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家具的艺术特性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住房的重新分配,使不少原先的富贵人家不得不蜗居一隅,笨重而占地很大的老家具,已不能适应这种变革了的生活窘况。所以,硬木家具的命运再次多桀。直到上世纪80年代,随着民间收藏活动的苏醒,老家具才慢慢地进入人们的视野。但此时,硬木家具在内陆的保有量已相当有限。即使经济价值被重新肯定后,它们的拥有者也很少将其拿出来流通了。于是,存世量较多的老红木家具走到台前。正可谓“蜀中无大将,廖化充先锋”。
家具的长、宽、高的尺寸关系,基本上取决于家具功能的需要,但也不是简单地根据功能去制作,在整体和局部上还需要认真地进行比例推敲,以求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同时获得美观的造型。明代匠师在这方面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遗产和宝贵的经验。
中国传统家具在装饰上强调结构与装饰的有机结合。中国传统家具结构与装饰具有同构性,其结构特性往往体现出一种特有的结构美。这种独有的结构美,出自于坚固密合的桦卯结构与经营巧妙的“攒边”技法,并依靠装饰性结构部件的运用来体现。像牙条、牙头、档板、券口、角牙、围子、腿足、绦环板、霸王帐、卡子花等家具构件的设计表现。他们既是结构性构件,起实用、加固、支撑的功能,又是装饰性构件,起美化作用,而且这些构件往往成为家具工匠们精雕细琢的主要对象。此外,传统家具中装饰性的“线脚”运用也是家具工匠们津津乐道的装饰手法,通过其简洁利落的线脚转折和变化多端的线脚造型,可以使家具简洁疏朗的造型不会因为缺少装饰而乏味,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通过线脚造型丰富家具的视觉感受也就成了中国家具装饰的审美特征之一。
满清统治者清醒地认识到,统治天下必须掌握汉族文化。所以当他们在关外时,就不断地吸收汉文化的精髓。从康熙时期的家具来看,基本上延续了明代家具的式样。原有的木工作坊里都是师徒一脉相承,这也使得明式家具难有大的改动。
关于文人在明式家具中的角色,历史有不同看法:有人认为文人主导明式家具设计,有人认为家具多出自民间工坊,因为家具尺寸相差无几,应该是工坊生产的。
明代家具的局部与局部的比例、装饰与整体形态的比例,都极为匀称而协调。其各个部件的线条,均呈挺拔秀丽之势。刚柔相济,线条挺而不僵,柔而不弱,表现出简练、质朴、典雅、大方之美。
明代家具以黄花梨本为主要材料,而清代家具则以紫檀木为主要材料。清代早期家具或多或少的带有明式家具的风格,同时兼有清式家具的风格特点。在转型时期的紫檀家具,在不乏艺术品味的同时,更加追求了华丽与霸气,更加具备了皇 家之气,它与明式家具一样,在中国历史文化上显示着光辉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