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遼與北宋書壇

沈遼與北宋書壇[一]

沈遼(一○三二—一○八五),字叡(睿)達,錢塘人,遘之弟。用兄任監壽州酒税。熙寧初爲審官西院主簿,後遷太常寺奉禮郎攝華亭縣,坐事流永州,更徙池州。築室齊山,自號雲巢,遂不復起。事蹟具《宋史》本傳。有《雲巢編》傳世。沈遼是繼蔡襄之後、後三家崛起之前的重要書家,在當時和後世均産生了一定影響。張舜民《畫墁集》卷一《贈奉議沈遼詩》認爲沈遼『錚錚官業素有聞,更號能書居第一』[二] 。樓鑰《攻媿集》卷七二《跋沈雲巢帖》:『雲巢妙於楷隸諸書,備古今體。寸墨尺紙,落筆輒爲人争取。』[三]

沈遼有三件墨蹟《秋杪帖》、《顔采帖》、《動止帖》(圖四—一) 傳世,曹寶鱗先生曾有專文考證。本文將以他與北宋諸名家的交遊爲主,考證並論述沈遼與北宋書壇的關係。

圖四—一 沈遼《動止帖》

一、沈遼與王安石

沈遼一生經歷坎坷,這與當時許多文人的遭遇一樣,根源於當時變法運動的衝擊。王安石與沈遼的家族有著密切的關係,沈遼母親的墓誌銘就是王安石所作[四] ,沈遼的從叔沈括和他的胞兄沈遘都是王安石的僚友。王安石早年對沈遼的賞識和提携自然與此有關,但是沈遼本人的詩歌和書法才能卻是他受知於王安石的主要原因。《宋史》本傳稱沈遼『間作爲文章,雄奇峭麗,尤長於歌詩』,同時記載了王安石早年對沈遼文學才能的評價,有『風流謝安石,瀟洒陶淵明』之讚語[五] 。但《四庫全書總目》卷一五四《雲巢編十卷》認爲:『然遼詩實主於生峭,與陶詩蹊徑頗不相類。觀其生平,屢與黄庭堅酬和,而庭堅亦稱其「能轉古語爲我家物」,知爲豫章之别派,非彭澤之支流矣。』[六] 王氏的評語雖然有過譽之嫌,但從沈遼與蘇軾、曾鞏、黄庭堅等一時名流唱酬往來的事實來看,他的文學才能的確有可觀之處。沈遼的書法尤擅時名。宋王明清《揮麈餘話》卷一《沈睿達書裙帶詞》稱沈遼:『長於歌詩,尤工翰墨,王文公、曾文肅學其筆法;荆公得其清勁,而文肅傳其真楷。』[七] 這揭示了王安石書法與沈遼的關係。

治平三年(一○六六),王安石爲沈遼母翟氏作墓誌,時沈遼任泰州軍事判官。次年(一○六七),沈遘卒,沈遼『用兄任監壽州酒税』。熙寧二年,王安石當政,沈遼爲審官西院主簿。沈遼對於新法並不完全贊同,再加上他『傲睨一世』的個性特點,直接導致了他在仕途上的失敗。《長編》卷二二八『熙寧四年十一月』:『丙申(十五日),著作佐郎胡宗師爲審官西院主簿,代太常博 士閻灝、將作監主簿沈遼,以同知院、度支郎中王克臣奏灝等不職,故並罷之,仍自今止置一員。』[八] 沈遼的罷職還有深層的政治原因。《長編》此條後有司馬日記,席汝明曰:『沈遼素爲介甫所厚,嘗對人竊議新制是非,介甫聞之,立沖替。』這與本傳的記載『至是當國,更張法令,遼與之議論,寖咈意,日益見疎』正可相互發明。

沈遼早年熱衷仕途,他的絶意仕進是在屢遭打擊之後。他的一首詩表露了這一心路歷程。《雲巢編》卷一《禪老閣》云:『少年尚淵黙,偃仰事詩書。端然忘緼藉,乃欲尋榮涂。一辱未知補,三獻何其愚。深中雅有趣,寧終渾泥塗。用物必傷己,誓將老江湖。在人既少與,於此固何誅。賞心不期侈,澹泊自有餘。儻逢安石輩,知余爲善謨。』在這裏,他表達了因仕途不暢而欲與東晉謝安石一樣歸老江湖的願望。

沈遼築室齊山之後,王安石也已經退相歸金陵。沈遼在《德相送荆公三詩用元韻戲爲之》中回顧了自己與王安石最初的交往情形:『我昔造公室,公方任調燮。辱枉淵明贈,今猶秘巾篋。當時隳官去,終身欣廢跕。』(《雲巢編》卷四)所謂『任調燮』乃指拜相事,而『辱枉淵明贈』印證了上文安石的贈詩。沈遼『當時隳官去,終身欣廢跕』的喟然長嘆流露了濃郁的悲情,但是他與王安石 的文字之交卻始終没有斷絶。在詩中,沈遼又提到了書法:『况復論翰墨,爾來那可輒。不識渾脱舞,何愧張顛帖。』王安石的書法有翻天斡地之氣,一歸於行筆之妙。世人耳食以爲出自楊凝式[九] ,此説頗可商榷。魏泰《東軒筆録》云:『近世沈遼最善行筆。』[一○] 《姑溪居士前集》卷三八《跋蘇黄陳書》:『魯直晩喜荆公行筆,其得意處往往不能真贋。』[一一] 今將傳世的墨蹟相對照,王、沈二人在轉折行筆之間的確有不少相似之處,從行筆這點立論,可證荆公學沈遼之説並非空穴來風。

二、沈遼與蘇軾

沈遼與蘇軾俱爲一時名流,雖然他們定交時間已經不可詳考,但二人交往的若干事實卻有蹟可尋。蘇軾於元豐三年(一○八○)謫居黄州,元豐五年春,築『雪堂』居之。而沈遼在是年春遇赦由湖南永州流徙安徽池州,舟過湖北黄州,他特地去拜訪了東坡。《雲巢編》卷四《贈别子瞻》云:『平生雅遊眉陽客,五年不見鬚已白。借田東坡在江北,芟夷蓬蒿自種麥。相逢不盡一樽酒,故態那復論歡戚。手抱阿武勸餘瀝,維摩老夫失定力。老夫寂寂出三湘,更欲卜居池水陽。薄田止須數十畝,田上更樹麻與桑。老來正苦迫生事,清明雖近猶可秧。罷亞若可博乾麨,以無易有遥相望。我舟即行不可駐,欲卜後會誠茫茫。他時有信若可寄,不用辛苦爲詩章。』又同卷《題子瞻雪堂即次前韻》云:『眉陽先生齊安客,雪中作堂愛雪白。堂下佳蔬已數畦,堂東更種連坡麥。不能下帷學董相,何暇悲歌如寗戚。布裘藜杖自來往,山禽幽弄均春力。案上詩書羅縑緗,爐中燒藥笑王陽。晨炊且糴北倉粟,冬服已指山前桑。南岡差高多種橘,迤北漸下冝栽秧。北鄰亦有放達士,道路壺榼常相望。』二詩皆以田桑爲題,頗有淵明歸去來之遺韻。

沈遼到達池州後,即卜居齊山,名所築曰雲巢,時間在三月初。《雲巢編》卷七《三遊山記》之一:『余卜居齊山逾月,欲一探左史洞而不知其地。四月丁巳(六日),會公華、德相至,遂召唐生者俱遊焉……時元豐五年壬戌也。』元豐六年夏,蘇軾有信致問。《蘇軾文集》卷五八《與沈睿達二首》之一云:『某啓。近辱書,伏承退居安隱,尊候康健,甚慰所望。』[一二]

沈遼以文學而知名,嘗以『雲巢』名詩集。曾先後乞序於曾鞏、蘇軾和黄庭堅。《雲巢編》附録山谷《雲巢詩並序》云:

……因自號其所居曰『雲巢』,從眉山蘇子瞻乞文,子瞻曰:『虎豹來田,吾以是累,吾方刮除毛皮,獨以形立,子當愛我,不當要我作文。』又欲乞文於南豐曾子固。會子固以憂去中書舍人而捐館於金陵。則以告豫章黄庭堅曰:『敢託於子文。』黄庭堅曰:『曾子固、蘇子瞻文章磊落旁日月,居一世,後前能軒輊人;庭堅戲弄筆墨,不經師匠,家人子語耳,君安用此!』 雖然,三十年藉藉沈睿達,吾敢自愛无能之詞以恨之?故傳載雲巢之因起,訖於崇城,而繫以詩。

沈遼乞文於蘇軾而遭婉拒之事見於蘇軾的覆書。《蘇軾文集》卷五十八《與沈睿達二首》其二云:『公所須拙文記雲巢,向書中具道矣,恐不達,故再云云。某自得罪,不復作詩文,公所知也。不惟筆硯荒廢,實以多難畏人,雖知無所寄意,然好事者不肯見置,開口得罪,不如且已。不惟自守如此,亦願公已之。百種巧辯,均是綺語,如去塵垢,勿復措意爲佳也。令子今在何許?漸就遷擢,足慰遲暮。』[一三] 山谷所記東坡『虎豹來田』云云當是此前的另一封覆書,已佚。此二書皆作於元豐六年。沈遼身後有二男三女,子敦師曾主泰州泰興薄,此處『令子』或即敦師。

蘇軾是沈遼的知交,他對沈遼的書法淵源和利病得失可謂洞悉入微。《書録》卷中載東坡語云:『自君謨没後,筆法衰絶。沈遼少時,本學其家傳師,晩乃諱之。自云學子敬,病其似傳師也。故出私意新之,遂不如尋常人。』[一四] 沈遼好高騖遠的秉性正是他身後書名寂寥的重要原因之一。沈遼的一生充滿了悲劇色彩,仕途坎坷,晚景尤淒涼。蘇軾《與王文玉十二首》之七云:『睿達化去,極可哀,雖末路蹭蹬,使人耿耿,然求此才韻,豈易得哉!雲巢遂成茂草,言之辛酸。後事想公必一一照管也。』[一五] 而沈遼的書名也和他的悲劇人生一樣,讓人感嘆不已。宋晁説之《景迂生集》卷一八《題周景夏所藏東坡帖二》:『蔡君謨死後,宋次道、陸子履獨擅書名,既而沈睿達書得名甚峻於時,未有一人稱東坡書者。公方日奏忠言,犯時禁忌;其名自有所在,而未暇以書稱也。』[一六] 沈遼的失敗有多重原因,黄庭堅揭示的『不自貴重』尤能道出其中關鍵。

三、沈遼與黄庭堅

黄庭堅與沈遼的交往時間集中在元豐八年(一○八五)沈遼去世的前兩年,而地點則在山谷由江西吉州太和轉官山東德州德平的途中。《雲巢編》附録《魯直帖》記録了二人交往的豐富信息:

庭堅頓首。初約十五日遣人送靈壽杖往取糟薑,而燈夜醉臥景德方丈。明日,病酒家中,催放船甚急,意緒欲噦,懶向筆研,故遂不果遣人。承動静,又所須皆不急耳。别來日欲寓書,匆匆祇了眼前,及此不可以爽雲巢之約。撥忙就此,不審可意否?公《三遊山記》皆手録奉還,六合紙寫得一軸。鄙作楚詞,至金陵輒爲一喜事人携去,亦不足觀,故不别用紙録上也。道中時作小詩,别信當寄上。天氣北極妍暖,不審體力何如。伏惟動静燕譽,頗復遊歷諸山否?永仲將去,更得誰與遊,亦有乞 士皜人可與雲水耶?濯纓之乎?遮日向西,回觀雲巢,定非俗物。髮白矣,政使向前有味,更能過往時所饗否?願安樂雲巢,勿作銅官以北夢也。區區隨食河外,日以相遠,臨書懷想增勞,千萬以淡漠自壽。因北風惠音。三月丙寅。庭堅頓首再拜,睿達奉禮執事。

此札作於元豐七年三月丙寅(二十七日)。本年,山谷由吉州太和轉官赴德平,沿贛江、長江下金陵,再經揚州、泗州而行。信中提到過金陵之事。《山谷外集詩注》卷一四《送吕知常赴太和丞》有史容注云:『山谷在太和三年,至元豐七年移監德州德平鎮,是年三月,過泗州僧伽塔,有《發願文》。』[一七] 此時,沈遼築室齊山已逾二載。山谷由江西出發赴德州在元豐六年十二月之後。有《大孤山詩刻》云:『是歲癸亥十有二月,余自太和移德平。』[一八] 山谷途徑池州與沈遼會晤乃在次年(元豐七年)春上。沈遼贈以近作《三遊山記》,並囑山谷爲作詩序,這也就是山谷信中提到的『雲巢之約』。山谷離開池州後,並未及時作序,後在沈遼的催促下才匆忙成文。序成,有覆書並道及沈遼的翰墨之妙,載《雲巢編》附録《魯直帖》之二:

勉作此文,蹇淺不堪。承見約甚嚴,故須録上,寫得尤不堪,筆畫憨濁,廼成墨猪,漫欲存録,切不宜用此刻石,恐不當。煩叡達妙墨,粗得一書字净潔人爲寫石廼佳,庭堅再拜上。

山谷在《雲巢詩並序》附詩一首,對沈遼的生平作了高度概括:

在昔人豪,負世機醜。及其高丘,名麗箕斗。修士溺於名,文人溺於口,豪士溺於財,壯夫溺於酒。不用其長,舉擿瑕垢。禮義卞章,觀心則陋。我觀雲巢,其歸无咎。維彼蒙鳩,室家於茗。婦子喪勞,夕不謀朝。鬼瞰之室,燕雀附高。禍盈去飛,其雛燔焦。息丘以樵,糞田以毛。義示子孫,食力而敖。解其天弢,奠此雲巢。

這首詩得到沈遼的激賞。《雲巢編》附録《叡達跋魯直詩》沈遼致信山谷云:

余自得此詩,甚喜之,讀既久,幾可誦。然每抽繹其書,終不厭。古人所謂能道人心所欲言者,魯直之謂乎?

山谷曾讚揚沈遼『能轉古語爲我家物』,而沈遼對山谷的詩歌更是莫逆於心。《四庫全書總目》將沈遼視爲『豫章之别派』,可謂别具隻眼。沈遼卒於元豐八年二月九日。相傳《沈睿達墓誌銘》乃黄庭堅所作,但其中提到與沈遼季女聯姻之事,非山谷作甚明。

沈遼早年交遊很廣。元豐二年至元豐五年,流永州(今湖南零陵),又在湖湘間結識了許多新朋友,其中李博古、李明古兄弟便是其中二位。李氏兄弟不是當時的知名人物,他們與沈遼的關係恰如黄四娘之於杜甫。文徵明《停雲館帖》録山谷所作《睿達帖》(圖四—二) ,記載了他們交往的史實:

圖四—二 黄庭坚《睿逹帖》

沈睿達自評甚高,雖少時坐豪俠不自貴重,中年流落不偶,作人乃有邊幅,廢棄不得列於士大夫,而文章之氣不少挫。今日追數平生交遊,如睿達不易得也。余不及識李博古,信睿達之詩,知其風義磊落,其與人交,不以暄涼易節者也。黄庭堅書。

此帖有拓本傳世。這是山谷在沈遼去世多年以後,再遊零陵時爲李氏兄弟或其後人所收睿達贈詩的跋尾。當時山谷正在貶往宜州的路上,山谷聞宜州謫命並啓程赴貶所在崇寧二年(一一○三)歲末,次年三月十四日途徑永州。山谷遊零陵時,博、明二古當已不在人世,山谷集中有《戲詠零陵李宗古居士家馴鷓鴣二首》和《李宗古出示謝李道人苕帚杖》等詩。李宗古或即其族人。

沈遼的書法成就雖然無法與黄庭堅相比,但後人對沈遼書 法的欣賞和迷信程度卻絲毫不遜山谷。《分甘餘話》卷下云:『江神識山谷書扇事,世傳以爲異。又有一事頗類此。沈遼睿達,存中之姪,善書。舟過富池吴將軍甘寧廟,遇風,遥禱於神,風止泊岸。乃作贊,手書之,留廟中。後爲好事者取去。郡守夢神告之,追獲而還之廟。然則興霸亦嗜書也。』[一九]

四、沈遼與米芾

米芾小沈遼二十一歲,二人曾有過文字交往。米芾早年任杭州觀察推官時(元豐六年至八年),曾寄詩沈遼,原詩不存。今《雲巢編》卷五有《次韻元章見寄》二首:『錢塘故都麗,府寺雲中分。往往得佳客,翩翩多好文。自余去湘水,無復瞻吴雲。披尋二篇意,豈減鮑參軍。』『西堵菰蒲老,南岡梅柳芳。當時有佳意,十載尚餘香。投老甘寂寞,歸期殊渺茫。君能斫句麗,幽眇淂張皇。』從『自余去湘水』可知,此詩作於元豐二年以後。因爲沈遼《雲巢編》卷七《花藥山法堂碑》中有『元豐二年,余爲湘南客』之語。

沈遼與米芾的交往可能與他們共同的朋友蔣長源的牽線有關。米芾《畫史·序》云:『蔣長源,字仲永(按,當爲『永仲』之誤——筆者),吾書畫友也。』[二○] 今存米芾書蹟中,有多處出現其名字。如宋拓《紹興米帖》中的《蔣永仲帖》,宋拓《寶晉齋法帖》中的《相從帖》,俱見於曹寶麟先生所編《中國書法全集·米芾》。蔣長源也是沈遼的好友。《雲巢編》卷五《蘇武歸漢圖一首》,跋云:『余昔得胡馬四軸,其間旗幟人物若有行者。從永仲博得胡馬二,從伯昌博得蘇武别李陵凡三人。絹素之色,與昔所收大相若。遂合而標之爲六軸,名《蘇武别李陵圖》焉。』又宋岳珂《寶真齋法書贊》卷一一録《沈叡達書簡帖》之一:『文叔必不輟有書,秀叔聞已解臨涣,今在何許?第二處有訊託申意,未及别書也。今歲大抵多發瘡疹,永仲兒女皆病,兹亦見安矣。』[二一] 前文所録山谷與沈遼的一則書簡中云:『永仲將去,更得誰與遊,亦有乞士皜人可與雲水耶?』可見,直到元豐七年,沈遼與蔣長源仍保持著密切的關係。

米芾與沈遼交往並不深,但是米芾與沈氏家族中的沈括、沈遘有來往。沈括曾提到沈遼對書法的認識。《夢溪筆談》卷一七載沈遼論書云:『書之神韻,雖得之於心,然法度必資講學,常患世之作字,分制無法。凡字有兩字、三四字合爲一字者,須字字可拆,若筆畫多寡相近者,須令大小均停。所謂筆畫相近。如「殺」字乃四字合爲一,當使「乂」、「木」、「几」、「又」四者大小皆均。如「尗」字乃二字合,當使「上」與「小」二者大小長短皆均。若筆畫多寡相遠,即不可强牽使停。寡如在左則取上齊,寡在右則取下齊;如從口從金,此多寡不同也,「唫」即取上齊,「釦」則取下齊;如從尗、從又及從口、從胃三字合者,多寡不同,則「叔」當取下齊,「喟」當取上齊。如此之類,不可不知。」又曰:「運筆之時,常使意在筆前,此古人良法也。』[二二] 沈遼完全誤會了古人『意 在筆先』的原意,他排布筆畫部首的做法宜乎遭來米芾『排字』之譏。

五、沈遼與李之儀

李之儀(一○四八—一一一八)[二三] ,宇端叔,自號姑溪居士,滄州無棣(今山東無棣西北)人。神宗熙寧六年(一○七三)進士,元豐六年(一○八三),曾辟爲祭奠高麗國使書狀官。哲宗紹聖初蘇軾知定州,辟爲管勾機宜文字,後以元祐黨籍貶惠州。元符元年(一○九八)召監内香藥庫,旋因從蘇軾辟事勒停。徽宗崇寧初提舉河東常平,又以代作范純仁遺表忤蔡京,編管太平州,遂居姑熟。久之,徙唐州。官終朝請大夫。有《姑溪居士前集》五十卷,《後集》二十卷。《宋史》卷三四四李之純傳附李之儀傳記載:『之儀能爲文,尤工尺牘,軾謂入刀筆三昧。』[二四] 今有尺牘《㳓隄帖》(圖四—三) 傳世。

圖四—三 李之儀《汴隄帖》

《姑溪居士前集》卷四一《跋沈睿達帖》:『予官四明與睿達爲僚時,纔二十餘,雖搦管伸紙甚好書,而漫不識其徑路,始問津於睿達,而特輾轉開曉,後不能副其勤,要亦不忘所自。其所見曉,至於近古,無蹈姿媚以悦可世俗爲工,今則没溺,殆不容出頭矣。每有愧於斯言也。』[二五] 李之儀和沈遼官四明(今浙江鄞縣)的確切時間不可考。從沈遼的行年來看,官兩浙的時間在熙寧四年(一○七一)至元豐二年(一○七九)之間,而李之儀官四明時間必在熙寧 六年(一○七三)在中進士後,合而推之,二人在四明同官必在熙寧末年(一○七三—一○七七)。李之儀自稱『問津於睿達』,並且因爲不能副睿達所望而感到慚愧。但是作爲與後三家同時代的書家,他對沈遼書法的認識與蘇、黄、米對沈遼的評價基本一致。《姑溪居士前集》卷三十八《跋蘇黄衆賢帖》云:『睿達特立不羣,遂能名家,雖未可入神,蓋可入妙。然未嘗以書經意者,未易窺籓籬也。』[二六] 誠然。

注釋:

[一]  本文原載《中國書法》二○○六年第七期,收入本書時進行了修訂。

[二]  《畫墁集》,《叢書集成初編》,第一九四八册,第七頁。

[三]  〔宋〕樓鑰撰《攻媿集》,《叢書集成初編》,第二○一四册,第九七九頁。

[四]  《臨川先生文集》卷一○○《故樂安郡君翟氏墓誌銘》,《宋集珍本叢刊》,第一三册,第七九五頁。

[五]  《宋史》卷三三一《沈遘傳》附,第三○册,第一○六五二—一○六五三頁。

[六]  《四庫全書總目》,下册,第一三三四頁。

[七]  《揮麈録·揮麈餘話》,《叢書集成初編》,第二七七三册,第九五二頁。

[八]  《長編》,第九册,第五五四四頁。

[九]  《山谷題跋》卷五《題王荆公書後》:『王荆公書字得古人法,出於楊虚白。』《叢書集成初編》,第一五六四册,第五二頁。

[一○]  《皇宋書録》轉引,《叢書集成初編》,第一六三一册,第二九頁。

[一一]  《姑溪居士前集》,《文津閣四庫全書》,第三七四册,第四九四頁。

[一二]  《蘇軾文集》,第四册,第一七四五頁。

[一三]  《蘇軾文集》,第四册,第一七四五頁。

[一四]  《皇宋書録》,《叢書集成初編》,第一六三一册,第三三頁。

[一五]  《蘇軾文集》之《蘇軾佚文彙編》卷三,第六册,第二四七七頁。

[一六]  《景迂生集》,《文津閣四庫全書》,第三七三册,第七四○頁。

[一七]  《山谷詩集注》,下册,第九六四頁。

[一八]  《山谷詩集注·目録》,上册,第三頁。

[一九]  〔清〕王士禛撰《分甘餘話》,《叢書集成續編》,第九○册,第三五一頁。

[二○]  《畫史》,《叢書集成初編》,第一六四七册,第三頁。

[二一]  《寶真齋法書贊》卷一一録《沈叡達書簡帖》,《叢書集成初編》,第一六二九册,第一六二頁。

[二二]  《夢溪筆談》,《叢書集成初編》,第二八二册,第一一一頁。

[二三]  參考王星、王兆鵬《李之儀卒年考實》,載《文學遺産》二○○五年第六期。

[二四]  《宋史》,第三一册,第一○九四一頁。

[二五]  《姑溪居士前集》,《文津閣四庫全書》,第三七四册,第四九九頁。

[二六]  同上書,第四九四頁。

(0)

相关推荐

  • 杜牧,張好好詩

    杜牧:張好好詩.[釋文]:牧大和三年,佐故吏部沈公江西幕,好好年十三,始以善歌舞來樂籍中.後一歲,公移鎮宣城,復置好好於宣城籍中.後二年,為沈著作以雙鬟納之.又二歲,余於洛陽東城重睹好好,感舊傷懷,故 ...

  • 【語文餖飣】蘇轍詩文輯佚考辨

    蘇轍詩文輯佚考辨 20世紀以來,特別是最近20多年蘇轍詩文的整理輯佚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如欒貴明先生<蘇軾.蘇轍集拾遺>,劉尚榮先生<蘇轍佚著輯考>,曾棗莊.馬德富二先生點校的& ...

  • ​董岑仕丨洪芻《香譜》佚文考

    注:此文發表於<中國四庫學研究高層論壇論文集>(鳳凰出版社).此據作者word版,引用請以該書爲準.感謝董岑仕老師授權發佈! 說明:此二文(本文與董岑仕丨今傳本<香譜>非洪芻作 ...

  • 遼海叢書

    共计 82 本1.第一集遼小史金小史(遼海叢書)遼方鎮年表金方鎮年表渤海國記松漠記聞扈從東巡日錄柳邊紀略鳳城瑣錄瀋故灤陽錄燕臺再游錄2.第二集遼東志全遼志3.第三集遼陽州志鐵嶺縣志鐵嶺縣志補輯錦州府志 ...

  • 河圖與洛書

    编辑:孫宏賓 天地玄黄,日月洪荒. 到底,河图与洛书是神化还是文化? 是文化,是河洛文化.它因有"黄河"与"洛水"而得名,李白对此十分欣赏,高声地唱着:「黄河之 ...

  • 毛秋瑾|俄藏敦煌文獻《月儀帖》殘本與索靖書法

    俄藏<月儀帖>殘片拼合圖 在俄羅斯科學院東方文獻研究所收藏的敦煌文獻中,和名家書法有關的法帖臨本受到書法愛好者及研究者的關注.目前已知的有王羲之<十七帖>臨本<服食帖&g ...

  • 《月儀帖》殘本與索靖書法

    俄藏<月儀帖>殘片拼合圖 在俄羅斯科學院東方文獻研究所收藏的敦煌文獻中,和名家書法有關的法帖臨本受到書法愛好者及研究者的關注.目前已知的有王羲之<十七帖>臨本<服食帖&g ...

  • 欒偉平丨木犀軒藏書的整理、編目與書目出版

    木犀軒藏書的整理.編目 與書目出版 欒偉平 欒偉平,文學博士,北京大學圖書館副研究館員. [摘要]李盛鐸木犀軒藏書進入"北京大學圖書館",點收大體完成後,于1940年11月開始,由 ...

  • “古文字與出土文獻”青年學者西湖論壇(2021)議程

    "古文字與出土文獻"青年學者 西湖論壇(2021)議程 會議時間:2021年5月29-30日 會議地點:中國美術學院南山校區南苑會議室 主辦單位:中國美術學院 承辦單位:視覺中國協 ...

  • 神祕的卍字與易經 洛書九宮的關係

    神祕的卍字與易經 洛書九宮的關係 1  6 共宗.2  7 同道.3  8 為朋.4  9 做友 1  6屬水     2  7屬火   3與8屬木   4與9屬金   5屬土 (以上是洛書 河圖五行 ...

  • [转载](八)河圖、洛書與數術系統

    原文地址:(八)河圖.洛書與數術系統作者:老杨 河圖 洛書 河圖.洛書是中國文化裏一個說不清楚的謎.說它簡單,也不過就是擺在不同位置的幾個點(或是數字):說它複雜,這些不同位置的點彼此之間又有關聯.最 ...

  • 沈寐叟先師書法論提要

    編按:此文原載香港書譜出版社出版之<書譜>一九八三年第六期(總第六十五期).據<蘧草法帖>所收王老致馬國權先生尺牘,此期所刊<沈寐叟先師書法論提要>非全本.原稿已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