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味中药-蛤蚧

内容来源:药圈网

蛤蚧Gejie

GECKO

来源

本品为壁虎科动物蛤蚧Gekko gecko Linnaeus的干燥体。

相关名

蛤解、蛤蛇、蛤蚧尾、全蛤蚧、仙蟾、蛤蟹、石牙、多格

图片

来源教材

下图为越南蛤蚧

产地

主产于广西龙津、大新、百色、容县等地。云南、广东、福建等省亦产。广西、江苏等省区已人工养殖。进口蛤蚧产于越南、泰国、柬埔寨、印度尼西亚。

采收加工

全年均可捕捉,5-8月为主要捕捉季节,剖开腹部,取出内脏,拭净血液(不可水洗),再以竹片撑开,使全体扁平顺直,低温干燥。将大小相近的两只合成1对,扎好。

性状鉴别

本品呈扁片状,头颈部及躯干部长9~18cm,头颈部约占三分之一,腹背部宽6~11cm,尾长6~12cm。头略呈扁三角状,两眼多凹陷成窟窿,口内有细齿,生于颚的边缘,无异型大齿。吻部半圆形,吻鳞不切鼻孔,与鼻鳞相连,上鼻鳞左右各1片,上唇鳞12~14对,下唇鳞(包括颏鳞)21片。腹背部呈椭圆形,腹薄。背部呈灰黑色或银灰色,有黄白色、灰绿色或橙红色斑点散在或密集成不显著的斑纹,脊椎骨和两侧肋骨突起。四足均具5趾,趾间仅具蹼迹,足趾底有吸盘。尾细而坚实,微现骨节,与背部颜色相同,有6~7个明显的银灰色环带,有的再生尾较原生尾短,且银灰色环带不明显。全身密被圆形或多角形微有光泽的细鳞。气腥,味微咸。

饮片 蛤蚧

为不规则的片状小块,表面灰黑色或银灰色,有棕黄色斑点及鳞甲脱落后的痕迹。切面黄白色或灰白色。脊椎骨和肋骨突起清晰。气腥,味微咸。

酒蛤蚧

本品形如蛤蚧块。微有酒香气,味微咸。

性味归经

咸,平。归肺、肾经。

性能特点

本品味咸性平,药力平和,入肺、肾经。既补肺益肾,治肺虚咳嗽与肾虚作喘;又补肾阳、益精血,治肾阳不足及精血亏虚。

功效

补肺气,定喘嗽,助肾阳,益精血。

功效助记

蛤蚧已经(爬上了)沈阳的飞船。

主治病证

(1)肺虚咳嗽,肾虚喘促。

(2)肾虚阳痰,精血亏虚。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6g; 研末,每次1-2g; 浸酒,每次1-2对。

使用注意

本品滋补助阳,故风寒、实热及痰湿喘咳者忌服。

故事

“蛤蚧”始载的说法至今一般有三种,第一种:载于宋代的(开宝本草),这种考证已经被1961年出版的《中药志》等多数文献所承认并被引用。第二种:赵民昌编著的《名贵中药材鉴别》一书称其始载于唐代的《海药本草》。第三种:《中药大辞典》中颜正华主编的《中药学》认为首载于《雷公炮炙论》。在这三种说法中,第一种说法错误地将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蛤蚧项下所注的“宋开宝”理解为始载,故不妥。第二种说法,据《重修政和经史政类备用本草》中蛤蚧项下既引用唐《海药本草》,又引用了南北朝《雷公炮炙论》的有关记述,因而也不可苟同。

由此可以认为,作为本草文献的始载,第三种说法即始载于(雷公炮炙论)较为合理。

另作为“蛤蚧”一名,观历代本草,其中有“杨雄(汉代,成都人,公元前53年至18年)《方言》云,“桂林之中能鸣者俗谓之蛤蚧……”故“蛤蚧”一名可以追溯到汉代甚至更早。

大约到了西汉时期,人们才开始关注蛤蚧是什么一事,《方言》中有这样的记载:“桂林之中,守宫大而能鸣者,俗谓之蛤蚧。”李时珍也称“蛤蚧因声而名”。蛤蚧的鸣叫声特别脆亮,悦耳动听,经久不停。民间百姓中有传说,这是蛤蚧在对唱恋歌,“蛤”一声,“蚧”一声”,雄蛤蛤鸣“蛤”,雌蛤蛤呼“蚧”,一唱一和,夫唱妇随,情真意切,十分恩爱。但是根据实地观察研究,无论雌雄蛤蚧皆能鸣叫“蛤”和“蚧”,且蛤蚧交合之后,便各奔东西了,并无终身相随的事情发生。可见所谓“恩爱”实则为盲目褒誉,或者是一种良好愿望的寄托罢了。

还是因为蛤蚧的叫声曾有人赞赏“情同鸳鸯、功盖参”,说此物常自报其名,雄性叫声“咯咯”为蛤,雌性叫声“唧唧”名蚧。求偶期传来隐喻“哥哥姐姐”般的窃窃私语。再有蛤蚧夜居榕树、石岩,一夫一妻,上呼下应,形影相随,往往捉一获二,虽被捉到死也不分开,因此习惯入药时必然成双成对。明朝初时人们常常以稿草将成对的蛤蚧紧紧缠绕,蒸晒后穿链在一起作为房事中用药,借以“盛情补得情盛”,可见蛤蚧的功效与作用在古代已经被肯定。

还有传说蛤蚧为龙的儿子。经传龙生九种,蛤蚧也居其中之一,其余名为龙、吊、蛟、堆、鱿鲤、石龙子、守宫龙、盐龙。

(0)

相关推荐

  • 蛤蚧的功效与作用、注意事项与禁忌、附方

    [别 名]蛤蟹.仙蟾.大壁虎.蚧蛇.石牙.对蛤蚧.蛤蚧干. [来 源]为守宫科动物蛤蚧Gekkogeclo L.除去内脏的全体. [成 分]含动物淀粉,蛋白质,脂肪油等. [作 用] 一.历代经验 蛤 ...

  • 每日一味中药-羌活

    羌活 [来源]伞形科植物羌活或宽叶羌活干燥根茎及根. [产地]羌活主产于四川.云南.青海.甘肃等地,宽叶羌活主产于四川.青海.陕西河南等地. [采收加工]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及泥沙,晒干. [性状 ...

  • 每日一味中药——杜仲,以皮厚而大,糙皮刮净,折断多白丝者为佳

    杜仲小故事 古时候,有位叫杜仲的大夫,一天他进山采药,偶尔看见一棵树的树皮里有像"筋"一样的多条白丝"筋骨".他想人若吃了这"筋骨",会像树 ...

  • 每日一味中药——金银花

    金银花小故事 从前有一对孪生姐妹,姐姐叫金花,妹妹叫银花.一天遇见一个遍体鳞伤.伤势极重的瘦弱女子,周身红斑发热.金花为寻求一种药草而遇难,后银花寻找到此草,女子服用后康复,但银花却因过度劳累而死.被 ...

  • 每日一味中药--威灵仙

    [名称]威灵仙 [拼音名]Wēi Línɡ Xiān [英文名]RADIX CLEMATIDIS [别名]铁脚威灵仙.百条根.老虎须.铁扫帚 [来源]本品为毛茛科植物威灵仙棉团铁线莲(山蓼)或东北铁线 ...

  • 每日一味中药--三拗汤

    三拗汤是一种方剂,源于张仲景,后被<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二收录.由麻黄,杏仁,甘草组成,主治宣肺解表,具有镇咳.平喘.祛痰,镇痛,抗炎,抗菌抗病毒和抗过敏作用. [类别]:解表剂,辛温解表 ...

  • 每日一味中药——臭梧桐

    臭梧桐[药名] 臭梧桐[出处] <本草图经>[别名]臭桐.八角梧桐.海州常山[来源]马鞭草科植物海州常山的干燥嫩枝和叶.[处方用名]臭梧桐[药性]辛.苦.甘,凉.归肝经.[功效] 祛风湿, ...

  • 每日一味中药——赤芍

    赤芍小故事 安徽毫州别名小黄,古称谯,华佗故乡,有华佗庵(即现在的华佗纪念馆).相传华佗始初尝了芍药的茎.叶.花,误认为芍药没有药用价值.一夜,植芍药的窗外有美女啼哭,华佗出去看时,只有芍药没有美女. ...

  • 每日一味中药——龙眼

    龙眼小故事 据说,很早以前,在福建一带,有条恶龙,每逢八月海水大潮,就兴风作浪,毁坏庄稼,糟蹋房屋,人畜被害不计其数.周围的百姓只好逃离家园,在石洞里躲起来. 当地有一个武艺高强的少年,名叫龙眼.他看 ...

  • 每日一味中药--远志

    [名称]远志 [拼音名]Yuǎn Zhì [英文名]RADIX POLYGALAE [别名]小草.细草.小鸡腿.细叶远志.线茶 [来源]本品为远志科植物远志或卵叶远志 的干燥根.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