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你越禁止,孩子越爱说不、越爱跟你对着干?
01
孩子总是把“不”字挂嘴边,头疼
主持人朱丹曾在微博上,分享了一段女儿小丹丹的成长经历:
“小丹丹同学的叛逆期似乎来的比别的宝宝早一些。
从睁眼开始,她就特意的把各种‘不’挂在嘴边。
不要起床、不要nainai、不要刷牙、不要水水......”
曾经抱在怀里,香香软软的小人儿,突然变得“主见感”爆棚,整天念起“不”字诀,的确让人头疼不已。
对于现代父母而言,我们都知道,在教育孩子时,不能使蛮力,要用巧劲,但是面对一个时时处处都爱说“不”,且不太能听得懂道理的孩子,到底要怎么办呢?
孩子总是“对着干”,是不是表示他们将来不好管教呢?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从心理的角度来讲,这是孩子人生中第一个“叛逆期”的到来,是自我意识发展的开始。
这个“叛逆期”,大概在孩子1岁半左右就有迹象。
所以说,当您的孩子突然把“不”字挂在嘴边时,不必烦躁,反而应该感到高兴。
02
为什么那么好词不说
偏要选择说“不”
儿童教育专家孙瑞雪老师在《捕捉孩子的敏感期》中指出,在孩子1岁半到2岁左右开始,会出现一个“自我意识敏感期”,经常说“不”就是其中的表现之一。
具体到爱说“不”的孩子,是最“不听话”。让他往东,他偏要往西,让他打牛,他非要追鸡。
其实,在他们这些与大人“对着干”的行为背后,是在表达三个诉求:
试想一下,孩子从一个什么都不会,事事需要依赖大人的“小宝宝”,慢慢成长为一个可以自己表达、走路、跑跳的“大孩子”,他对于自己的变化,也是欣喜若狂的。
他想要证明自己,并且想对自己的生活有“控制权”和“选择权”。
此时,“服从”对于他们来说,大概是最难的事儿了。而以他们的能力,事事拒绝,把“不”字挂在嘴边,就是宣布“独立”最好最快的选择。
所以说,孩子开始把“不”字挂在嘴边,是在体验自己的能力和权利,他在尝试向外探索,掌控自己的生活。
从儿童独立能力发展的进程来看,孩子一般在1岁半左右开始学习说话。
多数孩子,都是一个字一个字的往外“蹦”,不能灵活运用多种词汇,有时候孩子说“不”,心里并不是真的在拒绝,因为,他们还不能很准确的理解,或使用每个他们能说出口的字词。
亦或是,在一段时间内,习惯了用“不”字。
他们只能在使用的过程中,去体验和判断这些字词的意思。
处于“叛逆期”的孩子,无论哪个年龄段,都有一个共同特点:渴望自己的行为,得到父母或身边人的注意。
也就是说,孩子在这个期间,是既不能完全独立,却又渴望独立,并得到认可。
所以说,当孩子叛逆的说“不”时,看上去,是在跟我们“对着干”,其实,是想让我们去注意他、认可他。
还有一种原因是,父母一段时间内,忽略了孩子的需求,包括情感和物质上,孩子采取了“对着干”的方式,向父母呼喊,希望父母看见他们。
03
只要三步
让孩子“心甘情愿”配合
教育专家陈鹤琴曾说:“任何粗暴武断的教育方式都是不合时宜的,只有用温和的方式,才能走进孩子的心灵。”
👉🏻第一,温和应对孩子的逆反行为,千万别焦虑。
人与人的沟通,70%是情绪,30%是内容。
在孩子总是“不”字当头时,最关键的问题,不是去焦虑这是不是孩子的性格出现问题。
而是,父母要学会冷静,控制情绪,对孩子做到:不打不骂
、不贴标签。
前段时间,4岁的小侄女一看到儿子,就又吵又闹,各种“不要你玩我的玩具”、“不要你看我的电视”等等。
我妈妈责怪弟媳惯孩子,过了几天之后,侄女又因为儿子多看了两眼她的水杯,而闹起来。
弟媳冷静的抱起侄女回房间,只听见娘两的对话是这样的:
“宝贝,是不是觉得哥哥来了,自己的东西都被他拿走了”。
“是的,哥哥总是拿我的东西。”
“恩。拿我们的东西,应该跟我们说一声,对不对。”
“是呀,只要哥哥跟我说,我是会跟他分享的。”
后来,我和儿子沟通之后,小侄女吵闹的现象少多了。
事实上,孩子始终是在学习如何成长、如何与人相处,而父母应该做的是,用自己温和的情绪去引导孩子,而不是孩子没急,我们先急。
父母的好情绪和耐心,能让孩子感到愉快、自信,是促使孩子进步的助推器,更是孩子配合我们的基础。
👉🏻第二,丰富日常用语,减少使用“不”等否定词。
父母是孩子学习的第一个对象。
正如哲学家鲁道夫·斯坦纳指出的那样:“七岁之前,孩子就像一个全然的‘感知器官’,父母在孩子面前的行为和表现,决定了孩子的发展倾向。”
在孩子初学说话时,父母尽量避免使用否定词。
比如,当孩子要求先看电视,再吃饭时,父母不要一开口就是“不许”、“不行”、“不能”,可以在实际情况允许时,退一步。
试着对孩子说:“好的,再看5分钟,就去吃饭。”
这样一来尊重了孩子的意愿,二来给了孩子选择的空间,最重要的,父母经常使用认同的、正面的、积极的词句,也能帮助孩子养成积极、正向的语言方式,给孩子未来的人际交往打下良好的沟通基础。
👉🏻最后,给予孩子选择的机会。
当我们了解了孩子爱说“不”的原因之后,基本明白,孩子“对着干”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就是在表达自己的诉求,渴望独立。
我们可以在和宝宝沟通时,留给他一些简单的选择空间,当孩子有选择权后,就有“当家作主”的感觉,也会慢慢减少说“不”的频率。
比如,我们在问宝宝“好不好”、“行不行”等问题时,得到的答案经常是“不”。
但是换个问法,得到的答案就不一样了。
比如:你是想吃面条,还是米饭;亦或是“现在走,还是10分钟后走”, 如果孩子给出了其它答案,只需要温和而坚持的重复就行了。
其实,当了父母后,就应该明白,孩子越“不可爱”,就越需要爱。
只要我们心中带着爱去养育孩子,从理解和尊重的角度出发,每个父母都能成为智慧的爸爸、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