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广东连南排瑶与过山瑶服饰刺绣色彩的特征比较
摘要: 连南排瑶、过山瑶是连南瑶族刺绣色彩特征较为突出的两大支系。文章以连南排瑶、过山瑶两个支系的现存绣品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查阅、实地调研和对比分析,从历史背景、色彩构成、色彩特征及色彩差异的成因四个方面对二者的刺绣色彩进行分析总结。研究结果表明,连南排瑶、过山瑶有着相似的色彩喜好和图案构成,二者都喜爱选用红色系和黄色系的绣线进行刺绣,刺绣图案都源于自然环境和宗教信仰。但在刺绣的色彩运用和搭配上具有明显的差异,体现了连南瑶绣文化的多元性和兼容性 。
研究背景
瑶族刺绣是瑶族人民的传统手工技艺,历史悠久、风格独特,不同的瑶族支系刺绣风格各不相同。《广东新语》记载:“盘瓠毛五彩,故令瑶姎徒衣服斑斓。”五色是指赤、青、黄、白、黑,古代称之为正色,是凛凛不可犯的象征。为了纪念盘王,瑶族先民用传统“五色”结合形态各异的刺绣图案将瑶族的历史文化和宗教信仰记录在衣服上,形成了种类繁多、风格独特的瑶族刺绣。连南瑶族刺绣于2009 年被列入广东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连南瑶族自治县也于2012 年被誉为“中国瑶族刺绣艺术之乡”,最具代表性的是排瑶、过山瑶刺绣。由于历史原因,瑶族人民频繁迁徙,形成“大分散,小聚落”的居住格局,因此连南排瑶、过山瑶的刺绣风格具有明显的支系特色和地域特点。
近年来,随着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收录工作的推进,关于瑶族刺绣的研究成果收获颇丰,主要集中在瑶族文化、瑶绣色彩图案这两个方面。有学者对瑶族刺绣图案的起源和意义进行研究,认为瑶族人民的图腾崇拜与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有关[1-2];另有学者从对瑶族刺绣的纹样成因及特征、刺绣的色彩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瑶族刺绣图案文化内涵和色彩喜好[3-5]。但目前,较少国内学者从支系对比的角度对瑶族刺绣进行研究,对瑶族刺绣的色彩研究大多仅停留在眼力辨别和色卡对比阶段,缺乏有力的测色数据作为瑶族各支系刺绣色彩差异的支撑,也未能对瑶族各支系刺绣针法及图案风格的差异进行解析,进而形成完整的对比框架等。基于此,本文以连南排瑶、过山瑶刺绣为研究对象,走访连南排瑶刺绣传承人房伟艳女士、过山瑶刺绣传承人张树妹女士,对两位传承人收藏的绣品用色差仪进行色彩采集和数据分析;拜访中国瑶族博物馆馆长李春荣先生、连南文化馆馆长陈潜先生,通过拍摄、录像、录音等方式对馆内关于连南排瑶、过山瑶刺绣文化的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并对两大支系的刺绣特色进行对比分析。本文旨在探析连南排瑶、过山瑶两大支系刺绣色彩的异同,通过对连南排瑶、过山瑶刺绣色彩差异的历史溯源、色彩差异的体现及成因进行研究分析,进而总结出二者刺绣色彩的特征,为连南瑶族支系刺绣的传承与创新提供一些理论参考。
连南排瑶、过山瑶服饰特点及色彩差异
瑶族起源于黄河、长江中下游,秦汉时期活动在洞庭湖和鄱阳湖等平原地区。后由于封建统治者推行民族压迫政策和民族歧视政策,瑶族人民为求存避难,被迫翻山越岭,另辟生存之地,自此瑶族分成了若干个支系。各支系在迁徙的过程中受居住环境、生产力发展、民族文化交流等因素影响,呈现出不同的服饰特点。根据相关诗文和史料记载,排瑶早在隋唐时期已迁入连阳(现连县、连南、连山、阳山一带,民国时期统称连南),于元明时期定居。过山瑶虽在元朝时已开始迁入连阳,但正式定居是在民国时期。在迁入连南一带之前,排瑶聚排、冲定居,开荒垦地,形成了自给自足的农耕经济;过山瑶迁徙频繁,分散而居,形成了“吃尽一山过一山”的游耕生活。
受生活环境影响,排瑶在刺绣时大多选用明艳、耐磨的绣线,以平整的块面状在衣服边角处进行刺绣,强调针法、图案与色彩三者的融合,刺绣通常采用七号绣花针;根据穿着的节日、场合及绣娘的色彩喜好选择绣线颜色;刺绣底布选用经纬分明、疏密一致的粗纹棉麻土布,颜色为靛蓝、白色、黑色(表1)。刺绣底布越粗糙,刺绣图案就越大,风格就越粗犷;反之,刺绣底布越精密,刺绣图案越小,风格就越细腻。在过去,瑶族先民的刺绣底布通常为织布机织造,布料经纬密度大,质感硬挺厚实,具有耐磨耐脏、结实透气的实用特点。由于刺绣底布粗糙,绣线色彩明艳,形成了粗犷豪迈的刺绣风格。
过山瑶刺绣多选用精细强韧的绣线,呈点线状在衣服上进行刺绣,强调五色绣线的均衡搭配,便于狩猎时伪装,注重实用性。一般选用前端圆滑、针孔细长、不易勾纱的绣花针,常见的有11、12、13 号绣花针,但绣花针型号大小由布料的经纬密度决定;刺绣底布一般选用经纬密度高且柔软细腻的黑色棉麻布,目前这种棉麻布大都从市面上购买。由于刺绣底布细密,绣工匀整,过山瑶刺绣相比排瑶更加精美。
表1 连南排瑶和过山瑶刺绣材料对比
Tab.1 Comparison of embroidery materials between Pai Yao and Guoshan Yao in Liannan
连南排瑶与过山瑶的刺绣色彩构成分析
瑶族人民好五色衣服是因为将色彩作为一种主观的图式符号,赋予特殊的民族情感和文化理念,将视觉认知转化为文化反思,这与瑶族早期的农耕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6]。连南排瑶多以大红、深红色为主调,辅以红、黄、绿等丝线在靛蓝色和白色的棉麻土布上进行刺绣,色彩鲜艳。过山瑶的刺绣是配色绣,以黑色和红色两种颜色为主色,在深色底布上用五色绣线进行刺绣,颜色明亮且质朴。尽管青、赤、黄、白、黑五种颜色的绣线始终贯穿着排瑶、过山瑶的服饰刺绣,但受生活环境、宗教信仰等因素影响,二者对于“五色”的理解和运用有所不同,从而在刺绣作品上形成了风格各异的视觉效果。为了更加客观地研究排瑶与过山瑶的色调特征与色彩偏好,根据CIELAB 色彩理论[7],以L*为明度坐标,表示明度值,其范围是[0,100],当L* =0表示黑色,L* =100 表示白色,L*值越大,则表示颜色的亮度越高;a*、b*为彩度坐标,a*、b*值的范围是[127,-128][8]。a*为正,表示颜色为偏红,且a*值越大表示颜色越红,a*为负,则表示颜色偏绿;b*为正,表示颜色偏黄,b*为负表示颜色偏蓝。
使用深圳三恩驰NH310 便携式色差仪对两个支系的刺绣样本的每个色块进行测色,测色统一采用D65 光源作为标准光源,由于绣线颜色多、体积小,本次测量选用Ф4 mm 测量口径,测量方式为摄像头取景和光照双重定位,测量时间为1.6 s,每个色块测量5 次,取平均值。
2.1 测色样品和筛选条件
本文在连南排瑶、过山瑶刺绣作品中初步选取40 个排瑶样品、35 个过山瑶样品进行检测,检测样品均为1920—1979年的近现代刺绣作品,刺绣的图案、颜色配比及底布材料差异较小。从绣线材质上看,1920—1950 年,瑶族刺绣大多使用蚕丝线和棉线。蚕丝线制作成本高,但光泽度好,一般用于瑶族盛装之中;棉线制作成本低,透气耐磨,在瑶族盛装、平装中广泛使用。1950 年以后,腈纶线商品化生产,因其价格低廉、光泽度好、耐光照、易于保存等特点被广泛运用在瑶族服装产品中。刺绣作品的色彩明度、纯度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不同的绣线材质、穿着场景和使用频率等因素的影响,但检测样品总体具有鲜艳明亮的色彩特征和明显的色彩倾向。从颜色上看,连南排瑶和过山瑶大部分都使用传统五色绣线进行绣制,少部分受其他民族文化影响较大的部落或受客户定制要求会出现除五色外的绣线颜色,在此不纳入检测范围。从检测图案上看,绣品皆使用瑶族传统图案绣制。
检测样品中出现大面积色渍、色斑及脱色对织物成品的视觉色彩和质量产生影响为无效数据;受外来文化影响较大的刺绣作品为无效数据(图案、色彩、材料);织物颜色配比异常、厚度及大小不一为无效数据。
2.2 实验过程
剔除无效数据后最终获得32 组排瑶、28 组过山瑶有效测量数据,并对以这五种颜色绣制而成的作品进行局部测色。每组织物的颜色配比、质量、厚度、密度相同;测色织物统一面积为30 cm×24 cm;底布材质为黑色或靛蓝色粗纹棉麻布;绣线为腈纶彩色绣线和蚕丝线;对应色卡为PANTONE CU。测色织物描述为色彩鲜艳、清晰可辨、高明度、高饱和度。
第一步:确保测色样品干净。测色之前确保检测样品颜色纯净,不得有污渍、残渣遗留或有灰尘,确保周围无其他颜色浓艳物体或灯光干扰。
第二步:平铺测试样品,不得出现褶皱、凹凸、绣线结构松散、颜色紊乱、取色点过于狭小等有可能造成数据波动的因素,然后确定测量范围。
第三步:确定检测位置,调试测色仪并进行黑白板自动校正,确定标样和试样,测试时将仪器检测口紧贴测试织物。每种颜色试样检测5 次;同一种颜色随机抽取不同的部位进行颜色检测;每个部位测试1 次;每个检测部位用1 cm² 大小的标签标注。
第四步:收集检测信息,将检测的样品颜色按顺序进行编号,详细记录检测结果。
2.3 测色样品检测结果及分析
根据色差仪的测色数据及人眼视觉感知程度,分别整理了连南排瑶、过山瑶的刺绣色彩对比数据。根据两大支系的刺绣色彩对比数据结合CIELAB 颜色理论(ΔE 为色差值)分析可得:虽然连南排瑶、过山瑶刺绣在颜色搭配上各成一派,但二者却有着相近的色彩喜好。
2.3.1 色相分析
如图1 所示,横坐标轴为a*轴,代表红绿坐标轴;纵坐标轴为b*轴,代表黄蓝坐标轴;蓝色圆形则代表排瑶,红色圆形代表过山瑶;第一、二、三、四象限分别代表红黄、绿黄、绿蓝、红蓝色相。分析可得,连南排瑶和过山瑶的刺绣颜色大都集中于第一象限(即红、红黄、黄色相)内;从二者色相分布的总体趋势来看,排瑶刺绣颜色散点偏向正a*轴,因此排瑶刺绣整体颜色与过山瑶相比偏红。
2.3.2 饱和度分析
在CIELAB 颜色理论中,色彩饱和度C*与散点距离原点的距离成正比,根据图1 两个支系的散点分布情况可得,连南排瑶和过山瑶的刺绣颜色集中分布于横坐标轴上部分且距原点0 ~60单位距离内,属于低、中饱和度的范围,通过对比二者散点分布情况可知,排瑶刺绣整体颜色的饱和度与过山瑶相比偏高。
2.3.3 明度分析
图1 中,散点直径的大小代表连南排瑶、过山瑶刺绣色彩明度的高低,散点直径越大,刺绣色彩明度越高;散点越小,刺绣色彩明度越低。由图1 可知,连南排瑶和过山瑶刺绣色彩明度数据皆有高低,但二者整体直径大小基本一致,因此可认为连南排瑶和过山瑶刺绣整体颜色的明度分布基本相同,且绝大多数位于低、中明度范围0 ~70% 。同时,高明度的样点大多集中在第一象限且位于原点附近,由此可知在连南排瑶和过山瑶刺绣的暖色调中,高明度颜色常常伴有低饱和度的属性,反之低明度颜色常伴有高饱和度的属性。
根据图1 整体色彩进行分析可得,在色相上排瑶刺绣样点存在较为明显的红色倾向,而过山瑶刺绣样点分布较为均匀;在饱和度上排瑶刺绣样点存在较为明显的中饱和度倾向,而过山瑶刺绣样点分布较为均匀;在明度上二者刺绣样点分布都较为均匀。综上可得,低中明度、低中饱和度的黄色、红色可看作连南排瑶和过山瑶两个支系服装服饰刺绣的普遍色。
图1 连南排瑶和过山瑶刺绣颜色分布示意
Fig.1 The embroidery color distribution map of Pai Yao and Guoshan Yao in Liannan
连南排瑶与过山瑶刺绣的色彩应用特征比较
3.1 刺绣分布
连南排瑶刺绣在服饰上的分布范围广泛,主要出现在排瑶妇女的绣花头帕(图2(a))、绣花衣领、盛装绣花衣、绣花袋、绣花腰带、绣花裙、绣花脚绑;男子绣花头巾、油披肩及儿童绣花背带、儿童绣花马裤等十多处,起到装饰和保暖的作用。这是由于连南排瑶在连南定居之后,形成了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相对稳定的生活使排瑶人民拥有了更多的自由,并开始关注衣食住行和民族文化。排瑶妇女将排瑶的生活环境、宗教信仰等转化为刺绣图案,在衣服上进行大范围刺绣,刺绣面积越大,内容越丰富,意味着绣娘的绣工越好。
过山瑶刺绣与排瑶刺绣相比分布范围较小,以局部装饰为主,通常出现在过山瑶男子和女子的绣花头巾(图2(b))、衣襟、腰带、围裙及脚绑等,起到保护与伪装的作用。这是由于过山瑶为迁徙型族群,以采集狩猎为生,居无定所。为了躲避野兽的攻击、便于狩猎,过山瑶妇女用五色绣线在服饰的局部进行刺绣,使服饰在丛林中能够与五彩斑斓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图2 连南排瑶和过山瑶绣花帽
Fig.2 Embroidered headscarf of Pai Yao and Guoshan Yao in Liannan
3.2 色彩运用
在连南排瑶刺绣中,红色通常占据主导地位。主色面积约占色彩总面积的50% ~65% ,辅色面积约占30% ~35% ,点缀色面积约占5% ~10% 。利用点线面进行色块分割是排瑶刺绣色彩平衡的重要方式,如图3(a)所示。排瑶盛装以靛蓝色、黑色为底布颜色,红色为主体色,大面积使用中纯度或中高纯度的红色绣线在服装裙摆等位置进行刺绣,局部选用中低纯度的黄色、绿色和白色绣线进行刺绣,形成具有装饰性的线条和散点的表达,利用刺绣面积的悬殊使强烈的色彩对比通过刺绣色彩面积的悬殊达到相对的视觉平衡,使服装色彩更具视觉扩张感。排瑶刺绣在以红色为主体色的情况下,缩小黄色、绿色、白色的刺绣面积,通过控制不同色彩的面积大小,使画面变得更加和谐、统一。
图3 连南排瑶和过山瑶盛装
Fig.3 Splendid attire of Pai Yao and Guoshan Yao in Liannan
过山瑶刺绣的色彩运用较为均衡,通常利用色阶过渡的方法表达刺绣的主色调。即在对比色中间进行邻近色的阶梯排序,利用小块面的邻近色组合形成具有色彩倾向的大色块,如图3(b)所示。过山瑶的盛装刺绣主要分布在斜襟、袖口和围裙,用橙色、红色、绿色、白色绣线在黑色刺绣底布进行刺绣。主色块由中低纯度、中低明度的大红色与中低纯度、中高明度的橙色组成,在主色块中加入小面积的白色与绿色进行点缀,增强刺绣层次感,同时起到丰富视觉效果的作用。
3.3 色彩搭配
连南排瑶服饰刺绣的配色大胆狂野,注重对比色和互补色的运用,总体呈现热烈欢快的视觉感受。通常以中低明度的红色、玫红色为大面积色块,以绿色和黄色为间色,白色为点缀色进行色彩搭配。如图4(a)的排瑶绣片,以中纯度、中高明度的红色绣线为主色调,与中纯度、中明度的草绿色、明黄色绣线进行搭配,呈现出鲜艳跳跃的视觉效果,边角处的图案色彩随着绣娘的喜好进行选择,一般用中低纯度、明度的绿色、黄色、白色进行随机搭配。如图4(b)的绣片以中明度、中纯度的朱红色为大色块,中间用中纯度、中明度的黄色、绿色和白色绣线进行中心图案的刺绣。利用对比色的搭配结合面积大小,突出视觉中心的图案。
过山瑶服饰刺绣的色彩搭配相对和谐,强调邻近色与互补色的过渡和对比。通常喜爱用中低明度的大红色、玫红色、橙红色等邻近色的绣线进行色块组合,以中低明度的绿色和黄色进行对比搭配,以白色和黑色为点缀色。如图4(c)的过山瑶绣片,红色色块由中纯度、中明度的朱红色、中纯度和中低明度的大红色及中低纯度、中低明度的暗红色组成,对比色块由中低纯度、中低明度的黄色和绿色组成。运用邻近色排列组合成色块过渡,对比色进作为填充色进行搭配,当不同明度、纯度的色彩并列出现时,明度、纯度越高的色彩空间感越往前,明度、纯度越低的色彩空间感越往后,从而使视觉层次感更加丰富。如图4(d)的过山瑶绣片,同样是利用红色的邻近色与绿色、黄色对比色的搭配,通过强调图案的排列和大小增强色彩的律动感和协调感。
图4 连南排瑶和过山瑶绣品色彩搭配
Fig.4 Color matching of embroidery of Pai Yao and Guoshan Yao in Liannan
连南排瑶与过山瑶的刺绣色彩差异的形成原因
4.1 历史因素
根据历史记载,宋代以后,随着灾荒、战乱和统治阶级压迫政策的推行,瑶族先民失去了土地,被迫向南方迁徙,过着艰苦的游耕生活。为了缅怀失去的土地,纪念祖先的丰功伟绩,黑色、藏青色常作为连南排瑶与过山瑶服饰刺绣的底部颜色,象征着瑶族人民对土地的感激和对祖先的崇拜;受耕作环境影响,红色普遍以较大面积的色块出现在连南排瑶与过山瑶的刺绣中,同黑色形成强烈的对比,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感,目的是吓退野兽,寓意丰收。黄色在历史上象征着权力、光明和温暖,通常作为搭配色使用,也会运用在丧服中;白色和绿色源于瑶族迁徙过程中的野花和绿树,瑶族先民穿梭在深山之中,以采摘野果、开垦荒地为生,花草树木寄托着瑶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4.2 自然环境因素
受生活方式影响,连南排瑶刺绣图案主要以生活中的动植物为题材,根据刺绣题材在自然环境中呈现的颜色结合传统的五色,从五色绣线中选择对比强烈的刺绣颜色进行配色。如森林纹为绿色(图5(a)),鸡冠花纹为红色(图5(b)),马头纹、蛇纹、蜘蛛纹等动物的图案颜色大多随着绣娘的色彩喜好从赤、青、黄、白四种颜色中任意搭配。这些刺绣图案通过色彩叠加、排列、组合等方式构成一幅自然、和谐的风景图,描绘着排瑶人民的生活场景,代表排瑶人民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图5 排瑶刺绣图案
Fig.5 Embroidery patterns of Pai Yao
受支系迁徙历史影响,刺绣素材多以山林景象和飞禽走兽为主。过山瑶刺绣颜色的选用具有较强的主观意识,基于自然界中实物颜色及传统五色的基础上,考虑到图案色彩在狩猎时的隐藏和伪装的功能,通常会根据图案的大小采用邻近色、对比色进行色彩搭配。如八角花通常采用红色、橙色、绿色和白色进行搭配,菊花通常使用白色,人形纹通常使用橙色、红色和绿色(图6)。
图6 过山瑶刺绣图案
Fig.6 Embroidery patterns of Guoshan Yao
4.3 宗教信仰
当色彩被赋予一定的象征意义以后,它就不再是一种表达方式,而是一种思维方式[10]。《过山榜》中记载,瑶族人民“好五色衣”源于对瑶族祖先盘瓠的敬仰。传说盘瓠为瑶帝高辛氏所养的畜犬,其毛五彩。为了捍卫瑶族的利益,盘瓠多次带领瑶族先民浴血奋战,遍体鳞伤。为了纪念盘瓠,瑶族先民用赤、青、黄、白、黑五种颜色的绣线在衣服上进行刺绣,象征着盘瓠身上的五彩绒毛。五色便成为瑶族的传统颜色,世代相传。因此,连南排瑶、过山瑶服饰刺绣的色彩都由赤、青、黄、白、黑五种颜色组成。
结 语
连南排瑶、过山瑶的刺绣色彩差异是连南瑶族刺绣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体现,同时也是瑶族支系文化和审美意识的反映。从生活方式上看,连南排瑶为农耕生活,过山瑶为游耕生活,受到不同程度的外来文化影响,排瑶刺绣风格粗犷,过山瑶的刺绣风格精美。从刺绣的色彩构成上看,连南排瑶、过山瑶刺绣色彩基于瑶族人民约定俗成的传统文化下,刺绣普遍使用低中明度、低中饱和度的黄色、红色。从色彩应用特征上看,连南排瑶刺绣分比范围较广,且红色通常占据主导地位,注重强烈的色彩对比;过山瑶刺绣以局部装饰为主,色彩运用较为均衡,注重色块的组合。连南排瑶、过山瑶绣娘以瑶族传统文化为创作灵感,结合支系的生活环境和宗教信仰对刺绣的色彩及图案进行设计、重组,形成独具特色的支系风格。这些绚丽的色彩图案表达了连南排瑶、过山瑶人民对自然万物的敬畏和崇拜,寄托着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盼。
PDF下载
作 者 | 谢惠灵, 陈子豪, 陈文俊
(广东工业大学 艺术与设计学院,广州 )
来 源 | 《丝绸》2020年第11期
关键词| 连南;排瑶;过山瑶;刺绣;色彩
发 布 | 浙江理工大学杂志社新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