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十年后,板儿爷文三儿变成了蹬三轮的顺子

我们今天要回答一个问题,一个之前引起的问题。

聊2010~2020的时候,很多内容都是抽象的,抽象就是没有具体的例子,比如下面这句话,从制造,到渠道,到资源整合,.....

很多人问我,我们今天就展开它。

展开它之前先解释下标题,标题套用了两本经典作品里的两个经典的人物。

文三儿,其实不是板儿爷,板儿爷是三轮车夫,他是黄包车夫,两条腿全靠自己跑。

文三儿是都梁作品《狼烟北平》里一个经典的人物,应该说,浓墨重彩,几乎就是围绕他展开的故事。

不了解都梁没关系,电视剧《亮剑》肯定看过,原著就是他写的,电视剧只是原著的前半部分,原著精彩得多。

有人说文三儿身上既有鲁迅阿Q的影子,又有老舍骆驼祥子的样子,很形象,确实如此。

没看过原著的不要紧,《狼烟北平》拍成了电视剧,文三儿是老戏骨刘佩琦演的,就是大宅门里的三叔。

这部作品,一直落脚于北京城黄包车夫这个圈子,从解放前到解放后,几乎诠释了文三儿的一生。

那么顺子又是谁呢?他是陈彦的小说《装台》里的人物,这本书在出版的当年排在所有长篇小说的榜首,而后入选了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

顺子才是个真正的板儿爷,蹬三轮的,家住西安市的城中村。

中国有两个城市很有意思,一个是最有文化的地方,北京城,另一个是最有文化底蕴的地方,在小说里常常被拟化成西京城。

你去看贾平凹的小说,但凡写西京,指的就是西安。

《装台》这本小说也被改编成了电视剧,老戏骨张嘉益出演顺子。

我们先说文三儿。

文三儿拉了一辈子的黄包车,打了一辈子光棍,大部分时候也就混个半饱。

曾经过了一段好时光,又是吃烤鸭,又是酱牛肉,卤煮,驴肉火烧,晚上还整点二锅头.....

因为他得了一辆车,不用交车份儿了。

年轻的读者不明白,给你打个比方。

比如出租车司机,一天的净利润是500块。如果车不是他的,每天要交200块份子钱,还剩300,如果车是他的,500就都是他的。

所以有车的黄包车夫和赁车的黄包车夫,那是两个阶层。

文三儿这人,这辈子有俩毛病,如果改了,有可能改变自己的命运。

一个是好面子,另一个是不肯延迟享受。

文三儿,自称三爷,这辈子就好个吹,没少因为吹牛挨揍,但就是改不了。

你说一个拉车的,伺候人的活儿,非得摆个黑老大的谱儿,能好到哪儿去?

第二个问题,是这人没有长远规划,混一天是一天。

那本小说是十几年前看的。那时候刚毕业,租在公司附近一个小区里,从一对夫妻手里租了一个六平米的小房间。

就躺在出租屋里那张小床上看的。

那小区挺老的,晚上门口总有人拉着三轮车卖小说,论斤。我就是三轮车上买的,肯定是盗版,对不住都梁先生了。

当时我的感觉,文三儿如果嘴甜点,脑子活点,开销小点,早点攒钱买辆自己的车,就可以让自己的收入速度,马上上一个台阶。

这道理很简单,假如你一个月挣5000,开销是4000,净结余是1000,可如果你的收入翻番,从5000到10000,如果开销还是4000,那么净结余就成了6000。

收入只增长了一倍,净结余却增长了六倍。

收入越低的时候,开销占比越大的时候,节流以助开源就越值得。

有了自己的车,净结余大增,文三儿只要继续保持低开销,就可以在更短的时间内,再攒出一辆车,把车租出去。

继续保持这个低开销,因为有了租赁收入的加成,净结余收入会再上一个台阶,会在更短的时间内,再攒一辆车,再租出去。

很快,他就会从一个车夫,变成一个车行老板,等那时候,他想卤煮卤煮,想火烧火烧,哪怕是娶媳妇也不是没可能。

你注意我这个观点,是平视的,和鲁迅先生写阿Q的那种哀其不幸,努其不争的俯视视角是不同的。

因为鲁迅写阿Q的时候已经是成名作家了,而我读到文三儿这个形象的时候,自己也刚刚工作,是个底层码农。

我那时候拎着台smartbit跟上司出差,人家拍拍我这一米八的肩膀,说,也就是我,换个女生或者矮的,还真拎不动。

一台smartbit上百万,非常沉,我没觉得自己和黄包车夫有什么本质区别。

都是出卖自己时间的,无非工作工具不同。

很多年后有一种观点,无论是攻城狮还是金融狗,和几十年前纺织厂的厂妹也没啥不同,都是打工人。

你看到了,我比他们早领悟了十几年。

当然,文三儿是不可能想明白那些事儿的,他根本不会思考,所以他这辈子,也就这么交代了。

历史最大的特点就是重复,所以这两部小说选择五朝古都的北京和十三朝古都的西安,选址很好。

如果说文三儿是解放前的人,顺子身上的故事是发生在2010年以后的。

顺子生在一个叫刁家村的城中村,父母早亡,哥仨,老大去澳门了,老二走的早,顺子是老三。

有一个闺女,媳妇抛下女儿跟人跑了,又娶了一房,带着个女儿嫁进来,没两年得病死了。

顺子就这么一个人把俩闺女拉扯大,老大,那个亲闺女,非常刁蛮,无所事事,很爱花钱,老二,不是亲生的,很懂事,读大专。

故事讲的就是顺子带着一伙儿外县进城的农民工,瞪着三轮车,给秦腔团搭舞台,讨生活。

当然,为了谋生,什么农村的红白喜事,演出,只要是搭舞台,他们都干。

还遇到了一个很有故事的女人,就是顺子的第三任。想要跟他好好过,但被他的大女儿不容,鸡飞狗跳。

咱们撇开电视剧,电视剧为了讨喜,迎合,乱改一通。

顺子刁蛮的女儿嫁给了煤老板的儿子,很幸福,在各种牵强的,千奇百怪的原因下,顺子的经济状况得到了大幅度的改善,和两个女儿关系都很好,最后也追寻到了自己的幸福。

这些你通通可以扔掉,都是胡扯。

原著中顺子的大女儿整容失败,失去经济来源,独自回到家中,像以往一样和父亲永远在争吵。

二女儿,就是那个继女,和大女儿断绝关系,从此和这个家庭再无往来。

顺子的大哥,欠了很多赌债,贫病交加而死,最后把赌债留给顺子。

顺子手下那个叫三皮的弟兄,暗恋顺嫂,最后和顺子的第三任老婆走到了一起。

顺子手下那个叫大雀儿的兄弟,女儿烫伤了脸,要三十几万治病,自己忙着挣钱,有病了舍不得看。

后来知道自己要死了,算计顺子,让他老婆带着女儿和自己一起住进了顺子家,再后来大雀儿果然猝死,顺理成章的托孤,把妻女托付给了顺子。

顺子后来就有了第四次婚姻,就是和大雀儿的遗孀,给大哥还债,给兄弟的女儿治病,以及亲闺女继续鸡飞狗跳.....

他那一帮所谓的跟着干活的好兄弟们,也无非是因为他这个老大又肯低三下四讨薪,又不多拿钱,大家觉得跟着他有便宜占。

而秦腔团之所以用他,是因为那个牵线的主任觉得顺子好欺负,每次都可以从他们这帮人身上抽很多的油水.....

生活还在继续,从来没有改变。

原著还是很深刻的,当然咱们今天不聊这个。

抽丝剥茧,顺子只有一件事做错了,和文三儿一样,方向错了。

顺子出生在城中村,一楼几间房,二楼几间房,还有个院子。他但凡有点脑子,就知道哪怕是借钱,也要把自家推平了,重盖,按照出租屋的结构,盖五层以上。

书中那个村里很多人都是那么做的,不乏土豪。

出租房屋赚到的钱,很快就能够还清盖房子借的钱,并且有富裕,还可以开设超市,麻将馆,澡堂,......

你就围绕着租客们做生意赚钱,做的都是生活必需品,就在家门口,是不可能赚不到钱的。

你去看原著,顺子遇到的那些事儿,没有钱解决不了的。但是很遗憾,他守着一块市中心的土地,却非要用蹬三轮的方式去挣钱。

我们昨天讲,从制造,到渠道,这是国家层面,站在个人的角度,那就是从食力,到食利。

食力就是吃自己的力气,无论是体力还是智力,都是力。

食利就是吃资源本身,无论租车还是租房,都是在吃资源。

当然,有一个现实绕不开。

如果把所有人,比作一个大圆,你能那么想,就剩一个小圆了,你能那么做,就是小圆里的小圆,你真能做到,那就成大圆里的一个点了。

这玩意就叫概率。

如果文三儿真成了车行老板,那替文三儿拉车的那些人呢?

如果顺子真成了房东,那顺子家的租客呢?

你看到了,其实什么都没有改变。

这就是这两本文学作品写得好的地方,他没有试图改变谁的命运,文三儿和顺子并不是特指一个人,而是象征着一类人。

或许,这就是生活的本来面目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