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非南北朝,为何辽金却与两宋并称正统?
文|小河对岸
正统也即是指道统、法统,古代君主为了阐释自身统治的法理而以便从思想上统治万民,都会宣扬自己的统治是得到了上天的授命,此即为“君权神授”。故而,皇帝也称“天子”。当一个王朝裂变为诸多政权时,就会出现多个政权都宣称自己得到上天的授命这种情形。而根据“天无二日、民无二主”的理念,获得上天授命的君主却只能有一个。故而,也就会出现所谓的“正统之争”,即只有自己是“真命”,其他君主都是“伪命”(伪主)。
而决定一个王朝是否为正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后世朝代所承继的统系。例如三国时期的蜀汉与曹魏的正统之争,由于晋宋齐梁陈是承继的曹魏统系(汉魏晋宋齐梁陈,都是禅让传承)。否定了曹魏的正统性,也就从根源上否定了两晋到宋齐梁陈的正统性。这也是以蜀汉为正统观,始终无法得到主流认可的根源所在。
在我国历史上之所以会出现南北朝,这种多方政权都被认为是正统王朝的特殊情形。乃是因为站在华夏民族的角度上,首先得肯定南朝的正统性,正统的一个核心要点就是要严辨明华夷之防,即:不与夷狄之主中国(在法理上不能允许异族统治华夏)。
严辨明华夷之防在当时不但是华夏民族的自我认同与约束,而从心理与法理上也对少数民族入主华夏设置了堤坝。东晋十六国时期,前秦丞相王猛与符坚之弟--符融,都劝谏苻坚勿征伐东晋,其反对的理由就是:晋虽僻处江南,但是为华夏正统,人心向晋,不宜征讨。
之所以后世朝代也承认了异族北朝政权为正统,乃是因为最终实现大一统的是源自北朝的隋。隋唐的正统性都无可置疑,而隋唐的江山是从北朝这一支系禅让而来的。从北魏-西魏-北周-隋-唐,都是有明确的禅让程序,如果否掉北朝的正统性,就等于是让隋唐两朝皇室承认自己的先祖都是干伪军的,这显然不现实。
当然,后世也有人质疑北朝的正统性,其中的代表就是北宋的司马光。司马光主编了一部极有影响力的史书,即:《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是纪年体史书。全书按朝代分为十六纪,即《周纪》、《秦纪》、《汉纪》、《魏纪、《晋纪》、《宋纪》、《齐纪》、《梁纪》、《陈纪》、《隋纪》、《唐纪》、《后梁纪》、《后唐纪》、《后晋纪》、《后汉纪》、《后周纪》。
此十六纪,即是宋人(司马光)肯定的十六个正统朝代,即:周-秦汉-魏晋-宋齐梁陈-隋唐-梁唐晋汉周(南朝有”纪”,北朝无“纪”)。司马光认为隋唐的正统性并不来源于北朝,而是隋兼并了南朝陈,承继了南朝陈的正统。但是,司马光的观点,并没有彻底扭转后人对北朝正统性的看法,也许是其理由并没有那么说服力。
而且即便是按司马光的正统观,也没有能恪守住“华夷之防”,因为五代的唐晋汉三代皇室都来源於西域沙陀族。据史载后唐李嗣源在当上皇帝之后,曾於宫中焚香祷告曰: 某本胡人,因乱为众所推,愿天早生圣人,为生民主事。
尽管五代时期的后唐、后晋、后汉是沙陀人所建立的王朝,但由于沙陀人已高度汉化,并没有太多的民族歧视、压迫所造成的民族巨大隔阂与对立。甚至许多今人对历史不太熟悉的,都不会意识到五代中有三个朝代不是汉族建立的。但李嗣源还是因为自己的胡人身份,而质疑自己的皇位能否得到上天的授命。
五代之后,在我国现今疆域又先后出现了两宋王朝与辽金的南北对峙。虽然,辽金的正统性未获得后世的一致认可,但还是获得了相当高的认可度。例如,我们熟知的《二十四史》,就有《辽史》与《金史》。而在我国,只有正统朝代的史书才能被归入《二十四史》。为前朝修史,也渐渐成为后世朝代“应尽之务”(紧握王朝正统性的阐释权)。例如,满清时期的《明史案》,就是因为江南士人仍以南明为正统,继续使用南明皇帝的年号,而触及满清政府入主华夏的法理性。故而,造成血流成河,被牵连千余人。
那么,两宋王朝与辽金既非南北朝,又何以被并称为正统呢?本质上乃是元、清两朝为阐释自身王朝入主华夏的法理性,彻底打破华夏民族谨守“华夷之防”(不与夷狄之主中国)的政治需要。
而传统的华夏民族(汉族)正统观,仍旧有相当程度的“华夷之防”,在主观上不愿意接受异族统治华夏的现实。故而,只要有华夏民族的政权尚存,汉族人就绝不愿意承认异族政权同为正统王朝。甚至严格谨守“华夷之防”的那部分人干脆否认元、清的正统性,而提出“崖山之后无中国,明亡之后无华夏”。
所以,虽然元朝人将辽、金与两宋都视为正统王朝(元朝人分别编修《宋史》、《辽史》、《金史》,三国各与正统,各系其年)。而到了明朝,华夏政权得以恢复,却又仅承认两宋王朝为正统。可待明朝灭亡之后,满清再次以少数民族入主华夏,为阐释其自身统治的法理性,故而有意抬升辽、金的历史地位。故而,以影响到了今人对辽金的正统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