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京剧科班
京剧是我国的国粹,也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京剧的传承、演员的培养,是京剧发展的重要保证。而纵观京剧的发展历程,在没有现代专门的戏曲学校之前,旧时培养京剧演员,除官办的梨园、教坊之外,大多数都是采取口传心授的方法,或拜师学艺,或艺学家传。随着戏剧的发展,这些方式已经不能满足需要,明代出现以班代班的方式培养演员的“大小班”,和专门培养童伶的科班。科班多由私人资助或艺人个人兴办,其性质仍然是师徒相传。梨园行里的人,都以入科班为荣耀,不入科班,甚至不能算“门里出身”,因此科班对于学戏的人,好比现在上大学对学子一样重要。
北京曾经有数家有名的京剧科班,如四箴堂科班、小荣椿科班、富连成社、崇雅社、斌庆社、荣春社、鸣春社、中华戏曲专科学校等等,他们为京剧培养出了无数名家名角。随着历史的变迁这些京剧科班有些已经了无痕迹,而有些还旧迹可寻。
百顺胡同里的斌庆社
百顺胡同在珠市口西大街的路北,是一条不起眼的小胡同,上世纪初,京城一家著名的京剧科班——斌庆社就坐落在这条胡同里,这是1917年由著名“俞派”武生俞振庭与果湘林合作,于俞菊笙故居院内创办的京剧科班。俞振庭是俞菊笙的儿子,俞菊笙去世后,俞振庭便居于此地。
斌庆社在百顺胡同40号,为了寻找这家科班,我来到了百顺胡同。百顺胡同东口开在了陕西巷,西口与大百顺胡同毗邻,胡同的北面是韩家胡同,南面是东壁营和西壁营胡同。听了这些胡同的名字,人们都知道清末民初京城的烟花柳巷“八大胡同”就在这附近了。而斌庆社设在这里不为别的,主要是因为此地与大栅栏相距不远。当时京城几家著名的戏园就汇集在大栅栏街里,而骡马市大街和珠市口西大街这一带也是伶人聚居之所。
百顺胡同原名柏树胡同,明朝称柏树胡同,因胡同里种有柏树而得名。清初,以胡同名字的谐音,取“百事顺遂”的含义,更名为百顺胡同,一直沿用至今。我经陕西巷从百顺胡同的东口进入胡同中,百顺胡同中现在还有一些房屋保持着民国时期的旧貌。40号在胡同最深处,我一直走到了胡同的西口,在路南才觅得了40号的身影。
40号有个小门脸,普普通通,貌不惊人。我走进院里,一下子愣住了。本以为这是一个小院子,没想到走进门里,眼前豁然开朗,一个偌大的院子呈现在眼前。院内陆势较低,而门道地势相对要高,所以站在院门口,整个小院一览无余,我的目光穿过过厅,可以看到后院那座建筑精美的民国小楼。
我顺着院内的小路,来到后院,小楼真切地呈现眼前,精美绝伦的雕花护檐板还在,无声地向人们展示它曾经的妩媚。站在院中,我想象着当年学生在这个院里练功、学戏、排戏的情景。斌庆社子弟以“斌”、“庆”、“永”三字排名,培养出很多优秀的学员。不仅如此,斌庆社还“广种薄收”,亦培养外来搭班的演员,当年李万春13岁来京就在这个科班搭班演出。像李万春这样的演员带艺搭班演出,他们不按科班之字排名。当年的搭班演员李万春、蓝月楼、耿长春就是用自己的艺名,由于他们精湛的演技,被人誉为“斌庆三春”。斌庆班长期在大栅栏里的广德楼演出,赢得了不少观众。然而如同很多私人办班的科班一样,历时13年的斌庆社,最终还是因为经费无以为继而解散。
北大吉巷里李万春创办的鸣春社
骡马市大街以南,夹在果子巷与米市胡同之间,有一条东西向胡同——北大吉巷,李万春创办的鸣春社就坐落在这条胡同里。
北大吉巷明崇祯时称“打劫巷”,民国时期胡同中寓居众多戏剧、曲艺界名宿北大吉巷形成于明代,属宣南坊,明崇祯时称“打劫巷”。听到这个名字,您是不是立时想到这条胡同的治安情况一定不好,不然怎么留下了这么个名声?清乾隆时胡同的名字粉饰成“大街巷”,清末图吉利改称为“大吉巷”。1965年,北京整顿街巷名称时,将其南边的羊肉胡同改称“南大吉巷”,此巷就称为“北大吉巷”了,于是很多人就将南北大吉巷一带称作了“大吉片”。最初查找这条胡同的资料时,映入我眼帘最多的名词就是“梨园”,北大吉巷堪称与梨园结缘的胡同。如与梅兰芳先生合作多年的花脸演员刘连荣、著名京剧武生李万春和曲艺界名宿,京韵大鼓白派创始人白云鹏等都曾经住在这条胡同里。白云鹏故宅就在北大吉巷的3号,22号是李万春故居,39号住的是著名京剧花脸演员刘连荣。
李万春故居在北大吉巷22号
今年是李万春诞辰100周年,行走在胡同中,不禁回忆起李万春的点点滴滴。李万春7岁在《三戏白牡丹》中出演仙童,开始了他的演艺生涯,12岁进京搭俞振庭的斌庆社。李万春的表演深得余叔岩赏识,收其为义子,在余叔岩的安排下,李万春全家从樱桃斜街的“华兴旅馆”迁入了大吉巷余叔岩的空闲宅院。据说,1924年,李万春父亲以4500银元购得余叔岩在大吉巷的宅院,李万春全家便寓居于北大吉巷的22号。因此院是李万春四个兄弟同住,遂将大院起名叫“四维堂李”。
鸣春社就在北大吉巷的19和21号
鸣春社是李万春1939年创办的京剧科班,就在北大吉巷的19号和21号。1939年,李万春在寓所斜对面的8号、9号(现19号和21号)创办“鸣春社”,通过培养自己的徒弟来组建自己的戏班子。鸣春社培养了鸣、春两科学生二三百人之多。至今还有许多“鸣”、“春”字辈的演员活跃在京剧舞台上。
我到北大吉巷探访,不长的胡同甚是安静,原来的鸣春社就在胡同的北侧,不大的门脸儿,如果不是我事先查阅资料,知道了鸣春社的门牌号,谁也不会想到胡同中这两座普通的小院里,还曾经有过京剧科班。据说鸣春社刚成立时李万春将两个小院打通了,院子的北屋是通铺,鸣春社的弟子们就住在这里,而弟子练功就在小院里。我站在寂静的胡同中端详着这两座小院,微风中仿佛传送来一阵阵“咿咿呀呀”的声音,与梨园结缘的胡同,也许处处都有戏声。
首创男女合校的中华戏曲专科学校
在北京旧式京剧科班盛行的时候,一所新式的京剧科班成立了,这就是中华戏曲专科学校。我寻找这家科班的脚步,转到了崇文门外的东兴隆街,1930年创办的中华戏曲专科学校就坐落在东兴隆街52号。
东兴隆街在崇文门外大街的西侧,新世界百货商场的后面
东兴隆街形成于明代,称为木厂儿。清代,因街的西段路北有灵官庙,遂又称为灵官庙街。咸丰年间,街中建了一座兴隆寺,故灵官庙街及西段改称兴隆街。兴隆街在清末民初时为商业街,店铺林立,热闹非凡。民国以后称东兴隆街、木厂胡同。1965年,兴隆街与木厂胡同合并,定名东兴隆街。
传说东兴隆街52号原为清末大太监李莲英私宅之一
东兴隆街地处崇文门商圈,这可是寸土寸金的地界,经过这些年的改造,东兴隆街已经变成短短的一段。我本以为曾是中华戏曲专科学校的东兴隆街52号,已经消失了,而到东兴隆街实地探访,才发现52号非但没消失,反而油饰一新。
52号在东兴隆街的东口,这是一座共有四进院落的宅院,建筑风格属于晚清时期。据传,这座宅院始建于清末光绪年间,原为清末大太监李莲英私宅之一,民国时期成为民居,后由同仁堂集团作为药品仓库使用,现在这座宅院也是同仁堂集团使用。同仁堂将宅院油饰一新,这才有了我们现在看到的52号的模样。
首创男女合校的中华戏曲专科学校
1930年,25岁的焦菊隐从燕京大学毕业后,不久就来到中华戏曲专科学校担任校长。焦菊隐是一位学识渊博,而又富于创新的学者,他担任校长期间,首先取消体罚学生的规矩,其次重视弟子的文化教育,除学京剧外,还上文化课,以提高学生文化素质,同时也吸取了过去科班口传心授,以戏带功,因材施教,严格教学,注重实践的优点。中华戏曲专科学校是新式学校,所以学生不立卖身的关书契约,学制6年,先后招收10岁至13岁具有初小文化程度的男、女生,五科200余名学生,学生以德、和、金、玉、永五字排名,一代名伶王金璐也曾在这里学习过。
这个科班最大的亮点就是首创男女生合校,旧时学校有男校和女校之分,不能男女合校,这样的规定实际对于学生的发展十分不利。中华戏曲专科学校大胆打破常规,首创男女合校,并且取得斐然成绩。学校演出了大量传统剧目和新编剧目,推动了京剧的发展。此后由于种种原因,中华戏曲专科学校于1940年11月停办。这所学校虽然创办时间不长,但是给当时的科班带来了一股清新的风气,对京剧艺术的继承、发展,培养戏曲人才,作出了贡献。
京剧史上存在时间最长的科班——富连成
如果介绍京剧科班,就必须要说富连成,因为这家科班是京剧史上最有名的科班,也是存在时间最久的科班。1904年2月,富连成的前身喜连成成立,据说它是当时北京城内最大的京剧科班。
喜连成社址最初在琉璃厂西南园,又到宣武门外前铁厂,后搬到虎坊桥东
喜连成初名喜连升,这家科班的东家是牛子厚,社长是京剧名角叶春善。最初喜连成社址设在了琉璃厂的西南园叶春善的宅内,叶春善收容了六个无家可归的孤儿,开始教戏。并以“喜”字为这六个弟子取名为:雷喜福、武喜永、赵喜魁、赵喜贞、陆喜明与陆喜才,世称“六大弟子”。随着科班的发展,社址又迁至宣武门外前铁厂。
1912年正是中国的多事之秋,市面萧条,牛子厚因家务纷繁,无法兼顾,打算把科班送与叶春善。叶坚决不肯接收,并介绍牛子厚将“喜连成”转让给外馆沈玉亭、沈仁山兄弟。沈家为社方还清了债务,增添了经费,并改社名为“富连成”。这时已经有两科学生按“喜”、“连”两个字排名了,所以从三科起,才排“富”字,以后排的是“盛”、“世”、“元”、“韵”几个字。
富连成社搬到虎坊桥东已是1921年了,我们现在所见许多留存下来的富连成社址的照片,都是在虎坊桥社址时拍摄的。1934年,富连成社东家沈家出现经济问题,富连成社受到牵连财产被查封,而此时社长叶春善身患重病,不久就去世了。沈家衰落,已经无力支持富连成社,此时富连成社便由叶家苦苦支撑直到1948年。随着富连成社“高层”的变动,富连成社的一部分科班搬到了虎坊桥纪晓岚故居,那是1936年。在纪晓岚故居这段日子,富连成社亦培养了许多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据说著名京剧艺术家谭元寿先生就是富连成社在纪晓岚故居时培养的学生。
纪晓岚故居在珠市口西大街241号,即现在的晋阳饭庄,现存两进四合院,纪晓岚在此写下了著名的笔记小说《阅微草堂笔记》。我去探访时,纪晓岚故居已经单独从晋阳饭庄辟出,供游人参观。纪晓岚故居原为清威信公、大将军岳钟琪的旧宅,后为纪晓岚所有。上世纪30年代,梅兰芳、余叔岩等人在此成立北京国剧学会,一时名人荟萃。1958年改为晋阳饭庄。
富连成学生每天学戏、演戏16个小时
富连成社学生学习非常辛苦,我粗略地计算了一下,学生每天学戏、演戏的时间有16个小时之多。社里规定学生们每天6点起床,漱洗完毕,就要开始练功。文行主要是吊嗓子学戏,武行练习武功。上午10点吃早饭,11点就要到戏园演出,一天要演八九出戏,要到下午6点,才能演完戏回到社里。学生们回社后稍事休息,即吃晚饭,饭后仍分文武两行用功,学戏,晚10点就寝。一年365天,除年底封箱后休息几天外,天天如此。您看看学戏容易嘛,要不怎么有“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的说法。
富连成学生到广和楼演出,必走珠市口大街
富连成科班主要在广和楼演出,每天学生们吃完早饭后,就要去演出,那时学生按身材高矮,排成一单行队伍,在管事人带领下自社址步行至广和楼。在富连成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去广和楼演出,学生们必须走珠市口大街到广和楼。
很多人奇怪这是为什么,如果我们翻看地图就会明白了。富连成社址在珠市口西大街路北,而广和楼在鲜鱼口,如果富连成的学生去广和楼,可以走陕西巷或是走石头胡同经铁树斜街、大栅栏西街、大栅栏街到广和楼。陕西巷不言自明,这是北京的“八大胡同”之一,是风月场所,叶春善非常看重学生的道德教育,因此他坚决不让学生受到任何的不良影响。而走珠市口大街这条路线就可以最大程度地避免与风月场所的接触,可谓用心良苦。
富连成的很多学生就是这样在社长叶春善和其他老师的严格要求和精心培养之下,成为了京剧名家。
椿树下二条胡同里的荣春社
在我查找到的科班资料中,有一家科班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给了我无数的感动,那就是荣春社。荣春社是由尚小云创办的科班,尚小云为了这家科班不仅呕心沥血而且耗尽家产,倾其所有。
荣春社在中和戏园正式成立
中和戏园在大栅栏街南侧的粮食店街里,大栅栏街里戏园众多,中和戏园在其中不算是有名的。但是中和戏园的历史悠久,有自己的老主顾,而且许多名家名角在这家戏园驻场演出。1938年,尚小云在中和戏园举行了荣春社科班成立仪式,各界知名人士纷纷到场祝贺,场面相当隆重。
从1937年尚小云就开始了筹办荣春社的工作,1938年成立。荣春社先后经历了八年抗战,三年内战,1948年底解散,开办逾10年。荣春社共办两科,第一科排荣、春二字,第二科排长、喜二字,先后招收学生达570人之多。荣春社演出的剧目,除大量传统戏外,还排演过许多新编本戏,如《崔猛》、《荒山怪侠》、《九曲黄河阵》等。荣春社长期在中和戏园、长安戏院轮流演唱,每天都能售出九成以上门票,极博观众好评。
荣春社社址就在椿树下二条尚小云宅第
椿树下二条胡同属于椿树诸条胡同中的一条,在南柳巷以西,永光西街以东,北到前青厂胡同,南至西草厂街,围成的这片区域中,坐落着椿树上头条、二条、三条,下头条、二条、三条,北、东、西椿树胡同,及椿树横胡同等10条叫了椿树的胡同,据说这些胡同叫了椿树之名,是因为东椿树胡同路东原有一眼井,井边有一棵大椿树而得名。椿树胡同所在的这片地区以住过京剧界的名人而著称。比如椿树上头条住过京剧艺术家徐东明、余叔岩,椿树上二条住过尚小云,椿树上三条住过荀慧生等等。今年我去椿树诸条胡同探访,看到在椿树诸条胡同的位置,已经没有了小胡同,打听了附近居民才知道椿树诸条胡同早已改建成了椿树园小区。我与居民闲谈,聊起了椿树诸条胡同与京剧的渊源,没想到还有居民记着尚小云,记着尚小云创办的荣春社。
尚小云原名尚德泉,8岁入“三乐社”科班学戏,艺名“尚三锡”。先习武生,后改旦角,因其相貌酷似其师孙怡云,遂改艺名“小云”。由于尚小云奋发图强,锐意进取,他的艺术才华获得了广大观众的赞赏。1914年《国华日报》举办“童伶竞选”,他被选为“第一童伶”。1918年《顺天时报》开展评选京剧新秀活动,又被评为“童伶大王”。1927年《顺天时报》又发起评选“首届京剧旦角名伶”活动,尚小云与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被公认为“四大名旦”。
尚小云自己技艺精湛,当他看到传统科班在培养京剧人才时的鄙陋时,萌生了自己创建科班,培养后继之人的想法。经过紧张的筹备,尚小云成立的荣春社在椿树下二条尚小云的宅第招收学生,教授京剧。尚小云招生与众不同,当时凡入科班学戏一定要立字据,就如同签下卖身契,在科班里师傅可以打骂体罚学生,因此旧时学戏也称为“打戏”,坐科一般要七年,于是有人戏称这七年为“七年之狱”。尚小云深感这样教戏不成,他大胆废除签订卖身契的陋习,不与学生签订卖身契,也不打骂学生。不仅如此,他还给学生统一置办社服,佩戴上有金元宝图案下有“北平荣春社”字样的圆形社徽,荣春社的学生个个精神抖擞。
为办荣春社,尚小云卖掉五处七所房产,作为科班的活动经费
荣春社办起来后,很多想学戏的孩子投到尚小云门下,再加上1940年,中华戏曲专科学校解散,又有学生投入到荣春社,此时荣春社学生已增至400多人,尚小云椿树下二条的宅院地方不够用了,于是尚小云又先后租了椿树上头条与余叔岩宅第东侧间隔一门的13号(旧门牌),椿树横胡同1号(旧门牌),西草厂路北45号(旧门牌),供练功排戏之用。此时,加上尚小云宅院的总院,共有四处之多。学生日益增多,开支不断增加,使得尚小云的经费入不敷出,为了培养京剧事业的接班人,尚小云做出了大胆的决定——卖掉家产,继续办班。
尚小云将前铁厂的三所房子、香炉营一所三进院的房产、安定门内一所棚铺房、茶食胡同一所房产和草厂大院一所房产全部卖掉,这些是尚小云辛劳一生的所得。然而市面经济紧张,人员又不断增加,开销增大,收入减少,尚小云只得又将自己的“道济”牌汽车和夫人的许多珍贵金银首饰卖掉以维持办学。在这样艰难的情况下,尚小云苦苦维持到1948年,终因经费紧张,开办了十年的荣春社停办了。
虽然这些京剧科班消失在历史中,但是它们为京剧的传承和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依然影响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