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老师,别当学生的老板
琴深如海绝对原创的文字精神,笔随心,文随情,不从俗,反抄袭。人生的意义,不是得到了什么,而是为世界留下了什么。
Saying:硕士生和导师的关系,应该是学生和老师的关系。
文/如海
23日,华东理工大学硕士生李鹏死在爆炸的厂房里面,而这个工厂持股的股东有他的导师张建雨。张建雨在上海、浙江投资多家工厂,曾多次安排学生在这些工厂进行商业研究或实习。李鹏在导师安排的中试放大实验中不幸丧生。
一个即将毕业的硕士生,一个家庭的殷殷期望,变成了悲伤和绝望。
身处大学,我经常会听到研究生谈论自己的导师,也会耳闻导师恨铁不成钢地说起研究生。站在不同的立场和角度,都有各自的说辞和理由,很难一刀切地说清孰对孰错。前不久,本校的某位副教授被研究生们诟病和弹劾,称该副教授动辄威胁学生不让毕业,苛刻无理到极致堪称奇葩。学校介入调查,停招其研究生,表明态度。
如此奇葩导师当属个例,如果到了过街老鼠人人喊打的地步,十之八九想必是导师的问题居多,是该管一管治一治的时候了。大学就是一个社会的缩影,利益和权力之争时刻存在,有校园的清纯之风,但也难免会有藏污纳垢的暗黑。世界那么大,哪里不会总有一两个人渣呢?
但是仍然有站在奇葩副教授一边的人,那就是有一部分硕士导师。我曾听到有老师咬牙切齿地说研究生们太可恨了,自己不争气还责怪导师。所谓一个巴掌拍不响,其中的牵扯和纠缠肯定是导师和研究生双方都有。只是从中可以看出,即便该副教授奇葩另类可恨可憎,舆论也不会一边倒,因为导师们很多时候也觉得自己深受其害。
如果们带着有色眼镜去看待导师和硕士生的关系,估计不会比病入膏肓的医患关系好多少。我们会沮丧地认为,导师忙着挣钱,学生荒废学业,纯洁的师生关系才沦为老板和员工的关系。
再回到李鹏的死。这是足够让人瞳孔放大、振聋发聩的事件。毕竟除了生死,其他都是小事。师生之间的争论、吵闹也罢,充满怨恨和敌意也罢,都停留在道德层面,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事情,两厢情愿,不过如此。
但现在闹出人命了,而且认为是老师害死了学生,总要有人来为生命埋单。
李鹏算得上优秀的研究生,取得了研究的重大突破,本可以由此写出在核心期刊上发表的论文,顺利完成毕业。但他的导师张建雨不让李鹏发表,如果配方成果公布必然让企业的优势丧失,于是张建雨让李鹏推迟发表,并声称保证李鹏毕业。“那老师说啥就是啥。”李鹏的父母让儿子听导师的。张建雨和李鹏达成了一致,一切都相安无事了。
可在这个关键时刻,厂房爆炸发生了,李鹏死掉了,而且总共有3人死亡。唯有死亡的惨烈和悲恸才能够引起关注,才能将深藏的污秽洗刷出来。
一棍子打翻一船人的做法是不妥的,我们并不能由此就失望于所有的导师们,去低估他们的良心和威望以及培养人才的知识分子良知,一个高知群体的力量是社会的脊梁。我们对他们寄予厚望,也期望商业的尘埃能够远离他们的清风道骨。同样,对于成长中的青年才俊们,我们无法奢望所有人都一辈子做真正的研究,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人生的权利。但笃实勤勉、醉心研究,应该是每个研究生心存的决绝之心。
不知道从何时开始,硕士研究生言必称呼自己的导师为老板,而不再是老师或者导师。风气盛行,导师也听得自在。在世风日下、功利横行的社会里,研究滑向烟酒,老师变为老板,社会的商业戾气和铜臭味道弥漫校园,学术之风不再纯正和清澈,老师和学生的关系也越来越复杂,甚至充满较量。
师徒关系曾经是那样的崇高,除了传道授业解惑,还有几年时光带来的感情升温,不应该只有各自功利的目的。如果说导师只是一味地为了挣钱,学生只为毕业,这样维系的情感苍白无力。导师便是导师,学生就是学生。导师的老板常态化,研究生不学习沦为给老师打工的现象,无疑都是高校的毒瘤和顽疾。
当老师,别当学生的老板。