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治疗期间出现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可能预示着更好的疗效,也更安全

以PD-1/PD-L1为代表的免疫治疗改变了癌症治疗的模式,而且在很多癌症中已经进入了一线治疗的行列。但是免疫治疗在取得疗效的同时,同时需承受副反应与经济上的负担,而且仅有部分病例对免疫治疗有响应。因此,寻找免疫治疗的疗效与副反应指标具有深远的意义。肿瘤微环境中的PD-L1表达虽然作为疗效预测指标已被广泛应用,但一些PD-L1不表达或低表达者也对免疫治疗有响应,因而PD-L1作为免疫治疗疗效预测指标有其不足之处 。

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是血常规中的一项常用指标,可以用来作为免疫治疗疗效预测的指标 。免疫治疗的病人在常规检查中会出现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而嗜酸性粒细胞可以影响肿瘤的微环境。在恶性黑色素瘤接受免疫治疗出现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具有更长的OS,提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具有预后预测作用,可以作为免疫治疗的一个潜在的指标(biomarker)。

一项回顾性研究纳入了146名III-IV的肿瘤患者,大部分之前接受过至少2线治疗,12%的病例具有脑转移,一半的病例具有基线乳酸脱氢酶升高。22%的病人在接受免疫治疗6周期时发生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在基线时的比例为3.4%,免疫治疗二个周期后上升至8.9%,至六周后上升至17.8%。在可评估的120位病人中,ORR率为33.3%,DCR率为65%,其中73.6%的病人为嗜酸性细胞增多症。疾病控制率与嗜酸性细胞增多症之间存在正相关性,但与ORR没有相关性。队例分析显示,在免疫治疗期间出现嗜酸粒细胞增多症的与无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相比,中位OS为33.83个月vs25.32个月,其中黑色素瘤的OS为45.11个月,NSCLC为17.72个月。

虽然二者的生存曲线有分离,但二者的差异没有显著性

从免疫相关不良反应来看,发生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的患者不容易出现严重的免疫不良反应。

虽然我们对嗜酸性粒细胞的功能已经明了,但在免疫治疗期间出现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的机理不明。多项研究表明,在多种肿瘤中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和肿瘤相关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与预后改善有关。

嗜酸性粒细胞自身可以产生一系列的细胞因子,如IL-3、IL-4、IL-5、IL-10、IL-12、GMS-CSF、肿瘤坏死因子等 。肿瘤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与嗜酸性粒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调节。影响机体免疫功能。嗜酸性粒细胞能够促进巨噬细胞 的抗肿瘤活性,通过抗原提呈、分泌细胞因子如IL-12等促进T细胞的活化,从而加强T淋巴细胞、巨噬细胞的功能从而达到清除肿瘤细胞的作用。

所以在免疫治疗期间发生粒细胞增多现象,小伙伴别慌,这可能预示着更好的疗效,安全性也更高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