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垚:天津与河北的关系为什么这样深?

京津冀三地“地缘相接、人缘相亲,地域一体、文化一脉,历史渊源深厚、交往半径相宜”,自然与历史文化关系极为密切。

从历史沿革上来看,天津与河北几乎长期是同体而存。据民国二十年一所修《天津志略》记载,此地远古时属冀州、幽州及兖州,春秋时属燕。秦改上谷郡,汉时始置为县,先为幽州渔阳之泉州县,后又改隶渤海郡的章武县、参户县。晋时,先后又属幽州燕国的泉州县、冀州章武国的章武县及渤海郡。入魏,先易为幽州渔阳郡的雍奴县,再易属沧州渔阳郡之章武县。

隋时,属冀州涿郡的雍奴县、河间郡的鲁城县、长芦县,及兖州的渤海郡。至唐置道,属河北道幽州范阳郡武清县、沧州景城郡的乾浮县及长芦县。宋属燕山路燕山府的武清县、河北路沧州的清池县和清州。金代末年,改属中都路大兴府的武清县、河北沧州的清池县和清州的静海县。元时,分属海津镇、大都路漷州的武清县,以及燕南河间路的沧州,此时始称直沽。

明初,燕王朱棣率兵南下与其侄建文帝朱允炆争夺皇位,在直沽渡河偷袭沧州取得胜利。永乐二年( 公元1404年), 朱棣在筹备建都北京的过程中, 下令在直沽修筑城墙, 设立了天津卫、天津左卫、天津右卫等“ 三卫”。万历二十五年(1597),为防备日本军队“北犯中国”,始置天津巡抚,从而使天津一跃成为实际上的地方高级政区中心。清初仍延明制。雍正三年(1725),清政府决定将天津卫改为天津州,隶属于河间府,辖武清、静海、青县三县。天津州的设置,标志着其建制由原来的军事城堡变为地方行政管理机构。后又升天津州为直隶州,辖武清、青县、静海三县。初无附郭县,至雍正八年(1730年)才将武清县所属的143个村庄、静海县和沧州地区的113 个村庄划归直隶州管辖。雍正九年(1731年),设天津府,附廓置天津县,且将原辖之青县、静海以及沧州、南皮、盐山、庆云等六县一州归天津府管辖。

清末民初,天津的区位作用和地位日益凸显,其不仅是一地方行政管理中心,而且成为整个国家的重要门户和北方的经济枢纽,从冀的剥离而立有了很大客观基础与可能。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英、法联军攻陷天津,与清王朝签定了中英、中法《北京条约》将天津开埠通商。1860——1903 年英、法、美、德、日、俄、意、奥、比9 国陆续在津划定租界(后美租界并入英租界,故称8 国租界),总占地面积达1557 平方公里。1901年,袁世凯接替李鸿章担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接管天津, 开发海河上游以北地区,形成与租界区相抗衡的格局。

中华民国建立以后的1928年6月,国民革命军占领天津,南京国民政府设立天津特别市。1930年6月,天津特别市改为南京国民政府行政院直辖的天津市。11月,因河北省省会由北平迁至天津,天津直辖市改为省辖市。1935年6月,河北省省会迁往保定,天津又改为直辖市。

1949年至1958年2月,天津为新中国的中央直辖市。1958年2月,天津划归河北省。1962年4月,河北省的香河、三河、大厂三县从合并于原宝坻、武清、蓟县三县的区域中分出单立。

1967年1月,恢复天津为直辖市至今。1969年,天津地区行政公署由天津迁至廊坊,1974年改称廊坊地区。至此,天津与河北在行政隶属上的同体关系才彻底终结。

“地缘相接、人缘相亲,地域一体”,长期锻造着两地“文化一脉,历史渊源深厚”的特殊关系。如位于天津北部的盘山为燕山山脉南缘的一段,紧邻今河北省的香河、三河、大厂三县。清代中叶,乾隆皇帝曾赞此处:“连太行,拱神京,放碣石,距沧溟,走蓟野,枕长城,盖蓟州之天作,俯临重壑,如众星拱北而莫敢与争者也。”所写文字,非常凝练地体现出津与冀、京天然为一体的“地缘相接”“地域一体”的区位特色。

在水系上,津冀两地的联系就更为紧密。天津古有“九河下梢”之称,海河水系的五大干流,即来自京、冀的南运河、北运河、大清河、子牙河和永定河,它们在天津市区的三岔河口汇入海河,再经海河流入渤海。一九六三年,一场百年未遇的特大,在华北海河地区爆发,冀家庄(原型为天津市静海县王口镇段堤村,当时属于河北省) 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受到了严重威胁,大队党支部书记丁震洪带领社员两次战胜洪峰,抢修大堤。依县委决定,为确保天津市和津浦铁路的安全,在冀家庄人刚刚修好的大堤处炸堤分洪。之后,曾有一部名为《战洪图》的电影极生动感人地再现了当时的历史场景。

1982年5月至1983年9月间,为解决天津的饮水问题,曾开建了著名的引滦入津工程,所建引水渠全长234千米,更拉近了两地人民血肉相依的关系。

多精彩推荐,请关注京畿学堂
传播文化  诚请转发

   投稿邮箱:523090170@qq.com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