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大学生抱怨找不到好工作:世道艰难,就业观该变变了

提到“双一流”高校大学生,人们一般都会竖起大拇指。通常情况下,“双一流”大学毕业生也更容易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从近些年部分高校的就业质量报告数据看,“双一流”大学应届毕业生平均初始薪资大多在每月六七千元以上。像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这样的顶级“双一流”大学,毕业生平均初始月薪会过万。但任何事都不绝对,“双一流”大学生也有抱怨找不到工作的。
前不久,笔者曾与一位即将离校的大四学生聊了下就业的话题,他谈到自己高中时的一位同学,那位同学虽然是“双一流”高校大学生,但经常在他面前抱怨找工作难,至今未找到工作。这位大四学生很迷茫:“连双一流大学生都说找工作难,非双毕业的我,该怎么办?
客观而言,今年大学毕业生求职面临诸多困境,有一些现实原因。由于疫情,就业环境相对去年有所恶化。某招聘网站前段时间做了一个调查,显示:30.4%的企业表示将会减员缩编;29.68%的企业表示无法为员工按时发放薪资;无影响的企业仅占17.81%。而2020届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了创纪录的874万,一边是岗位紧缩,一边是供给充足,供过于求,自然就增加了就业的难度。
所以,不管是不是“双一流”大学毕业,在世道艰难的当下,就业观都该变变了。
首先,我们不要再紧盯着自己认为的好工作,也不要对那些看上去“不太好”的工作嗤之以鼻。
经过大学几年的学习,我们应该清楚自己是什么水平,适合干什么工作。科学的就业定位直接影响着求职难易程度。有的大学生觉得自己就读的学校名气较大,于是对岗位有诸多要求:工作环境好、薪资满意。然而他们的理论基础不太扎实,实践能力也不够强,这样求职要求显然很难实现。
比如某“双一流”大学毕业生,上大学时期学习成绩一般般,也没有什么过人的本领,却只对一线城市感兴趣,不愿意到“三四线城市”工作。有个公司准备录用他,提供的工资待遇比较丰厚,但前提是他要到公司的分部工作,该分部恰恰位于四线城市,于是该名毕业生以工作环境不好为由放弃。一个很好的就业机会就这样莫名其妙地失去了。
过分强调要找好工作,会让自己掉进“死胡同”。过早给自己定下较高的求职标准,就是把自己给框住,给了自己一个束缚。大学生在求学过程中,兴趣、能力、价值观、人生观都在不断完善和修正,个性也在不断变化,另外社会也在不断发展。谁也不知道几年后自己会变成什么样、世界会变成什么样?既然世界都在发生改变,我们为什么就不能变变呢?
其次,我们要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就业竞争力。
大家会发现,虽然有不少大学生不太容易找到满意的工作,但也有不少单位招不到合适人才的。就业市场存在“供求失衡”现象,有的专业毕业生数量很多,而社会提供的岗位不足,人才过剩;有的专业因学科结构不合理,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求脱钩,导致社会有需求,却没有足够的大学生能胜任这份工作。于是,有不少大学生,学历很高,就读的学校也不差,但无用武之地,很是可惜。
因此,即便是名校大学生,也不能只抱着自己的那“一亩三分地”,而是要不断学习、不局限于书本进行延伸拓展,要尽己所能适应市场对专业人才能力要求不断变化的现状。这需要大学生在校就读期间,有意识地锻炼自己的适应能力,要从书本中解放出来,把自己放在“社会人”的位置来考虑问题、解决问题。
倘若肯用心不断学习、不断提升,就会拥有持续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也就成为了别人口中“能学、能干又机灵”的年轻人,就业竞争力就强多了。
其实,那种拿着高薪坐在办公室里办公的“优质工作岗位”正越来越饱和,而高学历人才数量有增无减,所谓的“好工作”只会越来越稀缺。所以大学生不仅要改变就业观念,也要加强理论学习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让自己成为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如今已是五月份,往年这个时候,很多高校毕业生都已经签约等待离校上班了。对不少大学毕业生来说,今年可能比较难熬,但危机总会过去,只要我们内心坚强、意志坚定,就没有闯不过去的关卡。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