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王·鄂州·试剑石
吴王·鄂州·试剑石
报载,新建成的园博园内,建有一座鄂州园;鄂州园内有吴王试剑石。这条新闻里有三个关键词需要解释:吴王、鄂州和试剑石。
先说吴王。并云鄂州位于湖北东部,为三国时吴王古都。吴王是谁?自然是孙权了。那么,孙权何时称王的呢?
京剧《龙凤呈祥》中,乔玄有一个著名唱段:“劝千岁,‘杀’ 字休出口……”
千岁是谁,当然是孙权。然而乔玄称孙权之为“千岁”并无道理。千岁,一般是对“王”的称呼,但此时孙权并未封王,称其为“千岁”有僭越之嫌。
吴蜀联姻,当在赤壁之战之后。赤壁之战,发生在建安十三年,亦即公元208年,此时的孙权封号是“讨虏将军”,领会稽太守。赤壁之战之后的建安十四年,刘备占据荆州,“表权行车骑将军,领徐州牧”。这是《三国志·吴书》中的记载。
在小说《三国演义》中,此时的孙权被称为“吴侯”,这个称呼也提前了十余年。根据《三国志·吴书》的记载,孙权封侯是在建安二十四年。这年冬天,东吴大败蜀军,擒获关羽父子,夺取荆州,“曹(操)公表权为骠骑将军,假领荆州牧,封南昌侯”。这里的“表”字,是“上表”的意思,因为此时曹操仍为汉朝丞相,他上面还有皇帝,所以,形式上需要由曹操上表、汉帝批准。由此看来,孙权封侯,是曹操对他擒获关羽的褒奖。
孙权被封为吴王,是在曹操死后、曹丕称帝的第二年,亦即公元221年。这一年,刘备在蜀称帝;孙权建都于鄂,改称武昌,上表魏文帝曹丕,申请建藩。所谓“建藩”,其实是称王的婉转说法。魏文帝当然明白孙权的意思,遂封其为吴王。
这年冬,刘备率大军进攻东吴。第二年春正月,陆逊大破蜀军,“所斩及投兵降首数万人,刘备奔走,仅以身免”。秋天,魏军进攻东吴,吴军临江拒守。既然吴魏兵戈相向,孙权便不再表面上臣服于曹丕,遂称“大帝”,年号为“黄武”,这是公元222年的事。直到此时,“三国”之称才名副其实。
再说鄂州。
吴王孙权建都的地方——鄂,在今天的湖北鄂城。西周时,鄂城是楚国属下的一个封国。周夷王时,楚王攻扬越,封扬越之子红为鄂王,居于鄂。战国时,鄂城是楚王封君的封邑。秦朝置为县。直到孙权建都之时,鄂的行政级别仍然是“县”
孙权建都于鄂之后,就把鄂改叫武昌了。而今天的武昌,那个时候应该叫江夏。
鄂州这个行政区划出现在隋朝,隋朝设鄂州路,但治所并不在鄂城,而是在江夏,即现在的武昌。等于是孙权原创的一个地名——“武昌”,被隋朝“剽窃”给了另外一个地方。
所以,如果要把鄂州的园林和孙权联系起来,就不应称为“鄂州园”,应该称为“武昌园”才准确。但是,称为“武昌园”又会使人误认为是今天的武昌,那么,称为“鄂园”或者“鄂城园”就没有问题了。
下面该说试剑石了。
《三国演义》第五十四回,刘备招亲到吴国,在甘露寺吴国太相亲之后,刘备上厕所回来见庭下有一石块,遂拔从者之剑,“仰天祝曰:若刘备能回荆州,成王霸之业,一见挥石为两段;如死于此地,剑剁石不开。”手起剑落,砍石为两段。孙权见状,也暗暗祝曰:若再取得荆州,兴旺东吴,砍石为两段。手起剑落,巨石亦开。
小说写道:“至今有十字纹‘恨石’尚存”——此说有破绽:明明此石被砍断两次,怎么留下有“十字纹”的石头?
今鄂州园里的试剑石,不知是否就是当年那块“恨石”?如果是的话,此石不应出现在鄂州,应在镇江。
至于说“此石至今尚在”,当是小说成书之日,究竟《三国演义》小说成于何年何月,恐怕不可考了。笔者上世纪80年代曾到过镇江甘露寺,却没有找见那块“恨石”。莫非“文革”破四旧给毁了?因为根据刘备当年赞叹之语刻下的“天下第一江山”石碑尚在,明显被破坏过,修补痕迹清晰可见;“恨石”被毁,亦有可能。
后来偶读南宋诗人陆游的《入蜀记》,中有诗人游甘露寺记:“甘露(寺)盖北固山也,有狠(恨)石,世传以为汉昭烈(刘备)吴大帝(孙权)尝据此石共谋曹氏。石亡已久。寺僧辄取一石充数。游客摩挲叹息,僧及童子辈往往窃笑也。”——括弧里的字是笔者加的,为了读者便于理解。根据陆游的记载,一是围绕这块石头的故事与《三国演义》略有不同;二是,如果真有这么一块石头的话,早在南宋就“亡已久”了。南宋以后的“恨石”,已然是与孙刘无关的赝品了。
世上假古董何其多,又岂止一块石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