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垚:京东三河古八景略说
三河市是河北省廊坊市代管县级市,地处京、津交界地带,与北京仅一河之隔,是中国占地面积最大、行政级别最高的县级飞地。西距天安门30公里,西北距首都机场25公里,南距天津125公里、东到唐山121公里,处在京、津、唐三大城市构成的金三角的核心地带。三河以地近洳河、鲍邱河、泃河三水故名。此地上古时属幽州之域,春秋战国之时属燕国。秦统一中国,设天下为三十六郡,属渔阳郡。西汉始置路县,主要辖今三河市和北京市通州区。东汉时,路县改称为潞县,县城当在今三河城西偏北三十里的军下村。隋开皇初年(公元581年)渔阳郡废,改属涿郡。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
分潞县东部为临泃县,因濒临泃水而得名。唐开元四年(公元716年),再分潞县东部另建三河县。隶属于幽州,三河之名一直沿用至今。辽金元时期,曾属析津府、大兴府、大都路等。明初属北平府。永乐十九年(公元1421年)后,改属顺天府。清沿旧制,仍属顺天府。民国时期,初属京兆地区,后入河北省燕京道。建国后,曾隶属过河北省通县专区、唐山专区、河北省天津市、河北省天津专区、廊坊专区、廊坊市,1993年3月撤县设市。
三河地域较大,据民国二十四年《三河县新志》载,当时三河东西广七十里,南北袤九十里,面积五千六百平方里(一千四百平方公里),有五百五十七个自然村。今顺义、密云、平谷南部很多村庄属三河辖区。现存的三河县志,主要有三种,分别是:1.清康熙十二年(1673)由陈伯嘉纂修的《三河县志》,为二卷抄本;2.乾隆二十五年(1760)陈昶、王大信等修纂的《三河县志》,为刻本,共十六卷(首一卷);3.民国二十四年(1935)曹祯、苏士俊、吴宝铭等修纂的《三河县新志》,为铅印本,共十六卷(首一卷)。三河八景,不见载于康熙年《三河县志》,后两种县志中均见载。分别是:
灵泉漱玉、南塘落雁、月池秋鹭、七渡晴澜、孤山挺秀、陀岭春云、圣水流丹、北兔归樵。此八景现有5种在三河域内,3种在外埠。
1.灵泉漱玉
出三河城往东再沿三平公路往北行七八公里,但见一山特秀,此即灵山。灵山,属燕山余脉,突兀成峰。山顶一塔,建于辽代,山腰有寺,名曰灵山寺,原寺于抗日战争时期被日寇烧毁,1999年复建。灵山脚下,北西南三面均有泉水从石垠沙窦中涌出,最大流量可达1立方米/秒,称为“灵泉”。泉水喷吐,水珠四溅,阳光下似五彩斑斓的珠玉,故被人们誉为“灵泉漱玉”。
稻畦荒圃似江南,为有流泉出地甘。
石漱千珠寒雨落,山围一境碧天涵。
浣来衣冷和秋月,汲处瓶香带夕岚。
安得凿渠通郭绕,不烦符调及僧庵。
——清·任塾
岩流银汉脉,灵液漱成川。
法琢一痕玉,能通三面泉。
法云嘘绝壁,骤雨泻晴天。
所冀穿渠遍,常滋郭外田。
——清·陈基
2.南塘落雁
三河城南五里有一村,名叫不老淀,村北原有一块湿地,东临鲍各庄,西界中门辛庄,北靠高各庄,东西千米左右,南北五百米有余。此地地势低洼,积水成沼,渗水成沟,潺潺东向,流入错河。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南塘,也叫南港。旧时此地未予开垦,人迹罕至,水草繁茂,鱼虾昆虫甚多,是各种水禽飞鸟栖息觅食的天堂。每当春秋两季,雁阵迁徒路过此地,必落此塘歇息,届时群雁旋飞,鸣叫之声不绝,形成一个奇丽的自然奇景,人们谓之为“南塘落雁”。
蓼花菰叶满迥塘,暮雁参差落影长。
蟹火照来还顾语,渔歌惊断不成行。
身随一抹孤汀月,梦待三更两岸霜。
点破苍茫秋色动,画图何处是潇湘。
——清·任塾
旅雁惊寒早,迥翔落晚塘。
荻花江月白,香稻泽田黄。
影写清秋色,声连紫塞行。
渔歌催阵起,归梦绕夕阳。
——清·陈基
3.月池秋鹭
三河城北五里许有胡桥村,由原来的头百户、刘庄和胡桥三村组成,又称胡桥三村。村西有一大坑,面积有六、七十亩。每到雨季,山间洪水从东北部的大小山口注入此坑,积水成池,终年不干。池中长满芦苇,密如风寨。在池中间,有一个直径约二至三米的圆形水面,不长任何水草,远望恰似一轮圆月,在蓝天映衬下亮如明镜,被称作“月池”。 由于“月池”不仅有大量积水,而且长满芦苇、蒲草,鱼虾昆虫繁多,引来众多白鹭、野鸭等水禽到此筑巢产卵。秋之季,成群的白鹭、野鸭在此来回翱翔,鸣叫欢歌,景象十分迷人。
淡荡秋池白鸟依,雪毫点缀碧云机。
泥中引子穿荷路,月下衔鱼立钓矶。
人影过桥惊暂起,山光入镜照斜飞。
晚烟近浦霜华遍,一一园沙宿处归。
——清·任塾
一片秋池月,风光白鸟依。
清姿争著洁,瘦影不添肥。
气爽云生翼,波平镜舞衣。
为怜沙水净,久立共忘机。
——清·陈基
4.七渡晴澜
现今环绕三河市区而过的泃河,旧时叫洳河,又叫错河和七渡河。古时,在这条河上距城东五里的地方,有一官家渡口,人称七渡(今错桥、小河沿两村之间),有官船摆渡过往客商。此渡口是从京师到三河再通往关外辽海的必经之地,秦始皇游幸秦皇岛,魏武帝曹操东征乌桓都曾从此渡口经过。明朝时曾建木桥一座,名曰“草桥”,后废(解放初期,水底残桩尤存)。清朝时仍设渡船于此。此渡口因在七渡河之上,故称七渡。此地设渡口,不仅是东西交通之所需,更主要是错河到此河宽水阔,浪缓滩平,两岸平坦宽阔,有利于船只车马停靠和货物存放。良好的地理环境,加之官家对渡口的不断修浚建设,使得渡口上下水面清澈平缓,岸边绿草依依,垂柳婆娑。每当太阳升起,微风轻拂,宽阔的水面就荡起五光十色的波澜,光彩夺目。水面上时而运货的商船扬帆而过,时而打鱼小舟张网船头,鱼鹰潜水争相捕鱼,岸边钓叟,悠闲自得。“七渡晴澜”因此得名。
晴晓人依渡口船,水光极目渺无烟。
风催玉杼还成月,日浴晶盘不定圆。
饮犊乍沉波漾漾,戏鸿初下影娟娟。
人间自有明河派,惆怅难令鸟鹊填。
——清·任塾
错桥临七渡,山色绕夕阳。
地脉绿溪润,春流到海长。
沙容开丽景,澜彩弄晴光。
川上情何极,东游忆武皇。
——明·刘希契
5.孤山挺秀
从三河城往西北行至五十余里时,眼前突现一山,立于平原之上,此即孤山。近看孤山,南北走向,由两峰组成,南低北高,南边低峰叫留山,北边高峰叫孤山,远看好像一只双峰骆驼。孤山顶部较为平坦,旧时有塔有庙,塔名孤山塔,庙曰圣人庙,庙设东西配殿,东殿供奉药王,西殿供奉财神。孤山并不高(海拔89米),但在潮白河畔的旷野之中突兀而起,犹如天外飞来一般,故得“孤山挺秀”之名 。
突兀才能占一邱,更无培楼漫夷犹。
只看峰翠生空际,遥揖烟青在别州。
岭半鹤归松杪,洞边猿守石门幽。
扪萝我欲登缥缈,四望平原绿满畴。
——清·任塾
村西林壑秀,天畔远峰孤。
鹤经通云峤,松岩似画图。
苍龙悬禁苑,文凤振皇都。
伫立层岚上,燕南一雁徂。
——清·陈基
以下三景,均在邻县地域,分别是:
6.陀岭春云:县北重山(即凤凰山,堡子山,卧龙山和棘荆山等,已属平谷和密云)绵亘百余里,岚气上蒸,蓊蔚成云,若屏若障,森列半空,不可名状。春时遇雨则峰峦半隐,遇晴则岩岫分明,居民观此以卜耕耘之候。
翠滴春山暄景临,片云触石起无心。
阴移漠漠过丹壑,白照粼粼映碧岑。
渐觉中天能捧日,即看遍野欲为霖。
岩间仙客飘飘影,鹤背应知湿满襟。
——清·任塾
驼山云欲晓,兰谷野花新。
翠湿千峰雨,光摇万顷春。
青飞岩外鹭,晴哨洞中人。
卷舒自成趣,从龙意更真。
——明·刘希契
7.圣水流丹:泉在崛山幽谷(今密云圣水山),从洞中石乳滴下,缕注澄潭,仅供数人之汲,虽盛夏不涸,其性清冷,其味甘洌。相传能愈目疾。
山骨嶙峋启半圭,涓涓石乳挟青泥。
疏河导脉才成窦,乱草藏流不满溪。
润入华池垮玉液,冷倾银海胜金沙。
一瓶归待烹香茗,隙畏山灵不敢携。
——清·任塾
石窟泉流静,秋登山气深。
彩禽鸣紫涧,铉鹿下苍岑。
浣浣清人目,冷冷医国心。
谁将此丹药,散作传岩霖。
——明·刘希契
8.北兔归樵:县北有山,形如兔耳(即今平谷华山,又名兔耳山),其上林木深蔚,其下村舍环居,虽樵牧不尽在此山,而必由此为邻村之径。石势崚嶒,山崖屈曲,当夕阳西坠,清风徐来,樵歌下上,与岩石之声相应。
层层落日渐成霞,樵客呼群类麇。
风动草衣随返犊,月明莎笠乱归鸦。
行歌响入疏林近,荷担行分小径斜。
已傍疏篱漫回首,苍苍旧路暮云遮。
——清·任塾
樵罢兴归思,山风动笠蓑。
径开红树杪,担荷白云多。
犊返烟萦墅,鸡栖日下坡。
惟闻横笛吹,先后起清歌。
——清·陈基
诗作者简介:
刘希契:武城岁贡,明嘉靖二十四年任三河县训导。
任塾:江南怀宁人,进士出身,清康熙十三年至二十年任三河知县。
陈基:浙江贡生,清乾隆九年至十年任三河知县。
投稿邮箱:52309017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