辨别字形的关键。据此,同学们可以从分析字形入手,探求字义与字形之间的联系,从而正确识记。

如李白的《行路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中的“沧”,学生容易写成“苍”,我们就可以这样分析:“沧”即指水青色,所以“沧”从水“沧海”即大海,而“苍”则是来描绘草的颜色的,是草字头。这样一分析,一般就不会把这两个字搞混了。再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千里共婵娟”的“婵娟”多用来形容女子姿态美好,因传说月亮广寒宫里住着美女嫦娥,故而“婵娟”常指月亮,从女。

3、读准字音,以音辨形

汉字中字形相近的字较多,但因其读音不同,意义也有别,因此学生在学习中应准确掌握,读准字音,根据字音来分辨其字形。如《木兰诗》中的“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的“柝”,常与“析”、“拆”混淆,读准它们的字音,柝—tuò、拆chāi、析xī,根据其字音来分辨字形。再如辛弃疾的《破阵子》“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中的“炙”易与“灸”混淆,注意它们读音的区别,炙—zhì、灸—jiǔ来分辨字形。

运用以上方法能有效地防止和纠正因形近、音近而导致的错别字。

4、运用形声字的知识帮助识记,从而避免写错字

汉字的构造是汉字的基础。在汉字中最基本的造字法是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种,但百分之八九十的汉字是由表示意义的形符和表示读音的声符组成的形声字。当碰到古诗词中较生僻的汉字,如《诗经》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句中的“蒹葭”二字,均属形声字,我们就可以根据形声字的知识找出规律:“蒹葭”的形符都是“艹”,意义与草类有关,都是指芦苇,“蒹”的声符是“兼”,学生比较熟悉,无需多下功夫识记,而“葭”的声符只要联系一下与此同声符的其它字如“假”、“遐”、“暇”等,也就不难记忆了。学生识记正确了,当然就不会写错字。

5、重视负迁移在学生名句积累中的消极影响

有的学生,这次的错别字你帮他纠正了,他也知道了自己写错的原因和如何正确书写,但下次碰到了,他老错误又犯了。这是由于占优势的旧经验在大脑皮质上的神经过程产生了负诱导。这种负迁移现象在学习过程中是屡见不鲜的,但一般说来仅是暂时性的,通过练习是可以消除的。为纠正这类错误,同学们就必须在知识应用过程中,分清新旧知识的界限,加强练习,随时检查,强化正确知识在大脑皮层上形成的神经联系,以提高新知识的巩固程度。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