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语】不以分数论高低|​​镇 冰

不以分数论高低

镇 冰

这两天,湖北荆州一位班主任老师因班上两位学霸转学,失声痛哭的视频在网络上成为热搜。
看着心酸的背后,我们不得不承认,几乎任何一所学校,生源质量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于教师而言,是个人教学能力的体现;对学校来说,是竞争力的直接展现。然而,一个合格的人才的培养,单纯的从生源质量来衡量,却是一种偏颇的观点。
对于老师而言,遇到优秀的学生心生不舍,是一种惜才爱才的表现。但很多时候,面对自己的学生,投入感情的多寡如果只从成绩水平的高低来衡量,必然会让教育失去应有的温度,从而导致师生关系的异化。一个教师如果眼中只看得见成绩好的学生,心里只装的下前几名的娃娃,那么孩子们也自然会将自己“标签化”,从而逐渐失去努力进取的动力和信心,越发的成为那些老师心中“后进生”。这不仅是对教育目的的曲解,更是对孩子未来的打击。新《规范》第四条“教书育人”中,明确出要“实施素质教育”,并首次将“激发学生创新精神”列入其中。实施素质教育,必然对教师有新的要求,也就必然要求教师“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学生的未来不仅仅决定于分数,更体现在品德的养成和能力的培养上。
生源质量,往往通过分数的高低来衡量,但是考试分数高,并不等于就是具备高竞争力的合格人才。以最近出炉的航空、航天、航海等领域的“大国工匠”为例,35名大师级人物中,有12人来自地处西部的西北工业大学,而来自清华大学的只有1人,北京大学则没有。一向以生源挑选优选著称的北大清华这种大跌眼镜的“成绩”,完全没有体现优质生源的在我们心中应有的优异成绩,充分说明了人才的培养,优质的生源固然重要,但却不是绝对的因素。人才的培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一时的成绩,是无法断言学识能力的优劣的,而在这个动态的培养过程中,仍然坚持这种做法,很大一部分的原因还在于我们现行教育中的功利化因素。将成绩与能力挂钩,将排名与优劣联系,都直接导致了我们在教学中对人才衡量的片面化和利益化。
所以,如何衡量学生的实际水平,如何有效的评价学生,应该成为教育主管部门和每一个教育人应该深入思索并投诸实践的事情。素质教育已经在我们的教学大纲和各级文件中提出很久了,甚至是连一个普通的家长都能围绕“素质教育”敲敲黑板,谈上许多了,但就是不能落实到学校的教学和人才的实际选拔中,其原因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和重视。2020月10月1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两个文件都在强调重视学生素质的全面培养,企图通过增强素质教育来减少应试教育对学生的过度伤害。但是如果评价的机制和人才选拔机制的改革不跟上的话,这个过程估计还需要更漫长的时间,那么老师们的泪水也将会更多。
多姿多彩的求学生活,是一纸分数不能装得下的精彩;各有所长的学生能力,是一档名次无法体现出的优异。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出彩,关键在于给每个孩子出彩的机会和条件,让他们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有一个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才能打开属于自己的成功之门。不以分数论高低,全面发展方识才,我们要给所有孩子成功成才的机会,才是真正的成功教育。
(作者单位:宜昌市伍家岗区实验小学中南校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